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拟穴青蟹小水体人工育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拟穴青蟹养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拟穴青蟹小水体人工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梭子蟹科(Portunidae)、青蟹属(Scylla),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口及以南沿海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水养殖蟹类。近年来,我国拟穴青蟹的人工养殖年产量一直稳定在10万吨以上,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但是,但目前为止,人工养殖的苗种还主要来源于海区的自然苗,受海区自然条件的限制,其质量和数量均难以获得保证。而苗种不足和渔民渴望扩大养殖规模之间的矛盾已日益凸显。拟穴青蟹人工育苗研究获得了国内外水产专家的高度重视。研究表明,拟穴青蟹的蚤状幼体包括五个时期,分别为1期蚤状幼体、II期蚤状幼体、III期蚤状幼体、IV期蚤状幼体及V期蚤状幼体。蚤状幼体经变态发育为大眼幼体,而大眼幼体又经变态发育为仔蟹。幼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营养需求、代谢水平、行为及适应能力各不相同。蚤状幼体营浮游生活;大眼幼体营游泳生活,互相残杀能力较强;而仔蟹营底栖生活,互相残杀很严重。近年来,我国已经突破了拟穴青蟹人工育苗关键技术,建立了工厂化育苗工艺。但工厂化育苗对育苗设施要求较高,难以在普通养殖户中广泛推广,加之育苗成本较高,蟹苗的出售价格也较自然苗价格高出几倍,难以被养殖户接受。此外,随着拟穴青蟹新品种选育工作的开展,家系选育方法被引入到育种工作中来,而家系选育需要在短时间内建立数目较多的家系,工厂化育苗技术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对育苗设施要求低、投入少、高效、而又容易掌握的育苗技术,从而促进我国拟穴青蟹养殖业及遗传选育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拟穴青蟹小水体人工育苗方法,该方法具有对育苗设施要求低、投入少、高效、容易掌握的优点,能够被养殖户快速消化和掌握,并且适用于家系选育过程中的人工育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发明的一种拟穴青蟹小水体人工育苗方法,包括在拟穴青蟹蚤状幼体培育阶段、大眼幼体培育阶段和仔蟹培育阶段逐步增大充气 量,每个阶段分别搭配相应的饵料,从变态为II期蚤状幼体的前一天开始每天换水并添加藻类调节水色,实现拟穴青蟹小水体人工育苗。所述人工育苗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I)拟穴青蟹蚤状幼体培育I期蚤状幼体培育收集活力强的I期蚤状幼体放入培育桶中进行培育,充气,以单细胞藻类和轮虫为开口饵料,在变态为II期蚤状幼体的前一天换2/3的水;II期蚤状幼体培育充气量加大,每天换2/3的水,以轮虫为主要饵料,辅以单细胞藻类,在变态为III期蚤状幼体的前一天增投小规格卤虫无节幼体;III期蚤状幼体培育充气量继续加大,每天换2/3的水,以小规格卤虫无节幼体为主要饵料,添加藻类调节水色,在III期的第一天投喂轮虫,之后不投喂轮虫;在变态为IV期蚤状幼体的前一天,将幼体倒入新桶继续培育;IV期蚤状幼体培育充气量继续加大,呈微沸状,每天换2/3的水,以中等规格的卤虫无节幼体为主要饵料,添加藻类调节水色;V期蚤状幼体培育充气量继续加大,呈沸腾状,每天换2/3的水,以大规格的卤虫无节幼体为主要饵料,添加藻类调节水色;在V期的第三天,再次将幼体倒入新桶继续培育;上述大规格卤虫无节幼体的体长在900mm至1200mm之间;上述中等规格卤虫无节幼体的体长在600mm至900mm之间;上述小规格齒虫无节幼体的体长小于600mm ;
(2)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培育充气量继续加大,呈沸腾状,每天换2/3的水,以大规格的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添加藻类调节水色;在大眼幼体期的第二天进行分桶培育,并在桶中悬挂2 3片网片供大眼幼体附着;从第三天开始,增投卤虫成体;(3)拟穴青蟹仔蟹培育I期仔蟹培育保持充气量,呈沸腾状,每天换2/3的水,以投喂卤虫成体为主,辅以大规格的卤虫无节幼体,添加藻类调节水色,随后将仔蟹投放于土塘中进行养殖。所述步骤(I)中的培育桶中I期蚤状幼体的密度为每升水体8(Γ130只。所述步骤(2)中的分桶培育中大眼幼体的密度为每升水体5 7只。有益效果本发明具有对育苗设施要求低、投入少、高效、容易掌握的优点,能够被养殖户快速消化和掌握,并且适用于家系选育过程中的人工育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I培育桶中的最高水温为32°C,最低水温为28. 2°C,海水盐度在30%。左右,白天的最高光强度为22000Lux。( I)拟穴青蟹蚤状幼体培育I期蚤状幼体培育抱卵蟹孵化出I期蚤状幼体,利用手抄网捞取800(Γ13000只上层活力强的幼体,放入体积为100L的培育桶中进行培育。在桶中放置2个气头,微充气,每天早晨加入I. 5L处于指数生长期的单细胞藻类和400mL轮虫作为幼体的开口饵料,在变态为II期蚤状幼体的前一天换2/3的水;II期蚤状幼体培育充气量稍微加大,每天换2/3的水,并投喂450mL轮虫及I. 5L单细胞藻类,在变态为III期蚤状幼体的前一天增投湿重IOg的小规格卤虫无节幼体;
III期蚤状幼体培育充气量继续加大,每天换2/3的水,并投喂湿重25g的小规格卤虫无节幼体及I. 5L单细胞藻类,在III期的第一天投喂150mL轮虫,之后不投喂轮虫;在变态为IV期蚤状幼体的前一天,采用手抄网将III期蚤状幼体转移到一个盛满新鲜海水的100L培育桶中,使之更换一个全新的环境;IV期蚤状幼体培育充气量继续加大,呈微沸状,每天换2/3的水,并投喂湿重25g的中规格卤虫无节幼体及I. 5L单细胞藻类;V期蚤状幼体培育充气量继续加大,呈沸腾状,每天换2/3的水,并投喂湿重30g的大规格卤虫无节幼体及I. 5L单细胞藻类;在V期的第三天,采用手抄网将V期蚤状幼体转移到一个盛满新鲜海水的100L培育桶中,使之更换一个全新的环境;上述大规格卤虫无节幼体的体长在900mm至1200mm之间;上述中等规格卤虫无节幼体的体长在600mm至900mm之间;上述小规格齒虫无节幼体的体长小于600mm ;
(2)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培育充气量继续加大,呈沸腾状,每天换2/3的水,并投喂湿重30g的大规格卤虫无节幼体及I. 5L单细胞藻类;在大眼幼体期的第二天进行分桶培育,每个培育桶500只,并在桶中悬挂2片网片供大眼幼体附着;从第三天开始,除投喂大规格的卤虫无节幼体及少量藻类外,增投湿重5g卤虫成体;在大眼幼体期的最后一天,对大眼幼体进行计数,表明平均每个培育桶获得大眼幼体953只,平均每升水体获得9. 5只大眼幼体;(3)拟穴青蟹仔蟹培育保持充气量,呈沸腾状,每天换2/3的水,并投喂湿重20g的卤虫成体、5g大规格卤虫无节幼体及I. 5L单细胞藻类,对I期仔蟹进行计数,表明平均每个培育桶获得I期仔蟹360只,平均每升水体获得3. 6只仔蟹,而大眼幼体到仔蟹的变态成功率为72%,随后将仔蟹投放于土塘中进行养殖。
权利要求
1.一种拟穴青蟹小水体人工育苗方法,包括 在拟穴青蟹蚤状幼体培育阶段、大眼幼体培育阶段和仔蟹培育阶段逐步增大充气量,每个阶段分别搭配相应的饵料,从变态为II期蚤状幼体的前一天开始每天换水并添加藻类调节水色,实现拟穴青蟹小水体人工育苗。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拟穴青蟹小水体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育苗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拟穴青蟹蚤状幼体培育 I期蚤状幼体培育收集活力强的I期蚤状幼体放入培育桶中进行培育,充气,以单细胞藻类和轮虫为开口饵料,在变态为II期蚤状幼体的前一天换2/3的水; II期蚤状幼体培育充气量加大,每天换2/3的水,以轮虫为主要饵料,辅以单细胞藻类,在变态为III期蚤状幼体的前一天增投小规格卤虫无节幼体; III期蚤状幼体培育充气量继续加大,每天换2/3的水,以小规格卤虫无节幼体为主要饵料,添加藻类调节水色,在III期的第一天投喂轮虫,之后不投喂轮虫;在变态为IV期蚤状幼体的前一天,将幼体倒入新桶继续培育; IV期蚤状幼体培育充气量继续加大,呈微沸状,每天换2/3的水,以中等规格的卤虫无节幼体为主要饵料,添加藻类调节水色; V期蚤状幼体培育充气量继续加大,呈沸腾状,每天换2/3的水,以大规格的卤虫无节幼体为主要饵料,添加藻类调节水色;在V期的第三天,再次将幼体倒入新桶继续培育; (2)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培育 充气量继续加大,呈沸腾状,每天换2/3的水,以大规格的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添加藻类调节水色;在大眼幼体期的第二天进行分桶培育,并在桶中悬挂2 3片网片供大眼幼体附着;从第三天开始,增投卤虫成体; (3)拟穴青蟹仔蟹培育 I期仔蟹培育保持充气量,呈沸腾状,每天换2/3的水,以投喂卤虫成体为主,辅以大规格的卤虫无节幼体,添加藻类调节水色,随后将仔蟹投放于土塘中进行养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拟穴青蟹小水体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O中的培育桶中I期蚤状幼体的密度为每升水体8(Tl30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拟穴青蟹小水体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分桶培育中大眼幼体的密度为每升水体5 7只。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拟穴青蟹小水体人工育苗方法,包括在拟穴青蟹蚤状幼体培育阶段、大眼幼体培育阶段和仔蟹培育阶段逐步增大充气量,每个阶段分别搭配相应的饵料,从变态为II期蚤状幼体的前一天开始每天换水并添加藻类调节水色,实现拟穴青蟹小水体人工育苗。本发明具有对育苗设施要求低、投入少、高效、容易掌握的优点,能够被养殖户快速消化和掌握,并且适用于家系选育过程中的人工育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771425SQ20121026012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5日
发明者乔振国, 马凌波, 马春艳, 马洪雨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