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田间一季水稻套养两批鸭子持续控制病虫草害的方法

文档序号:210131阅读:6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田间一季水稻套养两批鸭子持续控制病虫草害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友好型病虫草害防控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田间一季水稻套养两批鸭子全程持续控制病虫草害的方法。
背景技术
常规稻作依靠化学药剂来控制病虫害,以获得水稻的高产稳定,但大量施用的化学药剂在杀害目标病虫害的同时,也杀伤了稻田中的有益天敌,降低了稻田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污染了农田环境,增加了稻谷中农药的残留量,既不利于水稻的绿色和有机生产,也严重制约着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鸭稻共作是以种稻为中心、家鸭田间网养的自然与人工相配合的生态环保型综合农业生产技术,利用鸭子取食的多样性、活动的长时性和粪便的增肥性从而生产出无公害、安全、优质的稻米以及肉鸭,是一种能够有效控制常规稻作田间 生态污染的重要技术途径。但由于现有的鸭稻共作对稻田病虫草害控制仅限于在水稻分蘖期至抽穗期,在鸭子赶出稻田后至水稻成熟时的这段时间里,缺乏鸭子有效的、持续的病虫草害控制,因此如何填补水稻生长后期(“空档期”)的病虫草害防控来优化鸭稻共作技术体系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在一季水稻种植期内套养2批鸭子持续进行病虫草害防控的技术。在第一批鸭子上田的10天之前,放养第2批雏鸭以接替第一批鸭子进行病虫草害的控制,两批鸭子在稻田有10天的共栖期,水稻返青期至成熟期的时间内都有鸭子的存在。因此通过前后2批鸭子的放养可增加鸭子与水稻共育的时间,对田间的病虫草害起到良好的持续控制效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育秧育鸭;
(2)整地施肥;
(3)秧苗移栽;
(4)田间围网;
(5)在秧苗移栽后至首批鸭下田之前进行前期水分管理;
(6)首批鸭下田,在秧苗移栽后10天,将经过育雏与适水训练的7 10日龄雏鸭放入已围网的稻田中,平均每亩放鸭15 20只,在每5亩的围网的稻田单元中放入鸭子75 100只;
(7)放鸭管理,在田块的角落位置搭建鸭群栖息棚和避雨棚;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饲料,在下田之前的I周投喂量为10克/只,下田之后的第I周每次投喂量为20克/只,第2周为35克/只,第3周为50克/只,第4周为60克/只,此后每次投喂量不超过65克/只;
(8)在首批鸭下田之后至第二批鸭上田之前进行中期田间水位调整;
(9)第二批鸭下田与首批鸭子共栖,将第二批5 7日龄雏鸭于秧苗移栽后的60 65天安排下田,与首批鸭套养共栖7 10天,第二批鸭的放养密度与第一批一致;
(10)首批鸭上田,首批鸭于秧苗移栽后的70 75天安排赶上田;
(11)第二批鸭上田,第二批鸭于秧苗移栽后的95 105天即收割之前的15 17天安排赶上田;
(12)第二批鸭上田后至水稻收获之前进行后期田间水位调整;
(13)水稻收获。在优选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水稻应选用抗病、高产、抗倒伏、适合本地种植的、大 田生长期为110 130天的水稻品种;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秧苗移栽株行距为40cmX 30cm,每穴插4颗秧苗;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前期水分管理,即在秧苗移栽后至首批鸭下田之前,田面水深控制在3 5 cm ;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鸭子应选择野生性能好、杂食性强和抗病能力高,体型不宜过大,成鸭重量为1. 5 2. 5kg的品种;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中期田间水位调整应以鸭能踩到土层为度,随着鸭子的长大适当加深水层,但保持在15 cm以内;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后期田间水位调整在赶鸭上田后,排水降低畦上水位至2 3cm,水稻收获前15天进行排水晒田。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本方法在一季水稻种植期内套养2批鸭子,当水稻抽穗后用第二批经育雏后的雏鸭替代第一批成鸭进行病虫草害的控制,直至水稻成熟收获之前的15 17天将鸭子赶上田,因此水稻的返青期至成熟期的时间内鸭子都能对水稻的病虫草害起良好的持续控制效应。2.由于本技术采用宽行距栽插,增加了田间的透光性和通风性,加上鸭子在稻丛中的活动,减少了环境的阴湿和封闭程度,因此不利于病菌(如稻瘟病等)的滋生及病害的发生。3.通过2批鸭子的套养,使田间鸭子排泄粪便量高于现行的、常规的鸭稻共作,因此施肥水平比常规鸭稻共作更节约成本。4.本技术可在一季稻田种植期收获2批鸭子,因此,其经济效益高于常规鸭稻共作生产。


图1本发明与常规鸭稻共作技术及常规水稻栽培方式的病虫害控制效果对比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和测试例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性阐述,并不作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实施例1 :
本实施例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的。(I)育秧育鸭本实施例采用的水稻为高产、抗倒伏强的美香占,一般在播前3天左右,选晴好天气,晒种4小时,晒时要经常翻动,使种子干燥度一致,然后进行种子浸种、消毒和催芽处理。浸种种子用清水洗净后,用清水先预浸12小时。期间每隔4小时换一次水,使种子上的病菌孢子萌动;消毒用300倍强氯精药液浸种12个小时,消毒药液高出种子表面一寸(消毒期间不换水),消毒后用清水反复冲洗残留药液。洗净后放入清水中继续浸种12小时,然后捞起催芽。浸种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发酸发臭,影响发芽或不发芽。水温20°C以下时,浸种(含消毒时间在内)总时间约36小时。催芽把经浸种和消毒的种子捞起滴干水后,用35°C温水洗种预热5分钟,然后把种子装入能保湿和透气的萝筐或布袋中,每隔4小时泼一次温水,谷种升温后,控制温度在35°C左右,温度过高要翻堆。谷种露白后降温到30°C,适温催芽促根,等水稻种子的根长到2mm左右时开始播种。采用秧盘旱地育秧,培育出无病虫、12cm以上高的壮秧供“鸭稻共作”大田栽种之用。本实施例所采用的鸭为当地麻鸭。选择靠近水塘或水沟的地方,布置育(鸭)雏设施(鸭舍、鸭笼、饮水器、保温设施)进行育鸭。放鸭之前先对雏鸭进行适水性训练,以增强雏鸭的御寒与防水能力。在太阳出来后,时而不时地将雏鸭赶到池塘或河沟里进行20分钟的适水 性训练,或直接少量喷水到小鸭身上,让雏鸭学会往自己身上涂油防水,以利于适应野外田间环境。(2)整地施肥在上一季水稻收获后将水稻秸杆还田,并及时翻耕稻田,深度以20cm左右为宜。开春时结合施基肥,再耕一次,晒约2天左右灌水泡田,随泡随耕,使土肥相融,耙平栽秧。有机肥的施用数量根据稻田的肥力状况而定,肥力低的稻田可适当多施,每亩约施用250 kg腐熟的农家肥。(3)秧苗移栽栽插规格株行距为40cmX 30cm,每穴插4颗秧苗。(4)田间围网在秧苗移栽后要开始立柱围网,围网的高度为100 cm,围网长度按丈量所围网单元的田埂的实际长度而定,每5亩作为一个围网单元。本实施例在围网前准备直径5cm的竹子为桩(长度1. 5m),适量的铁钉(5cm长)和18 #铁线(作网、绳固定在柱桩上之用),结实耐用的塑料网或铁丝网(宽度在IOOcm左右,孔径大小以鸭子钻不出来为标准),以及直径2_结实耐用的塑料绳(作上下穿网拉紧之用,其长度按丈量长度的约2倍计算)。围网时,沿田埂每隔3米立一根桩柱以固定和架设围网,然后将拉绳以及塑料网依次沿田埂固定在不同的柱桩上,塑料网的上端用拉绳拉紧并固定在柱桩上,塑料网垂直向下展开,其下端用泥土压埋固定在土壤中。(5)前期水分管理在秧苗移栽后至放首批鸭下田之前的时间段内,田面水深控制在3cm。每次在稻田水分灌排时,需在水流出入口安置尼龙网袋或其他过滤装置,以防止福寿螺等通过灌溉水流而进入稻田,减少其暴发危害的机会。另外,要经常加强田间巡视,观察田埂是否存在漏水现象,如有应及时堵漏补缺。(6)首批鸭下田在秧苗移栽后10天左右,即水稻返青后,将已经过育雏与适水训练的小鸭(7日龄)放入已围网的稻田中,平均每亩放鸭15只,在每5亩的围网的稻田单元中放入鸭子75只。每亩放鸭的数量可根据水稻特性及其栽插规格、鸭子特性以及田间杂草、害虫状况等具体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但放鸭过多或过少均不宜。鸭群过大,易造成对水稻的伤害以及稻田饲料短缺,也不利于鸭子的生长以及疫病的预防;鸭群过小,则起不到对水稻病虫草害的控制以及持续改善稻田环境的作用。鸭群规模控制在100只以内。放鸭下田时间选择在晴天的上午10点左右。放鸭时,应把小鸭放在田埂上,让鸭自行下水。
(7)放鸭管理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适量的饲料(本实例所用的饲料为佛山番灵鸭料厂出品的203快大鸭料)。投喂量随着鸭子的长大逐渐增加。在下田之前的I周投喂量为10克/只,下田之后的第I周每次投喂量为20克/只,第2周为35克/只,第3周为50克/只,第4周为60克/只,此后每次投喂量不超过65克/只。喂饲鸭子时,将饲料放在多个塑料盆中,置于田边,或在田埂边用砖头搭建饲喂台,将饲料放于砖台上,让鸭群取食。由于小鸭易遭受流感等疾病,因此,该期间应多喂饲料,并可在饲料中添加少量预防药物,以增强鸭子的抵抗力。在下暴雨时,尽量引导鸭子进入避雨棚。发现有伤病的鸭子,要单独分离,加强护理。放养期间进行田间巡视,对稻田及其周边环境中鸭子的天敌,如蛇、老鼠、黄鼠狼、狗、猫等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异常情况,要采取必要措施进行防控,以避免天敌动物对鸭子的直接伤害,保持鸭子的成活率。另外,要经常检查围网是否穿洞或破损,鸭群数量是否减少,要预防鸭子逃逸,确保鸭稻共作效果。(8)中期田间水位调整在首批鸭下田之后至第二批鸭上田前,水深以鸭能踩到土层为度,随着鸭子的长大适当加深水层,但保持在15 cm以内。(9)第二批鸭下田与首批共栖第二批鸭(5日龄雏鸭)于插秧后的60天安排下田,与首批鸭套养共栖。(10)首批鸭上田首批鸭于插秧后的70天安排赶上田,第2批鸭继续在田间与水稻共栖。(11)套养处理的第二批鸭赶上田第二批鸭于插秧后的95天安排赶上田(在收割之前的17天)。赶上田的鸭子可赶到周边的池塘、河沟以及荒地等场所,继续饲喂育肥一段时间后再出售。(12)后期田间水位调整赶鸭上田后,排水降低畦上水位至2 3cm,直到成熟收获前15天进行排水晒田。(13)水稻收获等水稻黄熟后,适时组织收获,可采取人力收割或机械收割方式。如果采取机械收割,则要求将秸杆打碎就地还田。如采取人力收割,也要求秸杆(堆怄)还田。将本发明与现行常规的鸭稻共作及常规水稻栽培方式的病虫害控制效果对比,结果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一稻两鸭套养方式下,鸭子都能持续地发挥其作用,因此整个调查期间田间虫害的发生程度要显著低于现行常规的鸭稻共作以及常规水稻栽培模式。其中采用一稻两鸭套养对稻飞虱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在水稻生长中后期稻飞虱数量显著低于现行常规的鸭稻共作和常规稻作;在控制稻纵卷叶螟危害方面,一稻两鸭套养对稻纵卷叶螟控制效果也优于现行常规的鸭稻共作区和常规稻作区,一稻两鸭套养方式下的稻纵卷叶螟危害的卷叶数一直处于最低并在早造水稻生长中后期显著低于现行常规的鸭稻共作和常规稻作方式;在控制二化螟危害方面,现行常规的鸭稻共作与一稻两鸭套养方式的二化螟危害病株率在水稻生长前期较为相似,但在水稻生长后期,现行常规的鸭稻共 作方式的二化螟危害病株率要高于一稻两鸭套养方式。将本发明与现行常规的鸭稻共作及常规水稻栽培方式的田间杂草密度对比,结果见表I。从表I中可以看出从杂草密度来看,无论是早造还是晚造时期,一稻两鸭套养降低稻田杂草发生效果比现行常规的鸭稻共作更好。表I本方法与现行常规的鸭稻共作及常规水稻栽培方式的田间杂草密度对比
权利要求
1.一种田间一季水稻套养两批鸭子持续控制病虫草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育秧育鸭;(2)整地施肥;(3)秧苗移栽;(4)田间围网;(5)在秧苗移栽后至首批鸭下田之前进行前期水分管理;(6)首批鸭下田,在秧苗移栽后7 10天,将经过育雏与适水训练的7 10日龄雏鸭放入已围网的稻田中,平均每亩放鸭15 20只,在每5亩的围网的稻田单元中放入鸭子75 100 只;(7)放鸭管理,在田块的角落位置搭建鸭群栖息棚和避雨棚;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饲料,在下田之前的I周投喂量为10克/只,下田之后的第I周每次投喂量为20克/只,第 2周为35克/只,第3周为50克/只,第4周为60克/只,此后每次投喂量不超过65克/ 只;(8)在首批鸭下田之后至第二批鸭上田之前进行中期田间水位调整;(9)第二批鸭下田与首批鸭子共栖,将第二批5 7日龄雏鸭于秧苗移栽后的60 65 天安排下田,与首批鸭套养共栖7 10天,第二批鸭的放养密度与第一批一致;(10)首批鸭上田,首批鸭于秧苗移栽后的70 75天安排赶上田;(11)第二批鸭上田,第二批鸭于秧苗移栽后的95 105天即收割之前的15 17天安排赶上田;(12)第二批鸭上田后至水稻收获之前进行后期田间水位调整;(13)水稻收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田间一季水稻套养两批鸭子持续控制病虫草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中所述水稻选用大田生长期为11(Γ130天的水稻品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田间一季水稻套养两批鸭子持续控制病虫草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秧苗移栽株行距为40cmX 30cm,每穴插4颗秧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田间一季水稻套养两批鸭子持续控制病虫草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前期水分管理,即在秧苗移栽后至放首批鸭下田之前,田面水深控制在 3 5 c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田间一季水稻套养两批鸭子持续控制病虫草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所述鸭子选择野生性能好、杂食性强和抗病能力高,体型不宜过大,成鸭重量为1. 5 2. 5kg的品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田间一季水稻套养两批鸭子持续控制病虫草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8)中所述中期田间水位调整应以鸭能踩到土层为度,随着鸭子的长大适当加深水层,但保持在15 cm以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田间一季水稻套养两批鸭子持续控制病虫草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2)中所述后期田间水位调整在赶鸭上田后,排水降低畦面水位至2 3cm,水稻收获前15天进行排水晒田。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田间一季水稻套养两批鸭子持续控制病虫草害的方法。本发明在第一批鸭子上田的10天之前,放养第2批雏鸭以接替第一批鸭子进行病虫草害的控制,两批鸭子在稻田有10天左右的共栖期,使在水稻返青期至成熟期的时段内也一直保持有鸭子的存在。本发明在不施农药及除草剂的防控措施下,能在水稻种植的返青期至成熟期内均显著降低田间的病虫草害,发挥了全程持续控制水稻病虫草害的作用,有利于增加水稻产量,同时一季稻田种植期收获2批鸭子,使经济效益高于常规鸭稻共作生产。
文档编号A01G1/00GK103004407SQ20121051841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6日
发明者章家恩, 梁开明, 林田安, 全国明, 赵本良, 罗明珠 申请人:华南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