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栉江珧幼虫培育中防止幼虫粘连的方法

文档序号:112160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栉江珧幼虫培育中防止幼虫粘连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栉江珧育苗中幼虫培养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栉江珧幼虫培育中防止幼虫粘连的方法。
背景技术
栉江珧(Pinna(Atriina)pectinataLinnaeus)俗称带子,在北方俗称“大海红”、 “海锹”。在南方,福建称“土杯” “马蹄”;浙江称“海蛘”;而广东称“角带子”、“割纸刀”; 台湾称“角贝”等,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翼形亚纲 (Pterimorphia)JgWg (Mytiloida)、江珧科(Pinnidae)、江珧属(Pinna)的贝类,在我国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北起辽东半岛,南及琼州海峡,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大 型食用贝类。栉江珧后闭壳肌极为粗大,可干制成“江珧柱”,肉质细嫩肥白,营养丰富,是极 为名贵的海味珍品,鲜贝及“江珧柱”不仅可供国内市场,而且可出口创汇。近几年来因滥 捕造成资源的大幅减少,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外市场需求,急需开展栉江珧的人工育苗,进行 资源修复工作,目前国内外对栉江珧生产性育苗的关键技术还没完全解决,造成人工育苗 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幼虫培养过程中,出现幼虫相互粘连的问题,如何克服幼虫培养 过程中的粘连问题是栉江珧人工育苗的主要瓶颈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栉江珧幼虫培育中防止幼虫粘连的方法,它能满足现有 技术的上述需求。一种栉江珧幼虫培育中防止粘连的方法,其特征是首先选择池子大小为20-30M3、 池深1. 0-1. 2米、光照强度为100-200勒克斯、使用二次砂滤海水的育苗车间;其次在幼虫 培育期间,控制幼虫密度为0. 5-1个/毫升;然后在幼虫培育期间每天流水培育3-4次,每 次1-2小时,并且每天不间断地充气,每天至少进行吸底换水1次,投喂新鲜无污染经过滤 和消毒的单胞藻饵料。通过本发明的方法使栉江珧幼虫在水里均勻分布,能减少因幼虫上浮粘连而造成 幼虫死亡的数量,提高栉江珧幼虫的成活率,为栉江珧生产化育苗提供了保障。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本发明的栉江珧幼虫培育中防止粘连的方法时,首先选择适合栉江珧育苗生 产的育苗车间,使该育苗车间池子大小为20-30M3、池深1. 0-1. 2米、光照强度为100-200勒 克斯、使用经二次砂滤处理的海水为培育海水,以保持水质清洁。其次在幼虫培育期间,严 格控制幼虫培育的密度,使幼虫的培育密度为0. 5-1个/毫升。在幼虫培育期间,每天流水 培育4次,每次1-2小时,并且每天不间断地充气,使幼虫均勻地分布于培育水中。幼虫培 育期间每天至少进行吸底换水1次,投饵时投喂新鲜、无污染、经过滤和消毒过的单胞藻为 饵料,且将多种饵料如金藻、扁藻、角毛藻混合投喂。按本发明的方法可以防止栉江珧幼虫培育中的幼虫粘连。 通过本发明方法的的实施,可以使栉江珧幼虫在水里均勻分布,可以防止栉江珧 幼虫在培育中粘连,克服幼虫培育期间由于相互粘连而造成幼虫死亡的缺点,大大提高了 栉江珧幼虫的成活率,使栉江珧人工育苗稳产高产,为栉江珧生产化育苗提供了保障。
权利要求
一种栉江珧幼虫培育中防止粘连的方法,其特征是首先选择池子大小为20-30M3、池深1.0-1.2米、光照强度为100-200勒克斯、使用二次砂滤海水的育苗车间;其次在幼虫培育期间,控制幼虫密度为0.5-1个/毫升;然后在幼虫培育期间每天流水培育3-4次,每次1-2小时,并且每天不间断地充气,每天至少进行吸底换水1次,投喂新鲜无污染经过滤和消毒的单胞藻饵料。
全文摘要
一种栉江珧幼虫培育中防止粘连的方法,其特征是首先选择池子大小为20-30m3、池深1.0-1.2米、光照强度为100-200勒克斯、使用二次砂滤海水的育苗车间;其次在幼虫培育期间,控制幼虫密度为0.5-1个/ml;然后在幼虫培育期间每天流水培育3-4次,每次1-2小时,并且每天不间断地充气,每天至少进行吸底换水1次,投喂新鲜无污染经过滤和消毒的单胞藻饵料。通过本发明的方法使栉江珧幼虫在水里均匀分布,能减少因幼虫上浮粘连而造成幼虫死亡的数量,提高栉江珧幼虫的成活率,为栉江珧生产化育苗提供了保障。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1884312SQ201010221818
公开日2010年11月17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30日
发明者于瑞海, 范立强, 赵婷, 马化亮 申请人:中国海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