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238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该渔线轮座具有将渔线轮 的脚部保持在座体上的罩部,所述座体安装在竿体的规定位置上。
背景技术
作为筒状的渔线轮座其构成为,在作为安装在竿体的规定位置
上的座体的渔线轮座(公报内附图标记2)上具有作为罩部的移动 罩(公报内附图标记3)和作为罩部的固定罩(公报内附图标记 5),并且将螺母(公报内附图标记4)螺合到形成在座体上的螺 丝部(公报内附图标记2a)上,使螺母螺进移动,由此,使移动 罩能够在渔线轮座的轴线方向上滑动移动(专利文献l)。
专利文献l:日本实开平7-61号公报(段落〔0008〕,图l) 在上述结构中,除移动罩以及固定罩以外,还具有收容渔线轮 脚的大径鼓出部,由于以该大径鼓出部的大径形成圆筒状,所以该 大径鼓出部成为在全周范围内从座体向外侧突出的状态。
因此,在座体的外周面和大径鼓出部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大 的层差部分。由此,在实际的钓鱼操作时,当同时握住渔线轮脚部 和渔线轮座的情况下,手指卡在该层差部,会发生手感受到压迫感, 长时间使用疼痛等的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渔线轮座,通过对用于保持罩部上的 脚部的构造以及螺母体的结构进行改进,来使手不容易感受到压迫 感、长时间使用也不容易疼痛。 〔结构〕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结构特征在于,在竿体的规定位置安装有 座体,在该座体上具有用于保持渔线轮的一个脚部的固定侧罩部和 用于保持上述渔线轮的另 一 个脚部的可动侧罩部,
上述固定侧罩部由以下部件构成鼓出形成上述座体的 一 部分 以在该鼓出部的内部收容渔线轮的 一 个脚部的脚安装部;被覆盖并
座面上的盖体,
上述可动侧罩部由以下部件构成安装在座体上的罩体;被收 容在罩体内的、从应按压上述脚部的待机位置滑动移动的脚按压体,
将与上述脚按压体螺合并滑动驱动该脚按压体的螺母体安装在 上述座体上,
在上述座体上安装止动体,所述止动体与上述罩体协动,使上 述螺母体以不能在上述座体的轴线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固定,
使上述固定侧罩部的上述盖体的缘部的外周面与上述座体的外 周面之间的连接部位,上述罩体的缘部的外周面与上述座体的外周 面之间的连接部位,上述罩体、上述螺母体、上述止动体的各连接 部位,成为以没有层差或层差小的状态平滑地连接的状态。其作用 效果如下所述。 〔作用〕
在可动侧罩部采用以下结构将螺母体以不能在上述座体的轴 线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固定,使脚按压体移动以固定保持渔线轮的脚 部;将脚按压体收容在罩体中。由此,能够覆盖处于固定状态的罩 体和通过螺母体移动的脚按压体,螺紋部不会像以往那样露出,并 且,由于罩体、螺母体以不能移动的方式构成,所以将螺母体的外 周面的直径形成得比座体的外周面大的必要性少,因此不会在与罩 体和螺母体的交界面上形成因外周面直径不同而产生的层差。
另一方面,在固定侧罩部中,也设置有用来对保持渔线轮的一 个脚部的脚安装部进行加强的盖体,从而能够使上述盖体的缘部的 外周面与上述座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部位成为以没有层差或层差
5小的状态平滑地连接的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在固定侧罩部和可动侧罩部用手指握住渔线轮 的脚部时,^艮少压迫手。 〔效果〕
如上所述,在可动侧罩部中,以螺紋部不露出且螺母体不能移 动的方式构成,与该可动侧罩部的结构对应地在固定侧罩部中也形 成使与座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部位以没有层差或层差小的状态平 滑地连接的状态,由此在可动侧罩部以及固定侧罩部的任意一个中 都没有压迫手指那样的突出部分,因此即使长时间钓鱼,也能够舒 适地持续操作。 〔结构〕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结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 上,上述罩体由以下部件构成被安装在凹入形成于上述座体上的 安装用座面上的盖体;套筒体,其在隔着上述罩体的轴芯与上述脚 按压体存在侧成180°角的相反侧形成有越接近上述螺母体就越平緩 地倾斜且向径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以与上述盖体和上述螺母体邻 接的状态配置上述套筒体,
使上述套筒体的缘部的外周面与上述盖体以及上述螺母体的缘 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部位成为以没有层差的方式平滑地连接的状 态。其作用效果如下所述。
〔作用效果〕
通过形成鼓出部,在将渔线轮的脚部和渔线轮座都握住的情况 下,手指挂在该鼓出部上,即使鱼强力地拉拽,钓竿的握持部也很 少会从手中滑脱。
在形成有能够发挥上述效果的鼓出部的情况下,收容脚按压体 的、主要承担渔线轮的脚部的保持功能的盖体作为另外的部件形成, 由此能够实现功能分担、能够形成适于发挥其功能的部件结构。
这样,由盖体和套筒体构成罩体,使上述盖体的外周面与上述 套筒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部位成为以没有层差或层差小的状态平滑地连接的状态。由此,在将渔线轮脚部和渔线轮座都握住的情况 下,即使手指挂在该连接部位上,也很少会感觉到层差,从而手很 少会感到不舒适感、压迫感,并且,即使长时间使用也很少会疼痛。 〔结构〕
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结构特征是,在上述固定侧罩部的上述盖 体的端部和上述止动体的端部装备有装饰环,将上述装饰环的内周 面直径形成得与上述竿体的外周面直径相等或比上述竿体的外周面 直径大,
使上述装饰环的外周面与上述盖体的端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 部位、以及上述装饰环的外周面与上述止动体的端部的外周面之间 的连接部位成为以没有层差的方式平滑地连接的状态。其作用效果 如下所述。
通过设置这样的装饰环,能够发挥以下效果。也就是,在没有 安装装饰环的以往结构的情况下,在渔线轮座的端部的内周面与竿 体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变大的情况下,在竿体的外周面巻绕线,并 从该巻绕的线的上面开始涂布树脂涂料,以进行加固并填充间隙, 但这样的作业负担大。
与此相反,通过设置这样的装饰环,渔线轮座的端部的内周面 和竿体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很少会变大,因此不需要进行巻绕线并 涂布树脂涂料的作业。
将具有这样的功能的装饰环形成为以下状态使上述装饰环的 外周面与上述盖体的端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部位、以及上述装饰
有层差的方式平滑地连接的状态。
由此,在将渔线轮脚部和渔线轮座都握住的情况下,即使手指 挂在该连接部位,也很少感觉到层差,从而手很少感到不舒适感、 压迫感,并且,即使长时间使用也很少会感到疼痛 〔结构〕
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结构特征是,具有技术方案1~3中任一方
7案所述的筒状渔线轮座的钓竿。其作用效果如下所述。 〔作用效果〕
在将渔线轮脚部和渔线轮座都握住的情况下,手不会感到不舒 服感、压迫感,并且,即使长时间使用也很少会感到疼痛,从而能 够轻快地进行钓竿的操作,能够提供一种能轻快地进行甩竿、收线 操作的钓竿。


图1是表示投竿组装前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渔线轮安装在渔线轮座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渔线轮座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渔线轮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组装渔线轮座前的状态的纵剖侧视图。
图6是表示渔线轮安装在渔线轮座上的状态的纵剖侧视图。
图7是沿图6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6中的VIII-VIII线的剖^f见图。
图9是沿图6中的IX-IX线剖视图。
图10 (a)是表示通过可动侧的罩部保持渔线轮脚之前的状态的 纵剖侧视图,(b)是表示通过可动侧的罩部保持着渔线轮脚的状态 的纵剖侧一见图。
图11是表示座体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座体的侧-视图。
图13是沿图12中的xni-xin线的剖视图。
图14是沿图12中的XIV-XIV线的剖视图。 图15是沿图12中的XV-XV线的剖视图。 图16是套筒体的侧视图。 图17是套筒体的主视图。 图18是脚按压体的俯视图。 图19是脚按压体的侧视图。图20是脚按压体的纵剖主视图。
图21是止动体的纵剖侧视图。
图22是沿图2i中的xxn-xxn线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将止动体安装到渔线轮体的竿尾端之前的状态的分 解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3尾竿(竿体)
5绕线轮(渔线轮)
5a前脚部( 一个脚部)
5b后脚部(另一个脚部)
7固定侧的罩部
8可动侧的罩部
10筒状的座体
10B脚安装部
10b鼓出部
10c切削余量部分(安装用的座面)
11前盖体
12后盖体(罩体)
13脚4安压体
14套筒体
14c鼓出部
15螺母体
16止动体
17装饰环
具体实施例方式
对投竿A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投竿A具有第1竿1,其 具有顶端导引部1A和从第2导引部到第6导引部的5个钓线导引部 1B;具有第7导引部2A的第2竿2;作为竿体的尾竿3,其具有用于安装并固定绕线轮5的筒状渔线轮座4和位于竿尾端的握持部6, 投竿A是将这些部分并继式连结而构成的。
握持部6形成得比尾竿3的直径大,投入钓钩时握着握持部6 的手不容易打滑。握持部6的外周面可以呈圆形的截面,也可以呈 椭圆状的截面。也就是说,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形成为横宽比上 下宽度大的椭圆形,这样,握持的手容易施力,远投变得容易。
对筒状渔线轮座4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筒状渔线轮 座4具有筒状的座体10;属于固定侧的罩部7的前盖体11;属于 可动侧的罩部8的后盖体12;后盖体12内部的可动式的脚按压体 13;后盖体12的竿尾侧的套筒体14;位于套筒体14的竿尾侧的螺 母体15,其不能在竿的轴线方向上移动但能旋转,用于驱动移动可 动式的脚按压体13;螺母体15的竿尾侧的止动体16;位于止动体 16的后端和前盖体11的前端的装饰环17。
对筒状的座体IO进行说明。如图3至图5所示,在筒状的座体 10上形成有沿着轴线方向到达竿梢端的开口和竿尾端的开口的贯通 孔10A,在贯通孔10A的内周面侧,如图7~图9所示,在圆周方 向的8个位置在贯通孔10A的全长范围内形成有突条10a。
该突条10a的作用是用于使筒状的座体IO在紧密接触的状态下 外嵌到尾竿3的外周面,即使是具有各种外径的尾竿3,突条10a的 前端部也能发生挠曲,也能够使该筒状的座体10的内周面与尾竿3 相适应。其中,如果尾竿3的外径更大,则通过磨削加工突条10a 的内表面来实现大径化,从而能够确保与大径的尾竿3相适应。
在不具有这样的突条10a的现有结构的情况下,为了与尾竿3 相适应,将线巻绕成紧密的线圏从而在外观上增大尾竿3的外径, 以实现与筒状的座体10的内周面之间的相适性,但作业性差。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确保对具有各种外径的尾竿3的更宽 范围的适应性,使单独出售筒状渔线轮座4变得容易。
另外,由于对于尾竿3的外径的适应性高,所以容易进行将筒 状渔线轮座4定位在从尾竿3的竿尾到竿梢侧的任意的间隔位置上的操作,能够容易地采用适应于钓鱼人的喜好的设置方式。
如图3至图5所示,在筒状的座体10的竿梢侧端部形成有脚安 装部10B,该脚安装部IOB构成固定侧的罩部7,该固定侧的罩部7 起到覆盖并按压在绕线轮5的渔线轮脚5A的竿梢侧延伸出的作为一 个脚部的前脚部5a的作用。脚安装部10B立起设置有向筒状的座体 10的外侧鼓出的鼓出部10b,并且在鼓出部10b的内部形成有收容 前脚部5a的凹部。
在将绕线轮5的前脚部5a收容在凹部内时,该鼓出部10b与前 脚部5a紧密接触并被按压固定时,该鼓出部10b弹性变形起到使按 压的状态更牢固的作用。筒状的渔线轮主体10由尼龙、聚乙烯等的 热可塑性树脂材料成形。
以往,具有这样作用的部件是作为树脂制的緩沖部件由其他的
零件来构成的,并被粘结固定在按压并支承渔线轮的脚部的、金属 制的可动罩的内周面上。但是,存在安装到可动罩的内周面的作业
复杂且在长期使用后容易剥离的缺点。
但是,如上所述,由于起到緩沖部件的作用的部件能够作为座 体的 一 部分 一 体形成,所以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点。
对前盖体11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如图3至图6所示,在收容 绕线轮5的前脚部5a的脚安装部10B上,在从竿梢开口端沿着轴线 方向到收容前脚部5a的凹部的入口附近的范围内,设置有外周缩小 的浅的切削余量部分10c。该切削余量部分10c在收容前脚部5a的 凹部的入口附近形成有层差部分10d。
前盖体11是外嵌覆盖在脚安装部IOB上的部件,并形成为恰好 覆盖上述浅的切削余量部分10c的筒状体,如图3以及图6所示, 前盖体11在被覆盖在浅的切削余量部分10c上的状态下,为了不从 上述层差部分10d突出而由薄金属构成。作为金属材料可以采用不 锈钢、钛、铝等。但是,在使用金属以外的材料的情况下,可以使 用在圆周方向上配有强化纤维的树脂材料。在该情况下,除热可塑 性树脂以外还可以使用热固化性树脂的环氧树脂等。由此,与使用
ii金属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等。
这里,将浅的切削余量部分IOC称为用于安装前盖体11的安装
用的座面。
如图3~图6所示,筒状的前盖体11呈竿梢端侧为小径且覆盖 鼓出部10b的部分为大径的形状,在覆盖于浅的切削余量部分10c 的状态下,成为嵌入上述层差部分10d的形状,并具有使筒状的座 体10的外周面和前盖体11的外周面之间成为没有层差的状态的作用。
这样,由于可以使安装绕线轮5的前脚部5a的脚安装部10B中 的外周面形成为没有层差的光滑面,所以在钓鱼操作时,握着尾竿3 和绕线轮5的钓鱼人的食指等虽卡在脚安装部IOB上,但由于这部 分形成为光滑面,所以很少有不适感,钓鱼人的手指不会疼痛,容
易握持。
如上所述,脚安装部10B中的鼓出部10b是具有緩冲性的部分, 但通过将金属制的前盖体11覆盖在该脚安装部IOB上,能够对其进 行加强,从而能够使收容前脚部5a的安装状态变得牢固。
这里,由前盖体11和脚安装部10B构成固定侧的罩部7。作为 被该罩部7所保持的对象的渔线轮,除绕线轮以外还可以是两轴承 渔线轮。
对装饰环17进行说明。如图3~图6所示,装饰环17是安装在 前盖体11的竿梢端的部件,是使筒状的座体10的竿梢端和竿尾端 的端部处理变得良好的部件。
也就是说,以往,在筒状的座体10的竿梢端、竿尾端上,在尾 竿3的外周面和座体10的竿梢端等的开口边缘之间,因内外径的不 同在半径方向上存在间隙,在该情况下,采用以下作业方式在尾 竿3的外周面巻绕安装用的线,并在填充该间隙而巻绕的线和座体 10的端部之间涂布树脂涂料,来进行加固。这样,巻绕线的作业和 涂布树脂涂料的作业变得很复杂。
因此,如上所述,将装饰环17安装到前盖体11的竿梢端的开口边缘,由此就不需要巻绕线的作业和树脂涂布作业。也就是说, 使装饰环17的内径形成为与尾竿3的外径配合相适应,由此,能够
容易地封闭尾竿3的外周面和座体10的竿梢端等的开口边缘之间的间隙。
如图3~图6所示,装饰环17在其外周面具有大径部17a和小 径部17b,在使小径部17b紧密接触前盖体11的竿梢开口端的内周 面的状态下对其进行安装,使大径部17a和小径部17b之间的层差 部分与前盖体ii的竿梢端抵接从而对其进行定位。将大径部17a与
前盖体11的外周面设定成相同的外径,以使大径部17a与前盖体11 的外周面在没有层差的状态下相连。装饰环17粘结固定在前盖体11上。
接下来,对用于安装后盖体12等的筒状的座体10的构造进行 说明。如图4以及图5所示,作为筒状的座体10的构造,从上述脚 安装部10B向竿尾侧,形成有包含渔线轮脚安装面的中间安装部 10C,并且从后盖体12的安装位置到竿尾端形成有直径比中间安装 部10C小的竿尾端部IOD。
如图4、图6以及图7所示,在从中间安装部IOC到竿尾端部 10D之间的渔线轮脚安装面的左右中心位置上,将截面稍向上凸出 成圆弧状的圆弧状承接面10e以沿着轴线方向的状态设置成承接绕 线轮5的前脚部5a以及后脚部5b的底面的状态。
在截面向上凸出成圓弧状的圆弧状承接面10e的左右两端位置, 形成有平坦面,并形成为能够承接渔线轮脚5A的左右两端以及脚按 压体13的两端脚部13C的平坦承接面10f。
如图4以及图6所示,平坦承接面10f也与圆弧状承接面10e 同样地形成到竿尾端。只有平坦承接面10f的中间安装部10C中的 部分10g的左右宽度不是恒定的。首先,宽度从与收容渔线轮5的 前脚部5a的凹部的横宽对应的宽的部分暂时向竿尾端侧变窄,并从 窄的宽度的中间部向竿尾端侧变宽。
在与平坦承接面10f中的竿尾端部IOD对应的部分10h中,被
13划分成两个部分,竿梢侧的部分是宽度宽的矩形部分,竿尾侧的部 分形成为宽度窄的矩形部分。
下面,对筒状的座体10中的中间安装部IOC和竿尾端部10D的 外周形状进行说明。如图11 ~图14所示,中间安装部10C中的平 坦承接面10f以及圆弧状承接面10e以外的外周部分10j呈圆弧状, 该圆弧以筒状的座体IO的贯通孔IOA的轴线X为中心,半径为R2。
竿尾端部10D中的竿梢侧半部分中的平坦承接面10f以及圆弧 状承接面10e以外的外周部分10k被划分成三个部分,左右的两个 部分呈半径比上述中间安装部10C的外周部分10j的半径R2大数倍 的近似于直线的大径的左右圆弧面10m。如图13所示,-波该大径的 左右圆弧面10m夹持的朝下的圆弧面10n呈具有与上述筒状的座体 10的贯通孔10A的半径大致相同的半径的圓弧状,但该圓弧是以比 位于筒状的座体10的贯通孔10A中的轴线X位置稍上方的轴心Y 为中心的半径为R3的圓弧。
如图12 ~图14所示,在中间安装部10C中的外周部分10j和竿 尾端部10D中的外周部分10k之间,圆弧面的中心产生了相差间隔 a的偏心,由此,如图12所示,在中间安装部IOC和竿尾端部10D 的交界面上形成有层差10p。另外,如图13所示,由于偏心,在中 间安装部10C的下表面部分的壁厚和竿尾端部10D的下表面部分的 壁厚中,竿尾端部侧的一方更薄。
该点产生的作用效果如下所述。
在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形成有用于安装止动体16的结构,. 并如下构成。如图11、图12、图15所示,竿尾端部10D中的竿尾 端的外周面10q以贯通孔IOA的轴线X为中心,并以比竿尾端部10D 中的外周部分10k的半径R3稍小的半径R4形成。而且,在外周面 10q的上半部分的左右设置有两个突起10r,作为用于对止动体16 进行防脱固定的突起10r而起作用。
以上,作为座体10包括在中央部切开狭缝而在该部分不成为筒 状的座体,或者是在两端由于缺少下侧部分而不呈筒状的座体。在采用以上结构的筒状的座体IO上安装后盖体12、套筒体14、 螺母体15、止动体16。这里,将后盖体12以及套筒体14统称为罩体。
首先,对后盖体12的安装进行说明。如图4至图6所示,后盖 体12是壁厚薄的筒状体,如图7所示,下半部分12A的截面形状呈 圆弧状,其上方成为半径比下半部分12A的半径大数倍的大致直线 状的部分12B,在左右直线状部分12B的上方形成有半径比下半部 分12A的半径大且比直线状部分12B的半径小的上端部12C。
如图3以及图6所示,采用以下结构将上述后盖体12外嵌安 装在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部10D上,将该后盖体12的前端与形 成在该竿尾端部IOD和中间安装部IOC之间的层差10p抵接从而进 行定位。如图6以及图7所示,后盖体12被安装成使下半部分12A 成为与筒状的座体IO的竿尾端部IOD的朝下的圓弧面10n紧密接触 的状态,并且使大致直线状部分12B被安装成与筒状的座体10的中 间安装部IOC的左右圓弧面10m紧密接触的状态,大致直线状部分 12B的上半部分和上端部12C位于从平坦 ia妄面10f和圆弧状7lU妾 面10e离开的上方。
在后盖体12的上端部12C以及大致直线状部分12B的上半部分 和筒状的座体10的平坦承接面10f及圆弧状承接面10e之间所形成 的空间内,插入脚按压体13。这里,由后盖体12和脚按压体13构 成可动侧的罩部8。
被插入有上述脚按压体13的空间也是插入并保持渔线轮脚5A 的空间,在上述空间的竿梢端形成有插入开口部。
如上所述,安装有后盖体12的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部10D 中的朝下的圆弧面10n形成为以与贯通孔10A的轴芯X相比向渔线 轮脚安装部侧偏位的轴芯Y为中心的圆弧面。也就是说,如图14所 示,贯通孔IOA呈以轴芯X为中心的圆弧面,朝下的圆弧面10n呈 以轴芯Y为中心的圓弧面,所以在贯通孔IOA和朝下的圆弧面10n 之间形成的壁厚比以轴芯X为中心形成朝下的圓弧面10 n的情况薄。
15这样,通过将朝下的圆弧面10n形成为以偏芯的轴芯Y为中心 的圆弧面,在后盖体12中也能以轴芯Y为中心构成下半部分12A。 而且,为了形成用于收容脚按压体13的收容空间,在下半部分12A 的上方形成直线状部分12B和上端部12C。
因此,为了收容脚按压体13,即使直线状部分12B和上端部12C 是维持了图示的形状的结构,但是通过使中间安装部IOC的下半部 分形成为薄壁,能够减小下半部分12A的形状,因此能够使后盖体 12的构造变得紧凑。
这样,钓鱼人将手指绕在该部分上从而容易握住渔线轮脚5A和 渔线轮座4,并且,该薄壁部分的形状也能够形成为任意的形状。
在将成为上述结构的后盖体12外嵌安装到筒状的座体10的竿 尾端部10D的状态下,后盖体12的竿梢侧端与形成在中间安装部 IOC和竿尾端部10D之间的连接部位上的层差10p抵接,从而能够 将后盖体12的外周面设置成与中间安装部10C的外周部分10j无层 差的连续的状态。
后盖体12外嵌安装在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部10D上,但该 竿尾端部10D是从中间安装部10C开始实施了一段根切加工的部 分,构成为后盖体12的安装座面。
因此,如图6所示,后盖体12形成为在被外嵌覆盖在该安装座 面的状态下恰好覆盖安装座面的筒状体,后盖体12由薄金属构成, 以使其在被覆盖在该安装座面的状态下不从上述层差10p突出。作 为金属材料可以使用不锈钢、钛、铝等。但是,在使用金属以外的 材料时,可以使用在周向上配置了强化纤维的树脂材料。在该情况 下,除热可塑性树脂以外,还可以使用热固化性树脂的环氧树脂等。 由此,与使用金属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等。
以往,在筒状的座体10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紋部,在采用使收 容固定渔线轮脚的前后脚部的可动罩与螺母 一 起滑动移动的方式的 结构中,由于形成有外螺紋部的筒状的座体10的外周面以贯通孔 10A的轴芯为中心形成为圆弧面,所有壁厚变厚,由此,可动罩的下半部分也成为大径,结果就是,可动罩成为大型的部件。
这里,以贯通孔10A的轴芯X为中心,能够使与筒状的座体IO 的渔线轮安装面部分呈180。相反侧的壁厚变薄,所以外嵌在该部分 的后盖体12也能够以偏芯的轴芯Y为基准并以向渔线轮安装面侧偏 位的状态设置。由此,能够在相对于贯通孔10A的轴芯X偏芯的状 态下设置渔线轮脚5A的安装位置,在实际钓鱼时,配置在渔线轮座 4下方的渔线轮5的安装位置位于下方,钓竿A的重心下降并稳定。
另外,像这样由于渔线轮座4成为向渔线轮安装部侧稍偏位的 状态,因此,在感觉上更接近握着椭圆状的部件的感觉。也就是说, 在感觉上不是握着筒状的渔线轮座,而是像将板状的渔线轮座只安 装在尾竿的外周方向中的朝下的面上,并将渔线轮安装在该板状的 渔线轮座上,能够得到与同时握住渔线轮座和渔线轮脚的情况相同 的握持感觉。在板状的渔线轮座只安装在尾竿的外周面的朝下的相 位上时,由于板状的渔线轮座稍微从尾竿的其他外周面向外突出, 所以与握持完整的圆形的渔线轮座的情况相比,呈椭圆状的部分成 为阻力,从而握持渔线轮座的手不易打滑,能够成为更适于投入钓 钩的甩竿钓鱼操作的渔线轮座。
在上述后盖体12的竿尾端侧安装有套筒体14。如图4至图6以 及图IO所示,套筒体14是筒状体,但与后盖体12的在竿梢侧的连 接端14A成为斜向上倾斜的开口 。在与该开口垂直的状态下设定套 筒体14的轴线,在沿着该轴线并且倾斜的方向上形成有套筒体14 的外周面。套筒体14的竿尾侧的连接端14B成为与座体10的轴线 X垂直的上下朝向姿态的开口。在竿捎侧的连接端14A上,在上端 部分上设置有向竿梢侧突出的凸肩部14b,在将套筒体14安装到后; 盖体12的竿尾侧时,凸肩部14b发挥插入到后盖体12的竿尾端侧 开口端并进行定位的作用。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形成在套筒体14的内部的贯穿孔14a 以外嵌在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部10D上的方式在沿着座体10的 轴线的状态下形成,并在竿尾侧的连接端14B开口,成为与套筒体14的轴线交叉的状态。因此,套筒体14的壁厚为,在竿梢侧的连接
端14A中,上端侧厚,下端侧薄。相反地,在竿尾侧的连接端14B 中,上端侧薄,下端侧厚。上述套筒体14其外侧的筒状体的朝向是 斜向上的,但形成在内部的贯穿孔14a在水平方向上贯穿。
若将上述套筒体14外嵌在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端部10D,则 如图6所示,凸肩部14b从后盖体12的竿尾端侧开口进入内部,后 盖体12的竿尾端覆盖凸肩部14b并与套筒体14的竿梢侧的连接端 抵接,从而两者被定位。
被安装在规定位置上的套筒体14与后盖体12的竿尾端在没有 层差地连接的状态下被安装,不会对握持渔线轮座4的钓鱼人施与 不适感或^f吏手疼痛。
如图2和图6所示,在安装有套筒体14的状态下,套筒体14 的外周面的 一部分成为从筒状的座体10的中间安装部10C向外侧突 出的状态。也就是说,在套筒体14中,由于其外周面是沿着与座体 10的轴线交叉的轴线在倾斜的方向上形成的,因此,在安装于中间 安装部IOC的状态下,该倾斜的倾斜外周面成为在竿尾端侧向径向 的外侧突出的状态,将该平緩地倾斜的部分称为鼓出部14c。
由于套筒体14的外周面以倾斜的姿态形成,所以隔着轴线与鼓 出部存在侧成180°角的相反侧的上端外周面形成为越接近螺母侧在 径向上越凹入的倾斜面,套筒体14的外周面形成为与螺母体15的 外周面没有层差的连续的状态,或者形成为层差少的大致连续的状 态。
根据这样的结构,套筒体14的外表面的鼓出部14c与同时握持 渔线轮座4和渔线轮脚5A的钓鱼人的手抵接而发挥防脱作用,从而 即使钓竿A被强力地拉甩,也能够抑制其从手中滑脱。
对螺母体15进行说明。如图2至图6以及图8、图10所示,螺 母体15为大致圆筒状的形态,在其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紋部15A。如 图5所示,在竿梢侧以及竿尾侧的开口部上形成有倾斜地被切割的 圓弧状角部15a,形成为带有圆角的形状。如图8所示,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大型的花键部15B结构,是人为地使螺母体15旋转操作时的
防滑结构。
如图6和图IO所示,在螺母体15、套筒体14和后盖体12的内 部空间中插入脚按压体13,构成为通过脚按压体13发挥用于对绕线 轮5的脚部5A中的另一个脚部、即后脚部5b进行按压的作用。
对脚按压体13进行说明。如图2~图6、图8以及图10、图18~ 图20所示,脚按压体13由配置在竿梢侧的头部13A、配置在头部 13A的竿尾侧的螺紋部13B构成。头部13A呈大致拱形的形状,使 圆弧状的外周面13a构成为与后盖体12的内周面滑动接触从而进行 滑动移动。如图20所示,在头部13A的内周面侧形成有由大致拱形 的顶面13b和左右的纵壁面13c围成的凹入空间13d,在该凹入空间 13d内插入绕线轮5等的后脚部5b并进行按压固定。
对螺紋部13B进行说明。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螺紋部13B 与头部13A相比较薄且呈大致长方形状,在该长方形状的上表面形 成有外螺紋13e。该外螺紋13e与螺母体15的内螺紋部15A咬合, 通过螺母体15的旋转,脚按压体13可沿着竿线方向滑动移动。
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在从形成在头部13A上的凹入空间13d 的竿尾端到达螺紋部13B内的底面部的状态下,形成有朝上凹入的 圆弧截面的凹入路13f,凹入路13f从上方与形成在筒状基座10上 的圆弧状承接面10e抵接,从而能够不从竿线方向上产生偏移地移 动。
头部13A中的具有纵壁面13c的部分成为支承头部13A的脚部 13C,该脚部13C的底面被载置在筒状基座10的平坦承接面10f上, 从而脚按压体13可滑动移动。
这里,由脚按压体13和覆盖并导引该脚按压体13的后盖体12 构成罩部。
如上所述,在头部13A上形成有脚部13C,并且头部13A的上 表面与后盖体12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因此,能够没有松动地进行脚 按压体13的滑动移动,并且螺母体15也能够没有松动地顺畅的进行旋转操作。
以往,脚按压体13由插入并用于按压渔线轮的脚部的、具有拱
形的罩的可动体构成,该可动体通过在形成于筒状基座IO上的螺紋
部上移动,而在安装渔线轮脚部的状态和固定的状态之间切换。因 此,可动体容易松动,支承渔线轮脚的姿态不稳定。
对止动体16进行说明。如图2~图6以及图21 ~图23所示, 止动体16位于螺母体15的更靠近竿尾侧的位置。止动体16是大致 筒状的部件,竿梢侧开口端16A形成为大径,竿尾侧开口端16B形 成为小径,在图22中,构成为上端部分为厚壁且向下端部分的薄壁 緩慢地变化的厚度。如图21所示,在隔着图中的轴线的上方侧的面 中,止动体16的外周面具有向竿尾侧渐渐缩径的緩倾斜面16a和与 緩倾斜面16a相比更靠竿尾侧的急倾斜面16b,在隔着图中的轴线的 下方侧的面中,形成有从竿梢端到竿尾端渐渐缩径的緩倾斜面16a。
如图21 ~图23所示,在止动体16的内部空间形成有沿轴线方 向贯通的贯通孔16C,在贯通孔16C中的竿梢端侧形成有外嵌在筒 状的座体IO的竿尾端10s上的嵌合孔16c和直径比嵌合孔16c小的 定位孔16d。在嵌合孔16c中的竿梢端侧开口端,在上半部分的范围 内设有向内侧突出的突条16e,将该突条16e螺合在筒状的座体10 的竿尾端10s上。
也就是说,如图11、图12以及图23所示,在筒状的座体10的 竿尾端10s上,形成有直径比竿尾端部10D中的外周部分10k小的 外周面10q和与该外周面10q相比更位于竿尾端侧的突起10r。对此, 如图6以及图9所示,通过嵌入嵌合使突条16e与外周面10q抵接 且使该突条16e位于突起10r的竿梢侧,从而能够将止动体16安装 固定成规定状态。在止动体16被嵌合固定于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 端部10D上的状态下,其外周面与螺母体15的外周面平滑连接,从 而不会对同时握住渔线轮座4和渔线轮的手产生不适感,不会压迫 手。
具体地,作为将该止动体16嵌合固定到筒状的座体10的竿尾
20端部10D上的方法如下所述。首先,如图23所示,将止动体16的 突条16e设定在没有座体10的竿尾端10s的突起10r存在的相位的 姿态,覆盖止动体16,使该突条16e沿着轴线方向移动到与筒状的 座体10的竿尾端部10D的小径外周面10q抵接的位置。突条16e到 达小径外周面10q后,使止动体16沿圆周方向反转180°,突条16e 成为进入筒状的座体IO的竿尾端部10D中的突起10r的竿梢侧的状 态,使突条16e和突起10r压接从而固定了止动体16的向座体10 的安装状态。
如以上说明所述,螺母体15被套筒体14和止动体16夹持,在 筒状的座体10的轴线方向上不能移动,只能在圆周方向上旋转。另 一方面,可在筒状的座体10的轴线方向上移动的是脚按压体13,脚 按压体13被收容在后盖体12、螺母体15的内部空间内。因此,形 成在螺母体15上内螺紋部15A和脚按压体13的外螺紋部13e不从 表面露出。
如上所述,以往构成为在筒状的座体10上的圆周方向的全周 范围内刻设螺紋部,使螺母与该螺紋部螺合,使保持渔线轮脚的可 动罩能够沿着座体的轴线方向滑动移动。由此,通过旋转驱动与螺 紋部螺合的螺母,能够使可动罩与螺母一起滑动移动,从而能够在 保持渔线轮脚的状态和离开渔线轮脚的状态之间切换。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所以为使螺紋部的长度成为使可动罩能够 移动的充分的长度,该螺紋部的部分从可动罩以及螺母体露出到表 面很多,同时握住渔线轮脚和渔线轮座的手与该螺紋部接触,会对 手产生不适感并有可能使手疼痛。
另外,由于手接触螺母体,在投入钓钩时等,在摇动竿的同时 会产生松弛螺母体的操作,因此,螺母体在钓鱼操作的过程中会发 生松弛,由于需要使螺母体与可动罩一起移动,因此,螺母体和螺 紋部的咬合状态被设置得比较松弛,即使在螺母体与螺紋部螺合的 状态下,也存在在螺母体上多少会产生松动等的缺点。
对此,在本发明中,由于螺紋部15A、 13e不在表面露出,所以
21同时握住渔线轮脚5A和渔线轮座4的手不会与螺紋部15A、 13e接 触,减少了不适感,手也不会疼痛。由于螺母体15被安装成在筒状 的座体10的轴线方向上不能移动,因此,螺母体15不会发生松弛, 也不会发生+>动。
在止动体16的更靠近竿尾侧的位置上设置有装饰环17。对于该 装饰环17,上面已经说明,这里就进行简述。
如图2~图6所示,装饰环17的外周面上具有大径部17a和小 径部17b,将小径部17b以与止动体16的竿尾开口端的内周面紧密 接触的状态被安装,使大径部17a和小径部17b的层差部分与止动 体16的竿尾端抵接,从而被定位。大径部17a被设定成同一外径, 以便在与止动体16的外周面之间没有层差的状态进行连接。装饰环 17被粘结固定在止动体16上。 〔其他实施方式〕
(1 )也可以是将可动侧的罩部8配置在竿梢侧且将固定侧的罩 部7配置在竿尾侧的结构。
(2) 也可以不必由后盖体12和套筒体14分割地构成罩体,而 是使后盖体12和套筒体14 一体形成。
(3) 不必在套筒体14上设置鼓出部14c。
(4) 作为应用上述渔线轮座4的钓竿A,不仅可以使用于上述 投竿,也可以使用于矶竿、船钓抛竿等。
权利要求
1.一种筒状渔线轮座,其特征在于,在竿体的规定位置安装有座体,在该座体上具有用于保持渔线轮的一个脚部的固定侧罩部和用于保持上述渔线轮的另一个脚部的可动侧罩部,上述固定侧罩部由以下部件构成鼓出形成上述座体的一部分以在该鼓出部的内部收容渔线轮的一个脚部的脚安装部;被覆盖并嵌合在包含该脚安装部在内的形成在上述座体的外周面上的安装用座面上的盖体,上述可动侧罩部由以下部件构成安装在座体上的罩体;被收容在罩体内的、从应按压上述脚部的待机位置滑动移动的脚按压体,将与上述脚按压体螺合并滑动驱动该脚按压体的螺母体安装在上述座体上,在上述座体上安装止动体,所述止动体与上述罩体协动,使上述螺母体以不能在上述座体的轴线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固定,使上述固定侧罩部的上述盖体的缘部的外周面与上述座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部位,上述罩体的缘部的外周面与上述座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部位,上述罩体、上述螺母体、上述止动体的各连接部位,成为以没有层差或层差小的状态平滑地连接的状态。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渔线轮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罩体由以下部件构成被安装在凹入形成于上述座体上的安装用座面上的盖体;套筒体,其在隔着上述罩体的轴芯与上述脚 按压体存在侧成180。角的相反侧形成有越接近上述螺母体就越平緩 地倾斜且向径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以与上述盖体和上述螺母体邻 接的状态配置上述套筒体,使上述套筒体的缘部的外周面与上述盖体以及上述螺母体的缘 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部位成为以没有层差的方式平滑地连接的状 态。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筒状渔线轮座,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固定侧罩部的上述盖体的端部和上述止动体的端部装备 有装饰环,将上述装饰环的内周面直径形成得与上述竿体的外周面 直径相等或比上述竿体的外周面直径大,使上述装饰环的外周面与上述盖体的端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 部位、以及上述装饰环的外周面与上述止动体的端部的外周面之间 的连接部位成为以没有层差的方式平滑地连接的状态。
4. 一种钓竿,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筒状渔线轮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渔线轮座及钓竿,通过对保持罩部上的脚部的构造及螺母体的结构进行改进来使手不容易感到压迫感、长时间使用也不容易疼痛。固定侧罩部(7)由以下构成将渔线轮(5)的脚部(5a)收容在座体(10)的鼓出部(10b)内部的脚安装部(5A);被覆盖并嵌合在包含该脚安装部在内的座体的外周面上的盖体(13)。可动侧罩部(8)由以下构成安装在座体上的后盖体(12);收容在后盖体内的、滑动移动的脚按压体(13)。将与脚按压体螺合并滑动驱动的螺母体(15)安装在座体上,在座体上安装止动体,该止动体与后盖体协动,使螺母体以不能在座体的轴线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固定,使从固定侧罩部到止动体(16)的外周面为没有层差地平滑地连接的状态。
文档编号A01K87/06GK101554147SQ200810166379
公开日2009年10月14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8日
发明者下野诚, 原田孝文, 细谷靖典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