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和钵苗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76阅读:5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和钵苗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和钵苗盘。
背景技术
水稻的栽植,目前普遍采用旱田育秧,然后采用插秧机或抛秧机或摆秧机将盘根的一整片秧苗分离开栽植到水田中去。插秧机、抛秧机、摆秧机的总体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由机架、发动机和传动机构、驱动轮、船板、秧苗的横向传动机构和纵向传动机构组成。不同的是机架后端的秧苗栽植装置有所区别插秧机是通过取秧装置中的秧爪将秧苗取出,并插入水田地中;抛秧机是通过抛秧装置将秧苗抛撒到水田中;而摆秧机是通过摆秧装置将钵苗摆放到水田中。这几种水稻栽植方式中,插秧方式存在易伤秧苗,插的深,导致缓苗慢,最终影响产量等问题;抛秧方式使田地中的秧苗分布不均匀,导致影响后期管理;摆秧方式具有不伤秧苗,浅栽,钵苗在水田中分布均匀的特点,产量明显提高,但目前国内还没有成熟成型的钵苗摆秧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不伤秧苗地从钵苗盘中将钵苗起出来,并有序均匀地将钵苗送到插(摆)秧机共有的秧门处的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和钵苗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和钵苗盘,包括有送秧机构、起秧机构和钵苗盘和秧箱。所述送秧机构由连接于动力输出杆上的摆杆、铰接于设置在所述秧箱底部的摆杆支撑架上的摆杆轴、固定于摆杆轴上的挂板和定位钩、送秧臂、固定于铰接在送秧臂的送秧轴上的送秧杆、以及固定在送秧杆顶端的限位杆构成,其中,摆杆支撑架和挂板之间、以及送秧臂和送秧杆之间分别设有回位机构。所述起秧机构由至少两个固定在秧箱下端、且相互平行的单板构成,每个单板的一端设有其上边对应于秧箱的尖角,尖角的下边呈内凹的圆弧形,起引导钵苗盘的作用。所述钵苗盘上均匀分布有凸台,凸台之间设有相通的纵向槽沟和横向槽沟,纵向槽沟和横向槽沟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纵向槽沟底部设有孔,凸台的背面设有与送秧杆和定位钩相对应配置的内凹孔,在钵苗盘长度方向的两侧设有等间距排列的直立挡板,挡板之间的间隙与横向槽沟相对应,在钵苗盘宽度方向的两侧设有等间距排列的直立挡板,挡板之间的间隙与钵苗盘纵向槽沟的中心相对应,间隙的底部与纵横向槽沟的底部在同一平面内。
所述设置在摆杆支撑架和挂板之间、以及送秧臂和送秧杆之间的回位机构为扭簧。
所述凸台下部的尺寸大于上部的尺寸。
所述凸台的水平截面可以为长方形或丁字形。
所述在钵苗盘长度方向的两侧等间距排列的直立挡板与凸台间的距离与凸台间的横向间距相等。
所述送秧杆、定位钩平行对应于两个单板中间位置。
所述直立挡板和直立挡板内侧设有凸台,具有加强筋作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具有纵向槽沟和横向槽沟的钵苗盘与起秧机构装置相互配合工作,不仅送秧、起秧时不伤秧苗,而且可以将整排整排的秧苗送至秧门,为有序地插(摆)秧创造条件,具有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和水稻稳产高产的有益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稳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钵苗盘主视图。
图4是图3中B-B向示意图。
图5是图4中K向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丁字形凸台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和钵苗盘,包括有送秧机构、起秧机构和钵苗盘1和带有底盘31的秧箱10。所述送秧机构由连接于动力输出杆30上的摆杆2,铰接于设置在所述秧箱10底部的摆杆支撑架19上的摆杆轴3、固定于摆杆轴3上的挂板4和定位钩6、送秧臂7、固定于铰接在送秧臂7的送秧轴8上的送秧杆11、以及固定在送秧杆11顶端的限位杆12构成。其中,送秧杆11和定位钩6平行对应于两个单板14间的中间位置,为了使送秧机构实现自动回位,机构摆杆支撑架19和挂板4之间设有回位扭簧5,送秧臂7和送秧杆11之间设有回位扭簧9。所述起秧机构由多个固定在秧箱10下端、且相互平行的单板14构成,每个单板14的一端设有尖角13,尖角13的上边对应于秧箱10内秧苗根部,起到起秧和导秧作用,尖角13的下边呈内凹的圆弧形15,起引导钵苗盘1的作用。所述钵苗盘1上均匀分布有其水平截面为长方形的、长孔形凸台20,凸台20下部的尺寸大于上部的尺寸。凸台20的水平截面也可以是如图6中所示的丁字形、丁字形孔结构。凸台20之间设有相通的纵向槽沟21和横向槽沟22,纵向槽沟21和横向槽沟22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纵向槽沟21底部设有孔23。凸台20的背面设有与送秧杆11和定位钩6相对应配置的内凹孔24。在钵苗盘1长度方向的两侧设有等间距排列的直立挡板25,直立挡板25与凸台20间的间距与凸台20彼此间的横向间距相等,而挡板25之间的间隙26与横向槽沟22相对应。在钵苗盘1宽度方向的两侧设有等间距排列的直立挡板27,挡板27之间的间隙28与钵苗盘1纵向槽沟21的中心相对应。间隙28的底部与纵向槽沟21的底部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直立挡板25和直立挡板27内侧设有凸台29,该凸台29具有加强筋的作用,以强化挡板的直立度。
本实用新型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和钵苗盘的工作原理是启动装置后,受动力输出杆30驱动的摆杆2开始摆动,使固定在摆杆轴3上的定位钩6按顺时针方向运动,并离开顶住的钵苗盘1内凹孔24的后壁。此时,固定在送秧轴8上的送秧杆11也沿顺时针方向运动,推动下一个钵苗盘内凹孔24前壁,使钵苗盘1向下移动,在由起秧单板14构成的起秧机构的相对作用下,受其圆弧形15的导引,移动两个横向槽沟22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在与纵向横槽21相对应的起秧单板14的尖角13的作用下,从钵苗盘1中钵苗16被起出,并沿起秧机构的上平面一排一排地被送到秧门18处,并由秧爪17取秧插(摆)到水田中去。
权利要求1.一种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和钵苗盘,包括有送秧机构、起秧机构、钵苗盘和秧箱(10),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秧机构由连接于动力输出杆(30)的摆杆(2)、铰接于设置在所述秧箱(10)底部的摆杆支撑架(19)上的摆杆轴(3)、固定于摆杆轴(3)上的挂板(4)和定位钩(6)、固定于摆杆轴(3)上的送秧臂(7)、固定于铰接在送秧臂(7)的送秧轴(8)上的送秧杆(11)、以及固定在送秧杆(11)顶端的限位杆(12)构成,其中,摆杆支撑架(19)和挂板(4)之间、以及送秧臂(7)和送秧杆(11)之间分别设有回位机构;所述起秧机构由至少两个固定在秧箱(10)下端、且相互平行的单板(14)构成,每个单板(14)的一端设有其上边对应于秧箱(10)的尖角(13),尖角(13)的下边呈内凹的圆弧形(15);所述钵苗盘(1)上均匀分布有凸台(20),凸台(20)之间设有相通的纵向槽沟(21)和横向槽沟(22),纵向槽沟(21)和横向槽沟(22)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纵向槽沟(21)底部设有孔(23),凸台(20)的背面设有与送秧杆(11)和定位钩(6)相对应配置的内凹孔(24),在钵苗盘(1)长度方向两侧设有等间距排列的直立挡板(25),挡板(25)之间的间隙(26)与横向槽沟(22)相对应,在钵苗盘(1)宽度方向两侧设有等间距排列的直立挡板(27),挡板(27)之间的间隙(28)与钵苗盘(1)纵向槽沟(21)的中心位置相对应,间隙(28)的底部与纵向槽沟(21)的底部在同一平面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和钵苗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在摆杆支撑架(19)和挂板(4)之间、以及送秧臂(7)和送秧杆(11)之间的回位机构为扭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和钵苗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20)下部的尺寸大于上部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和钵苗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20)的水平截面为长方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和钵苗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20)的水平截面为丁字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和钵苗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钵苗盘(1)长度方向两侧等间距排列的直立挡板(25)与凸台(20)间的距离与凸台(20)彼此间的横向间距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和钵苗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秧杆(11)、定位钩(6)平行对应于两个单板(14)间的中间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和钵苗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立挡板(25)和直立挡板(27)内侧设有凸台(29)。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和钵苗盘。它包括有送秧机构、起秧机构和钵苗盘和秧箱。所述送秧机构由多组送秧杆和定位钩构成,受摆杆控制。所述起秧机构由多个相互平行的单板构成,每个单板的一端设有尖角,尖角的下边呈内凹的圆弧形。所述钵苗盘上均匀分布有凸台,凸台之间设有相通的纵向槽沟和横向槽沟,凸台背面有内凹孔,钵苗盘的长宽度方向两侧设有等间距排列的直立挡板。本实用新型的钵苗盘与起秧机构相互配合工作,不仅送秧、起秧不伤秧苗,而且可以将整排整排的秧苗送至秧门,为有序地插(摆)秧创造条件,具有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和水稻稳产高产的有益效果,并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稳定等特点。
文档编号A01G9/10GK2810138SQ20052002908
公开日2006年8月30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9日
发明者李太云, 李虎 申请人:李太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