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百合根诱导愈伤组织及胚状体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百合根诱导愈伤组织及胚状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百合无菌苗的根,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中,进行暗培养,培养室温度为25±2℃;2)将暗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上的胚状体转接到生长和生根培养基上,光下进行培养,每天16-20小时光照,温度为25±2℃;3)胚状体变绿,逐渐发育成正常植株,并生根。用本发明该特定的培养方法及培养基,可使百合根诱导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达100%,培养50天左右每个根外植体均长满愈伤组织,胚状体诱导率90%,植株生长健壮。
【专利说明】一种利用百合根诱导愈伤组织及胚状体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利用百合根诱导愈伤组织及胚状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百合是百合科(Iiaceae)百合属(m)植物的统称,百合不仅以其花朵大型、色彩丰富、气味芳香而为世界各国人民所青睐,而且还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
[0003]百合的传统繁殖方式以鳞茎、鳞片、珠芽繁殖为主,也可用种子繁殖。但这些方法繁殖系数较小,特别是经多代繁殖以后,常造成种性退化,甚至病毒积累,影响百合的产量和质量,制约了百合鳞茎和切花的大规模生产。
[0004]百合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可通过如下三条途径来实现:(I)器官发生途径,即通过外植体腋芽发育和不定芽的产生,形成丛生芽块的过程;(2)愈伤组织诱导及再分化途径,即外植体首先经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经分化形成不定芽的过程;(3)胚状体发生途径,即通过外植体直接诱导产生胚状体或先形成愈伤组织,再经愈伤组织形成胚状体的过程。通过这三条途径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从一个外植体繁殖出几百个甚至千万个具有相同遗传性状的小植株,为植 物的繁殖生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因此,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能够迅速去除病毒和更新品种,加快百合的快速繁殖速度,缩短百合的生育周期,弥补种球繁育的不足,是百合商品化及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0005]用于百合离体快繁的外植体有鳞片、种子、珠芽、茎段、花瓣、花丝、叶片、花药、子房、花梗等,但是迄今还未见有用根作外植体的报道。与茎叶等其他组织培养相比,植物根组织培养相对滞后,百合根组织培养更为突出,但根组织培养具有独特且不可代替的作用和优点,故有广泛、深入开展研究的必要。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百合根诱导愈伤组织及胚状体的培养方法。通过采用含有特殊成分(6-BA细胞分裂素、PIC除草剂和水解酪蛋白)的MS培养基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针对百合根外植体,用本发明特定的培养方法,使百合根诱导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达100%,培养50天后每个根外植体均长满胚性愈伤组织,胚状体诱导率90%,植株生长健壮。
[0007]所述的利用百合根诱导愈伤组织及胚状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I)选取百合无菌苗的根,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中,进行暗培养,培养室温度为25±2°C。
[0009]2)将暗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上的胚状体转接到生长和生根培养基上,光下进行培养,每天16-20小时光照,温度为25±2°C。
[0010]3)胚状体变绿,逐渐发育成正常植株,并生根。
[0011]其中,上述方法中,所述的诱导培养基由MS培养基1L、蔗糖30000mg/L、琼脂粉5000mg/L,以及由6-BA 0.5_2mg/L,PIC 0.5_2mg/L,水解酪蛋白500mg/L组成的特殊成分配置而成。
[0012]所述的生长和生根培养基由MS培养基1L、BA 0.2mg/L, HMI 0.2mg/L配置而成。
[0013]所述的MS培养基为市售常规产品,其成分及用量如下表1所示,其中mg/L表述每升MS培养基中含各成分的毫克数。
[0014]表1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百合根诱导愈伤组织及胚状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百合无菌苗的根,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中,进行暗培养,培养室温度为25±2°C;2)将暗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上的胚状体转接到生长和生根培养基上,光下进行培养, 每天16-20小时光照,温度为25±2°C ;3)胚状体变绿,逐渐发育成正常植株,并生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诱导培养基由MS培养基1L、蔗糖 30000mg/L、琼脂粉 5000mg/L,以及由 6-BA 0.5_2mg/L,PIC 0.5_2mg/L,水解酪蛋白 500mg/ L组成的特殊成分配置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长和生根培养基由MS培养基 1L、BA 0.2mg/L, HMI 0.2mg/L 配置而成。·
【文档编号】A01H4/00GK103563740SQ201210255956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3日
【发明者】周音, 张建军, 陈敏敏, 谢纪红 申请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