专利名称: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池塘移植菹草养鱼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中的水产养殖,是一种在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池塘中的养鱼方法,尤其涉及通过移植菹草进行鱼类养殖的技术。
背景技术:
菹草同其他水生植物一样,是渔业水域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渔业生产中重要的自然资源。菹草广泛分布于各类天然渔业水域,尤其在pH值8.5~9.5、含盐量2~11克/升、总碱度10~20毫摩尔/升的盐碱性水域中,可正常生长。该植物体营养植株,质地柔嫩,营养物质含量丰富,是草食性鱼类的优质饲料,夏季死亡腐烂后,可向水体释放大量氮、磷营养物质,起到施肥作用。实践证明,盐碱地池塘移植菹草后,由于植物体本身的吸盐作用,可使池塘水体含盐量下降,其渔业生产性能显著提高,尤其对重度盐碱池塘效果更加明显,这为盐碱地资源的渔业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目前,有关盐碱地池塘移植菹草养鱼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根据菹草的生物学特性,通过移植其繁殖体即石芽,并采取措施培育其营养体,选择较适当的时间放养鱼类,从而达到菹草养鱼的效果。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池塘移植菹草养鱼的方法。本发明主要包括如下关键技术。
1、石芽的移植。池塘移植菹草,其主要措施是移植其繁殖体即石芽。菹草的石芽,质地坚硬而有韧性,是菹草营养体长到成株后在死亡腐烂前形成的,每株菹草可产生几个到几十个石芽。芽体短缩硬化,叶扩展且具刺缘,脱离母体后沉入水底,蛰伏越夏,秋季再萌发长成新株。菹草的石芽数量较大,繁殖迅速,对不良环境和各种外界侵害的抵抗力较强,便于引种移植,且容易获得成功。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8月份正值石芽生物最大之际,用密齿铁耙子,齿距1.0厘米、齿长15厘米,将石芽从天然水体中捞出,用量较大时可采用底拖网捞取,洗净污泥,趁湿撤播入移植池塘中。如果需要运输,则将清洗干净的石芽带水装入淋湿的麻袋或编织袋中,途中要勤撒水,确保石芽的含水量不低于80~85%,同时不能过于挤压碰撞,以免损伤芽孢,磨碎叶片。石芽的播种密度以200~400个/平方米为宜。
2、石芽萌发期的管理。影响石芽萌发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在天然水体中,最适宜的萌发温度为13~22℃,小于4℃或大于26℃均不萌发。适宜的萌发水分,以恰好全部淹没石芽即可。因此,石芽播入池塘后,要尽快注水淹没芽体,以利降温,缩短越夏休眠时间,促进其提前发芽,延长幼枝生长时间,充分利用菹草秋季生长的最佳期积累生物量,以确保冬季在冰下水体正常进行光合作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是石芽大批萌发季节,每个芽体可生出2~5个幼枝。10月上旬幼枝长到25~30厘米时,由于养料耗尽,石芽开始腐烂,新植株主要以根和茎吸收底泥和水层中的养分生长。从石芽开始萌发到结冰,其间的管理是关键,要随着菹草幼枝的生长不断加入蒙顶水,不使枝尖端露出水面,防止干枯而死。但水量也不宜太多,以茎尖刚好浸没为好。
3、越冬期管理。菹草较耐寒,在北方冰下水体内可照常生长。为使菹草安全越冬与旺盛生长,并能获得较大的生物量,冬季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第一,结冰前注水深度要达到2.5米以上,而且要经常补水,使冰下不冻水层保持在1.5米左右,以获得足够的光照度和生长空间。观测结果表明,越冬水层较浅(1.0米以下),影响菹草的生长高度和生物的增加。但水层深度也不宜超过1.9米、否则会因冰下光照度不足而阻碍菹草的正常生长。第二,每隔半月左右追施一次化肥,每月施2~3次,主要追施尿素5~8毫克/升和过磷酸钙2~3毫克/升。追肥的方法是把各种肥料按其用量装入编织袋内,用细绳吊系在木杆上,悬挂在冰下水层中,挂袋深度应超过冰层厚度15~20厘米。第三,要适当扫雪。为了增加生物量,以备养鱼,要在越冬期间清除部分积雪,尤其是“雪封泡”时,清除面积应在60%以上,以增加水体光照度,促进菹草的旺盛生长。
4、春季管理。开春冰雪消融后到放鱼前,每隔10天左右追施一次化肥,追肥量比冰期减少50%,每月施3~4次。同时还要经常补水,保持茎尖不露出水面,防止池塘水位下降时茎尖露出水面而被晒死。
5、鱼类放养。移植菹草养鱼的池塘,鱼类放养应注意四个问题。第一,放鱼时间。一般在翌年的6月10日前后。此时正值菹草扬花前期的快速生长阶段,茎粗叶茂,布满池塘水体,植株质地鲜嫩,营养含量达到最高值,高度达到50~110厘米,生物量5~10千克/平方米(5~10万千克/公顷),是体重80~120克的草鱼优质饲料。同时,这一阶段的菹草碎叶残片容易腐烂,氮、磷等营养盐类较易释放,十分有利于浮游生物、有机碎屑、悬浮细菌等天然饵料的增殖。此时放鱼可以提高鲜草的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减少经济投入。第二,清理鱼道沟。对菹草植株密度在300株/平方米以上的池塘,在投放鱼类之前,应清理出若干条纵横交错的“鱼道沟”,以便于鱼类活动。“鱼道沟”的数量以每100平方米水面1~2条为宜。清理方法是,将菹草向两侧拔开,用木桩和绳固定1~2天,然后撤掉即可。第三,放养鱼的种类和数量。放养鱼种为二龄春片鱼种,数量为600~900千克/公顷,其中草鱼占70~75%,鲤和鲫鱼占10~15%,鲢和鳙鱼共占20~25%,比例为3∶1。第四是放鱼方法。先投放鲤、鲫、草鱼和鳙鱼。鲢鱼分2次投放,首次投放鱼种的25~35%,与上述鱼种同时放养;7月初菹草扬花期,池塘水质转肥,适合鲢鱼摄食的小型饵料生物增多,此时再补放其余部分,可更有效地利用池塘天然饵料资源。
6、增加菹草池塘的坐塘鱼种数量。在菹草越冬生长期间,往池中投入一定数量的大规格秋片鱼种及成鱼池中未达上市标准的大规格鱼种(100~200克/尾),利用菹草冰下光合作用产氧越冬,作为下一年菹草池饲养成鱼的坐塘鱼种。实践证明,这种坐塘鱼种数量越多,成鱼养殖效果越好。一般坐塘鱼种的放养量以300~450千克/公顷为宜,同时还可解决全部放养鱼种的50%左右。坐塘鱼种中草鱼比例应控制在30%以下,以避免开春草鱼过早地啃吃嫩的菹草幼芽,影响菹草生物量的增加。
7、养殖管理。人工栽培菹草养鱼的饲养管理,除进行常规的饲养管理外,主要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水量调控,即在放鱼后要随着菹草和鱼类的生长不断加注新水,防止水位下降时菹草露出水面而被晒死,到扬花期达到最高水位。在7月中旬到8月下旬的高温季节,菹草的部分营养体植株已逐渐开始腐烂,此季节要保持最高水位,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当透明度降至25~30厘米时,要马上换水,方法是先排掉池中70~80%的水量,然后加满,确保水质清新,防止缺氧和病害发生。二是补充投喂人工饲料。一般池塘中的菹草从放鱼开始到死亡腐烂,可持续50~60天,在此期间,只要管理措施跟上,可不用投喂人工饲料。但从8月中旬以后,池塘中的菹草已被摄食殆尽,应适时补投人工青饲料和精饲料,以确保鱼类的旺盛生长。
在4口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池塘进行试验,其池塘土壤含盐量达6.77~8.92克/千克,pH值为9.10~9.27。移植菹草之前,水体含盐量为4.77~6.22克/升,水体总碱度为9.82~13.27毫摩尔/升。采用本发明,池塘移植的菹草在放鱼时平均生物量达8991千克/公顷,平均植株密度988株/平方米,平均株高82.1厘米,饲养商品鱼平均净产量5142千克/公顷。由于菹草具有吸收盐碱成分的作用,饲养期间水体的pH值稳定在8.5~9.0之间,水体含盐量稳定在3.66克/升左右,总碱度稳定在8.0毫摩尔/升以下,取得较好的养殖效果。
具体实施例方式应用实例采用本发明在中国松嫩平原进行了4口池塘的试验,其中2口塘面积均为634平方米,另外2口塘面积均为1067平方米。4口塘均为鱼苗培育池。各塘土壤平均含盐量为7.92克/千克,pH值为9.22,总含盐量中CO32-和HCO3-含量共占60~70%,为典型的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池塘。在移植菹草前,养鱼期间的水体pH值平均在8.7~9.1左右,含盐量平均在5.72克/升,总碱度平均10.23毫摩尔/升。移植菹草时,各池塘底泥厚度为19.2~29.7厘米,平均为24.3cm;越冬水深为3.11~3.28米,平均3.15米。水源均为地下水,注排水方便。各池在7月20日左右夏花鱼种出塘后,用生石灰1200~1800千克/公顷干法清塘,半月后即8月上旬,开始石芽移植。采用本项发明技术,菹草移植情况见表1,鱼类养殖结果见表2。
表1菹草移植结果
表2 鱼类养殖结果养殖 放养规格 放养密度 放养重量出塘规格 出塘密度 净产量 鱼种成活率鱼类 (克/尾) (尾/公顷) (千克/公顷) (克/尾) (尾/公顷) (千克/公顷) (%)草鱼 126 3450 435.0 986 3330 2848.5 96.5鲤鱼 501425 72.0595 1365 739.595.8鲫鱼 252700 67.5146 2520 300.093.3鲢鱼 75750 57.0740 675 454.090.0鳙鱼 70450 31.5655 345 195.076.7合计 - 9525 807.0 - 8835 5142.0 89.9
权利要求
1.一种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池塘移植菹草养鱼的方法,其特征是将菹草的繁殖体即石芽从天然水体中捞出趁湿播种到池塘中;在石芽的萌发期保持温度在4℃~26℃范围,萌发水分以恰好全部掩没石芽即可;越冬期①结冰前注水深度达到2.5m以上,且经常补水,使冰下不冻水层在1.5~1.9米,②每隔半月左右追施一次化肥,每月施2~3次,追肥尿素5~8毫克/升和过磷酸钙2~3毫克/升;③适当消除冰上积雪,消除面积在60%以上;开春冰雪消融后到放鱼前,每隔10天左右追施一次肥,每月3~4次,追肥量比冰期减少50%,同时补水,保持茎尖不露出水面;鱼类放养①放养时间,翌年的6月10日前后菹草扬花前期的快速生长阶段,高度达50~110厘米,②清理鱼道沟,植株密度在300株/平方米以上的池塘,放鱼之前清理出纵横交错的鱼道沟,③放养二龄春片鱼种,数量为600~900千克/公顷,其中草鱼占70~75%,鲤鱼和鲫鱼占10~20%,鲢鱼和鳙鱼占20~25%,④先投放鲤、鲫、草鱼和鳙鱼及部分鲢鱼,待菹草扬花前期再补放其余的鲢鱼;养殖管理①水量调控随着菹草和鱼类的生长不断加注新水,使菹草不露出水面,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当透明度降至25~30厘米,要马上换水,②补充投喂人工饲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池塘移植菹草养鱼的方法,其特征是石芽播种的密度为200~400个/平方米;从石芽开始萌发到结冰期间,随着菹草幼枝的生长不断加入蒙顶水,不使枝尖端露出水面,以茎尖刚好浸没为宜;追肥方法是,把各种肥料按其用量装入编织袋内,用细绳吊在木杆上,悬挂在冰下水层中,挂袋深度应超过冰层厚度15~20厘米;鱼道沟的数量是每100平方米水面1~2条,方法是将菹草向两侧拔开,用木桩和绳固定1~2天,然后撤掉;当透明度降至25~30厘米时,先排掉池中70~80%的水量,然后加满,补充投喂青饲料和精饲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酸盐型重度盐碱地池塘移植菹草养鱼的方法,其特征是从天然水体中用密齿铁耙子或用底拖网捞出石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酸盐型重度盐碱地池塘移植菹草养鱼的方法,其特征是增加菹草池塘的坐塘鱼种数量,在菹草越冬生长期,投放一定数量的大规格秋片鱼种及未达上市标准的100~200克/尾的大规格鱼种。
5.根椐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池塘移植菹草养鱼的方法,其特征是坐塘鱼种数量的放养量为300~450千克/公顷,草鱼比例在30%以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池塘移植菹草养鱼的方法。主要包括菹草石芽的采集、运输及池塘播种,石芽萌发后到越冬前期的水量管理,越冬期间的水量调控、水体施肥与扫雪透光,春季化冻后到放鱼前的水量调控与施肥管理,选择最佳时机投放鱼类及其各种鱼类较适宜的搭配比例和放养次序,增加坐塘鱼种的数量,注意饲养期间的水质调节和及时补投饲料。本发明可在土壤含盐量6.77~8.92克/千克、pH值9.10~9.27的重度盐碱池塘中,移植菹草饲养商品鱼,使池塘水体含盐量和总碱度明显下降。
文档编号A01K61/00GK1465233SQ02133178
公开日2004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2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12日
发明者杨富亿, 李秀军, 王志春, 赵春生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