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方法及调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8226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方法及调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池塘养殖模式构建技术,尤其是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的一 种方法及其调控系统。
背景技术
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在我国水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传统池塘养殖存在的环境污染、水资源浪费、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池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对池塘养殖模式的研究很多。在我国,400多年前在珠江三角洲兴 起的"桑基渔业"模式被公认是生态渔业的典范,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池塘 养殖模式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池塘生态养殖方式,如"鱼一 畜一禽池塘养殖模式","鱼一农池塘养殖模式","鱼一特种水产品池塘养殖 模式"等等。这些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具有一定的生态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了养殖系统内的物质转化效率,减少了养殖污染。但是这些养殖模式都 存在无法量化和缺乏系统性等问题。
由于内陆淡水池塘养殖的普遍性和粗放性,多年来人们并未重视池塘养 殖环境生态修复与养殖模式研究。在池塘养殖环境改良方面仅仅局限于增氧、 清淤、排污等形式,这些方式只能起到暂时的调节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问题。在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模式研究方面,目前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上世纪九十代年中期,随着海水池塘养殖病害的不断爆发,人们开始研究海 水池塘的环境修复问题,如黄国强等人(2001),试验用多池循环水池塘养 殖对奸(/^朋er叩e朋e"s c/ 2'/7ese),每个池塘既是综合养殖池又是水处理池, 来调控养虾池塘的水生态环境。冯敏毅等(2006)利用陆基围隔方法进行生物控制养殖池塘污染研究,分别用微生态制剂(MP)、菲律宾蛤(y i^i'^p^ p力j7ippjV7arwz7)、江蓠(Crac27arj'a z^/7〃is"p)进行实验,发现单独采用 任何一种生物的修复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只有实施综合的调控方法才可能实 现池塘环境修复。申玉春(2003)的博士论文中研究了对奸高位池生态环境 特征及其生物调控技术。在淡水池塘养殖环境水质调控方面,杨勇(2004) 博士论文中研究了渔稻共作的生态环境特点问题。郭立新(2004)硕士论文 中介绍了高等陆生植物对养殖废水的净化作用。泮进明等(2004)在实验室 研究了零排放循环水水产养殖机械-细菌-草综合水处理系统。李谷(2005) 博士论文研究了复合人工湿地-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特征与功能,介绍了复合垂 直流湿地-池塘养殖系统的生态特征。以上研究对于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技 术及模式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但是,他们均是在一个单项技术上有 所研究和进步,单一的或者两种水处理技术简单组合已不适应水产养殖废水 处理的需要。设计低成本、低耗能、高净化效率的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池塘养 殖模式,加强调养殖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动态和合理的 平衡,进一步挖掘生物作用潜力,是池塘养殖模式构建技术的发展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的不足和池塘养殖特点,发明的一种与到 往不同的池塘养殖模式系统,这种系统可以综合性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利用养殖 水面,提高富营养化物质的利用率,改善池塘养殖水质,减少养殖污染物排放, 实现循环经济。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方法,包括养鱼池塘、生物净化渠道、生态养 蟹池塘、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养鱼池塘排放水体经过生物净 化渠道初步处理后进入到生态养蟹池塘,经过生态养蟹池塘净化后,再通过动 力进入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进行强化处理,最后回流到养鱼池塘;
所述养鱼池塘为常规鱼类养殖池塘,所述生态养蟹池塘为种养水生植物、 螺蛳的生态养蟹池塘。
5进一步,所述养鱼池塘与所述生态养蟹池塘的比例为3:1 5:1。
一种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系统,包括养鱼池塘、生物净化渠道、生态养 蟹池塘、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养鱼池塘与生态养蟹池塘 并列排布, 一侧配置生物净化渠道,另一侧配置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
所述养鱼池塘、生物净化渠道、生态养蟹池塘的水平面髙度相同,粘土陶 粒水体净化装置位于进水渠道之上,养鱼池塘通过插管装置与生物净化渠道连 通,生物净化渠道通过插管与生态养蟹池塘连通,生态养蟹池塘由水泵接通粘 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通过进水渠道与养鱼池塘连通。
进一步,所述生化净化渠道为水泥护坡结构,渠道截面为倒梯形,内置立 体弹性填料框架,单个立体弹性填料框架的长度为3 5m,立体弹性填料比表 面积为200m7m3,立体弹性填料框架结构与渠道截面一致,立体弹性填料框架 顶面应低于渠道过水水面5 10cm。
进一步,所述生化净化渠道截面倒梯形的尺寸为上底3. 0m,下底2.0m, 高2. 2m,在生物净化渠道2内每隔3 5m放置一个立体弹性填料框架。
进一步,所述粘土陶粒净化装置为一组回旋式粘土陶粒净化桶和净化渠道 组成,水利停留时间为20 30分钟。
进一步,所述插管为PVC管,直径为120 200mm。
进一步,所述养鱼池塘、养蟹池塘呈长方形,长宽比为2:1,长度为100 llOm。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一种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模式,由养鱼池塘、生物 净化渠道、生态养蟹池塘、粘土陶粒净化设施组成。养鱼池塘为常规鱼类养殖 池塘,养鱼池塘排放水经过生物净化渠道初步净化后溢流到生态养蟹池塘,生 态养蟹池塘为种养水生植物、螺蛳的养蟹池塘,养殖水体经生态养蟹池净化处 理后经水泵提升到粘土陶粒净化设施,再回流到养鱼池塘。
本发明的优越性和有益效果为,复合性地进行养鱼养蟹,利用生物净化渠 道、生态养蟹池塘、粘土陶粒净化设施进行养殖水质调控处理,达到低成本、 低耗能、高效率的养殖效果,是一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池塘养殖模式。本发 明充分发挥了养殖生态系统的生物作用,通过科学地排列配置养鱼池塘和养
6蟹池塘进行水质调控处理,有利鱼和蟹的养殖。在大面积的养殖水域,只需很 小的动力,即可实现循环运行,是一种高效、生态的池塘养殖模式。


图1是本发明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系统一种实施方式的配置简图。
图中l是养鱼池塘,2是生物净化渠道,3是养蟹池塘,4是粘土陶粒 水体净化装置,5是插管,6是水泵,7是进水渠道。
(E)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方法和设备结构。 一种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方法,由养鱼池塘1、生物净化渠道2、养蟹 池塘3、粘土陶粒快滤设施4组成。养鱼池塘1为常规鱼类养殖池塘,长方形 结构,长宽比为2:1,每个面积为4200m2,池塘进水为管道进水结构,出水为 插管溢水结构,插管5为2个016OUPCV管;池塘养殖水体通过插管溢水到生 物净化渠道2内,生物净化渠道2为水泥护坡结构,倒梯形结构,上底3.0m, 下底2.0m,高2.2m,再生物净化渠道内每隔3 5m放置一个立体弹性填料框 架,单个立体弹性填料框架的长度为3 5米,立体弹性填料框架结构与渠道 截面一致,立体弹性填料的比表面积为200m7m3',立体弹性填料框架顶面高度 低于渠道过水水面5 10cm;生态养蟹池塘3为长方形结构,长宽比为2:1, 每个面积为4200m2,池塘进水为插管5溢水结构,插管5为2个016OUPCV管; 养鱼池塘1与养蟹池塘3的面积比例为5:1。
一种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方法,包括养鱼池塘1、生物净化渠道2、养 蟹池塘3、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4,养鱼池塘1水体经过生物净化渠道2处 理后进入到养蟹池塘3,再由养蟹池塘3净化吸收以及经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 置4强化处理后经进水渠道7回流到养鱼池塘1;所述养鱼池塘1为常规鱼类 养殖池塘,所述养蟹池塘3为种养水生植物、螺蛳的生态养蟹池塘。依靠生态 养蟹池塘对养鱼池塘1排放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进行净化吸收,利用综合性的 方法和手段有效利用养殖水面,提高富营养化物质的利用率,改善池塘养殖水质,减少养殖污染物排放,实现循环养殖。
所述养鱼池塘1与所述养蟹池塘3的比例为3:1 5:1,经过计算和试验, 以以上池塘比例进行配置,能较好地保持池塘养殖的水质,较充分地利用池塘 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实现循环养殖。
一种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系统,包括养鱼池塘1、生物净化渠道2、生 态养蟹池塘3、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4,若干养鱼池塘1与生态养蟹池塘3 并列排布, 一侧配置生物净化渠道2,另一侧配置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4; 所述养鱼池塘1、生物净化渠道2、生态养蟹池塘3的水平面高度相同,粘土 陶粒水体净化装置位于进水渠道7之上,养鱼池塘1通过插管装置5与生物净 化渠道2连通,生物净化渠道2通过插管5与生态养蟹池塘3连通,生态养蟹 池塘3由水泵6接通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4,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4通过 进水渠道7与养鱼池塘1连通。
系统运行时启动水泵6,将养蟹池塘3中的水体抽入到粘土陶粒水体净化 装置4中,随着养蟹池塘3中的水体不断抽出,养蟹池塘3中的水位降低,由 于生物净化渠道2和养蟹池塘3的水位高度相同,带动了生物净化渠道2中水 体通过插管5流入养蟹池塘3中,同时养鱼池塘1中的水体也由插管5溢入生 物净化渠道2内,由于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4的水补充流入养鱼池塘1中, 从而形成一个水流循环的池塘复合养殖系统。系统中的养鱼池塘1与生态养蟹 池塘3分别担当了养殖鱼和蟹的功能,养殖中的排泄物在循环运行中得到了利 用、和净化处理,通过生物净化渠道2、养蟹池塘3和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 4的水处理功能,使得池塘养殖环境得到修复和调控。
本系统仅需要一级动力提升,即可实现循环运行,可根据养殖水体情况控 制系统运行,以满足池塘养殖水环境的要求。
本系统具有节能,减排、生态、循环经济的特点,是一种符合生态学原理 的池塘养殖模式。
所述生化净化渠道2为水泥护坡结构,渠道截面为倒梯形,内置立体弹性 填料框架,单个立体弹性填料框架的长度为3 5m,立体弹性填料比表面积为 200m7m3,立体弹性填料框架结构与渠道截面一致,立体弹性填料框架顶面应
8低于渠道过水水面5 10cm;所述生化净化渠道2截面倒梯形的尺寸为上底 3.0m,下底2.0m,高2. 2m,在生物净化渠道2内每隔3 5m放置一个立体弹 性填料框架。经试验和测试,以所述尺寸、结构和位置进行配置和设置能取得 较好的过滤修复使用效果。
粘土陶粒净化装置4为一组回旋式粘土陶粒净化桶和净化渠道组成,水利 停留时间为20 30分钟,由此,净化能取得较好效果。
所述插管5为PVC管,直径为120 200mm,优选的是160ram,适合在池塘 复合养殖中使用。
所述养鱼池塘1、养蟹池塘3呈长方形,长宽比为2:1,长度为100 110m。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如上所述池塘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所采用的养殖池塘, 经试验证明,该类池塘比较适宜养殖需要,在运用本发明中,尽力以此进行规 划。
该池塘复合养殖系统,与传统池塘养殖相比可以节约养殖用水50%以上, 鱼池内主要水质指标稳定在以下范围内C0D<15mg/L、 D0>5mg/L、 NH4+< 1.0mg/L、 N032-<30mg/L、 N02-<0. 5mg/L、 PH>6. 5,系统达到了 "节水、 节地、生态、高效"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方法,包括养鱼池塘(1)、生物净化渠道(2)、生态养蟹池塘(3)、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4),其特征在于养鱼池塘(1)排放水体经过生物净化渠道(2)初步处理后进入到生态养蟹池塘(3),经过生态养蟹池塘(3)净化后,再通过动力进入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4)进行强化处理,最后回流到养鱼池塘(1);所述养鱼池塘(1)为常规鱼类养殖池塘,所述生态养蟹池塘(3)为种养水生植物、螺蛳的生态养蟹池塘。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鱼 池塘(1)与所述生态养蟹池塘(3)的比例为3:1 5:1 。
3. —种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系统,包括养鱼池塘(l)、生物净化渠道(2)、 生态养蟹池塘(3)、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4),其特征在于若干养鱼池塘(l) 与生态养蟹池塘(3)并列排布, 一侧配置生物净化渠道(2),另一侧配置粘土陶 粒水体净化装置(4);所述养鱼池塘(l)、生物净化渠道(2)、生态养蟹池塘(3)的水平面高度相同,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位于进水渠道(7)之上,养鱼池塘a)通过插管装置(5)与生物净化渠道(2)连通,生物净化渠道(2)通过插管(5)与生态养蟹池塘(3) 连通,生态养蟹池塘(3)由水泵(6)接通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4),粘土陶粒 水体净化装置(4)通过进水渠道(7)与养鱼池塘(1)连通。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 化净化渠道(2)为水泥护坡结构,渠道截面为倒梯形,内置立体弹性填料框架, 单个立体弹性填料框架的长度为3 5m,立体弹性填料比表面积为120 200m7m3,立体弹性填料框架结构与渠道截面一致,立体弹性填料框架顶面应 低于渠道过水水面5 10cm。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 净化渠道(2)截面倒梯形的尺寸为上底3.0m,下底2.0m,高2. 2m,在生物净化 渠道2内每隔3 5m放置一个立体弹性填料框架。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粘土陶粒 净化装置(4)为一组回旋式粘土陶粒净化桶和净化渠道组成,水利停留时间为 20 30分钟。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管 (5)为PVC管,直径为120 200mm。
8.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鱼 池塘(l)、养蟹池塘(3)呈长方形,长宽比为2:1,长度为100 110m。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池塘养殖的一种方法及其系统。一种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方法,养鱼池塘(1)排放水体经过生物净化渠道(2)处理后进入到生态养蟹池塘(3),经过生态养蟹池塘(3)净化处理后,通过动力进入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4),回流到养鱼池塘(1)。一种池塘复合养殖水质调控系统,若干养鱼池塘(1)与养蟹池塘(3)并列排布,一侧配置生物净化渠道(2),另一侧配置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4);养鱼池塘(1)、生物净化渠道(2)及生态养蟹池塘(3)依次通过插管装置(5)连通,生态养蟹池塘(3)由水泵(6)接通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4),粘土陶粒水体净化装置(4)通过进水渠道(7)与养鱼池塘(1)连通。本发明是一种低成本、低耗能、高效率的复合水质调控养殖方法,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池塘养殖模式。
文档编号A01K63/04GK101642076SQ20091019493
公开日2010年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日
发明者刘兴国, 凡 吴, 皓 徐, 陈子国, 顾兆俊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