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械,具体地说是指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手工插秧模式逐渐被自动 化机械所代替。近20年来,杂交水稻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又孕育出了杂交水稻钵体苗抛 秧移栽的模式,而且抛秧移栽具有省种子、省力、提高产量的优势,因而迅速推广开来。
目前己广泛使用的水稻插秧机,却完全不能适应杂交水稻钵体苗的抛秧移栽模式,水 稻钵体苗抛秧机研制的严重滞后,己严重阻碍了杂交水稻的种植效率。到目前为止的20 年间,我国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面积仅为6千万亩,且都是手工抛秧模式,既费力又杂乱 无序,影响种植质量和产量。同时,我国进口试用的国外抛秧机因其抛秧效率不高,不被
我国农民所接受而长期闲置。
水稻钵体苗抛秧机是将水稻钵体苗尽可能直立地抛入水田中的机械,钵体苗被抛入水
田中后,其钵体朝下,秧苗朝上,由此来实现秧苗的播种。中国专利200420112841. 3号
公开了一种漏斗分路导管式自由坠落定距水稻抛秧机,它包括机架,在机架下方装有行走
机构,机架上设有动力装置,动力装置为发动机,发动机与固定在机架上的齿轮箱联接,
齿轮箱分别连接秧苗背投输送机构、行走机构、抛秧机构和升降转向机构。
中国专利200410016940. 6号公开了一种旋转式有序抛秧机构,它将凸轮圆筒固定在 轴上,工作时凸轮圆筒和轴都固定不动,凸轮圆筒外套有滚筒,滚筒上装有排列整齐的钵 碗,滚筒内外圈之间装有外套回位弹簧的顶杆,回位弹簧一端顶在顶杆上,另一端顶在钵 体碗碗底面上,钵碗用蟝钉固定在滚筒上,滚筒外面还布置栅条。工作时,滚筒转动,钵 碗、顶杆和顶杆回位弹簧也随之转动,滚筒带动装有钵苗的钵秧盘转动,秧盘下面的凸起 有序地嵌入钵碗,栅条挡住钵体苗,秧苗不会提前落下,滚筒转到一定位置时,顶杆碰到 凸轮,使得顶杆动作,将钵秧苗顶离钵秧盘,钵秧苗顺着导向滑道落入田中。
上述抛秧机均存在结构复杂、易出故障、自动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抛秧机结构复杂、易出 故障、自动化程度不高等缺点。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包括主动轮,包括同步转动的第一左同步轮和第一右同步 轮,其中之一的内侧设有驱动其转动的步进电机;从动轮,包括同步转动的第二左同步轮 和第二右同步轮,二者之间设有朝前的推秧头和驱动该推秧头往复运动的气缸;上述第一 左同步轮和第二左同步轮通过一左同步带传动连接,上述第一右同步轮和第二右同步轮通 过一右同步带传动连接;秧盘,其左右两端分别定位于所述左同步带和右同步带上,该秧 盘上设有左右和前后方向排列的钵槽,钵槽底部设有与所述推秧头对应的推秧孔;导秧筒, 设于所述从动轮前侧下方。
前述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还包括一可编程控制器,所述步进电机和气缸受控于该 可编程控制器。
前述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其秧盘上每一横排钵槽的数量为nXm个,分为n组, 每组m个,所述推秧头及气缸的数量与钵槽的数量相对应,所述导秧筒的数量为n个,每 一个导秧筒分别对应于一组钵槽,其中n、 m均为大于或等于l的整数。
前述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还包括一机架,该机架上设有左支座和右支座,所述从 动轮的第二左同步轮、第二右同步轮分别设于该左支座、右支座上;所述左支座、右支座 与所述主动轮的第一左同步轮、第一右同步轮之间分别通过一左连接板、一右连接板连接; 所述左同步带、右同步带于所述主动轮、从动轮顶部之间的部分的下方设有支撑盘,所述 左同步带、右同步带于所述主动轮、从动轮底部之间的部分的下方设有秧盘接盘,该支撑 盘与秧盘接盘通过连接杆与所述左连接板、右连接板连接。
所述左连接板的第一端与所述主动轮的第一左同步轮可转动连接,所述左连接板的第 二端与所述左支座枢接,所述左连接板于该枢接部下方设有一以该枢接部为中心的弧形 孔,该弧形孔通过一螺栓与该左支座形成可调节的连接;所述右连接板和第一右同步轮、 右支座之间的连接结构与上述左连接板和第一左同步轮、左支座之间的连接结构成左右对称。
所述导秧筒上部与所述左支座、右支座间通过一支撑架活动连接;所述导秧筒中部与 所述机架之间通过一调节装置连接,该调节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机架上的固定板和一端枢 接于所述导秧筒中部的连杆,该固定板上设有一长条形导孔,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通过一螺 栓与该长条形导孔形成可滑动并可转动的配合连接。
所述左连接板、右连接板位于主动轮一端的下方连设有可调节高度的支撑调节杆。
所述左支座、右支座分别设有左轴承座、右轴承座,所述从动轮的第二左同步轮、第 二右同步轮分别通过轴承可转动地支承于该左轴承座、右轴承座上,该左轴承座、右轴承 座之间通过一连接支撑板连接,所述推秧头、气缸设于该连接支撑板上。
前述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其主动轮的第一左同步轮和第一右同步轮之间设有连接 支撑杆和保护罩,所述步进电机位于该保护罩内。
由上述对本发明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一,抛秧 动作由主动轮带动从动轮步进转动和气缸带动推秧头动作两个动作完成,其动作简单有 效,传动结构简单,从而使整台抛秧机结构简单合理,不易出故障;二,抛秧动作的两个 分解动作由可编程控制器统一控制完成,实现协调配合,自动化程度高;三,每个秧盘上 放置n组、每组m个钵体苗,每一次抛秧的数量每一组中的一个钵体苗、共为n个钵体苗, 每个秧盘上的所有钵体苗经m次抛秧动作后全部抛出,因此,主动轮、从动轮每步进一次 可实现抛秧ra次,此种动作安排进一步降低了机械故障率;四,驱动主动轮转动的步进电 机设于主动轮内部,可得到有效保护,不易出故障;五,导秧筒相对于机架的角度可调节, 以达到钵体苗的最佳抛出效果;六,主动轮、从动轮相对于机架的角度可调节,从而可调 节左同步带、右同步带的松紧程度,并方便左同步带、右同步带的拆卸;七,六个导秧筒 呈扇射状分布,变可调节其角度,以适应不同要求的行距。
图1为本发明侧视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3为本发明正视图;图4为本发明主动轮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从动轮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从动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
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参照图l,其主要结构包括主动轮l、从动轮2、机架4和 导秧筒7。同时参照图4,该主动轮1包括同步转动的第一左同步轮10和第一右同步轮 10',该第一右同步轮10'内侧设有驱动其转动的步进电机ll,该步进电机ll通过传动 齿轮副14带动第一右同步轮10转动,从而带动整个主动轮1转动。该主动轮1的第一左 同步轮10和第一右同步轮10'之间设有连接支撑杆12和保护罩13,所述步进电机11 位于该保护罩13内。
同时参照图6,从动轮2包括同步转动的第二左同步轮20和第二右同步轮20', 二者 之间设有朝前的推秧头80和驱动该推秧头80往复运动的气缸8。上述第一左同步轮10 和第二左同步轮20通过一左同步带3传动连接,上述第一右同步轮10'和第二右同步轮 20'通过一右同步带3'传动连接。
参照图5和图6,左同步带3和右同步带3'之间定位有秧盘9,该秧盘9上设有左 右和前后方向排列的钵槽91,钵槽91底部设有与所述推秧头80对应的推秧孔90;被动 轮2前侧下方设有秧盘挡梳92和导向弧形板93,以使钵体苗顺畅地从秧盘9落入导秧筒 7中。参照图l,导秧筒7设于所述从动轮2前侧下方。
参照图l、图4及图6,所述机架4上设有左支座5和右支座5',所述从动轮2的第 二左同步轮20、第二右同步轮20'分别连接于该左支座5、右支座上5'。所述左支座5、 右支座5'分别设有左轴承座201、右轴承座201',所述从动轮2的第二左同步轮20、第 二右同步轮20'分别通过轴承可转动地支承于该左轴承座201、右轴承座2or上,该左 轴承座20K右轴承座201'之间通过一连接支撑板200连接,所述推秧头80、气缸8设 于该连接支撑板200上。
所述左支座5、右支座5'与所述主动轮1的第一左同步轮10、第一右同步轮10'之间分别通过一左连接板6、 一右连接板6'连接。所述左同步带3、右同步带3'于所述主 动轮l、从动轮2顶部之间的部分的下方设有支撑盘31,所述左同步带3、右同步带3' 于所述主动轮l、从动轮2底部之间的部分的下方设有秧盘接盘32,该支撑盘31与秧盘 接盘32通过连接杆61、 62、 63、 61,、 62'、 63,与所述左连接板6、右连接板6'连接。
参照图1、图4及图6,所述左连接板6的第一端与所述主动轮1的第一左同步轮10 可转动连接,所述左连接板6的第二端与所述左支座5枢接,所述左连接板6于该枢接部 下方设有一以该枢接部为中心的弧形孔60,该弧形孔60通过一螺栓与该左支座形成可调 节的连接。所述右连接板6'和第一右同步轮10'、右支座5'之间的连接结构与上述左 连接板6和第一左同步轮10、左支座5之间的连接结构成左右对称。参照图1,该左连接 板6、右连接板6'位于主动轮1 一端的下方分别连设有可调节高度的支撑调节杆64、 64'。 通过此种连接结构,可使左连接板6、右连接板6'上下摆动,从而调节左同步带3、右 同步带3'的松紧,并方便维修时对左同步带3、右同步带3'的拆卸。
在本实施例中,秧盘9上每一横排上的钵槽91的数量为24个,分为6组,每组4 个,所述推秧头80及气缸8的数量与钵槽91的数量相对应即24个,所述导秧筒7的数 量为6个,每一个导秧筒分别对应于一组即4个钵槽。参照图5, 24个气缸8由四路汇流 管81、 82、 83、 84控制,每一路汇流管控制6组气缸8中每一组中的一个气缸8,也就 是说,当一个汇流管导通时动作时,每一组钵槽91中有一钵槽91中的钵体苗落入对应的 导秧筒7,当24个气缸分四次动作后,秧盘9上的24个钵体苗全部落入田中,并且在田 中分布为4排6行。上述汇流管81、 82、 83、 84受电磁阀控制。
参照图1,所述导秧筒7上部与所述左支座5、右支座5'间通过一支撑架71活动连 接。所述导秧筒7中部与所述机架4之间通过一调节装置72连接,参照图2,该调节装 置72包括固定于所述机架4上的固定板721和一端枢接于所述导秧筒7中部的连杆722, 该固定板721上设有一长条形导孔723,所述连杆722的另一端通过一螺栓724与该长条 形导孔723形成可滑动并可转动的配合连接。由此,可调节各导秧筒7相对于机架4的倾 斜角度。六个导秧筒7呈扇射状分布,亦可调节其角度,以适应不同要求的行距。
上述步进电机11和气缸8的汇流管81、 82、 83、 84的电磁阀受控于一可编程控制器,由此实现自动化控制。
上述抛秧机可由拖拉机拖动并提供气源和电源,不但轻便节能,而且绿色环保,不需 采用润滑油,不会造成水田的污染。同时还可配备载秧船形车。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 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发明保护范围的行为。
权利要求
1、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轮,包括同步转动的第一左同步轮和第一右同步轮,其中之一的内侧设有驱动其转动的步进电机;从动轮,包括同步转动的第二左同步轮和第二右同步轮,二者之间设有朝前的推秧头和驱动该推秧头往复运动的气缸;上述第一左同步轮和第二左同步轮通过一左同步带传动连接,上述第一右同步轮和第二右同步轮通过一右同步带传动连接;秧盘,其左右两端分别定位于所述左同步带和右同步带上,该秧盘上设有左右和前后方向排列的钵槽,钵槽底部设有与所述推秧头对应的推秧孔;导秧筒,设于所述从动轮前侧下方。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可编程控制器, 所述步进电机和气缸受控于该可编程控制器。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秧盘上每一横排钵槽 的数量为nXm个,分为n组,每组m个,所述推秧头及气缸的数量与钵槽的数量相对 应,所述导秧筒的数量为n个,每一个导秧筒分别对应于一组钵槽,其中n、 m均为大 于或等于1的整数。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机架,该机架上 设有左支座和右支座,所述从动轮的第二左同步轮、第二右同步轮分别设于该左支座、 右支座上;所述左支座、右支座与所述主动轮的第一左同步轮、第一右同步轮之间分 别通过一左连接板、 一右连接板连接;所述左同步带、右同步带于所述主动轮、从动 轮顶部之间的部分的下方设有支撑盘,所述左同步带、右同步带于所述主动轮、从动 轮底部之间的部分的下方设有秧盘接盘,该支撑盘与秧盘接盘通过连接杆与所述左连 接板、右连接板连接。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板的第一端与 所述主动轮的第一左同步轮可转动连接,所述左连接板的第二端与所述左支座枢接, 所述左连接板于该枢接部下方设有一以该枢接部为中心的弧形孔,该弧形孔通过一螺栓与该左支座形成可调节的连接;所述右连接板和第一右同步轮、右支座之间的连接 结构与上述左连接板和第一左同步轮、左支座之间的连接结构成左右对称。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秧筒上部与所述左 支座、右支座间通过一支撑架活动连接;所述导秧筒中部与所述机架之间通过一调节 装置连接,该调节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机架上的固定板和一端枢接于所述导秧筒中部 的连杆,该固定板上设有一长条形导孔,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通过一螺栓与该长条形导 孔形成可滑动并可转动的配合连接。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板、右连接板 位于主动轮一端的下方连设有可调节高度的支撑调节杆。
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座、右支座分别 设有左轴承座、右轴承座,所述从动轮的第二左同步轮、第二右同步轮分别通过轴承 可转动地支承于该左轴承座、右轴承座上,该左轴承座、右轴承座之间通过一连接支 撑板连接,所述推秧头、气缸设于该连接支撑板上。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的第一左同步 轮和第一右同步轮之间设有连接支撑杆和保护罩,所述步进电机位于该保护罩内。
全文摘要
一种水稻钵体苗抛秧机,包括主动轮,包括同步转动的第一左同步轮和第一右同步轮,其中之一的内侧设有驱动其转动的步进电机;从动轮,包括同步转动的第二左同步轮和第二右同步轮,二者之间设有朝前的推秧头和驱动该推秧头往复运动的气缸;上述第一左同步轮、第一右同步轮和第二左同步轮、第二右同步轮分别通过左同步带、右同步带传动连接;秧盘,其左右两端分别定位于所述左同步带和右同步带上,该秧盘上设有左右方向排列的钵槽,钵槽底部设有与所述推秧头对应的推秧孔;导秧筒,设于所述从动轮前侧下方。本发明具有传动结构简单、故障率低、使用方便等优点。
文档编号A01C11/02GK101455145SQ200810072100
公开日2009年6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6日
发明者张国梁 申请人:张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