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用鱼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58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钓鱼用鱼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钓鱼时使用的鱼漂。
背景技术
在垂钓的形式中有“鱼漂钓”之类的形式。鱼漂钓是使用如字面意思那样的称为“鱼漂”的零件进行钓鱼的形式。图9所示是用一般的鱼漂钓装置进行钓鱼的状态的示意图。
如该图所示,在鱼漂钓中,装置1具有钓线2;通过连接器具7(通常称为“转环”。)与钓线2连接的接钩子线3;设置在接钩子线3的前端的钓钩4;安装在钓线2上的鱼漂5。虽然针对鱼漂5的安装形式以往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但在该装置1中,鱼漂5是所谓的中央穿孔型的,钓线2穿过鱼漂5的内部,鱼漂5能沿钓线2自如滑动。但是,一般情况下,在钓线2上设有防漂起器具8,因此,使鱼漂5在转环7和防漂起器具8之间滑动。另外,在投入到海中的状态下,鱼漂5具备规定的浮力,因此,能漂浮在海面6上。再有,为了能稳定地将装置1配置在海中,在接钩子线3上适当安装有重锤9(通常称为“子弹”。)。
若将这样构成的装置1投入到海中,则由于作用在钓钩4、接钩子线3、子弹9、转环7等上的重力,钓钩4等沉没到海中,钓线2相对漂浮在海面6上的鱼漂5来说沿箭头10的方向相对滑动。而且,如图10所示,在设置在钓线2上的防漂起器具8与鱼漂5接触时,该装置1稳定在海中。
但是,海上的状况时刻在变化,由于场合的不同,也有潮流较急的情况。图11是表示潮流较急时的装置1的状态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在潮流较急的场合,整个装置1会因此向潮流的方向(箭头11的方向)流动。而且,由于钓线2延伸到钓鱼竿一侧,所以能相对地将钓线2拉到钓鱼竿一侧,其结果是,装置1在漂浮在海面6一侧的状态下难以向潮流方向流动。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下,钓钩4也成为漂游在海面6附近的状态,所以,并不能期待有什么钓鱼收获。
为了解决该问题,如图12所示,在以往有降低鱼漂5的浮力,使鱼漂5本身下潜到海中的构造的装置。这样一来,在降低了鱼漂5的浮力的场合,由于鱼漂5一边向前行进一边在潮流中流动,所以,装置1在被鱼漂5引导的状态下,在海中的钓鱼人将其配置在所希望的位置上。但是,这样一来,若其结构为鱼漂5下潜,则除了钓鱼人难以确认鱼漂5之外,钓鱼人必须管理钓线2,该管理钓线的作业,需要钓鱼人很熟练。其结果是,最后,用这样的钓鱼方法,只有熟练者才能希望有所钓鱼收获。
于是,有人提出了在钓线2上设置2个鱼漂的钓法。图13是用示意地表示设置2个现有的鱼漂的钓法(一般称为“双层鱼漂钓法”。)的图。如该图所示,在钓线2上安装有称为水中鱼漂的下潜鱼漂12和称为咬钓鱼漂的漂浮在海面6上的鱼漂13(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在这种场合,在湍急的潮流向箭头11的方向流动时,下潜鱼漂12下潜到海中,将装置1运送到钓鱼人所希望的位置,另一方面,鱼漂13停止在海面6上,告知钓鱼人鱼咬钩。根据该钓法,不要求钓鱼人很熟练,钓鱼人能比较简单地进行钓鱼。
株式会社岛野 2003 Fishing TackleCatalogue(第217页、第218页)发明内容但是,如以上所述,由于海上的状况时刻在变化,所以适合于这种双层鱼漂钓法的状况在变化,也有潮流迟缓、波浪也小的、所谓变成风平浪静的场合。在变化成这种状况的场合,应用双层鱼漂钓法,还不如应用图9所示的通常的钓法更合适。为了与其相对应,钓鱼人必须重新制作整个装置,而该作业是非常麻烦和复杂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简单且迅速地改变装置的样态,钓鱼人能在转瞬间应对海上状况的变化的钓鱼用鱼漂。
(1)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钓鱼用鱼漂的特征是具备贯通形成有能穿鱼线的第1穿鱼线孔、比重设定在≥1.035的本体;贯通形成有能穿鱼线的第2穿鱼线孔、比重设定在≤1.035的分离体;通过以规定的保持力保持分离体,在使上述第1穿鱼线孔的中心和第2穿鱼线孔的中心重合的状态下,使该分离体与本体合为一体的保持机构。
根据该结构,由保持机构以规定的保持力使分离体与本体合为一体。此时,第1穿鱼线孔和第2穿鱼线孔连通,形成单一的穿鱼线孔。即,在分离体与本体合为一体时,构成单一的中央穿孔的鱼漂。由于本体和分离体设定成上述的比重,所以,该分离体与本体合为一体的中央穿孔的鱼漂在海中具有规定的浮力。另一方面,钓鱼人在需要时,通过反抗上述保持力拉分离体,能使分离体脱离本体。因此,由于本体是上述比重,所以具有水中鱼漂的功能,由于分离体是上述比重,所以具有能漂浮在海面上的咬钓鱼漂的功能。另外,钓鱼人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再次用保持机构使分离体与本体合为一体。
在此,上述保持机构具有立设在本体上的保持杆;设置在分离体上、与保持杆螺纹配合的螺纹配合凹部。该结构仅仅通过将分离体拧入设置在本体一侧的保持杆上,就能简单地将分离体保持在本体上,另外,能简单地从本体上分离下来。
特别是,上述保持杆采用筒状部件,在该筒状部件前端部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且构成上述第1穿鱼线孔,上述螺纹配合凹部能由在上述第2穿鱼线孔上形成的螺纹孔构成。在这种场合,由于通过将筒状部件贯通配置在本体上,形成保持杆,同时形成第1穿鱼线孔,所以,不需要用于形成第1穿鱼线孔的特别的加工。而且,由于用第2穿鱼线孔的一部分构成螺纹配合保持杆的螺纹孔,所以,不需要准确地对用于与保持杆螺纹配合的该螺纹孔进行定位的作业。即,由于在该第2穿鱼线孔上设有上述螺纹孔,所以,该螺纹孔的位置能自动地与上述保持杆的位置重合。
(2)另外,上述保持机构具有立设在本体上、前端部形成为大致球形的保持杆和设置在分离体上、与保持杆的前端部嵌合的嵌合凹部,该嵌合凹部具有能插入卸下保持杆的前端部的开口,通过将该开口的内径尺寸设定得比上述前端部的外径尺寸小,能构成上述保持机构。该结构仅仅通过将设置在本体一侧的保持杆压入到分离体的嵌合凹部中,就能简单地将分离体保持在本体上,另外,仅仅通过从保持杆上拔下分离体,就能简单地使其脱离本体。
在此,上述保持杆制成构成上述第1穿鱼线孔的筒状,通过将上述第2穿鱼线孔的端部的内壁面形状形成为大致球形,可形成上述嵌合凹部。在这种场合,由于保持杆贯通配置在本体上,由于该保持杆形成为筒状,所以能同时形成第1穿鱼线孔。因此,不需要用于形成第1穿鱼线孔的特别的加工。而且,由于由第2穿鱼线孔的一部分构成嵌合凹部,所以,不需要为了与保持杆嵌合而准确地对该嵌合凹部进行定位的作业。即,由于在该第2穿鱼线孔上设有上述嵌合凹部,所以,该嵌合凹部的位置能自动地与上述保持杆的位置一致。
特别是,上述保持杆的前端部最好是沿轴向形成窄缝,使外径尺寸能弹性地扩大或缩小。因此,在保持杆的前端部嵌入到嵌合凹部时,该前端部的外径尺寸能与嵌合凹部开口的内径尺寸相对应地弹性地变小。因此,具有能很容易地将分离体嵌入到保持杆上的优点。
(3)再有,上述保持机构具备设置在本体上、具有开口的分离体收容部;从该开口的周缘部沿分离体收容部的内壁面形成的内螺纹部;在分离体的外周面上形成的外螺纹部。用该结构,通过直接将分离体拧入到本体的分离体收容部,能简单地将分离体保持在本体上。
(4)另外,上述保持机构具备设置在本体上、具有开口的分离体收容部;从该开口的周缘部沿分离体收容部的内壁面形成的大致为L字形的卡合槽;突出设置在分离体的外周面上、与卡合槽卡合的卡合爪。用该结构通过将卡合爪插入本体的卡合槽中,使其沿该卡合槽滑动,能将分离体保持在本体上。而且,由于卡合槽大致制成L字形,所以,能极其简单地使上述卡合爪与卡合槽卡合以及解除卡合。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使分离体与本体合为一体,构成单一的中央穿孔的鱼漂,在需要时,使分离体脱离本体,所以,即使在钓鱼人将其作为单一的中央穿孔的鱼漂进行使用时,通过使分离体脱离本体,也能将本体作为水中鱼漂进行使用,能将分离体作为咬钓鱼漂进行使用。因此,钓鱼人能在转瞬间适应海上的状况的变化,简单且迅速地改变装置的状态。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的局部剖切分解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的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的其它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的分解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的保持杆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的分解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的分解剖视图。
图9是用一般的鱼漂钓的装置进行钓鱼的情况的的示意图。
图10是一般的鱼漂钓的装置稳定在海中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潮流较急时的装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使用降低了浮力的鱼漂的装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用现有的双层鱼漂钓法进行钓鱼的装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适当的附图,依据优选的实施例详细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20的主视图,图2是局部剖切分解主视图。
该钓鱼用鱼漂20具有本体21和分离体22,分离体22通过以后将要详细描述的保持机构30安装在本体21上。即,本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20以本体21和分离体22合为一体的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构成单一的中央穿孔的鱼漂,在本体21和分离体22分离的状态下,本体21作为水中鱼漂进行使用,另一方面,分离体22能作为咬钩鱼漂使用,本体21和分离体22为通过一次操作完成合为一体或者分离。
本体21由木材、树脂等构成,外形形状制成大致纺锤形或椭圆形。而且,在本实施例,虽然本体21制成椭圆形,但并不限于此,当然可以制成其它各种外形形状。另外,本体21的下端部埋设有重锤23。该重锤23例如由铅等金属构成,其下端面形成本体2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
在本体21上设有收容分离体22的收容部24和与收容部24连通的贯通孔25(第1穿鱼线孔)。收容部24制成从本体21的上面26朝向下方,其内壁面形状大致制成球形。收容部24的假想中心轴线与本体21的假想中心轴线重合。该收容部24的内径尺寸与分离体22的外形尺寸相对应,如图1所示,分离体22不留间隙地嵌入到收容部24中。
另外,贯通孔25是在钓鱼用鱼漂20作为中央穿孔的鱼漂使用时穿鱼线的部分,设置成从收容部24的底面中央朝向下方。即,贯通孔25其假想中心轴线与本体21的上述假想中心轴线重合,因此,使本体21的中心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与收容部24连通。而且,在本实施例,贯通孔25的上端部36直径扩大一些,在贯通孔25上形成有台阶部。以后将对该台阶部的工作效果进行描述。
分离体22与本体21同样,由木材、树脂等构成,外形形状制成大致鼓形。而且,即使对分离体22来说,也并不限定为大致鼓形,当然也可以制成其它各种各样的外形形状。另外,在分离体22的下端部埋设有重锤27。该重锤27与设置在本体21上的重锤同样,例如由铅等金属构成,其下端面形成分离体22的外周面(下面)的一部分。
在分离体22上沿该假想中心轴设有贯通孔28(第2鱼线插入孔)。贯通孔28是在钓鱼用鱼漂20作为中央穿孔的鱼漂使用时穿鱼线的部分。另外,在该贯通孔28的下端部设有螺纹配合凹部31。该螺纹配合凹部31通过扩大贯通孔28的下端部的直径制成,在其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32。
再有,在本实施例,在上述贯通孔28的上端部嵌入有套管29。该套管29制成圆筒状,由树脂或金属等构成。由于设有该套管29,鱼线能非常顺利地插入到贯通孔28中。当然也可以省略该套管29。
保持机构30由保持杆33和上述螺纹配合凹部31构成。保持杆33是圆筒状的部件,由树脂或金属等构成。该保持杆33的前端部35直径扩大,在该前端部35上形成外螺纹34。该外螺纹34与设置在上述螺纹配合凹部31上的内螺纹32螺纹配合。保持杆33的外径尺寸与设置在本体21上的贯通孔25的内径尺寸相对应,因此,保持杆33能无间隙地插入到上述贯通孔25中。这样一来,由于将保持杆33插入到贯通孔25中,由于保持杆33制成圆筒状,因此,沿保持杆33的轴向形成的孔38构成能穿入上述鱼线的部分。
此时,虽然贯通孔25的上端部36通过如以上所述扩大直径,形成台阶部,但该上端部36的内径尺寸与保持杆33的前端部35的外径尺寸相对应。因此,在保持杆33从上方穿入到上述贯通孔25中的状态下,保持杆33的前端部35抵靠在由上述贯通孔25的上端部36形成的台阶部上。而且,在本实施例,在保持杆33的下端部设有固定环37。该固定环37是树脂或金属等构成的环状部件,其内径尺寸与保持杆33的外径尺寸相对应,其外径尺寸设定得比上述贯通孔25的内径尺寸大。而且,通过从上方将保持杆33插入在上述贯通孔25中、将固定环37固定在该保持杆33的下端部,而成为立设在本体21上的状态。即,保持杆33配置成贯通本体21的中心的状态,突出到上述收容部24。
这样一来,由于重锤23、保持杆33和固定环37设置在本体21上,本体21的比重设定为≥1.035。具体地说,本体21的比重设定在1.03~1.15的范围内,最好是能设定在1.035~1.05的范围内。另外,由于分离体22设有上述重锤27和套管29,所以比重设定为≤1.035。具体地说,分离体22的比重设定在0.75~1.035的范围内,最好是能设定在0.85~1.035的范围内。
如以上所述,虽然分离体22是嵌入在本体21的上述收容部24中的,但此时保持杆33螺纹配合在分离体22的螺纹配合凹部21上。也就是说,分离体22在嵌入在收容部24中时,拧入在保持杆33的前端部。因此,分离体22保持并固定在本体21上,而且,保持杆33的孔38的中心和分离体22的贯通孔25的中心重合,形成沿上下方向(轴向)贯通钓鱼用鱼漂20的中心的单一的穿鱼线孔39(参照图1)。
这样一来,本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20由保持机构30使分离体22与本体21合为一体。在该状态下,本体21的贯通孔25和分离体22的贯通孔28连通,形成单一的穿鱼线孔39(参照图1)。即,如图3所示,分离体22与本体21合为一体,构成钓鱼用鱼漂20。此时,由于如以上所述那样设定本体21和分离体22的比重,所以,该钓鱼用鱼漂20构成在海中具有规定浮力的中央穿孔的鱼漂,能作为漂浮在通常的海面L上的鱼漂使用。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必要时(例如在潮流较急的场合),钓鱼人可以通过使分离体22脱离本体21,将钓鱼用鱼漂20作为所谓的双层鱼漂进行使用,可以将本体21作为水中鱼漂进行使用,将分离体22作为咬钩鱼漂进行使用。再有,钓鱼人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再次使分离体22与本体21合为一体,将钓鱼用鱼漂20作为单一的中央穿孔的鱼漂进行使用。
因此,由于在钓鱼人所希望的时候,也能将本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20作为单一的中央穿孔的鱼漂进行使用,还可以作为双层鱼漂进行使用,所以,钓鱼人能在转瞬间适应海上状况的变化,简单且迅速地改变装置的状态。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由于上述保持机构30由设置在本休21一侧的保持杆33和设置在分离体22一侧的螺纹配合凹部31构成(参照图2),所以,钓鱼人通过将分离体22拧入到本体21上这一简单的操作,能使两者合为一体,而且,通过同样的操作,能简单地将两者分离。因此,钓鱼人能更加迅速地适应海上状况的变化,改变装置的状态。
再有,在本实施例,通过将筒状的保持杆33贯通配置在本体21中,而使该保持杆33立设在本体21上,而且,构成能穿入鱼线的贯通孔28。因此,具有为了保持并固定分离体22,即使通过其它途径设置保持杆33,也不需要特别的加工插入鱼线的孔的优点。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40的分解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40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20不同之处在于,上述钓鱼用鱼漂20,其保持机构30由形成有外螺纹34的保持杆33和设置在分离体22上的螺纹配合凹部31构成,与此相对应,本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40,其保持机构41由前端部42制成为大致球形的保持杆43和设置在分离体22上的嵌合凹部44构成。也就是说,通过将分离体22嵌入保持杆43的前端部42中,而使本体21和分离体22合为一体。而且,对于其它结构来说,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20同样。
图6是保持杆43的放大立体图。
如该图所示,保持杆43的前端部42其外径圆滑地扩大,由此形成大致球形。而且,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保持杆33同样,保持杆43制成筒状,沿轴向设置孔38。另外,在其前端部42上形成有窄缝45、46。这些窄缝45、46制成相互正交的十字状,因此,该前端部42的外径能弹性地扩大或缩小。
另外,嵌合凹部44设置在分离体22的贯通孔28的下端部,其内壁面形状形成大致球形。该嵌合凹部44在分离体22的下面47上具有开口48,上述保持杆43的前端部42从该开口48嵌入在嵌合凹部44中。
即使在本实施例,保持杆43也是从上方插入到本体21的贯通孔25中,通过安装固定环37而立设在本体21上。此时,保持杆43的前端部42突出到收容部24内。钓鱼人仅仅通过将分离体22插入到收容部24中,将保持杆43的前端部42嵌入到分离体22的嵌合凹部44中,就能用一定的保持力将分离体22固定在本体21上。另外,通过反抗该保持力拉分离体22,钓鱼人能将分离体22从本体21上分离下来。因此,钓鱼用鱼漂40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20同样,也能作为单一的中央穿孔的鱼漂进行使用,在必要时,能简单地使分离体22从本体21上分离下来,作为双层鱼漂进行使用。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由于在保持杆43的前端部42上设有窄缝45、46,所以,在保持杆43嵌合在上述嵌合凹部44中时,保持杆43的前端部42弹性地缩小直径。因此,分离体22能极其简单地与保持杆43嵌合。而且,若分离体22的前端部42嵌入到嵌合凹部44内,则保持杆43的前端部弹性地扩大直径,分离体22能以一定的保持力可靠地保持在本体21一侧。而且,虽然在再次将分离体22从本体21上分离下来的场合,钓鱼人做拉分离体22的操作,但由于此时上述保持杆43的前端部42弹性地缩小直径,所以,也能很容易地进行分离分离体22的作业。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7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50的分解立体图。
本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50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20的不同之处是保持机构51的结构,上述钓鱼用鱼漂20通过保持杆33使分离体22与本体21合为一体,与此相对应,本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50,分离体22直接螺旋入本体21,由此使两者合为一体。而且,虽然其它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20相同,但尤其本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50,本体21的贯通孔25制成笔直的,在该贯通孔25中安装有套管52,另一方面,在分离体22的贯通孔28中也安装有套管53。由于设有各套管52、53,所以鱼线能平稳地插入到各贯通孔25、28中。
在本体21的收容部24的内壁面上形成有内螺纹54。另一方面,在分离体22的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55。钓鱼人通过手持分离体22,螺纹配合外螺纹55和本体21的内螺纹54,能使本体21和分离体22合为一体。这样一来,在本实施例,由于分离休22直接拧入到本体21上,相对于本体21拆装分离体22的作业极其简单,钓鱼用鱼漂50作为单一的中央穿孔的鱼漂,或作为双层鱼漂,使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8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60的分解立体图。
本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60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20的不同之处是保持机构61的结构,上述钓鱼用鱼漂20是通过保持杆33使分离体22与本体21合为一体的,与此相对应,本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60是通过将在分离体22上形成的卡合爪62嵌入在本体21上设置的卡合槽63中,而使两者合为一体的。而且,虽然其它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20同样,但特别是本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60,与上述第3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50同样,本体21的贯通孔25制成笔直的,在该贯通孔25中安装有套管52,另一方面,在分离体22的贯通孔28中也安装有套管53。
设置在分离体22上的卡合爪62大致制成圆柱形,设置成使其从分离体22的周面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例,卡合爪62在分离体22的周面上设置在周向上对称的4处。不过,卡合爪62也可以设置在周向对称的2处,再有,也可以设置多个。
上述卡合槽63大致制成L字形。具体地说,卡合槽63从本体21的上面26沿收容部24的内壁面向下方延伸,然后,顺着收容部24的内壁面沿周向延伸。卡合槽63的槽宽尺寸与上述卡合爪62的外径尺寸相对应,卡合爪62无间隙地嵌入到卡合槽63中。因此,通过将该卡合爪62插入到该卡合槽63,使其沿该卡合槽63滑动,分离体22能卡合并保持在本体21上。而且,上述卡合爪62和卡合槽63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由于两者能无间隙地卡合,所以,也可以制成相互同样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钓鱼人仅仅通过手持分离体22,将卡合爪62嵌入到本体21的卡合槽63中,使该分离体22沿该卡合槽63滑动,就能简单地将分离体22固定在本体21上,另外,能将分离体22从本体21上拆卸下来。此时,通过适当地设定卡合爪62的外形尺寸和卡合槽63的内形尺寸,能在两者间产生规定的摩擦力,因此能防止在分离体22与本体21合为一体的状态下,在钓鱼人不注意时两者分离的现象。这样一来,即使是本实施例的钓鱼用鱼漂60,无论是作为单一的中央穿孔的鱼漂,也是作为双层鱼漂,使用起来都更加得心应手。
本发明能用作垂钓时特别是在海中鱼漂钓时使用的鱼漂。
权利要求
1.一种钓鱼用鱼漂,其特征是具备贯通形成有能穿鱼线的第1穿鱼线孔、比重设定为≥1.035的本体;贯通形成有能穿鱼线的第2穿鱼线孔、比重设定为≤1.035的分离体;通过以规定的保持力保持分离体,在使上述第1穿鱼线孔的中心和第2穿鱼线孔的中心重合的状态下,使该分离体与本体合为一体的保持机构。
2.一种钓鱼用鱼漂,其特征是上述保持机构具有立设在本体上的保持杆;设置在分离体上、与保持杆螺纹配合的螺纹配合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鱼用鱼漂,其特征是上述保持杆由在前端部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且构成上述第1穿鱼线孔的筒状部件构成,上述螺纹配合凹部由在上述第2穿鱼线孔上形成的螺纹孔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鱼用鱼漂,其特征是上述保持机构具有立设在本体上的、前端部形成为大致球形的保持杆;设置在分离体上的、用于与保持杆的前端部嵌合的嵌合凹部,该嵌合凹部具有能插入、脱出保持杆的前端部的开口,将该开口的内径尺寸设定得比上述前端部的外径尺寸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钓鱼用鱼漂,其特征是上述保持杆形成为构成上述第1穿鱼线孔的筒状,通过将上述第2穿鱼线孔的端部的内壁面形状形成为大致球形而形成上述嵌合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钓鱼用鱼漂,其特征是上述保持杆的前端部沿轴向形成有窄缝,以使其能弹性地扩大或缩小其外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鱼用鱼漂,其特征是上述保持机构具备设置在本体上、具有开口的分离体收容部;从该开口的周缘部沿分离体收容部的内壁面形成的内螺纹部;在分离体的外周面上形成的外螺纹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鱼用鱼漂,其特征是上述保持机构具备设置在本体上、具有开口的分离体收容部;从该开口的周缘部沿分离体收容部的内壁面形成的大致为L字形的卡合槽;突出设置在分离体的外周面上、与卡合槽卡合的卡合爪。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钓鱼用鱼漂,该钓鱼用鱼漂使钓鱼人能简单且迅速地改变装置的样态,在转瞬间应对海上状况的变化。该钓鱼用鱼漂(20)具有本体(21)和分离体(22),分离体(22)通过保持机构(30)能拆装于本体(21)上。保持机构(30)具有保持杆(33),分离体(22)螺纹配合于保持杆(33)。在本体21上设有贯通孔(25),比重设定为≥1.035。在分离体22上设有贯通孔(28),比重设定为≤1.035。在本体(21)和分离体(22)合为一体的状态下,上述贯通孔(25)和贯通孔(28)连通。
文档编号A01K93/00GK1618283SQ200410073750
公开日2005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10日
发明者东山贵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