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795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收获机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获机,具备:收获前处理装置,其在行驶机体前方的行驶机体横向上的多个部位收获收获物;沿行驶机体前后方向的供给装置,其与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的后部连结,以便承接由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收获到的收获物并向行驶机体侧输送。
背景技术
[0002]以往,有例如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在该联合收割机中,具备割取谷杆的割取装置、将割取谷杆聚集到中央部的横向输送用绞龙和将绞龙收集到的谷杆上扬输送的供给装置,并且将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从供给装置的输入轴传递到割取装置及横向输送用绞龙。[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76551号公报[0004]在上述的收获机中,在通过应用现有技术使供给装置及收获前处理装置的驱动变为可能的情况下,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供给装置并从供给装置传递到收获前处理装置。该情况下,相比供给装置的驱动负荷更容易变大的收获前处理装置的驱动负荷作用在对供给装置传动的传动机构上,因此,必须使对供给装置传动的传动机构具备承受得了收获前处理装置的驱动负荷的强度,从而导致容易使传动系统变大。实用新型内容[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传动系统小型化的收获机。[0006]第一实用新型为一种收获机,具备:收获前处理装置,其在行驶机体前方的行驶机体横向上的多个部位收获收获物;沿行驶机体前后方向的供给装置,其与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的后部连结,以便承接由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收获到的收获物并向行驶机体侧输送;该收获机的特征在于,[0007]在所述行驶机体上设有经由副传动机构与发动机的输出轴联动的沿行驶机体横向的副轴,[0008]所述收获机具备:收获传动机构,其横跨所述副轴和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的输入轴设置,以便从所述副轴向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传动;供给装置传动机构,其横跨所述副轴和所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设置,以便从所述副轴向所述供给装置传动。[0009]根据第一实用新型的结构,由副传动机构从发动机传递到副轴的驱动力能够通过收获传动机构和供给 装置传动机构从副轴分别传递到收获前处理装置和供给装置,因此,收获前处理装置的驱动负荷不作用到供给装置传动机构上,从而能够将供给装置传动机构构成为具备承受得了供给装置的驱动负荷的强度的小型结构。[0010]因此,根据第一实用新型,能够从供给装置传动机构方面使对收获前处理装置及供给装置传动的传动系统小型化,从而以紧凑的结构和低廉的价格的得到传动系统。[0011]第二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副轴、所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及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的输入轴配置为,使所述副轴相对于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的输入轴位于机体后方侧,且使所述副轴相对于所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位于机体前方侧。[0012]根据第二实用新型的结构,收获传动机构在侧视机体时自副轴朝向行驶机体前侧伸出,供给装置传动机构在侧视机体时自副轴朝向行驶机体后侧伸出,并将副轴配置为相对于供给装置的输入轴位于机体后方侧,与收获传动机构及供给装置传动机构在侧视机体时均自副轴朝向行驶机体前侧伸出的情况相比,即便从供给装置传动机构的副轴至供给装置的输入轴的传动距离相同,也能够缩短从收获传动机构的副轴至收获前处理装置的输入轴的传动距离。[0013]因此,根据第二实用新型,能够从收获传动机构所具备的传动距离方面,使向收获前处理装置及供给装置传递动力的传动系统构成为简单的结构,从而得到在重量方面和结构方面更有利的传动系统构。[0014]第三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副传动机构与所述副轴的机体横向中央部位连结。[0015]根据第三实用新型的结构,使副传动机构位于偏离行驶机体的主框架的部位等朝向行驶机体下方敞开的部位,能够易于从行驶机体的下方对副传动机构进行检查和修理。[0016]因此,根据第三实用新型,能够得到一种易于对副传动机构实施检查和修理作业且维护作业性良好的收获机。[0017]第四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副轴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下方。[0018]根据第四实用新型的结构,使副轴位于发动机下方的配置高度低的部位,能够易于对副轴实施检查和修理作业。[0019]因此,根据第四实用新型,能够得到一种易于对副轴和副轴的收获传动机构等的连结部位实施检查和修理作业且维护作业性良好的收获机。[0020]第五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收获传动机构与所述副轴的端部连结。[0021]根据第五实用新型的结构,使收获传动机构位于行驶机体的靠近横向外侧的部位,能够易于从行驶机体横向外侧检查和修理收获传动机构。[0022]因此,根据第五实用新型,能够得到一种易于对收获传动机构实施检查和修理且维护作业性良好的收获机。[0023]第六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副轴配置为相对于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的输入轴位于机体后方侧,[0024]所述收获传动机构构成为具备:[0025]中间传动体 ,其相对于所述副轴位于机体前方侧,且相对于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的输入轴位于机体后方侧,而且配置高度比所述副轴高;[0026]传动上游侧的传动机构,其将所述副轴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中间传动体;[0027]传动下游侧的传动机构,其将所述中间传动体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的输入轴。[0028]根据第六实用新型的结构,即便将副轴配置在配置高度低的部位而使副轴的检查和修理作业变得容易,从副轴至收获前处理装置的输入轴的收获传动机构在途中的中间传动体所在的部位也位于比副轴高的配置高度,容易避免作物进入或者接触到收获传动机构的远离副轴的部位。[0029]因此,根据第六实用新型,能够在使副轴的维护作业易于进行的同时,易于避开收获传动机构与作物接触,并且能够使收获传动机构中难以发生作物堵塞和故障。[0030]第七实用新型优选为,设有排尘风扇装置,其利用旋转扇叶向从所述供给装置排出的收获物供给排尘风;[0031]所述供给装置传动机构构成为具备:上游侧传动机构部,其横跨所述副轴和所述旋转扇叶的旋转心轴设置;下游侧传动机构部,其横跨所述旋转心轴和所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设置。[0032]根据第七实用新型的结构,将旋转扇叶的旋转心轴活用为构成供给装置传动机构的上游侧传动机构部和下游侧传动机构部的中继机构,因此,能够通过不需要从供给装置传动机构取出动力而向旋转扇叶传递的特殊动力取出机构的简单结构驱动旋转扇叶。[0033]因此,根据第七实用新型,能够利用排尘风除去与作物一起从供给装置送出的尘埃,并能够简化用于排尘风扇装置的传动结构,从而以低廉的价格得到传动结构。[0034]第八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及所述旋转扇叶的旋转心轴沿机体的横向设置,[0035]所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所述旋转扇叶的旋转心轴及所述副轴配置为,在侧视机体时,使所述旋转扇叶的旋转心轴位于连结所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的轴心和所述副轴的轴心的直线上或者与所述直线接近的部位。[0036]根据第八实用新型的结构,使从副轴向供给装置的输入轴传动的供给装置传动机构的传动距离为副轴、旋转心轴及供给装置的输入轴直线排列或者大体上直线排列的短的传动距离,从而能够使供给装置传动机构构成为传动距离短的简单结构。[0037]因此,根据第八实用新型,虽然将旋转扇叶的旋转心轴活用为构成供给装置传动机构的上游侧传动机构部和下游侧传动机构部的中继机构,但还是能够使供给装置传动机构结构简单,从而以低廉的价格得到供给装置传动机构。[0038]第九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发动机相对于所述供给装置的机体横向中心向机体横向外侧偏移。[0039]根据第九实用新型的结构,发动机相对于供给装置的机体横向中心向机体横向外侧偏移,因此,供给装置配置在行驶机体的横向上的中心部或者其附近的部位且低的部位,从而无论供给装置的配置和重量如何,都能够使行驶机体左右的重量平衡性良好,并能够降低行驶机体的重心高度。[0040]因此,根据第九实用新型,无论供给装置的配置和重量如何,不管是从左右的重量平衡性方面,还是从重心高度方面, 都能够得到稳定性好的收获机。[0041]第十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从所述发动机朝向机体横向内侧突出设置,并且所述副传动机构配置在所述供给装置的下方。[0042]根据第十实用新型的结构,发动机相对于供给装置的机体横向中心向机体横向外侧偏移,因此,即使发动机相对于行驶机体的横向上的中心部向横向外侧偏移,发动机的输出轴也从发动机朝向机体横向内侧突出设置,副传动机构也配置在供给装置的下方,因此,能够使发动机的输出轴位于供给装置的下方,从而防止或者抑制发动机从行驶机体向横向外侧突出。[0043]因此,根据第十实用新型,虽然发动机相对于供给装置的机体横向中心向机体横向外侧偏移,但能够避免或者抑制发动机及冷却风扇等发动机的附属设备从行驶机体向横向外侧突出,从而避免或者抑制机体横向宽度由于发动机配设部而变大。[0044]第十一实用新型优选为,向驱动行驶装置的行驶变速器传递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的行驶传动机构横跨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和所述行驶变速器的输入轴设置,[0045]所述行驶传动机构配置在所述供给装置的下方。[0046]根据第十一实用新型的结构,在发动机的输出轴上不仅设有副传动机构,还设有行驶传动机构,因此,虽然输出轴容易变长,但由于不仅是副传动机构,行驶传动机构也配置在供给装置的下方,因此,能够使容易变长的发动机输出轴位于供给装置的下方,从而防止或者抑制发动机从行驶机体向横向外侧突出。[0047]因此,根据第十一实用新型,无论发动机的输出轴是否变长,都能够避免或者抑制发动机及冷却风扇等发动机附属设备向机体横向外侧突出,从而避免或者抑制机体横向宽度由于发动机的配设部而变大。[0048]第十二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收获传动机构相对于所述供给装置配置在所述发动机所在侧的相反侧的机体横向外侧。[0049]根据第十二实用新型的结构,虽然发动机相对于供给装置的机体横向中心向机体横向外侧偏移,但在对收获传动机构实施检查和修理作业的情况下,还是能够使发动机所在侧的相反侧的行驶机体横向外侧免受发动机造成的阻碍。[0050]因此,根据第十二实用新型,虽然发动机相对于供给装置的机体横向中心向机体横向外侧偏移,但在对收获传动机构实施检查和修理作业的情况下,还是能够使行驶机体横向外侧免受发动机造成的阻碍,轻松且迅速地进行。[0051]第十三实用新型优选为,设有对残留在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通过的轨迹上的茎杆实施破碎处理的残杆处理装置,[0052]从所述副轴向所述残杆处理装置传递动力的残杆传动机构与所述副轴的相对于所述副传动机构位于所述收获传动机构及供给装置传动机构所在侧的相反侧的部位连结。[0053]根据第十三实用新型的结构,虽然副轴不仅向收获前处理装置及供给装置传动,还向残杆处理装置传动,但在对残杆传动机构实施检查和修理作业的情况下,还是能够使收获传动机构及供给装置传动机构所在侧的相反侧的机体外侧免受收获传动机构及供给装置传动机构造成的阻碍而作业。[0054]因此,根据第十三实用新型,能够得到一种虽然具备残杆处理装置,但易于对残杆传动机构实施检查和修理作业且维护作业性良好的收获机。[0055]第十四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残杆传动机构与所述副轴的端部连结。[0056]根据第十四 实用新型的结构,残杆传动机构位于行驶机体的靠近横向外侧的部位,能够易于从行驶机体横向外侧检查和修理残杆传动机构。[0057]因此,根据第十四实用新型,能够得到一种易于对残杆传动机构进行检查和修理且维护作业性良好的收获机。[0058]第十五实用新型优选为,设有连结机构,该连结机构将所述残杆传动机构切换为与所述副轴连结的连结状态和与所述副轴分离的分离状态。[0059]根据第十五实用新型的结构,在拆卸残杆处理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连结机构使残杆传动机构从副轴分离,将残杆传动机构从副轴拆下。[0060]因此,根据第十五实用新型,在拆下残杆处理装置而进行作业的情况下,能够不受残杆传动机构所缠绕的作物等的阻碍而作业。[0061]第十六实用新型优选为,作为所述行驶机体的行驶装置设有前车轮及后车轮,[0062]所述副轴及所述残杆处理装置配置在所述前车轮与所述后车轮之间。[0063]根据第十六实用新型的结构,副轴与残杆处理装置在相互接近的状态下配置,从而能够使残杆传动机构构成为传动距离短的简单结构。[0064]因此,根据第十六实用新型,虽然具备残杆处理装置,但可以将残杆传动机构构成为简单的结构,从而能够以低廉的价格得到残杆传动机构。[0065]第十七实用新型优选为,设有:摆动支承体,其绕所述副轴的轴心摆动升降自如地从行驶机体侧伸出,并在伸出端侧支承所述残杆处理装置;操作机构,其操作所述摆动支承体摆动升降。[0066]根据第十七实用新型的结构,由于是绕副轴的轴心操作绕残杆处理装置升降,因此,残杆传动机构可以不具备伴随着残杆处理装置的升降绕副轴的轴心摆动残杆传动机构、而使残杆处理装置能够升降的特殊活动部,或者即使在需要配置活动部的情况下,也可以配置动作量小的活动部。[0067]因此,根据第十七实用新型,虽然需要使残杆处理装置能够升降,但不需要活动部,或者可以使残杆传动机构为具备动作量小结构简单的活动部的简单结构,从而能够以低廉的价格得到残杆传动机构。[0068]第十八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构成为具备从玉米植物体收获玉米的收获辊。[0069]根据第十八实用新型的结构,收获前处理装置利用收获辊从玉米植物体收获玉米,因此不产生大的驱动负荷。由于从副轴向产生大驱动负荷的收获前处理装置的动力传递与从副轴向供给装置的动力传递是分开进行的,因此,与从供给装置向收获前处理装置传递动力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使供给装置传动机构小型化。[0070]因此,根据第十八实用新型,能够从供给装置传动机构方面使对收获前处理装置及供给装置传动的传动系统小型化,从而以紧凑的结构和低廉的价格的得到传动系统。


[0071]图1是表示玉米收获机的整体的左视图;[0072]图2是表示玉米收获机的整体的右视图;[0073]图3是表示玉米收获机的整体的俯视图;[0074]图4是表示玉 米收获机的整体的主视图;[0075]图5是表示机体框架的俯视图;[0076]图6是表示机体框架的前部的侧视图;[0077]图7是表示机体框架的前部的主视图;[0078]图8是表示机体框架的前车轮支承部的俯视图;[0079]图9是驾驶室下部的横剖视图;[0080]图10是表示收获前处理装置的前部的俯视图;[0081]图11是表示收获前处理装置的收获辊配置部的俯视图;[0082]图12是表示收获前处理装置的后部的俯视图;[0083]图13是表示收获前处理装置的后部的纵剖主视图;[0084]图14是表示收获前处理装置的后部的纵剖侧视图;[0085]图15是表示收获装置的侧视图;[0086]图16是表示收获装置的纵剖主视图;[0087]图17是表示收获装置的始端部的俯视图;[0088]图18是表示张力施加装置的纵剖侧视图;[0089]图19是图17的XIX-XIX剖视图;[0090]图20是表示前处理框架的立体图;[0091]图21是表示前处理框架的俯视图;[0092]图22是表示液压缸及接地支架的支承结构的侧视图;[0093]图23是表示液压缸及接地支架的支承结构的俯视图;[0094]图24是表示收获前处理装置的接地支承状态的侧视图;[0095]图25是表示关闭状态下的输送装置罩体的侧视图;[0096]图26是表示开启状态下的输送装置罩体的侧视图;[0097]图27 (a)是表示在输送装置罩体的关闭状态下的后连结机构的侧视图,图27 (b)是表示在输送装置罩体的开启状态下的后连结机构的侧视图;[0098]图28是表示后连结机构的主视图;[0099]图29是表示前连结机构的主视图;[0100]图30是表示在输送装置罩体的关闭状态下的前连结机构的侧视图;[0101]图31是表示供给装置的横剖俯视图;[0102]图32是表示供给装置的后部、排尘风扇装置及处理装置的侧视图;[0103]图33是表示供给装置的后部及排尘风扇装置的纵剖侧视图;[0104]图34是表示处理装置的纵剖侧视图;[0105]图35是表示残杆处理装置的侧视图;[0106]图36是传动系统图;[0107]图37是传动齿轮箱的剖视图;[0108]图38是表示扭矩限制器的俯视图。[0109]附图标记说明[0110]I行驶装置(前车轮)[0111]2行驶装置 (后车轮)[0112]4发动机[0113]4a输出轴[0114]6供给装置[0115]6a供给装置的机体横向中心[0116]15行驶变速器[0117]16行驶变速器的输入轴[0118]63收获辊[0119]77供给装置的输入轴[0120]120排尘风扇装置[0121]122旋转心轴[0122]123旋转扇叶[0123]130处理装置[0124]144摆动支承体[0125]148操作机构[0126]160行驶传动机构[0127]161副传动机构[0128]162 副轴[0129]163收获传动机构[0130]163a上游侧的传动机构[0131]163b下游侧的传动机构[0132]164收获前处理装置的输入轴[0133]168中间传动体[0134]173供给装置传动机构[0135]173a上游侧的传动机构部[0136]173b下游侧的传动机构部[0137]181连结机构[0138]B收获前处理装置[0139]C残杆处理装置[0140]L 直线具体实施方式
[0141]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0142]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玉米收获机的整体的左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玉米收获机的整体的右视图。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玉米收获机的整体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玉米收获机的整体的主视图。[0143]如以上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玉米收获机构成为具备:行驶机体,其具有左右一对前车轮1、1、左右一对后车轮2、2、位于机体前部的驾驶室3、位于驾驶室3后方的原动部A,其利用设于原动部A的发动机4驱动前车轮I而自行驶,且其利用动力转向装置对后车轮2实施转向操 作;收获前处理装置B,其与该行驶机体的机体框架5的前部连结;供给装置6,其从收获前处理装置B的后部跨设到行驶机体的上方;回收箱7,其配置于机体框架5的后部;残杆处理装置C,其配置在行驶机体的前后轮之间。[0144]收获前处理装置B被左右一对液压缸8绕升降轴心P向上下摆动操作,能够升降操作到使位于收获前处理装置B前端部的接地滑橇9位于地面上方附近的下降作业姿态和接地滑橇9自地面较高升起的上升非作业姿态。玉米收获机通过在收获前处理装置B处于下降作业姿态的状态下使行驶机体行驶来进行玉米收获作业。具体而言,玉米收获机将植立在田地的玉米植物体的茎杆以植立状态留在田地,只收获玉米植物体中种子以棒状相连而形成果穗的部位即玉米,并利用残杆处理装置C对留在田地的茎杆实施破碎处理。[0145]下面,对行驶机体进行说明。[0146]图5是表不机体框架5的俯视图。图6是表不机体框架5的前部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机体框架5的前部的主视图。如图5至图7及图1、图2所示,机体框架5构成为具备:左右一对沿机体前后方向的主框架11、11 ;驾驶部框架12,其具有在左右一对主框架11、11的前部设置的左右一对前侧支柱框架部件12a、12a ;原动部框架13,其具有在左右一对主框架11、11的前后轮之间设置的前后一对发动机支承框架13a、13a。[0147]左右一对主框架11、11构成为具备:前框架部11a,其位于行驶机体的前部;后框架部11b,其以高于前框架部Ila的配置高度位于行驶机体的后部;沿机体上下方向的连结框架部11c,其将前框架部Ila的后端部与后框架部Ilb的前端部连结。连结框架部Ilc构成为具备前后一对框架部件。[0148]驾驶部框架12构成为具备:分别立设在左右一对主框架11、11的前框架部Ila上的左右一对前侧支柱框架部件12a、12a及左右一对后侧支柱框架部件12b、12b,和与前后的支柱框架部件12a、12b的上端部连结的沿机体前后方向的驾驶室支承框架12c。支承杆12d自左右一对前侧支柱框架部件12a、12a朝向机体前上方伸出,支承杆12d的伸出端与驾驶室支承框架12c的前端部连结。[0149]原动部框架13构成为具备:沿机体前后方向排列架设在左右一对主框架11、11的后框架部Ilb上的前后一对沿机体横向的发动机支承框架13a、13a和将所述一对发动机支承框架13a、13a的端部连结的沿机体前后方向的连结杆13b。在各发动机支承框架13a上设有发动机安装部。[0150]图8是表示机体框架5的前车轮支承部的俯视图。如该图及图5、图6所示,左右一对前车轮1、I支承于与左右一对主框架11、11的前框架部IIa连结的沿机体横向的前轮支承框架14。前轮支承框架14经由前轮驱动箱Ia支承前车轮I。前轮驱动箱Ia在内部具备行星减速机构,使从行驶变速器15经由传动缸15a传递的驱动力通过行星减速机构减速并传递到前车轮I。行驶变速器15配置在供给装置6的下方。行驶变速器15支承于经由连结框架Ild与左右一对前框架部Ila连结的支承体15b。[0151]如图5所示,左右一对后车轮2、2旋转自如且摆动转向自如地支承于沿机体横向的后轮心轴19的端部。后轮心轴19绕沿机体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R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于从左右一对主车架11、11的后框架部Ilb朝机体下方伸出的后轮支承框架18的伸出端部,左右一对后车轮2、2通过使后轮心轴19相对于机体框架5绕摆动轴心R自由摆动来背向机体框架5摆动升 降。对后车轮2实施转向操作的动力转向液压缸20以相对于后轮支承框架18与后轮心轴19 一体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后轮心轴19。[0152]如图1 图4所示,驾驶室3配置为位于供给装置6的正上方。如图1、图2、图4、图6所示,驾驶室3以位于前车轮I上方的配置高度支承于驾驶部框架12的驾驶室支承框架12c。图9是驾驶室3的下部的横剖视图。如该图所示,在驾驶室3下部的后端侧设有凹入部3a。凹入部3a横跨后壁3b与底板部3c设置,以构成为朝向机体后方以及朝向机体下方开口的形状。驾驶室3配置为使供给装置6伸入到凹入部3a的配置高度。[0153]如图1、图3、图4所示,驾驶室3的出入口的横向外侧设有乘降底板21及乘降梯22。乘降梯22构成为具备:梯上踏板部22a,其使基部以绕沿机体上下方向的摆动轴心自由摆动的方式与行驶机体的支承部连结;台阶部22b,其从梯上踏板部22a朝向下方伸出。乘降梯22能够通过绕摆动轴心摆动操作,切换到台阶部22b位于前车轮I横向外侧的使用位置和台阶部22b位于前车轮I后侧的收纳姿态。[0154]在相对供给装置6位于发动机4所在侧的相反侧的行驶机体横向侧部设有辅助作业人员搭乘底板23,该辅助作业人员搭乘底板23构成为能够使辅助作业人员搭乘在供给装置6的输送终端侧部的发动机4所在侧的相反侧的横向侧方,对供给装置6的玉米输出状况监视等辅助作业。辅助作业人员搭乘底板23配置为使前端位于乘降底板21的后端附近,利用乘降底板21及乘降梯22走向辅助作业人员搭乘底板23或者从辅助作业人员搭乘底板23走下。如图1、和图3所示,辅助作业人员搭乘底板23配置在发动机4用的燃料箱24的上方,具备覆盖在燃料箱24上方的罩体功能。[0155]在前车轮I与后车轮2之间沿机体前后方向排列设置有两个燃料箱24。如图3所示,燃料箱24相对于供给装置6的机体横向中心6a向与发动机4所在的机体横向外侧相反的机体横向外侧偏移配置。[0156]下面,对原动部A进行说明。[0157]如图2、图3、图4所示,原动部A中除了具备发动机4以外,还具备设于发动机4的机体横向外侧的散热器25、设于散热器25与发动机4之间的冷却风扇26及设于散热器25的机体横向外侧的进气箱27。[0158]发动机4以侧视机体时位于供给装置6下方的配置方式设于前车轮I与后车轮2之间。在侧视机体时发动机4位于供给装置6的下方的情况下,不仅可以使发动机4整体位于供给装置6的下方,而且可以使发动机4上端侧的一部分与供给装置6重合,并在该状态下使发动机4下端侧的大部分位于供给装置6的下方。只要将供给装置6以朝向后上方的倾斜姿态设置,并能够避免或者抑制用于设置发动机4的空间从供给装置6向机体前后侧突出即可。[0159]更详细地说,发动机4被配置成使后端相比供给装置6在供给装置箱70上的后端6b (参照图2、图33)更位于行驶机体前方侧。发动机4相对于供给装置6的机体横向中心6a向机体横向外侧偏移配置,且使横向一端侧自供给装置6向与燃料箱24所在侧相反的机体横向外侧突出。自供给装置6向与燃料箱24所在侧相反的机体横向外侧突出的发动机4的横一端侧,从左右一对主框架11、11中的与燃料箱24所在侧相反一侧的主框架11向机体横向外侧突出。发动机4在曲轴4b沿机体横向的搭载姿态下经由前后一对发动机支承框架13a、13a支承于主框架11的后框架部lib。发动机4的输出轴4a自发动机主体朝向机体横向内侧突出且 位于供给装置6的下方。[0160]散热器25利用由发动机4驱动旋转冷却风扇26通过设于进气箱27的除尘部的通气孔抽吸的冷却风冷却发动机冷却水,由此冷却发动机4。在进气箱27内部的除尘部与散热器25之间配置有油冷却器28。油冷却器28对驱动液压缸8等液压促动器的液压油进行冷却。[0161]原动部A具备:空气滤清器30,其排气口与从发动机4的进气歧管朝向机体上方伸出的发动机侧进气管的伸出端部连接;前置空气滤清器32,其排气口与从空气滤清器30的进气口朝向机体上方伸出的滤清器侧进气管31的伸出端部连接。[0162]下面,对收获前处理装置B进行说明。[0163]如图2、图3、图4所示,收获前处理装置B构成为具备:前处理框架35,其从机体框架5的前部绕升降轴心P上下摆动自如地伸出;收获部36,其设于前处理框架35的前部;送出部37,其设于前处理框架35的后部。[0164]如图5、图12、图14所示,前处理框架35构成为具备: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其后端部与驾驶部框架12中位于前侧的支柱框架部件12a所具有的左右一对支承部40、40(参照图6、图7)旋转自如地连结;收获部框架42,其后端部与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的前端部连结。[0165]支点轴41的轴心构成为升降轴心P。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为构成送出部37的送出部框架37a,所述送出部37把利用收获部36收获到的玉米输出到供给装置6。收获部框架42的横向宽度设定为比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的横向外侧面之间的间隔长度大,收获部框架42与连结框架37a在收获部框架42的左侧及右侧的横向侧部42a从连结框架37a向横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下连结。[0166]收获部框架42构成为具备:横向输送框架部46,其具有后面侧与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的前端部连结的后纵壁板46a ;沿机体横向的支承框架47,其架设在构成横向输送框架部46的左右一对横纵侧壁46b、46b的前端部。[0167]横向输送框架部46具备分别与后纵壁板46a的两端部连结的左右一对横纵壁板46b、46b,利用左右一对横纵壁板46b、46b旋转自如地支承横向输送绞龙44。横向输送框架部46支承位于横向输送绞龙44下方的横向输送底板46c。在横向输送框架部46的后纵壁板46a上设有供给口 46d。[0168]送出部37构成为具备作为左右一对送出部框架37a、37a的连结框架37a、37a。如图14所示,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配置为使供给口 46d位于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之间,且在收获前处理装置B处于下降作业姿态的状态下使供给装置6的投入口 71伸入到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之间。由此,送出部37将收获部36的供给口 46d所供给的玉米送出到供给装置6的投入口 71。[0169]如图10、图11、图13所示,收获部36构成为具备:三个收获装置43,其沿机体的横向排列设置于收获部框架42的前部;横向输送绞龙44,其沿机体的横向设于收获部框架42的后部。[0170]三个收获装置43每一个构成为具备:沿机体的横向排列设置于收获部框架42前部的六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中沿机体的横向相邻配置的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及设于各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下方的收获辊63。[0171]六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输送终端侧支承于支承框架47。六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中位于横 向两端的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横向外侧经由前后一对连结杆49>49支承于从横向输送框架部46的横纵壁板46b朝向机体前方伸出的臂框架48。[0172]如图10、图11、图13所示,六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中位于横向两端的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A构成为具备:沿机体前后方向的输送装置框架51,其后端部支承于支承框架47 ;始端侧旋转轮体52,其绕沿机体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输送装置框架51的前端部;终端侧旋转轮体53,其绕沿机体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输送装置框架51的后端部;引导轮体54,其在终端侧旋转轮体53与始端侧旋转轮体52之间绕沿机体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输送装置框架51 ;环状旋转体55,其卷绕于各轮体52、53、54。[0173]六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中除了横向两端的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A以外的四个内侧的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B构成为具备:沿机体前后方向的输送装置框架51,其后端部支承于支承框架47 ;始端侧旋转轮体52,其绕设于该输送装置框架51前端部的张力施加装置88所具有的沿机体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自如;终端侧旋转轮体53,其绕沿机体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输送装置框架51的后端部;引导轮体54,其在终端侧旋转轮体53与始端侧旋转轮体52之间绕沿机体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输送装置框架51 ;环状旋转体55,其卷绕于各轮体52、53、54。[0174]各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A、45B的输送装置框架51构成为具备:框架本体51b,其通过连结部51a与支承框架47装卸自如地连结;驱动箱57,其与连结部51a装卸自如地连结。[0175]在各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A、45B中,通过驱动箱57旋转自如地支承终端侧旋转轮体53,且通过收纳于驱动箱57的驱动机构即利用锥齿轮构成的驱动机构50驱动终端侧旋转轮体53旋转。在两端的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A中,通过框架本体51b旋转自如地支承始端侧旋转轮体52及引导轮体54。在内侧的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B中,通过框架本体51b旋转自如地支承弓I导轮体54。[0176]构成一个收获装置43的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A、45B及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B、45B的驱动箱57是被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A、45B及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B、45B共用的驱动箱57,其驱动自如地支承两个终端侧旋转轮体53、53。[0177]在各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环状旋转体55的长度方向上的多个部位设有收获物卡止输送突出部56。各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环状旋转体55由环状旋转链构成,收获物卡止输送突出部56由在环状旋转链的链节部件上一体形成的钣金部件构成。各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始端侧旋转轮体52、终端侧旋转轮体53及引导轮体54由链轮构成。[0178]各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环状旋转体55被由驱动箱57驱动旋转的终端侧旋转轮体53驱动旋转,以在输送路径58上朝向机体后方移动且在返回路径59上朝向机体前方移动的方式转动,从而利用收获物卡止输送突出部56将玉米朝向机体后方向卡止输送。在收获前处理装置B处于下降作业姿态的状态时,各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变为越朝向输送终端侧离地高度越变高的向后上方倾斜的姿态。[0179]如图11、图15所示,位于各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下方的收获辊63从驱动箱57朝向机体前方伸出。收获辊63构成为具备:拨入辊部64,其具有位于收获辊63前部的螺旋形状的拨入叶片64a ;收获辊部65,其具有相比拨入辊部64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带板状的收获叶片65a。也 就是说,构成一个收获装置43的一对收获辊63、63被收纳于驱动箱57的驱动机构50沿旋转方向a(参照图16)驱动旋转,利用拨入辊部64的拨入叶片64a将进入到收获装置43的茎杆导入口 45a的玉米植物体拨入并导入到输送路径58,并利用收获辊部65的收获叶片65a对导入到输送路径58的玉米植物体的茎杆相对于输送装置框架51的框架本体51b实施拨下操作。此时,利用输送装置框架51的框架本体51b中的承接板部51c (参照图16)从下方承接支承玉米,收获辊63从玉米植物体的茎杆上掰取并收获玉米。[0180]也就是说,如图10 图15所示,将一个连结部51a以与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的输送装置框架51连结的状态设置在各收获装置43的输送装置框架51的后端部,利用连结部51将三个收获装置43分别安装于支承框架47。[0181]在各收获装置43的输送装置框架51的后侧,设有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及一对收获辊63、63所共用的一个驱动箱57,各收获装置43的驱动箱57载置支承于在支承框架47后方设置的左右一对托架47a、47a的上表面部。沿机体的横向排列用于支承三个收获装置43的驱动箱57的多个托架47a从连结部51a朝向后方伸出,并经由连结部51a支承于支承框架47。也可以采用在连结部51a的朝后的面上设置切孔且托架47a从支承框架47通过连结部51a的切孔朝向后方伸出的结构,代替所述的使托架47a从连结部51a伸出的结构。[0182]三个收获装置43的驱动箱57配置在相邻的一对驱动箱57、57之间,且通过配置在支承框架47后方的联动轴57b联动。S卩,各联动轴57b经由接头件与相邻的一对驱动箱57,57的输入轴57a—体旋转自如地连结,从而使相邻的一对驱动箱57、57的输入轴57a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联动。[0183]因此,收获前处理装置B利用收获部36在机体横向上的三个部位从玉米植物体收获玉米,并利用送出部37将收获到的玉米送出到供给装置6的投入口 71。[0184]S卩,利用覆盖在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上方的输送装置罩体60、61(参照图3、13)的前端部60a、61a的前部细的形状所对应的分禾件功能,将处于植立状态的玉米植物体导入到各收获装置43的输送路径58。在各收获装置43的输送路径58上,利用输送装置框架51的框架本体51b的承接板部51c承接并支承导入到输送路径58的玉米植物体的玉米,同时利用收获辊63的收获辊部65拨下玉米植物体的茎杆,从而收获玉米。将三个收获装置43中收获到的玉米通过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环状旋转体55向后方卡止输送而送入到横向输送框架部46。将送入到横向输送框架部46的玉米通过横向输送绞龙44沿横向输送底板46c横向输送到送出部37前,将来到送出部37前的玉米通过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横向输送绞龙44的板状的拨送体66 (参照图12)从供给口 46d送入到送出部37的左右一对连结框架(送出部框架)37a、37a之间,并在送出部37上供给到供给装置6的投入口 71。[0185]如图10、图17所示,在六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中,将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的各始端侧旋转轮体52之间设定为小间隔,从而使在环状旋转体55的返回路径59相互对置的状态下沿机体的横向相邻的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中的一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环状旋转体55的返回路径59中收获物卡止输送突出部56所通过部位与另一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环状旋转体55的返回路径59中收获物卡止输送突出部56所通过部位在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的各始端侧旋转轮体52之间交差。即便一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返回路径59中的收获物卡止输送突出部56所通过的部位与另一个收获物卡止 输送装置45的返回路径59中的收获物卡止输送突出部56所通过的部位交差,一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收获物卡止输送突出部56与另一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收获物卡止输送突出部56也能够在各始端侧旋转轮体52之间交错地移动,从而能够在收获物卡止输送突出部56彼此不发生接触的情况下,顺畅地对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的环状旋转体55进行驱动。[0186]也就是说,通过使环状旋转体55的返回路径59相互对置的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的各始端侧旋转轮体52的间隔变窄,能够扩宽在收获装置43中通过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的环状旋转体55的输送路径58的各始端部形成于收获装置43前部的莖杆导入口 43a的横向宽度。[0187]进一步对前处理框架35进行说明。[0188]图20是表示前处理框架35的立体图。图21是表示前处理框架35的俯视图。如图20、图21及图12、图14所示,前处理框架35构成为具备:左右一对纵板状的连结框架37a、37a,其在前处理框架35的后部在左右隔开规定间隔而排列;左右一对横纵壁板46b、46b,其分开位于前处理框架35前部的横向两侧;后纵壁板46a,其位于左右一对横纵壁板46b、46b的后端侧之间;上下一对沿机体横向的横向框架38、39,其上下排列在后纵壁板46a的前侧;沿机体横向的支承框架47,其位于左右一对横纵壁板46b、46b的前端侧之间;一对连结部件34、34,其从上下一对横向框架38、39中位于下侧的横向框架38的机体横向上的两个部位朝向机体前方伸出而使伸出端与支承框架47连结。[0189]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构成为:在后端部配置具有支点轴41的连结部,并经由支点轴41与所述支承部40以绕升降轴心P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支点轴41由连结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的连结轴构成。各连结框架37a构成为具备:纵板形的框架本体,其设有用于减轻重量的切孔37b ;加强凸缘37c,其通过将构成框架本体的钣金的端部向内弯折而成,且设于框架本体的上下。[0190]上下一对横向框架38、39由钢管构成。作为钢管采用了纵截面形状为圆形的钢管。另外,作为钢管,也可以采用纵截面形状为矩形的钢管。上下一对横向框架38、39中位于下侧的横向框架38 (以下称为“横向框架38”)配置为位于横向输送底板46c的下方。横向框架38以横向两端从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向横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与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的前端侧下部和左右一对横纵壁板46b、46b的下端侧后部连结。上下一对横向框架38、39中位于上侧的横向框架39 (以下称为“上横向框架39”)以横向两端从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向横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与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的前端侧上部和左右一对横纵壁板46b、46b的后端侧上部连结。[0191]后纵壁板46a配置为位于横向输送绞龙44的后侧,并与上横向框架39、连结框架37a及横纵壁板46b连结。后纵壁板46a由分开位于供给口 46d的横向两侧的一对钣金部件46t、46t构成。[0192]左右一对横纵壁板46b、46b配置为分别位于横向输送绞龙44的两横向外侧。左右一对横纵壁板46b、46b的后端侧与横向框架38、上横向框架39及后纵壁板46a的横向端部连结,左右一对横纵壁板46b、46b的前端侧与支承框架47的端部连结。左右一对横纵壁板46b、46b构成为具备:纵板形的框架本体,其与横向框架38、上横向框架39、后纵壁板46a及支承框架47连结;加强凸缘,其通过将构成框架本体的钣金的端部向内弯折而成,且设于框架本体的整个周围 。在一个横纵壁板46b的后端侧,设有从后纵壁板46a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设有后文将要说明的输入轴164 (参照图12)所穿过的贯通孔46e。在一个横纵壁板46b的前端侧,设有后文将要说明的传动轴167 (参照图12)所穿过的贯通孔 46f0[0193]支承框架47的纵截面形状为矩形。如图12、图14所示,将各收获装置43的连结部51a形成为其纵截面为呈口形的槽形,从而使连结部51a向支承框架47的安装操作简单。[0194]即,通过沿正交于支承框架47轴心的方向实施将连结部51a从开口向支承框架47嵌入的操作,使连结部51a外嵌于支承框架47,外嵌于支承框架47的连结部51a通过支承框架47的矩形形状和连结部51a的-形形状变为以不能旋转的方式与支承框架47卡合的状态。通过在支承框架47和外嵌于支承框架47的连结部51a上穿过安装防脱螺栓47b,能够防止连结部51a脱落。[0195]一对连结部件34、34配置为在横向输送引导件46c的下方沿前后方向通过。一对连结部件34、34排列配置为:各连结部件34彼此的间隔D1、左侧的连结部件34与左侧的横纵壁板46b的间隔D2及右侧的连结部件34与右侧的横纵壁板46b的间隔D2相等或者大体相等。一对连结部件34、34配置为:使左侧的连结部件34与左侧的连结框架37a沿机体前后方向排列成一直线状,且使右侧的连结部件34与右侧的连结框架37a沿机体前后方向排列成一直线状。一对连结部件34、34的伸出端侧配置为位于联动轴57b的下方。一对连结部件34、34构成为具备纵板形的本体和通过将构成本体的钣金的下端部弯折而成的设于本体下部的加强凸缘。[0196]一对连结部件34、34的后端侧除了与横向框架38连结之外,还与连结框架37连结。一对连结部件34、34的伸出端侧与支承框架47中的安装有收获装置43的连结部51a的各部位之间的部位连结。一对连结部件34、34的伸出端侧与支承框架47的朝后的侧面及朝下的侧面连结。一对连结部件34、34的后端侧具有与横向输送引导件46c的背面抵接而从下方承接、支承横向输送引导件46c的支承部件的功能。[0197]如图20、图21所示,横向框架38具备分开配置在横向两端侧的左右一对液压缸支承部200、200。左右一对液压缸支承部200、200由配置在连结框架37a的前端部及连结部件34的后端部的横向侧部且与横向框架38连结的板状体构成。[0198]如图21、图22、图23所示,左右一对液压缸支承部200、200构成为:分别经由连结销201旋转自如地支承对前处理框架35实施升降操作的左右一对液压缸8、8的收获前处理装置侧的端部。左右一对液压缸支承部200、200构成为以利用连结框架37a的前端部及连结部件34的后端部支承相对于液压缸8位于液压缸支承部200相反侧的连结销201端部的双支承方式支承连结销201。由此,左右一对液压缸支承部200、200以液压缸8的轴心在俯视行驶机体时沿连结部件34的安装姿态支承液压缸8。连结销201利用安装于液压缸支承部200的外表面侧的防转体202防止转动。左右一对液压缸8、8的行驶机体侧的端部构成为支承于液压缸支承部14a,如图7所示,该液压缸支承部14a设于前轮支承框架14。[0199]如图20、图21所示,在左右一对连结部件34、34的后端部设有具有销孔203的支架支承部204。如图21、图22、图23所示,左右一对连结部件34、34的支架支承部204通过经由连结销205枢转支承支架105的基端侧,将接地支架105支承为能够自由升降切换到上升收纳姿态和下降使 用姿态。各支架支承部204构成为以利用构成液压缸支承部200的板状体支承相对于接地支架105位于支架支承部204相反侧的连结销205端部的双支承方式支承连结销205。[0200]如图24所示,在将左右一对接地支架105、105切换到下降使用姿态时,收获前处理装置B被左右一对接地支架105、105及接地滑橇9以脱离姿态接地支承。S卩,能够使从行驶机体拆下的收获前处理装置B处于接地姿态,在该接地姿态下,设于连结框架37a后部的支点轴41与行驶机体的支承部40位于相同配置高度。[0201]接地支架105具备:基部侧支架部105a,其枢转支承于支架支承部204 ;接地侧支架部105b,其构成为伸缩自如地支承于基部侧支架部105a,并由装卸自如的锁销107固定于调节位置。[0202]接地支架105构成为:在切换到下降使用姿态的情况下,调节到伸长状态且由锁销107固定,在切换到上升收纳姿态的情况下,切接到缩短状态且紧凑地收纳于连结部件34的横向侧部。[0203]如图18所示,接地滑橇9的支承脚110构成为具备:框架侧脚体110a,其支承于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输送装置框架51 ;滑橇侧脚体110b,其构成为在调节长孔111的作用下滑动调节自如地支承于框架侧脚体110a,并由锁紧螺钉112固定于调节位置。也就是说,通过相对于框架侧脚体IlOa滑动调节滑橇侧脚体IlOb来对支承脚110的长度进行调节,从而能够改变接地滑橇9的安装高度,使由接地滑橇9支承收获前处理装置B的前端侧的高度变化。框架侧脚体IlOa经由固定侧支承部件82支承于输送装置框架51。[0204]如图10、图17所示,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在环状旋转体55的返回路径59相互对置的状态下相邻,在该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的输送始端侧设有张力施加装置88。该张力施加装置88是将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的环状旋转体55张紧操作到张紧状态的装置,在该张紧状态下,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的环状旋转体55具备使驱动变得适当的张力。[0205]如图17、图18所示,张力施加装置88构成为具备:始端侧旋转轮体52,其卷绕有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中的一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环状旋转体55的输送始端侧;始端侧旋转轮体52,其卷绕有另一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环状旋转体55的输送始端侧;可动侧支承部件84,其将一对始端侧旋转轮体52、52 —同支承;固定侧支承部件82,其在可动侧支承部件84的后方支承该可动侧支承部件84 ;张力施加机构85,其跨设在固定侧支承部件82和可动侧支承部件84上。[0206]固定侧支承部件82跨接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的输送装置框架51的框架本体51b。固定侧支承部件82由连接螺栓固定于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的框架本体51b。[0207]可动侧支承部件84经由一对引导机构83A、83B支承于固定侧支承部件82,从而受一对引导机构83A、83B的引导而相对于固定侧支承部件82沿机体前后方向移动。[0208]因此,张力施加装置88通过使可动侧支承部件84受一对引导机构83A、83B的引导而被张力施加机构85向机体前方侧移动操作,由此,沿张力施加方向一体地移动操作一对始端侧旋转轮体52、52,从而 利用始端侧旋转轮体52对一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环状旋转体55施加张力,利用始端侧旋转轮体52对另一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环状旋转体55施加张力。[0209]一对引导机构83A、83B沿与一对始端侧旋转轮体52、52的排列方向相同的机体横向排列,该一对引导机构83A、83B引导可动侧支承部件84移动,使得在可动侧支承部件84上不发生因一对始端侧旋转轮体52、52的移动量不同而引起的晃动。[0210]一对引导机构83A、83B的导轨83a固定于固定侧支承部件82,引导部件83b、83c固定于可动侧支承部件84。引导部件83b、83c跨接前后一对纵板部84a、84a,该前后一对纵板部84a、84a设于可动侧支承部件84的下表面侧。一对引导机构83A、83B中的一个引导机构83A构成为具备:外周形状为圆形的导轨83a和通过圆形的内周形状滑动自如地外嵌于该导轨83a的引导部件83b。一对引导机构83A、83B中的另一个引导机构83B构成为具备:外周形状为圆形的导轨83a和通过矩形的内周形状滑动自如地外嵌于该导轨83a的引导部件83c。内周形状为矩形的引导部件83c由固定设置于可动侧支承部件84下表面侧的平板和固定设置于可动侧支承部件84下表面侧的横截面形状为-形的钣金部件构成。通过引导机构83B中的导轨83a与引导部件83c的圆形外周与矩形内周的卡合,使一对引导机构83A、83B中的导轨83a与引导部件83b、83c之间不发生异常,从而使一对引导机构83A、83B顺畅地引导可动侧支承部件84移动。[0211]张力施加机构85配置在一对引导机构83A、83B之间,从而在一对引导机构83A、83B之间对可动侧支承部件84施加操作力,防止引导机构83A、83B发生异常的同时移动操作可动侧支承部件84。[0212]张力施加机构85构成为具备:沿机体前后方向的操作杆86,其前端部固定于可动侧支承部件84的下表面侧;弹簧87,其外嵌于操作杆86的后端侧。[0213]操作杆86的前端部由一对锁紧螺母86a、86a固定于可动侧支承部件84后侧的纵板部84a,操作杆86的后端侧滑动自如地支承于固定侧支承部件82所设有的前后一对纵板部82a、82a。弹簧87位于设置在操作杆86上的筒形弹簧座体86b与固定侧支承部件82后侧的纵板部82a之间,以纵板部82a为反力部件对弹簧座体86b施加挤压作用,从而使操作杆86向机体前方侧滑动施力。[0214]因此,张力施加机构85利用弹簧87经由操作杆86使可动侧支承部件84移动施力,从而使一对始端侧旋转轮体52、52 —体地向张力施加侧移动施力。即,张力施加机构85利用弹簧87使一对始端侧旋转轮体52、52向张力施加侧移动施力,从而无论一对环状旋转体55、55是否发生伸长,都能够自动地对该一对环状旋转体55、55实施张紧调节,以使其变为适当的张紧状态。[0215]如图17所示,可动侧支承部件84在俯视时的形状形成为如下形状:对相邻的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中的一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输送始端侧旋转轮体52进行支承的一侧的横侧边缘84b沿一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环状旋转体55的输送路径58形成,并且对相邻的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中的另一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输送始端侧旋转轮体52进行支承的一侧的横侧边缘84b沿另一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环状旋转体55的输送路径58形成。[0216]即,可动侧支承部件84在始端侧旋转轮体52的下侧覆盖相邻的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中的 一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环状旋转体55的输送路径58与另一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的环状旋转体55的输送路径58之间,起到防止玉米植物体的叶子等从下方进入到始端侧旋转轮体52的罩体功能。[0217]构成收获装置43的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及一对收获辊63、63构成为由驱动箱57及连结部51a连结而成的单元结构。构成张力施加装置88的固定侧支承部件82跨接相邻的一对收获装置43、43的输送装置框架51、51,起到设定相邻的一对收获装置43,43中的一个收获装置43的输送装置框架51与另一个收获装置43的输送装置框架51的机体横向间隔的调整件功能。[0218]即,在构成以相邻的一对收获装置43、43的机体横向间隔不同的状态具备多个收获装置43的其他规格的收获前处理装置B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采用长度不同的固定侧支承部件82,且采用长度不同的使相邻的一对驱动箱57、57联动的联动轴57b,将单元结构的收获装置43以规定的机体横向间隔排列连结而构成收获装置43的机体横向间隔不同的其他规格的收获前处理装置B。[0219]如图3所示,覆盖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上方的四个输送装置罩体60、61中的两外端的输送装置罩体60构成为,具备仅与六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中的两外端的一个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对应的小的横向宽度。四个输送装置罩体60、61中的内侧的两个输送装置罩体61构成为,具备与构成收获装置43的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对应的大的横向宽度,成为一对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45共用的罩体。[0220]如图25所示,内侧的输送装置罩体61由后连结机构90及左右一对前连结机构95,95装卸自如地且摆动开闭自如地支承于输送装置框架51,所述后连结机构90跨设在输送装置罩体61的后端部内侧和输送装置框架51侧上,所述左右一对前连结机构95、95跨设在输送装置罩体61的前部内侧和输送装置框架51侧上。[0221]如图27、图28所示,后连结机构90构成为具备:罩体侧卡合体91,其利用连结板部91a固定于输送装置罩体61的内表面侧;门形的框架侧支承体92,其利用安装板92a固定于相邻的一对驱动箱57、57。[0222]罩体侧卡合体91构成为具备:从连结板部91a的两端部分别伸出的左右一对卡合体本体91b、91b。在各卡合体本体91b上设置在前后侧形成有卡勾部93a、93b的凹入部93,利用凹入部93与框架侧支承体92的横向杆部92b滑动自如地且旋转自如地卡合。[0223]如图29、图30所示,左右一对前连结机构95、95构成为具备:卡止销96,其固定于在输送装置罩体61的内部设置的横梁部件99 ;沿机体上下方向的支承筒部97,其设于输送装置框架51的框架本体51b。支承筒部97具备通过升降操作输送装置罩体61而使卡止销96的前端部96a卡合或者脱离的销孔97a。卡止销96利用前端部96a的前部细的形状发挥引导功能顺畅地卡入到销孔97a。在卡止销96的前端部96a卡入到销孔97a的情况下,将装卸自如的防脱销98安装到从支承筒部97向下方突出的前端部96a的突出部位,从而防止卡止销96从支承筒部97脱落。[0224]图26是表示输送装置罩体61的开启状态的侧视图。图27 (b)是表示在输送装置罩体61的开启状态下的后连结机构90的侧视图。如图26及图27 (b)所示,在对输送装置罩体61的前端侧实施上升操作时,左右一对卡合体本体91b、91b在凹入部93中相对于横向杆部92b—边旋转一边滑动,输送装置罩体61以罩体侧卡合体91的由横向杆部92b支承的部位为摆动支点上升摆动而打开。在输送装置罩体61变为开启状态时,左右一对卡合体本体91b利用前侧的卡勾部93a与横向杆部92b卡合,从而防止输送装置罩体61脱落。[0225]图25是表示输送装 置罩体61的关闭状态的侧视图。图27 Ca)是表示在输送装置罩体61的关闭状态下的后连结机构90的侧视图。如图25及图27 Ca)所示,在对输送装置罩体61的前端侧实施下降操作时,左右一对卡合体本体91b、91b在凹入部93内相对于横向杆部92b —边旋转一边滑动,输送装置罩体61以罩体侧卡合体91的由横向杆部92b支承的部位为摆动支点下降摆动而关闭。在输送装置罩体61变为关闭状态时,左右一对罩体侧卡合体91、91利用后侧的卡勾部93b与横向杆部92b卡合,从而防止输送装置罩体61脱落。[0226]在对处于关闭状态的输送装置罩体61的前端侧实施上升操作而将左右一对前连结机构95的卡止销96自支承筒部97拔出时,向机体后方移动操作输送装置罩体61,由此使框架侧支承体92的横向杆部92b自左右一对卡合体本体91b、91b脱离,解除利用后连结机构90进行的输送装置罩体61与前处理框架侧的连结。[0227]在打开输送装置罩体61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装备于输送装置罩体61内部的左右一对撑杆100、100,能够将输送装置罩体61保持在开启状态。[0228]左右一对撑杆100、100以能够自由摆动切换到上升收纳姿态和下降使用姿态的方式枢转支承于横梁部件99。如图26所示,在将左右一对撑杆100、100切换到下降使用姿态的情况下,使撑杆100的前端部通过输送装置框架51的框架本体51b的弯折部与形成于框架本体51b上表面的阶梯部卡止,由此,左右一对撑杆100、100将输送装置罩体61支撑为开启状态。[0229]左右一对撑杆100、100利用跨接左右一对撑杆100、100的基部的联动杆101 —体升降地联动。左右一对撑杆100、100被收纳弹簧102摆动顶靠到上升收纳姿态,该收纳弹簧102安装于一个撑杆100的基部。[0230]外侧的输送装置I罩体60具备结构与装备于内侧的输送装置罩体61的前连结机构95、后连结机构90及撑杆100相同的前连结机构、后连结机构及撑杆,与内侧的输送装置罩体61同样,外侧的输送装置罩体60能够摆动开闭并能够保持在上升开启姿态,而且能够装卸。在此,省略对外侧的输送装置罩体60的前连结机构、后连结机构及撑杆的说明。[0231]对供给装置6进行说明。[0232]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供给装置6配置为呈越向机体后方侧(输送方向下游侦D越位于机体上方侧的朝后上方倾斜的姿态。供给装置6配置在行驶机体的横向的中央部。供给装置6配置驾驶室3下方的左右一对前侧支柱框架部件12a、12a之间,并且沿机体前后方向通过行驶变速器15上方的左右一对前车轮1、1之间。供给装置6的前端部支承于从前轮支承框架14伸出的支撑件73,供给装置6的中间部支承于从后侧的支柱框架部件12b伸出的支撑件74。供给装置6的后端部支承于配置在发动机4的后方且立设于机体框架5的左右一对支柱75、75。[0233]图3是表示供给装置6的横剖俯视图。如该图及图32、图33所示,供给装置6构成为具备:供给装置箱70,其沿机体前后方向伸长;供给装置输送带72,其驱动旋转自如地设于该供给装置箱70的内部。[0234]供给装置箱70构成为具备底板70a、左右一对横侧板70b、70b和顶板70c的、纵剖面形状为矩形的筒状。在供给装置箱70的前端部(输送始端部)的上表面侧设有投入口 71(参照图14)。投入口 71 由从供给装置箱70朝向上方突出设置的纵板71a形成,朝向前处理框架35的供给口 46d开口。在供给装置箱70的内部,输送引导板70d与底板70a及顶板70c平行或者大体平行地设置。[0235]供给装置输送带72构成为具备:左右一对环状旋转体78,其卷绕于在供给装置箱70的输送始端部内由旋转心轴76旋转自如地支承的左右一对始端侧轮体76a、76a及在供给装置箱70的输送终端部内由输入轴77旋转自如地支承的左右一对终端侧轮体77a、77a ;输送板78a,其在环状旋转体78的长度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安装于左右一对环状旋转体78。[0236]输入轴77经由在供给装置箱70的两横向外侧分开配置的左右一对张力调整体79,79支承于供给装置箱70的横侧板70b。即,通过旋转操作横跨张力调整体79和固定于供给装置箱70的支承体70e安装的调节螺钉79a,使左右一对张力调整体79在设于张力调整体79的安装螺栓孔的长孔形状的作用下被滑动调节而沿环状旋转体78的长度方向调节输入轴77移动,对环状旋转体78进行张力调节。[0237]由输入轴77驱动旋转的左右一对终端侧轮体77a、77a驱动供给装置输送带72旋转,将自收获前处理装置B向投入口 71供给而进入到供给装置箱70的输送始端部内的玉米通过供给装置输送带72在供给装置箱70的内部沿输送引导板70d的上表面侧输送,并从设于供给装置箱70的后端部(输送终端部)的收获物排出口 70f向后方排出[0238]如图33所示,在供给装置6的输送终端部的下方配置有排尘风扇装置120。排尘风扇装置120构成为具备:风扇箱121和在风扇箱121内部由旋转心轴122旋转自如地设置的旋转扇叶123。[0239]排尘风扇装置120经由位于风扇箱121的两横向外侧的安装板124支承于左右一对支柱75、75及供给装置箱70。旋转心轴122以沿行驶机体横向的姿态被旋转自如地被支承。[0240]排尘风扇装置120通过利用旋转心轴122驱动旋转扇叶123旋转,将风扇箱外的空气从设于风扇箱121的横侧壁的进气口抽吸到风扇箱内而产生排尘风,并将产生的排尘风从风扇箱121的送风口 121a朝向后上方供给到供给装置6的收获物排出口 70f,从而利用排尘风使从收获物排出口 70f排出的玉米中混杂的叶片碎屑等尘埃飞向后方而除去。[0241]如图32、图33所示,在供给装置6的后部连结有处理装置130。[0242]图34是表示处理装置130的纵剖侧视图。如该图及图32、图33所示,处理装置130构成为具备:处理箱131,其前端部与供给装置箱70的后端部位即形成收获物排出口70f的部位70r连结;一对拨入旋转体132、132,其设于相比处理箱131内部的供给装置6的收获物排出口 70f位于后方的部位;切碎处理部135,其配置在一对拨入旋转体132、132的后方。处理箱131以供给装置6的后端6b (供给装置箱70的后端)伸入到处理箱131内部的状态与供给装置箱70连结。[0243]因此,处理装置130主要对混入到玉米中被供给装置6输送的秸杆实施切碎处理并排出到后方。[0244]S卩,由供给装置输送带72输送的玉米自收获物排出口 70f排出,而在收获前处理装置B收获玉米时由于碎断秸杆等原因混入到玉米中输送的秸杆受到输送板78a的推压而从收获物排出口 70f向后方突出。一对拨入旋转体132、132在齿轮联动机构140 (参照图31)的作用下向相反的旋转方向驱动旋转,所述齿轮联动机构140配置于处理箱131的横向外侧并安装于一对拨入旋转体132、132的旋转心轴133的端部。因此,从收获物排出口 70f向后方突出的秸杆被一对拨 入旋转体132、132承接而向后方输出,供给到切碎处理部135。[0245]切碎处理部135利用在处理箱131的内部被驱动旋转的旋转刀片136和配置在旋转刀片136的旋转区域的外侧附近且在处理箱131内部被固定的固定刀片137切碎由拨入旋转体132供给的秸杆,并将切碎秸杆在旋转刀片136的旋转所引起的排出作用下,沿配置在旋转刀片136的旋转区域外围的排出引导体138移送到排出口 131a并从排出口 131a朝后上方排出。从排出口 131a飞散出来的切碎秸杆受位于排出口 131a上方的倾斜引导板139的引导而朝向后下方排出。[0246]如图34所示,一对拨入旋转体132、132构成为具备:一对旋转板132a、132a,其分开设置于旋转心轴133的两端部且一体旋转自如;多根拨入杆132b,其以沿旋转板132a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排列的状态横跨一对旋转板132a、132a安装。一对拨入旋转体132、132中,一个拨入旋转体132的拨入杆132b与另一个拨入旋转体132的拨入杆一边在拨入旋转体132彼此之间保持相互对置的相位关系一边旋转。[0247]如图3、图31所示,齿轮联动机构140安装于一对拨入旋转体132、132的旋转心轴133的辅助作业人员搭乘底板23所在侧的相反侧的端部。齿轮联动机构140构成为具备:齿轮141,其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一个拨入旋转体132的旋转心轴133 ;齿轮142,其在与该齿轮141相咬合的状态下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另一个拨入旋转体132的旋转心轴133。[0248]如图34所示,排出引导体138构成为具备:上游侧引导部138a,其构成排出引导体138的位于旋转刀片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下游侧引导部138b,其构成排出弓丨导体138的位于旋转刀片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分。[0249]上游侧引导部138a固定于处理箱131。通过把用于将下游侧引导部138b定位于处理箱131的紧固螺钉138c更换到从设于处理箱131的多个螺孔138d中选择的螺孔138d,能够沿旋转刀片旋转方向改变下游侧引导部138b的安装位置。即,通过改变下游侧引导部138b的位置,能够改变排出口 131a的大小及切碎秸杆的排出方向。[0250]在处理箱131的顶板部,设有利用盖体131b开闭自如的、用于内部检查和清扫的作业开口。盖体131b构成为通过相对于处理箱131的装卸来进行开闭。[0251]如图3、图31所示,处理装置130的处理箱131的横向宽度Wl设定为比供给装置箱70在收纳供给装置输送带72的输送带收纳部70g上的横向宽度W2小。也就是说,处理装置130构成为:使齿轮联动机构140相对于供给装置箱70在输送带收纳部70g上的横向端部70T1退避到处理装置130的横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且使处理箱131的辅助作业人员搭乘底板23所在侧的横向端部131T相对于供给装置箱70在输送带收纳部70g上的、辅助作业人员搭乘底板23所在侧的横向端部70T2退避到处理装置130的横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0252]齿轮联动机构140构成为在整个宽度范围内相对于输送带收纳部70g的横向端部70T1退避到处理装置130的内侧。代替该构成,也可以仅使齿轮联动机构140的横向宽度方向上的一部分构成为相对于输送带收纳部70g的横向端部70T1退避到处理装置130的内侧。[0253]下面,对残杆处理装置C进行说明。[0254]如图1、图2所示,残杆处理装置C配置在行驶机体的前车轮I与后车轮2之间的部位且后框架部Ilb下方 的部位。[0255]图35是表示残杆处理装置C的侧视图。如该图所示,残杆处理装置C构成为具备:处理箱145,其经由左右一对摆动支承体144、144支承于机体框架5 ;旋转切碎机146,其旋转驱动自如地设于处理箱145的内部;镇压辊147,其旋转自如地设于旋转切碎机146的后方。处理箱145具备处理装置机体的功能。[0256]左右一对摆动支承体144以能够绕后述的沿机体横向的副轴162的轴心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从机体框架侧伸出,并且与处理箱145连结以利用伸出端部支承整个残杆处理装置C。左右一对摆动支承体144、144构成为具备上下一对摆动支承臂144a、144b。[0257]残杆处理装置C通过利用具备提升液压缸148a的操作机构148对左右一对摆动支承体144、144实施摆动升降操作,升降操作到镇压辊147接地且旋转切碎机146接近于地面的下降作业位置和镇压辊147及旋转切碎机146自地面较高升起的上升作业位置。[0258]如图35所示,操作机构148除了具备提升液压缸148a以外,还具备:左右一对提升臂148c、148c,其经由沿机体横向的旋转心轴148b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在后框架部Ilb上设置的支承部Ile ;—对悬吊链148d、148d,其将左右一对提升臂148c、148c分别与处理箱145的横向两端侧连结。提升液压缸148a由液压缸构成。提升液压缸148a的一端侧与从旋转心轴148b —体旋转自如地伸出的操作臂148e连结。[0259]因此,操作机构148利用提升液压缸148a对操作臂148e实施摆动操作而操作旋转心轴148b旋转,由此操作左右一对提升臂148c、148c摆动而对处理箱145实施吊起及放下操作,从而对左右一对摆动支承体144、144实施摆动升降操作。[0260]传动齿轮箱180固定于从原动部框架13伸出的支撑件184。当对残杆处理装置C实施升降操作时,输入轴178绕相对于残杆处理装置C的升降轴心即副轴162的轴心偏移的输出轴180b的轴心摆动升降,而传动带183由于输出轴180b的摆动升降而使张力臂185绕枢转心轴185a克服拉簧186摆动,以改变传动带183的张力。因此,残杆传动机构177使残杆处理装置C能够绕副轴162的轴心摆动升降。[0261]对回收箱7进行说明。[0262]如图1、图2所示,回收箱7以前端侧位于供给装置6的后端部下侧的状态配置在供给装置6的后方。[0263]回收箱7绕倾卸轴心Z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在机体框架5的后端部立设的支柱150,利用横跨设于回收箱7的横向侧部的液压缸托架151和设于机体框架5的托架152安装的倾卸液压缸153,摆动切换到回收姿态和排出姿态。回收箱7处于回收姿态时,具备收获物承接滑槽7a的开口 7b在供给装置6的收获物排出口 70f的下方呈朝向机体上方的姿态。回收箱7处于排出姿态时,开口 7b在支柱150后方呈朝机体下方的姿态。[0264]支柱150及倾卸液压缸153配置在回收箱7的横向两侧。支柱150被横跨支柱150的上端部和托架152安装的倾斜姿态的辅助支柱154加强。[0265]下面,对传动系统进行说明。[0266]图36是传动系统图。如该图所75,传动系统构成为利用行驶传动机构160将发动机4的输出轴4a的驱动力传递到行驶变速器15的输入轴16。行驶传动机构160构成为具备横跨发动机4的输出轴4a与行驶变速器15的输入轴16卷绕的多根传动带160a。行驶变速器15的输入轴16从变速箱沿横向突出。[0267]传动系统构成 为利用副传动机构161将发动机4的输出轴4a的驱动力传递到副轴162,利用与副轴162的一端部连结的收获传动机构163将副轴162的驱动力传递到收获前处理装置B的输入轴164的一端部,并利用与副轴162的一端部连结的供给装置传动机构173将副轴162的驱动力传递到供给装置6的输入轴77,利用与副轴162的另一端部连结的残杆传动机构177将副轴162的驱动力传递到残杆处理装置C的由旋转切碎机146的旋转心轴构成的输入轴178。[0268]如图1、图2所示,副轴162沿机体的横向配置在发动机4的下方。如图35所示,副轴162配置在后框架部Ilb下方的连结框架部Ilc的后侧。副传动机构161与副轴162的机体横向中央部连结。副传动机构161构成为具备卷绕于发动机4的输出轴4a和副轴162的多根传动带161a。[0269]如图2所示,副轴162配置为相对于收获前处理装置B的输入轴164位于机体后方侧且相对于供给装置6的输入轴77位于机体前方侧,副轴162、输入轴164与输入轴77的位置关系为如下: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机体时,副轴162位于输入轴164与输入轴77之间。因此,与将副轴162配置在供给装置6的输入轴77后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供给装置传动机构173的传动距离保持相同的同时,缩短收获传动机构163的传动距离。[0270]如图1、图2所示,与残杆处理装置C同样,副轴162配置在前车轮I与后车轮2之间,并且使副轴162与残杆处理装置C的间隔较小,以缩短残杆传动机构177的传动距离。[0271 ] 收获传动机构163与副轴162的位于与发动机4所在侧相反的机体横向端侧的端部连结,相对于供给装置6配置在发动机4所在侧的相反侧。[0272]如图12、图36所示,收获传动机构163构成为具备:传动上游侧的传动机构163a,其具备卷绕于副轴162和中间传动体168的传动链169,所述中间传动体168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支点轴41的端部;传动下游侧的传动机构163b,其具备相对旋转自如地设于输入轴164的作为联动部件的链轮171及卷绕于该链轮171和中间传动体168的传动链170 ;扭矩限制器172,其跨设在链轮171和输入轴164上。如图2所示,中间传动体168配置为:相对于副轴162位于机体前方侧,且相对于收获前处理装置B的输入轴164位于机体后方侧,而且具有相比副轴162更高的配置高度。[0273]收获前处理装置B的输入轴164构成为收获部36的输入轴。如图12所示,该输入轴164利用与扭矩限制器172所在侧的相反侧端部连结的横向输送传动机构165与横向输送绞龙44的旋转心轴44a联动。输入轴164利用与扭矩限制器172所在侧的相反侧端部连结的输送传动机构166与各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及各收获辊63的驱动机构50联动。[0274]如图12、图24、图36所不,横向输送传动机构165构成为具备卷绕于输入轴164和横向输送绞龙44的旋转心轴44a的传动链165a。[0275]输送传动机构166构成为具备卷绕于输入轴164和与驱动箱57对应的传动轴167的传动链166a。如图12所不,传动轴167与三个驱动箱57中的位于横向端部的驱动箱57的输入轴57a —体旋转自如地连结。相邻的一对驱动箱57的输入轴57a彼此由联动轴57b连结。因此,输入轴164的驱动力由输送传动机构166传递到各收获物卡止输送装置45及各收获辊63的驱动机构50。[0276]如图31、图32、图36所示,供给装置传动机构173构成为具备:上游侧传动机构部173a,其具备卷绕在副 轴162和排尘风扇装置120的旋转扇叶123的旋转心轴122上的传动链174 ;下游侧传动机构部173b,其具备卷绕在旋转扇叶123的旋转心轴122和供给装置6的输入轴77上的传动链175。[0277]因此,副轴162的驱动力通过供给装置传动机构173的上游侧传动机构部173a传递到排尘风扇装置120的旋转扇叶123。[0278]如图2所示,副轴162、输入轴77及旋转心轴122配置为,在侧视机体时,使旋转扇叶123的旋转心轴122位于与连结副轴162的轴心和供给装置6的输入轴77的轴心的直线L接近的部位。输入轴77、旋转心轴122与副轴162的位置关系为使这三者排列成近似一直线状的状态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缩短上游侧传动机构部173a及下游侧传动机构部173b的传动距离,将供给装置传动机构173构成为传动距离短的紧凑结构。也可以用使旋转扇叶123的旋转心轴122位于直线L上的构成,代替使旋转扇叶123的旋转心轴122位于与直线L接近的部位的构成。[0279]与收获传动机构163同样,上游侧传动机构部173a与副轴162的位于发动机4所在侧的机体横向相反端侧的端部连结,相对于供给装置6配置在发动机4所在侧的相反侧。下游侧传动机构部173b与供给装置6的输入轴77的辅助作业人员搭乘底板23所在侧的相反侧端部连结,相对于供给装置6配置在辅助作业人员搭乘底板23所在侧的相反侧。[0280]如图32、图36所示,构成下游侧传动机构部173b的传动链175卷绕在由拨入旋转体132的旋转心轴133构成的处理装置130的输入轴133上。传动链176卷绕在处理装置130的输入轴133和旋转刀片136的旋转心轴136a上。[0281]因此,旋转扇叶123的旋转心轴122的驱动力由下游侧传动机构部173b传递到处理装置130的拨入旋转体132。输入轴133的驱动力由传动链176传递到旋转刀片136。[0282]残杆传动机构177与副轴162的相对于副传动机构161位于收获传动机构163及供给装置传动机构173所在侧的相反侧的部位连结。进一步来讲,残杆传动机构177与收获传动机构163及供给装置传动机构173所在侧的相反侧的副轴162端部连结。[0283]如图35、图36所示,残杆传动机构177构成为将副轴162的驱动力输入到作为残杆传动机构177的输入轴180a的传动齿轮箱180的输入轴180a,并将该输入轴180a的驱动力经由传动带183传递到残杆处理装置C的输入轴178。[0284]如图37所示,传动齿轮箱180的输入轴180a构成为经由连结机构181与副轴162连结。连结机构181由利用花键结构与副轴162及输入轴180a卡合及脱离的筒体构成。因此,连结机构181通过向输入轴180a侧滑动操作而变为横跨并外嵌于副轴162和输入轴180a的状态,由此将输入轴180a切换到与副轴162 —体旋转自如的连结状态。连结机构181通过向副轴162侧滑动操作而变为从输入轴180a脱离的状态,由此将输入轴180a切换到与副轴162分离的分离状态。将输入轴180a切换到与副轴162连结的连结状态的连结机构181通过将装卸自如的定位销182安装于连结机构181,借助连结机构181的端面与传动齿轮箱180的端面的接触以及定位销182与副轴162的端面的接触定位在规定的安装位置,维持输入轴180a与副轴162的连结状态。[0285]也就是说,在从行驶机体拆下残杆处理装置C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残杆传动机构177的输入轴180a从副轴162分离,将残杆传动机构177整体从行驶机体拆下。[0286]传动齿轮箱180具备:输入侧齿轮180c,其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输入轴180a ;输出侧齿轮180d,其以 与输入侧齿轮180c相咬合的状态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输出轴180b。因此,传动齿轮箱180把通过输入轴180a从副轴162输入到的驱动力变换为旋转方向为反转方向的驱动力并从输出轴180b传递到残杆处理装置C。[0287]发动机4的输出轴4a从发动机4朝向机体横内侧突出地设置,行驶传动机构160及副传动机构161位于供给装置6的下方。[0288]供给装置传动机构173中的上游侧传动机构部173a及收获传动机构163配置为:相对于供给装置6位于发动机4所在侧的相反侧的行驶机体横向侧方。供给装置传动机构173中的下游侧传动机构部173b配置为:相对于供给装置6位于辅助作业人员搭乘底板23所在侧的相反侧。[0289]如图12所示,作为收获前处理装置B的输入轴164的收获部36的输入轴164沿机体的横向配置在收获部框架42的背后。进一步来讲,输入轴164沿上横向框架34配置在上横向框架39的后方。输入轴164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连结框架37a。进一步来讲,输入轴164以沿机体横向贯通连结框架37a的状态支承于连结框架37a。将构成收获传动机构163的传动下游侧的传动机构163b配置在自连结框架37a向横向外侧突出的收获部框架42的横向侧部42a的后方,使传动下游侧的传动机构163b与输入轴164中的向连结框架37a的横向外侧突出的端部164a联动,并使扭矩限制器172位于收获部框架42的横向侧部42a的背后的部位,且由收获部框架42的横向侧部42a与作为送出部框架37a的连结框架37a包围的部位。[0290]如图12、图38所示,扭矩限制器172相对于链轮171的轮体部171b配置在连结框架37a所在侧。扭矩限制器172构成为具备:离合器190,其横跨链轮171的凸台部171a和输入轴164的端部164a设置;扭矩设定弹簧191,其相对于链轮171在连结框架37a所在侧的相反侧部位外嵌于输入轴164 ;扭矩调节螺母192,其螺纹安装于输入轴164的端部。[0291]离合器190构成为具备:传动侧离合器体190a,其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链轮171的轴套部171a ;从动侧离合器体190b,其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输入轴164。离合器190构成为爪型离合器,其通过链轮171相对于输入轴164的滑动,使设于传动侧离合器体190a的离合器爪与设于从动侧离合器体190b的离合器爪卡合或者脱离。[0292]也就是说,在驱动收获部36所需的传动扭矩处于扭矩设定弹簧191的设定扭矩以下的情况下,扭矩限制器172使离合器190在扭矩设定弹簧191的靠压作用下维持在接合状态,允许通过传动机构163b向输入轴164传动。在驱动收获部36所需的传动扭矩超过扭矩设定弹簧191的设定扭矩的情况下,扭矩限制器172使离合器190由于驱动负荷的原因克服扭矩设定弹簧191的靠压作用而自然地切换到切断状态,阻止从传动机构163b向输入轴164传动。[0293]扭矩限制器172通过操作扭矩调节螺母192旋转来变更调节弹簧座体193的安装位置,由此改变由扭矩设定弹簧191设定的设定扭矩,以使离合器190切换到切断状态时的驱动负荷增减。[0294]构成扭矩限制器172的离合器190相对于构成链轮171的轮体部171b配置在连结框架37a所在侧,使轮体部171b具备防止茎杆向离合器190内进入的保护功能。[0295]〔其他实施例〕[0296](I)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表示了将副轴162配置在发动机4下方的例子,但也可以将副轴162配置在发动机4的后方或者前方。[0297](2)在上 述的实施例中,表示了将收获传动机构163及供给装置传动机构173与副轴162的端部连结的例子,但也可以将收获传动机构163及供给装置传动机构173与副轴162的中央部连结。[0298](3)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表示了将副传动机构161与副轴162的机体横向中央部连结的例子,但也可以将副传动机构161与副轴162的端部连结。[0299](4)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表示了使旋转扇叶123的旋转心轴122位于与连结副轴162的轴心与供给装置6的输入轴77的轴心的直线L接近的部位的例子,但也可以使旋转心轴122位于直线L上。[0300](5)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表示了设置三个收获装置43的例子,但也可以设置少于三个或者多于三个的收获装置43。[0301](6)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表示了具备残杆处理装置C的例子,但也可以在收获前处理装置B上设置将植立状态下的茎杆在茎根处切断的切断装置。[0302](7)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表示了具备回收箱7的例子,但也可以具备处置来自供给装置6的玉米的脱粒装置或者剥皮装置。[0303](8)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表示了将前车轮I及后车轮2配置为行驶装置的例子,但也可以将履带行驶装置配置为行驶装置。[0304]工业实用性[0305]本实用新型除了能够利用于具备以玉米为收获对象的收获前处理装置的收获机以外,还能够利用 于具备以稻子、麦子等各种作物为收获对象的收获前处理装置的收获机。
权利要求1.一种收获机,具备:收获前处理装置,其在行驶机体前方的行驶机体横向上的多个部位收获收获物;沿行驶机体前后方向的供给装置,其与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的后部连结,以便承接由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收获到的收获物并向行驶机体侧输送;该收获机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行驶机体上设有经由副传动机构与发动机的输出轴联动的沿行驶机体横向的副轴, 所述收获机具备:收获传动机构,其横跨所述副轴和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的输入轴设置,以便从所述副轴向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传动;供给装置传动机构,其横跨所述副轴和所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设置,以便从所述副轴向所述供给装置传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轴、所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及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的输入轴配置为,使所述副轴相对于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的输 入轴位于机体后方侧,且使所述副轴相对于所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位于机体前方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传动机构与所述副轴的机体横向中央部位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传动机构与所述副轴的机体横向中央部位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轴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轴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轴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轴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获传动机构与所述副轴的端部连结。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获传动机构与所述副轴的端部连结。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获传动机构与所述副轴的端部连结。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获传动机构与所述副轴的端部连结。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获传动机构与所述副轴的端部连结。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获传动机构与所述副轴的端部连结。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获传动机构与所述副轴的端部连结。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获传动机构与所述副轴的端部连结。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轴配置为相对于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的输入轴位于机体后方侧, 所述收获传动机构构成为具备: 中间传动体,其相对于所述副轴位于机体前方侧,且相对于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的输入轴位于机体后方侧,而且配置高度比所述副轴高; 传动上游侧的传动机构,其将所述副轴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中间传动体; 传动下游侧的传动机构,其将所述中间传动体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的输入轴。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设有排尘风扇装置,其利用旋转扇叶向从所述供给装置排出的收获物供给排尘风;所述供给装置传动机构构成为具备:上游侧传动机构部,其横跨所述副轴和所述旋转扇叶的旋转心轴设置;下游侧传动机构部,其横跨所述旋转心轴和所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设有排尘风扇装置,其利用旋转扇叶向从所述供给装置排出的收获物供给排尘风;所述供给装置传动机构构成为具备:上游侧传动机构部,其横跨所述副轴和所述旋转扇叶的旋转心轴设置;下游侧传动机构部,其横跨所述旋转心轴和所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及所述旋转扇叶的旋转心轴沿机体的横向设置, 所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所述旋转扇叶的旋转心轴及所述副轴配置为,在侧视机体时,使所述旋转扇叶的旋转心轴位于连结所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的轴心和所述副轴的轴心的直线上或者与所述直线接近的部位。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及所述旋转扇叶的旋转心轴沿机体的横向设置, 所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所述旋转扇叶的旋转心轴及所述副轴配置为,在侧视机体时,使所述旋转扇叶的旋转心轴位于连结所述供给装置的输入轴的轴心和所述副轴的轴心的直线上或者与所述直线接近的部位。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相对于所述供给装置的机体横向中心向机体横向外侧偏移。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从所述发动机朝向机体横向内侧突出设置,并且所述副传动机构配置在所述供给装置的下方。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向驱动行驶装置的行驶变速器传递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的行驶传动机构横跨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和所述行驶变速器的输入轴设置, 所述行驶传动机构配置在所述供给装置的下方。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获传动机构相对于所述供给装置配置在所述发动机所在侧的相反侧的机体横向外侧。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获传动机构相对于所述供给装置配置在所述发动机所在侧的相反侧的机体横向外侧。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获传动机构相对于所述供给装置配置在所述发动机所在侧的相反侧的机体横向外侧。
28.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设有对残留在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通过的轨迹上的茎杆实施破碎处理的残杆处理装置, 从所述副轴向所述残杆处理装置传递动力的残杆传动机构与所述副轴的相对于所述副传动机构位于所述收获传动机构及供给装置传动机构所在侧的相反侧的部位连结。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残杆传动机构与所述副轴的端部连结。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设有连结机构,该连结机构将所述残杆传动机构切换为与所述副轴连结的连结状态和与所述副轴分离的分离状态。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设有连结机构,该连结机构将所述残杆传动机构切换为与所述副轴连结的连结状态和与所述副轴分离的分离状态。
3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行驶机体的行驶装置设有前车轮及后车轮, 所述副轴及所述残杆处理装置配置在所述前车轮与所述后车轮之间。
3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行驶机体的行驶装置设有前车轮及后车轮, 所述副轴及所述残杆处理装 置配置在所述前车轮与所述后车轮之间。
34.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行驶机体的行驶装置设有前车轮及后车轮, 所述副轴及所述残杆处理装置配置在所述前车轮与所述后车轮之间。
35.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行驶机体的行驶装置设有前车轮及后车轮, 所述副轴及所述残杆处理装置配置在所述前车轮与所述后车轮之间。
36.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设有:摆动支承体,其绕所述副轴的轴心摆动升降自如地从行驶机体侧伸出,并在伸出端侧支承所述残杆处理装置;操作机构,其操作所述摆动支承体摆动升降。
3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获前处理装置构成为具备从玉米植物体收获玉米的收获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收获机,能够使用于收获前处理装置及供给装置的传动系统小型化。在行驶机体上,设有经由副传动机构与发动机的输出轴联动的沿行驶机体横向的副轴;设有收获传动机构,其横跨副轴和收获前处理装置的输入轴设置,以便从副轴向收获前处理装置传动;设有供给装置传动机构,其横跨副轴和供给装置的输入轴设置,以便从副轴向供给装置传动。
文档编号A01D45/02GK203072370SQ20122069418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6日
发明者南照男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