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绵羊罩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畜牧业用的其它设施,确切讲是一种供动物使用的罩衣,特别是一种绵羊使用的罩衣。本发明的罩衣采用柔性面料制成。
背景技术:
羊罩衣最初的目的是要减少被毛中植物杂质含量。试验及实际的应用证明,给绵羊穿上罩衣,相当于给羊毛增加了一个保护层,雨水和日光不能直接与羊毛接触,羊毛中的油汗损失减少,从而使毛纤维、毛束及毛丛间相互粘合,排列紧密,形成了一个密闭性良好、 表面平整、坚实而紧密的被毛结构。大大减少了沙土、灰尘杂质对羊毛的污染。使用绵羊罩衣可以保护羊毛,不仅能防止或减少沙土、植物性杂质对羊毛的侵害,还能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能有效地提高羊毛的综合品质,提高牧民的经济收入,推广这一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930年首先在南澳大利亚用废料袋制做羊罩衣使用。1956年Lipson等采用帆布、 聚乙烯等材料制做羊罩衣,上世纪70年代新南维尔士大学的lowers Gap等研究用帆布与高分子材料制做羊罩衣。随后澳大利亚Gollin公司设计生产了一种羊罩衣,并在羊罩衣的脖颈处、后臀及体侧边沿制做了弹性松紧带,参见“澳大利亚绵羊罩衣的研制及利用”《中国养羊》1995年第3期P42-P43。根据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样品罩衣可知其基本是一个矩形,且四个角各带有一条带,两边各带有一条松紧边,参见“绵羊穿衣的科学依据、技术要点及效果”《中国养羊》1994年第2期P22-P23。国内在仿制绵羊罩衣时也曾有采用聚乙烯材料的, 见“使用绵羊穿衣技术提高牧场经济效益”陶卫东等,《新疆畜性业》2005第5期,P44-P45。以前采用的绵羊罩衣需要利用四角的条带进行绑扎,固定于羊身体上,这种做法影响羊的生理活动,例如影响羊羔吃奶,甚至发生羊羔吃奶时羊羔头插入衣带内而被吊死的现象。这些条带还会挂到灌木或围栏上,对羊造成伤害。另外,这种罩衣穿、脱操作不方便,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现有技术的罩衣无论采用帆布材料还是采用聚乙烯材料,均存在着材料较硬、不贴身的不足。另外,采用聚乙烯材料时,穿着不舒适,透气性差;而且用于制作羊衣的聚乙烯纺织布,坚牢度差,很容易散丝、脱边、脱缝、破损,破损后的聚乙烯丝(丙纶丝)很容易污染到羊毛中。丙纶丝是影响羊毛质量和使用价值的重要因素,是毛纺工业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国产羊毛使用价值和毛纺企业使用国产羊毛信心的重要原因。丙纶丝一旦污染羊毛,在加工过程中会随着工序的推进不断分解,一根分解为若干根,越来越细,越米越多,很难去除干净。丙纶丝又是一种很难染色的纤维,最后会在羊毛织物中留下疵点,影响纺织品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的绵羊罩衣。本发明的绵羊罩衣是由柔软面料制成的,前端开口的、套于绵羊脖子及前胸的筒状部分和与所述筒状结构连成一体的、下腹部直至羊后肢后侧和羊尾端开口的、呈片状的用于包裹绵羊驱干部位的部分构成,其筒状部分在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形状为长轴垂直设置的椭圆形,且筒状部分位于前端的开口处在为小椭圆;而由颈部到前胸及前肢前侧椭圆逐渐增大,到前肢前侧与腹部开口连接处为大椭圆截面,包裹躯干的片状部分位于两后腿处的两部分分别为一边带有斜边另一边为直边的梯形部分,每个梯形顶的宽度约等于包裹羊飞节上部腿围的三分之二,在每个梯形部分的内侧且距梯形顶2厘米 5厘米处有一个其两端固定于梯形部分上的带子。本发明的绵羊罩衣在使用时是将筒状部分套穿于羊脖子处,同时将羊的两个后腿分别从设于梯形部分上的带子与梯形部分间穿出,从而实现在羊身上的固定。为使本发明的绵羊罩衣在穿着时更好地固定于羊身上,还可在罩衣上设置松紧带,这些松紧带分别是a.位于筒状部分前端开口处沿其椭圆的上三分之二弧上的有沿椭圆弧布置的第一个松紧带;b.位于筒状部分与包裹躯干的片状部分连接处且位于羊前腿位置之前垂直于躯体长度方向的第二个松紧带,其长度为两前腿间的距离;C.位于包裹绵羊驱干部位的片状部分两侧位于前腿后部沿羊躯体长度方向分别设置的两条第三个松紧带,其长度约为前后腿之间距离的三分之二;d.位于包裹绵羊驱干部位的片状部分的后端,从尾部上侧到两侧股部后缘设置有第四个松紧带,其长度为整个后端开口长度的三分之二。在本发明的绵羊罩衣的优选实施例中,筒状部分位于羊脖子与驱干结合的位置设置有第五个松紧带,其长度为相应位置椭圆弧长的三分之一;另外前述的位于梯形部分的带子也为松紧带。本发明的绵羊罩衣采用无纺布面料制备;其罩衣颜色推荐为黄褐色。本发明的绵羊罩衣面料事先可经过防紫外线整理剂预处理本发明的罩衣中增加了颈部和前胸的设计,通过颈部的筒状结构设计一方面起到罩衣的固定作用,另一方面提高了对整个颈部和前胸羊毛的保护,增大了保护面积,增强了对羊毛的保护功能;同时通过颈部的筒状结构与包裹驱体部位结构,以及在相关位置设置松紧带结构,既保持羊衣穿着的紧凑性,又增加了开口处的弹性,使穿着方便;在罩衣的颈部开口处下部保持松口,特别是筒状部分前端为沿其椭圆的上三分之二处设置有沿椭圆环布置的第一个松紧带,其余部位不设松紧带,这样可以防止影响羊只呼吸及采食吞咽等行为。前胸部根据羊体结构,采用斜裁方式,从颈部到前腿逐渐加宽,直到两前腿之间开口,开口处缝制松紧带,保持羊衣的紧凑性,同时将整个下腹部暴露,因为公羊的生殖器、母羊乳房都在腹部,这样可不影响羊只的生理行为。后腿部的设计采用包裹式,并在其内侧(即靠羊身体的一面)缝制松紧带,不仅使羊穿着紧凑舒适,而且能有效防止腿部带子挂到灌木或围栏上而造成的伤羊事故,可防止现有技术中的羔羊吃奶时被吊死的现象发生。在罩衣的臀部周围缝制松紧带,可以直到固定罩衣作用,使羊衣穿着紧凑,同时使羊的尾部暴露, 方便羊只排泄。本发明采用无纺布面料,这种材料轻、薄、软,透气性较好,用这种材料缝制的羊衣贴身、舒适,最关键的是这种材料破损后成片状,很容易与羊毛区分,而且易染色,不会造成羊毛污染。另外,这种材料是一种环保型材料,很容易降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本发明所使用的无纺布布料还具有制造成本低,及易加工成型的优点。本发明的罩衣采用黄褐色的颜色,相对聚乙烯材料的白色,其紫外线透过率低,防紫外线性能较好。另外,本发明使用安全、无毒的防紫外线整理剂对羊衣制作材料进行处理,不仅能有效屏蔽紫外线的辐射,大大提高了紫外线遮挡系数(使UPF值大于50), 从而有效地保护羊毛免受或少受紫外线的侵害,减少毛尖发黄、脆化等,提高羊毛质量。另外,用防紫外线整理剂处理后,还能有效地保护羊衣,免受或少受紫外线对损伤,增强了羊衣的坚牢度和耐穿性。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位置的示意图,图2为使用状态时图1的左视位置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的仰视位置示意图,图4为图1的俯视位置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使用时的示意图。图中1为第一个松紧带,2为羊脖子与驱干结合的位置设置的第五个松紧带,3为筒状部分,4为第三个松紧带,5为第六个松紧带,6为第四个松紧带,7为筒状部分与包裹绵羊驱干部位的部分连接处且位于羊前腿位置之前设置的第二个松紧带,8为包裹绵羊驱干部位的部分,9为包裹躯干的片状部分8上位于两后腿处的一边带有斜边另一边为直边的梯形部分的顶,10为梯形部分。
具体实施例方式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个最佳实施例,以下结合实施例及
由图可见,本发明是由筒状部分3和包裹羊躯体部分的片状8构成。其中的筒状部分3用于套于羊的脖颈处。罩衣的筒状部分3在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形状为长轴垂直设置的椭圆形,且筒状部分位于前端的开口处为小椭圆;而由颈部到前胸及前肢前侧椭圆逐渐增大,到前肢前侧与腹部开口连接处为大椭圆截面;包裹躯干的片状部分8位于羊两后腿后侧的部分分别为一边带有斜边另一边为直边的梯形部分10,每个梯形的顶9的宽度约等于被包裹羊飞节上部腿围的三分之二,在每个梯形部分10的内侧,也就是穿着于羊身体的一侧,且距梯形顶9距离为2厘米 5厘米处有一个其两端固定于梯形部分10上的带子5。 在本发明罩衣的6个位置还分别设置有松紧带,它们是设置于筒状部分3的前端开口处位置的沿其椭圆的上三分之二弧上设置的第一个松紧带1 ;设置于筒状部分3与包裹躯干的片状部分8的连接处且位于羊前腿位置之前的第二个松紧带7,第二个松紧带的长度等于两前腿间的距离;分别设置于包裹绵羊驱干部位的片状部分8的下摆两侧、且紧靠羊前腿后部位置的第三个松紧带4,松紧带4沿羊躯体长度方向设置,其长度约为前后腿之间距离的三分之二 ;设置于包裹绵羊驱干部位的片状部分8后端处,且从尾部上侧到两侧股部后缘位置的第四个松紧带6,第四个松紧带6的长度为整个后端开口长度的三分之二 ;以及设置于筒状部分8的上部位于羊脖子与驱干结合的位置的第五个松紧带2,松紧带2的长度为相应位置椭圆弧长的三分之一;另外,前述的带子5也采用松紧带。本发明的罩衣采用黄褐色无纺布制做。本发明中,其筒状部分3有两个作用,一是套于羊脖颈处,可起到罩衣固定作用,其二是可以对羊的整个颈部和前胸羊毛进行保护。本发明在绵羊身体上的固定不同于现有技术的用条带捆绑,而是利用筒状部分3与罩衣上设置的多条松紧带进行固定,这一结构既使羊衣穿着紧凑,又增加了开口处的弹性,使穿着方便,而且其颈部开口处下部保持松口 (因为没有在这一位置缝制松紧带),因此不影响羊只呼吸及采食吞咽等行为。本发明的筒状结构3根据羊体结构设计为斜裁方式,从颈部到前腿逐渐加宽,直到两前腿之间开口,开口处缝制松紧带,这一结构可以保持罩衣的紧凑性,同时由于公羊的生殖器、母羊乳房都在其腹部,本发明将其整个下腹部暴露,因此不影响羊只的生理行为。本发明的罩衣的后腿部的设计采用包裹式,即在其尾端(即罩衣位于羊的臀部处位置)与下摆开口处各设置松紧带,不仅使羊穿着紧凑舒适,而且能有效防止腿部带子挂到灌木或围栏上而造成伤羊事故。 本发明由于将带5设置于每个梯形部分10的内侧,也就是穿着于羊身体的一侧,且其设置位置距梯形顶边9的距离为2厘米 5厘米处,这样在罩衣的外边为平整的面料,在母羊哺乳时羔羊的头无法插入带5内,因此完全避免了现有技术发生的羔羊吃奶时被吊死的现象发生。另外,本发明中将带5也采用了松紧带,更便于羊只穿着,同时更为舒适。本发明罩衣的臀部周围缝制松紧带,结合筒状结构3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固定在羊身体上,而的暴露尾部可方便羊只排泄。本发明由于采用无纺布面料制做,无纺布材料轻、薄、软,透气性较好,用这种材料缝制的羊衣贴身、舒适,最关键的是这种材料即使破损后仍为片状,容易与羊毛区分,而且其本身易于染色,不会造成对羊毛污染。另外,这种材料是一种环保型材料,很容易降解,也不会造成环境问题。本发明制作材料的颜色选用黄褐色,相对聚乙烯材料的白色,其紫外线透过率低, 防紫外线性能较好。另外,本发明使用安全、无毒的防紫外线整理剂对羊衣制作材料进行预处理,不仅能有效屏蔽紫外线的辐射,大大提高了紫外线遮挡系数(使UPF值大于50),从而有效地保护羊毛免受或少受紫外线的侵害,减少毛尖发黄、脆化等,提高羊毛质量。另外,用防紫外线整理剂处理后,还能更有效地保护羊衣,免受或少受紫外线对损伤,增强了羊衣的坚牢度和耐穿性。本发明经在甘肃省肃南县、天祝县、永昌县及青海省等高寒牧区试用后表明,常年生活在高寒山区的绵羊穿上罩衣后,在漫长的寒冷季节起到了保暖作用,减少了能量的损耗,能明显提高寒冷季节羊毛的生长速度,而且毛纤维长度较不穿着本发明的羊有明显增加。绵羊穿上本发明的罩衣后,可防止或减少雨水、霜雪和日光对羊毛的直接破坏,保护了羊毛中的油汗,对穿衣后的羊毛进行测试表明,可使羊毛中的脂和汗质含量较不穿罩衣的羊只分别增加6. 44%和2. 49%。绵羊穿着本发明的罩衣后,羊毛中的污染层比不穿本发明的羊只下降5. 1cm,灰尘杂质含量下降12.观%,净毛率提高到60. 80%以上。另经过对穿衣羊毛和未穿衣羊毛的纺织加工试验,穿本发明罩衣羊的羊毛比未穿衣羊的羊毛在粗梳过程中的总落杂率减少了 5. 88%,毛条制成率提高了 6. 45%。也就是说,绵羊穿衣后,羊毛的纺织性能明显提高。
权利要求
1.一种用柔性面料材料制做的可包裹绵羊身体部位的绵羊罩衣,其特征是由前端开口的、套于绵羊脖子及前胸的筒状部分(3)和与所述筒状结构连成一体的、下腹部直至羊后肢后侧和羊尾端开口的、呈片状的用于包裹绵羊驱干部位的部分(8)构成,其筒状部分在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形状为长轴垂直设置的椭圆形,且筒状部分位于前端的开口处在为小椭圆;而由颈部到前胸及前肢前侧椭圆逐渐增大,到前肢前侧与腹部开口连接处为大椭圆截面,包裹躯干的片状部分位于两后腿处的两部分分别为一边带有斜边另一边为直边的梯形部分(10),每个梯形顶(9)的宽度约等于被包裹羊飞节上部腿围的三分之二,在每个梯形部分(10)的内侧且距梯形顶(9)2厘米 5厘米处有一个其两端固定于梯形部分(10)上的带子(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绵羊罩衣,其特征是在罩衣中a.筒状部分前端开口处沿其椭圆的上三分之二弧上设置有沿椭圆弧布置的第一个松紧带⑴;b.筒状部分与包裹躯干的片状部分连接处且位于羊前腿位置之前垂直于躯体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二个松紧带(7),其长度为两前腿间的距离;c.包裹绵羊驱干部位的片状部分两侧位于前腿后部沿羊躯体长度方向分别设置两条第三个松紧带G),其长度约为前后腿之间距离的三分之二 ;d.包裹绵羊驱干部位的片状部分(8)的后端,从尾部上侧到两侧股部后缘设置有第四个松紧带(6),其长度为整个后端开口长度的三分之二 ;e.带子(5)为松紧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绵羊罩衣,其特征是在筒状部分的上部位于羊脖子与驱干结合的位置设置有第五个松紧带O),其长度为相应位置椭圆弧长的三分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绵羊罩衣,其特征是罩衣采用无纺布面料制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绵羊罩衣,其特征是罩衣采用黄褐色的颜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绵羊罩衣,其特征是罩衣的面料事先经过防紫外线整理剂预处理。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绵羊使用的罩衣。本发明的罩衣采用黄褐色的无纺布柔性面料制成,整个罩衣由前端开口的、套于绵羊脖子及前胸的筒状部分和与所述筒状结构连成一体的、下腹部直至羊后肢后侧和羊尾端开口的、呈片状的用于包裹绵羊驱干部位的部分构成,包裹躯干的片状部分位于两后腿处的两部分分别设置有带子。同时在罩衣的适当部位设置有松紧带。本发明的在使用时是将筒状部分套穿于羊脖子处,同时将羊的两个后腿分别从设于梯形部分上的带子与中穿出,从而实现在羊身上的固定。
文档编号A01K25/00GK102228009SQ20111009627
公开日2011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5日
发明者冯瑞林, 刘建斌, 孙晓萍, 岳耀敬, 席斌, 李维红, 杜天庆, 杨博辉, 熊林, 牛春娥, 王宏博, 郎侠, 郭健, 郭天芬, 郭婷婷, 高雅琴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