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工厂化的中华史氏鲟养殖方法

文档序号:120517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基于工厂化的中华史氏鲟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养殖领域,特指一种基于工厂化的中华史氏鲟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鲟科鱼类为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类,有活化石之称。中华鲟、白鲟、 达氏鳇为鲟中珍稀种类,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鲟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其肉、卵(鱼籽)的蛋白含量分别高达18%和四%,名贵的鲟鱼籽有“黑色黄金”之称,国际市场上售价昂贵。1985年世界鲟鱼产量2. 72万吨,原苏联占92%。由于酷渔滥捕和生态环境恶化等种种原因,鲟类自然资源急剧下降,1991年世界鲟鱼产量1. 51万吨,1993年仅1万吨。目前我国鲟业无论是华东、华北,还是中西部地区,大型养殖基地很少,特别是在一个区域具有万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的规模养殖基地几乎是空白,以鲟鱼作为“城市名片” 更是空白。本发明是一种基于工厂化的中华史氏鲟养殖方法,经过查询,未见相关专利发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工厂化的中华史氏鲟养殖方法。简单概括为利用微生态水质调控技术;微孔纳米增氧水质调控技术;水生生物生态调控技术(水生植物、贝类及滤食鱼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将池塘水生生态科学分割、集约、组合和提高,通过物理、生物方法的多级净化,依靠生物间互相依存、互相利用,充分发挥各自净化作用,使生产者和分解者形成动态平衡,从而实现池塘循环水养殖,达到工厂化养殖中华史氏鲟的目的。


图1工厂化养殖布置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水池条件
1、砖混结构水泥池并加盖保温遮阳设施,池顶留有一定面积的采光通风窗口。池底及池臂应坚固完好,无裂缝,其表面采用水泥压光工艺或加贴瓷砖处理,进排水方便,排水口设有防逃管网装置
2、新池使用之前注水浸泡15天以上,有条件可添加醋酸浸泡以减少水泥碱性物质对鱼体表的损伤,养殖过程中空池采用高锰酸钾或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并用清水冲刷干净再注水备用。养殖方法
1、放苗前一天开动增氧机,对池水进行连续曝气,以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尤其是采用地下水养殖的,通过曝气能使养殖水温接近于环境温度。2、一般投放经过人工配合饵料驯化完毕的大规格健康鱼种,鱼种规格8-15cm。采用天然捕捞体重达15公斤7龄以上的,健康成熟的鱼作为后备亲鱼,人工饲养的子二代亲鱼体重及年龄也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并且成熟度良好。通过人工产卵孵化获得的水花经过近50天的培育就能达到上述相应的鱼种规格,鱼种下池之前采用0. 5%的食盐水消毒。3、投放时间为3至5月或9至10月,每平方米投放15_20尾。鱼种运到池边后, 先调节水温,然后沿池口四周多点投放。成鱼养殖
要求使用专用配合饲料,做好驯化投喂,坚持定时、定质、定量的原则。日投喂量一般为存池鱼重的1. 5% 8%。实际投喂量要根据天气、水质变化和鱼的吃食情况酌情增减,一般每天三次,上、下午各一次,晚上12点一次,饲料应在半小时内食用完,否则要及时清除,以免败坏水质。水质控制
水质保持清新,先排后灌,采用静水方式养殖的每天换水量为全池的二分之一,流水养殖的每天换水量为全池的3-5倍,高温季节水温达到观度以上可采用注入地下井水降温,冬季水温低于15度要采用保温措施保持水温。每天检查中华史氏鲟吃食、活动、增氧设备工作栖息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按《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填写生产记录。病害防治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定期加注新水,调节池水水质;定期用有机碘制剂或二氧化氯等药物消毒;饲料要新鲜,营养丰富,能量充足。
权利要求
1.本专利是发明一种基于工厂化的中华史氏鲟养殖方法;利用微生态水质调控技术; 微孔纳米增氧水质调控技术;水生生物生态调控技术(水生植物、贝类及滤食鱼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将池塘水生生态科学分割、集约、组合和提高,通过物理、生物方法的多级净化,依靠生物间互相依存、互相利用,充分发挥各自净化作用,使生产者和分解者形成动态平衡,从而实现池塘循环水养殖,达到工厂化养殖中华史氏鲟的方法。
全文摘要
本专利是发明一种基于工厂化的中华史氏鲟养殖方法。利用微生态水质调控技术;微孔纳米增氧水质调控技术;水生生物生态调控技术(水生植物、贝类及滤食鱼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将池塘水生生态科学分割、集约、组合和提高,通过物理、生物方法的多级净化,依靠生物间互相依存、互相利用,充分发挥各自净化作用,使生产者和分解者形成动态平衡,从而实现池塘循环水养殖,达到工厂化养殖中华史氏鲟的目的的方法。
文档编号A01K63/04GK102499156SQ20111035006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8日
发明者徐军民 申请人:镇江科华渔业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