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尾巨桉组培苗简易移栽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尾巨桉转基因组织培养生根苗的一种简易移栽方法。
背景技术:
桉树(E.ucaIyptus)主要是桃金娘科(M. grtaceae)桉属(E. ucalyptus)植物的统称,是世界三大速生树种之一。尾巨桉、E. urophyllaXE. grand is)是尾叶桉{E. urophylla)与巨桉iB. grandis)的杂交种,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树干通直、均勻,具有适应性广、耐寒性强,速生丰产等优点,是优良的工业材料,其种植面积已占到了桉树人工林面积的40%,成为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速生丰产造林树种之一。近年来, 随着桉树人工林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桉树病害爆发频繁,给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桉树病害至今已发现有33种,其中叶部病害20种,枝干病害4种,根部病害5 种,苗期病害4种,在这些病害中,青枯病、猝倒病、灰霉病、白絹病、褐斑病、紫斑病、溃疡病等是我国桉树的常见病害。传统育种方法虽然能利用作物本身或亲缘种的抗性基因选育抗病品种,但存在着可利用的抗性品种资源少,选育时间长,耗资大等缺点。施用化学药剂来防治桉树病害并非完全有效,而且污染环境,易使病原物产生耐药性等。近年来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植物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逐渐了解, 使得将外源抗性基因导入植物来提高抗病性成为一条有效途径。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传统育种中种间不亲和现象,消除杂交障碍,极大地拓宽了抗性基因的来源。基因工程育种可以通过外源基因的导入,针对目标性状进行改良,具有快速性和定向性。因此,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具有青枯菌抗性在内的广谱抗性的桉树新品种,可提高桉树单位面积产量、 改善产品品质、减少农药的用量,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建立高效稳定的植物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是转基因的关键,而再生体系的建立又以高的移栽成活率为前提。在组培苗的培育过程中,尾巨桉苗从无菌室被移栽到外界环境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移栽成活率受到很大的影响,严重时成活率为零。影响尾巨桉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器官结构、生理功能和外界环境三个方面。器官结构方面,有些组培苗的根无根毛或有很少根毛,或是其输导系统与茎的输导系统不连通,移栽以后,根系吸收的水分和养分满足不了植物本身的需求。叶片部分主要包括组培苗叶表角质层、蜡质层不发达或无;叶面无表皮毛或极少;叶组织间隙大,栅栏组织薄,易失水导致植株死亡。另外,由于组培苗幼嫩,结构较松散且含水量高,机械组织很不发达极易发生机械损伤,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又很弱,组培苗移栽以后容易导致茎叶甚至整株死亡。生理功能方面,移栽前组培苗所需要的营养主要从培养基中获得,光合作用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很低,并且光合作用能力很弱。组培苗移栽以后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有机营养而死亡,从而不利于移栽成活。外界环境方面,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微生物等因素。转化植株由于被转入了外源基因,在器官结构、生理和生化方面与未转化的再生苗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时又由于从子叶预培养到得到转基因苗的培养时间与单纯再生得到组培苗的时间相比明显延长。长时间的高湿度生长环境影响了转基因苗叶片的形态结构,如角质层变薄、气孔调节失灵,从而导致转基因苗移栽后散失的水分多于吸收的水分,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反应也相应较大,因此,对转基因苗来说,移栽成活变得更加因难。综上所述,关于尾巨桉遗传转化过程中组培苗移栽方法偶见国内外文献,但不系统,未见简便有效的组培生根苗移栽管理方法的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尾巨桉组培苗简易移栽方法,以提高尾巨桉转基因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尾巨桉组培苗简易移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生根良好的组培苗和培养瓶一起从恒温光照培养箱移至室外自然环境中炼
苗;
(2)、炼苗完成后,用镊子将培养瓶内的组培苗取出,用无菌水将组培苗根系上的琼脂漂洗干净;
(3)、将漂洗干净的组培苗置于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30秒,取出后,用无菌水漂洗;
(4)、将漂洗后的组培苗移植入栽培基质中,植入时以栽培基质覆盖住组培苗的根系即
可;
(5)、移植完成后,用多菌灵喷一次组培苗,以湿润栽培基质上部1/3 1/2即可;
(6)、对组培苗保湿保温,直至组培苗新芽萌发;
(7 )、组培苗新芽萌发一个星期后,移入田间栽培。优选的,在步骤(I)中,炼苗时间为10 15天。优选的,所述的高锰酸钾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 1%。优选的,在步骤(3)中,无菌水漂洗时间为I分钟。优选的,所述的栽培基质由黄心土与腐殖土组成,黄心土与腐殖土的质量比例为 2 I0优选的,在步骤(4)中,先将所述的栽培基质置于高压灭菌锅中121°C灭菌50min, 栽培基质冷却后再移植组培苗。优选的,所述的多菌灵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 25%。优选的,在步骤(6)中,对组培苗进行保湿保温的具体步骤为用透明塑料袋套住移栽组培苗的花盆,花盆边缘四周用四根玻璃棒支撑塑料袋以形成一定的空间,用橡皮筋扎紧花盆外缘塑料袋以保湿,温度维持在26°C 30°C。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方法,本发明具有下述的有益效果
(I)操作简便,容易实施,实用性强。(2)管理容易,成本低廉,移栽成活率可以达到98%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尾巨桉组培苗简易移栽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I)、将生根良好的转基因尾巨桉组培苗和培养瓶一起从恒温光照培养箱移至室外自然环境中炼苗,炼苗时间为10 15天。(2)、炼苗完成后,用镊子将培养瓶内的组培苗取出,用无菌水将组培苗根系上的琼脂漂洗干净,无菌水漂洗时间为I 2分钟。(3)、将漂洗干净的组培苗置于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30秒,高锰酸钾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 1%,浸泡后取出组培苗,用无菌水漂洗I分钟,漂洗后的组培苗置于搪瓷盘上。(4)、将漂洗后的组培苗移植入栽培基质中。所述的栽培基质由黄心土 (或山地红壤)与腐殖土组成,黄心土与腐殖土的质量比例为2 I。植入时,先将栽培基质装于花盆当中,浇透水,然后置于高压灭菌锅中121°C灭菌50min。待灭菌栽培基质冷却后,将组培苗移植入栽培基质中,以栽培基质轻轻覆盖住组培苗的根系即可。(5)、移植完成后,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 25%的多菌灵喷一次组培苗,以湿润栽培基质上部1/3 1/2即可。(6)、对组培苗保湿保温,直至组培苗新芽萌发。对组培苗进行保湿保温的具体步骤为用透明塑料袋套住移栽组培苗的花盆,花盆边缘四周用四根玻璃棒支撑塑料袋以形成一定的空间,用橡皮筋扎紧花盆外缘塑料袋以保湿,温度维持在26 °C 30 °C,2周后可见新芽萌发,此时除去塑料袋。( 7 )、组培苗新芽萌发一个星期后,尾巨桉组培苗生长正常,移入田间栽培。总之,本发明虽然例举了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但是应该说明,虽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变化和改型,除非这样的变化和改型偏离了本发明的范围,否则都应该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尾巨桉组培苗简易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生根良好的组培苗和培养瓶一起从恒温光照培养箱移至室外自然环境中炼苗;(2)、炼苗完成后,用镊子将培养瓶内的组培苗取出,用无菌水将组培苗根系上的琼脂漂洗干净;(3)、将漂洗干净的组培苗置于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30秒,取出后,用无菌水漂洗;(4)、将漂洗后的组培苗移植入栽培基质中,植入时以栽培基质覆盖住组培苗的根系即可;(5)、移植完成后,用多菌灵喷一次组培苗,以湿润栽培基质上部1/3 1/2即可;(6)、对组培苗保湿保温,直至组培苗新芽萌发;(7)、组培苗新芽萌发一个星期后,移入田间栽培。
2.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尾巨桉组培苗简易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 中,炼苗时间为10 15天。
3.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尾巨桉组培苗简易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锰酸钾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 1%。
4.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尾巨桉组培苗简易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 中,无菌水漂洗时间为I分钟。
5.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尾巨桉组培苗简易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栽培基质由黄心土与腐殖土组成,黄心土与腐殖土的质量比例为2 I。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尾巨桉组培苗简易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 中,先将所述的栽培基质置于高压灭菌锅中121°C灭菌50min,待栽培基质冷却后再移植组培苗。
7.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尾巨桉组培苗简易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菌灵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 25%。
8.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尾巨桉组培苗简易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6) 中,对组培苗进行保湿保温的具体步骤为用透明塑料袋套住移栽组培苗的花盆,花盆边缘四周用四根玻璃棒支撑塑料袋以形成一定的空间,用橡皮筋扎紧花盆外缘塑料袋以保湿, 温度维持在26°C 30°C。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尾巨桉组培苗简易移栽方法。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1)、将生根良好的组培苗和培养瓶一起从恒温光照培养箱移至室外自然环境中炼苗;(2)、炼苗完成后,用镊子将培养瓶内的组培苗取出,用无菌水将组培苗根系上的琼脂漂洗干净;(3)、将漂洗干净的组培苗置于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30秒,取出后,用无菌水漂洗;(4)、将漂洗后的组培苗移植入栽培基质中,植入时以栽培基质覆盖住组培苗的根系即可;(5)、移植完成后,用多菌灵喷一次组培苗,以湿润栽培基质上部1/3~1/2即可;(6)、对组培苗保湿保温,直至组培苗新芽萌发;(7)、组培苗新芽萌发一个星期后,移入田间栽培。本发明的移栽成活率可以达到98%以上。
文档编号A01H4/00GK102524074SQ20121002492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6日
发明者曾富华, 欧阳乐军, 黄真池 申请人:湛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