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节能的小麦蚜虫防治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294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绿色节能的小麦蚜虫防治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吹风控制小麦蚜虫危害的绿色节能 防治技术。
背景技术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麦蚜是小麦生产上的重大害虫,其发生面积和危害 损失呈不断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麦蚜年发生面积由1972年的342万hm2迅 速上升到1999年的1838万hm2,其发生面积已成为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第三位(仅次 于水稻飞虱、水稻纹枯病)。在90年代,经大力防治后麦蚜造成的实际损失占小麦主要病虫 害之首,每年平均损失小麦70多万吨(1995和1999年分别损失83. 2万吨和82. 7万吨)。 进入21世纪之后,麦蚜的发生面积一直居高不下,全国麦蚜平均年发生面积持续在1200万 hm2次以上,对我国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控制麦蚜危害已成为小麦安全生 产的重大需求。麦长管蚜在全国各麦区均为优势麦蚜种类,并且为小麦穗期的最重要害虫,直接 危害小麦植株的旗叶和穗部,造成的小麦产量损失尤为突出。麦长管蚜单独危害时的防治 指标约为5头/株,以取食小麦茎叶为主的禾谷缢管蚜单独危害时的防治指标则为38. 9头 /株。从防治指标可以看出,麦长管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很大。因此,有效而科学的控制麦 长管蚜危害已成为控制麦蚜危害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各地农民防治麦蚜危害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麦蚜的猖獗为害,导致化学 农药用量的不断增加和滥用农药现象的日趋严重;在控制麦蚜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杀伤天敌、产生抗药性和麦蚜再猖獗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农业生态系统工程、生态调控策 略等新理论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使害虫综合防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绿色植 保”已逐渐成为植物保护领域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研究与实践的新理念和新目标。目 前探索麦蚜无害化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选用抗虫品种和生物防治。但是,小麦抗蚜育种的研 究工作进展缓慢,形成了生产上抗蚜品种长期匮乏的被动局面。自然天敌对于麦蚜具有显 著的控制作用,但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效应,即在麦蚜种群盛发后期已造成严重损失时才显 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有待开发新型无害化的关键防治措施。发明概述本发明针对蚜虫易受外界干扰、逃脱能力差、虫体脆弱而易受损伤的个体生物学 特点和其种群发展受环境因素抑制的薄弱环节,利用人工吹风导致小麦植株、麦穗和叶片 产生抖动、相互摩擦、叶片甩打和拍击等物理干扰和风力冲击作用,造成蚜虫口针损伤、虫 体破损等伤害,从而压低小麦植株上的蚜虫密度。同时,明显提高“益害比”(即天敌与麦蚜 的数量比),使“滞后”的天敌控蚜作用人为地前移,实现有效控制麦蚜危害的技术目标。发 明本技术之目的是在不使用任何农药和水的情况下控制麦蚜的危害,避免农药污染和减少 防治成本;并充分发挥麦蚜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麦蚜种群的发展,达到防 止或减轻麦蚜对小麦的为害和保障小麦产品及环境安全的效果。生产上实用且应用前景广阔。更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以下各项1. 一种控制小麦蚜虫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对需要该方法的小麦吹风的步骤。2.根据以上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吹风是人工吹风。3.根据以上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人工吹风是利用选自(背负式)机动喷粉机、 (背负式)机动喷雾机、(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和(背负式)手动吹雾器的吹风器具进行吹 风。4.根据以上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人工吹风是指人为利用机动喷粉机产生的风 力进行吹风。5.根据以上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小麦是生麦蚜的小麦植株。6.根据以上5的方法,其中利用吹风器具对准小麦上生麦蚜的部位进行吹风。7.根据以上5的方法,其中调节吹风器具、吹风强度、吹风处理时间、靶标吹施或 使用适期,优选吹风强度是平均风速12. 3 15. 2米/秒,吹风处理时间是20秒 1分钟 /平方米小麦;或者平均风速为18. 3米/秒,吹风处理时间是0. 5分钟/平方米小麦以下。8.根据以上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麦蚜选自以下组成的组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禾谷溢管虫牙(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 麦二 叉虫牙(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麦无网长管虫牙(Metopolophium dirhodum (Walker))和它们的组合,优选麦长管蚜。9.根据以上5的方法,其中所述小麦处于小麦灌浆初期。10.以上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在防治小麦蚜虫中的应用。经田间测定表明,本发明的防治技术对小麦蚜虫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田间试验 表明对小麦蚜虫优势种麦长管蚜的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该技术措施具有减少蚜虫数量 或直接杀虫、保护利用天敌和提高“益害比”、明显抑制蚜虫种群增长的作用;对小麦产品和 环境安全,节约成本,积极扣和节能减排之国策;该技术的设备(采用生产上常用的背负式 机动喷粉机)使用方便,操作简单,适于推广;可直接转变成生产力,获得显著地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发明详述本发明人通过近年来对麦长管蚜种群消长规律的观察发现,风雨等气象因子对麦 长管蚜种群发展具有显著的干扰和抑制作用。麦蚜属于r-对策昆虫,具有体型小、生活史 短、繁殖力强和极易成灾的特点,但也有抗外界因素干扰能力弱、死伤率高的弱点。麦长管 蚜多分布在小麦植株的上部和叶片的正面,并且易受惊动,故受风雨影响更为突出。大风导 致小麦植株的晃动、叶片拍击和甩打、相邻的植株和叶片间的相互摩擦等对麦蚜产生脱落 的干扰和风力直接的冲击伤害作用,从而减少小麦植株上的蚜虫密度。本发明具有与以往利用药剂喷雾防治蚜虫不同的作用,直接利用人工吹风使小麦 植株、麦穗和叶片产生抖动,相邻的小麦植株、麦穗和叶片之间的相互摩擦,叶片或麦穗的 甩打、拍击等物理干扰和风力冲击作用,造成蚜虫从小麦上脱落、口针损伤、虫体破损等伤 害,实现杀虫或减少麦株蚜虫数量的防治效果。因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其它化学物质等,不但 保障产品和环境安全、显著减少防治成本,而且可有效防止蚜虫对农药产生抗性或对抗虫 性植物产生抗性。同时,可明显提高“益害比”,使“滞后”的天敌控蚜作用人为地前移,充分发挥天敌自然控制蚜虫种群的作用,达到了绿色防治小麦蚜虫危害的技术目标。具体发明如下1. 一种利用人工吹风控制小麦蚜虫的绿色节能防治技术,其中包含以下组成部 分吹风器具、吹风强度、吹风处理时间、靶标吹施、使用适期等技术要素。2.根据以上1所述的小麦蚜虫防治技术,其中所述吹风器具是指人工利用机动喷 粉机等产生较强风力的器具。3.根据以上1所述的吹风强度是指利用吹风器具进行吹风时人为可调控的风力大小。4.根据以上1所述的处理时间是指利用吹风器具在选定的吹风强度下进行吹风 的处理时间,一般采用单位面积吹风时间。5.根据以上1所述的靶标吹施是指利用吹风器具对小麦植株上着生麦蚜的部位 (麦叶或麦穗等)进行吹风。6.根据以上1所述的防治技术,其中所述的技术使用适期是指利用吹风器具进行 吹风防治小麦蚜虫措施实施的最佳时期(即防治效果最为理想的小麦生长发育期或麦蚜 种群发展阶段)。7.以上1-6任一项所述的利用吹风的技术方法及相关组成部分在防治小麦蚜虫 中的应用。本发明的创新点至少包括以下方面1.试验发现,利用人工吹风产生的物理等干扰作用使麦蚜由小麦上脱落、蚜虫口 针和虫体损伤或死亡,从而降低小麦植株上的蚜虫数量,抑制小麦蚜虫种群的发展及危害。2.在测试人工吹风可产生物理干扰作用的常用喷雾、喷粉机(器)中,机动喷粉机 进行作为吹风器具对麦长管蚜的防治效果为佳。3.试验发现不同的吹风强度(风力大小)产生的防治效果(即蚜虫数量下降率) 存在显著差异,防治效果表现为随吹风强度增加而提高的趋势。4.发现对小麦植株普遍吹风与有目标的吹风操作其蚜虫数量下降率之间存在显 著差异,其中利用吹风器具对准小麦植株上着生麦蚜的部位进行吹风(即靶标吹施),可获 得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而且可以节约能源。5.试验证明,蚜虫数量下降率与吹风强度和吹风处理时间成正相关。依据不造成 小麦植株损伤(秸秆折伤及叶片破损)和对瓢虫等优势天敌影响最小为原则,确定了适应 的吹风强度和吹风处理时间。6.发现在不同小麦生长发育阶段进行对靶吹风处理,均可导致小麦蚜虫数量的显 著下降;但在小麦扬花末或灌浆初期进行对靶吹风的防治效果最好、小麦产量(千粒重)最 高,该阶段即为技术实施的最佳时期。7.证明在小麦扬花末或灌浆初期实施对靶吹风措施,不仅显著压低小麦蚜虫的种 群数量,而且明显提高“益害比”(使蚜虫的天敌数量相对增加),即人为改变天敌控制蚜虫 的滞后效应,能充分发挥其自然控害作用;可以实现绿色节能控制蚜虫危害的技术目标。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通过实施例阐述本发明,这些实施例不应理解为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表2.机动喷粉机不同动力档位的风力比较
喷粉机 动力档位3档4档5档6档7档8档风速范围 (m/s)4.3-8.27.6-10.99.8-14.612.8-17.516.1-20.318.9-23.3平均风速 (m/s)6.2±1.89.8±1.912.3±2.015.2 士 1.918.3±2.121.3±2.3实施例3机动喷粉机吹风操作的动力档位(适宜吹风强度)的选择。利用背负式机动喷 粉机(型号、厂家,同实施例2)开展了不同动力档位吹风对小麦蚜虫防治效果的田间测试 (实施地点河北省廊坊市,中国农业科学院廊坊中试基地;小麦品种为“中旱101”,种子来 源于基地的生产品种,为感蚜品种)。各处理档位设4个小区(重复4次),设备吹风口距 离小麦20 30cm,处理时间为1分钟/米2。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不同动力档位(油门 调控档)的吹风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 < 0. 05),随喷粉机档位的提高(即单范围。实施例1吹风器具的遴选。通过对生产上常用的病虫害防治药械背负式机动喷粉机(东 方红WFB-18G,由北京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地址北京市怀柔区雁栖工业小区1号。 下同)、背负式机动喷雾机(东方红3WB-15X,北京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背负式手动喷 雾器(东方红DFH-16A,北京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和背负式手动吹雾器(北京丰茂植保 机械有限公司)等,在距离设备吹风口约30cm处、60cm吹风直径范围的风力(风速)不同 动力档位的测试结果(表1)可以看出,不同吹风器具(也包括机载式大型机动喷粉机或喷 雾机)产生的风力存在差异。其中测试的背负式机动喷粉机(东方红WFB-18G)的风力较 大且可调控范围较广,风速也较均勻;另外,结合经济学和适应性等方面的考虑,确定背负 式机动喷粉机作为实施本技术的理想吹风器具之一,可在生产上广泛应用。表1.不同吹风器具的风力(风速)比较
吹风器具机动喷粉机机动喷雾机背负式手动 喷雾器背负式手动 吹雾器平均风速(m /s)5 26 ±2.53 18±3.32 11 士 1.33 13±1.2实施例2机动喷粉机不同动力档位的风力测试。通过对背负式机动喷粉机(东方红 WFB-18G,由北京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地址北京市怀柔区雁栖工业小区1号)的6 个不同动力档位(即油门调控档),在距离设备吹风口约30cm处、迎面60cm左右吹风直径 范围的风力测试结果(表幻显示,喷粉机的风力(风速)随着档位的提高而增加。其中5 档和6档平均风速分别达到强风、疾风的风力级别,7档和8档分别达到大风、烈风的风力级
45
1[Oo位时间吹风量增加)蚜虫下降率而上升,其防治效果增强。同时,进行了 5 7档三个档位(即3个风力强度,吹风时间为1分钟/米2)的 吹风试验,观测了对麦田捕食性优势天敌-瓢虫和试验区小麦的影响。其试验结果(表4) 显示,不同风力强度的吹风处理对田间罩网(各处理重复3次)内的两种优势瓢虫(七星 瓢虫和异色瓢虫)数量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5、6档则没有明显影响,7档的大风产生了一 定的负面影响试验区的瓢虫数量出现了明显下降,并也造成了一些小麦叶片的损伤或植 株茎杆的折伤(平均损伤1. 33% )。但将7档的处理时间降为0. 5分钟/米2时,再没有 发现小麦损伤和瓢虫数量明显下降的现象;而蚜量下降率也可达到91. 6%。因此,从减少 对天敌影响和不造成小麦损伤等考虑,在实际应用中的喷粉机动力档位确定5 6档(即 选择平均风速12. 3 15. 2m/s、最大风速14. 6 17. 5m/s的范围)。也可采用7档位,单 位处理时间控制为0. 5分钟/米2小麦以内。表3.机动喷粉机不同档位吹风处理(lmin/m2)对麦长管蚜控制效果比较
权利要求
1.一种控制小麦蚜虫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对需要该方法的小麦吹风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吹风是人工吹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人工吹风是利用选自(背负式)机动喷粉机、 (背负式)机动喷雾机、(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和(背负式)手动吹雾器的吹风器具进行吹 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人工吹风是指人为利用机动喷粉机产生的风 力进行吹风。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小麦是生麦蚜的小麦植株。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中利用吹风器具对准小麦上生麦蚜的部位进行吹风。
7.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中调节吹风器具、吹风强度、吹风处理时间、靶标吹施或 使用适期,优选吹风强度是平均风速12. 3 15. 2米/秒,吹风处理时间是20秒 1分钟 /平方米小麦;或者平均风速为18. 3米/秒,吹风处理时间是0. 5分钟/平方米小麦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麦蚜选自以下组成的组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禾谷溢管虫牙(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 麦二 叉虫牙(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麦无网长管虫牙(Metopolophium dirhodum (Walker))和它们的组合,优选麦长管蚜。
9.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中所述小麦处于小麦灌浆初期。
10.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在防治小麦蚜虫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吹风措施控制小麦蚜虫危害的使用技术。该技术是利用机动喷粉机产生的风力,不用任何化学农药或化学物质、生物药剂,也不用水,仅利用喷粉机吹出的风力对麦蚜进行物理干扰和对麦蚜造成直接的冲击伤害,从而压低小麦植株上的蚜虫密度,提高“益害比”(即天敌与麦蚜的数量比),实现控制麦蚜危害小麦的目标。经田间测定表明,本技术对麦长管蚜的田间防治效果可以达到85%以上。该技术与目前生产上常用的化学防治技术相比,具有节约成本(不用药剂或水)、没有农药污染,可充分发挥田间自然天敌的控制蚜虫作用;同时,该技术使用方便,节省工时,易于推广应用,可直接转化成生产力,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档编号A01G13/00GK102067802SQ20101019758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1日
发明者尹姣, 曹煜, 曹雅忠, 李克斌, 王冰, 袁会珠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