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新型耐用大棚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棚结构,具体为一种新型耐用大棚结构,属于农业生产用品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日光温室的前坡屋面大部分由钢管、钢筋和型材等组成骨架,这种骨架只能起到支撑棚膜保温的作用,而温室内的加温还在以传统的在温室后墙上安装暖气片来加热温室内的温度。这样的加热方式不能有效的利用热量,造成温室的温度不均匀,加热的效果不好,靠近暖气片地点的热量比其它地点高,热量利用率低,从而使温室的加温成本增加。而且在南方沿海台风地区,台风一来所有大棚都会被风吹倒,给农民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耐用大棚结构,方便耕作、跨度大、结构简单、成本低、寿命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耐用大棚结构,包括大棚本体,其大棚本体包括若干水泥地基块,水泥地基块分为两组平型排列;所述水泥地基块之间通过弹性顶梁连接,弹性顶梁下方设置有若干垂直于地面的钢管立柱,钢管立柱的顶端通过钢丝绳固定连接;所述弹性顶梁上设置有防风膜,钢丝绳外包覆有透明保温膜。优化的,上述新型耐用大棚结构,其弹性顶梁为竹杆顶梁。优化的,上述新型耐用大棚结构,其防风膜与透明保温膜之间的间距为10-15CM。优化的,上述新型耐用大棚结构,其钢管立柱的间距为1-1. 2M,水泥地基块的间距为 1-1. 2M。优化的,上述新型耐用大棚结构,其钢丝绳上设置有拉紧块。优化的,上述新型耐用大棚结构,其大棚本体的两端设置有泡沫保温墙。本实用新型将钢丝绳作为大棚结构的主要构件,通过大棚两边的钢管立柱及弹性顶梁,拉紧支撑钢丝绳,构成一个方便耕作、跨度大、结构简单、成本低、寿命长的大棚,满足了实际的需求,操作便捷,便于推广。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技术特点。[0015]实施例I如图I、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新型耐用大棚结构,包括大棚本体1,其大棚本体I包括若干水泥地基块2,水泥地基块2分为两组平型排列;所述水泥地基块2之间通过弹性顶梁3连接,弹性顶梁3下方设置有若干垂直于地面的钢管立柱4,钢管立柱4的顶端通过钢丝绳5固定连接;所述弹性顶梁3上设置有防风膜6,钢丝绳5外包覆有透明保温膜7。弹性顶梁3为竹杆顶梁。防风膜6与透明保温膜7之间的间距为10-15CM。钢管立柱4的间距为1-1. 2M,水泥地基块2的间距为1-1. 2M。钢丝绳5上设置有拉紧块8。大棚本体I的两端设置有泡沫保温墙9。本实用新型将钢丝绳作为大棚结构的主要构件,通过大棚两边的钢管立柱及弹性顶梁,拉紧支撑钢丝绳,构成一个方便耕作、跨度大、结构简单、成本低、寿命长的大棚,满足了实际的需求,操作便捷,便于推广。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其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士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条例的限制,上述实施条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属于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同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它等效物界定。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耐用大棚结构,包括大棚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棚本体包括若干水泥地基块,水泥地基块分为两组平型排列;所述水泥地基块之间通过弹性顶梁连接,弹性顶梁下方设置有若干垂直于地面的钢管立柱,钢管立柱的顶端通过钢丝绳固定连接;所述弹性顶梁上设置有防风膜,钢丝绳外包覆有透明保温膜。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耐用大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顶梁为竹杆顶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耐用大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风膜与透明保温膜之间的间距为10-15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耐用大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立柱的间距为1-1. 2M,水泥地基块的间距为1-1. 2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耐用大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绳上设置有拉紧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耐用大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棚本体的两端设置有泡沫保温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耐用大棚结构,包括大棚本体,其大棚本体包括若干水泥地基块,水泥地基块分为两组平型排列;所述水泥地基块之间通过弹性顶梁连接,弹性顶梁下方设置有若干垂直于地面的钢管立柱,钢管立柱的顶端通过钢丝绳固定连接;所述弹性顶梁上设置有防风膜,钢丝绳外包覆有透明保温膜。本实用新型将钢丝绳作为大棚结构的主要构件,通过大棚两边的钢管立柱及弹性顶梁,拉紧支撑钢丝绳,构成一个方便耕作、跨度大、结构简单、成本低、寿命长的大棚,满足了实际的需求,操作便捷,便于推广。
文档编号A01G9/14GK202722154SQ20122050549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7日
发明者张龙杰 申请人:张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