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生棉或半野生棉抗蚜虫性鉴定方法

文档序号:305763阅读:635来源:国知局
一种野生棉或半野生棉抗蚜虫性鉴定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棉花抗蚜虫鉴定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野生棉或半野生棉抗蚜虫性鉴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选择被鉴定野生棉或半野生棉材料的顶部嫩叶;(2)将顶部嫩叶放置在网罩内;(3)人工接蚜,每片叶接成蚜30-40头,封住网袋口;(4)调查受检品种和对照品种蚜虫数量;(5)计算蚜虫繁殖倍率。本发明的方法排除了其他害虫和天敌等因素的干扰,鉴定结果稳定、可靠,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
【专利说明】一种野生棉或半野生棉抗蚜虫性鉴定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棉花抗蚜虫鉴定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野生棉或半野生棉抗蚜虫性鉴定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虽然转基因抗虫棉已经有效遏止了棉铃虫的危害,但培育含有来自棉属内抗虫基因的自然抗虫棉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科研工作者也在致力于利用野生棉向陆地棉转育有益基因的研究,但未见得到有价值且性状稳定的种质。
[0003]我国已经从亚洲棉、比克氏棉、瑟伯氏棉、斯托克氏棉、异常棉、斯特提棉、索马里棉、墨西哥半野生棉、鲍莫尔氏棉、阔叶棉、蓬蓬棉等野生种中转育抗棉铃虫特,从亚洲棉、异常棉、斯托克氏棉、蓬蓬棉等野生种中转育了抗棉蚜特性,育成抗虫外源血缘种质共97份,这类种质资源的抗虫性已经达到了抗级、有的达到了高抗水平。它们是培育自然抗虫棉品种的优良抗虫基因库,也可以用来改良转基因抗虫棉。综上所述,我国棉花远缘杂交进行种质资源创造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逐渐达到了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的实用阶段。远缘杂交产生的高代种质系、特异种质和一些品种或品系组成具有野生棉外源基因的陆地棉种质的全部内容,无论从种质数量,还是种质质量上,它们都将会对今后的棉花育种产生深远的影响。
[0004]现阶段对棉田棉蚜的控制主要依靠化学杀虫剂,随着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势必造成棉蚜对杀虫剂产生抗性,寻找新的棉蚜控制途径十分必要。当前科学家还没有挖掘和克隆到有效的控制棉蚜的基因,培育转基因抗棉蚜的棉花品种还需较长的时间。同时经过长期的人工驯化和定向培育,使现今的棉花栽培种的遗传多样性越来越狭窄。然而,陆地棉栽培种之外的其他栽培种、野生种系、野生种等远缘种属,由于其分布区域的环境及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它们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含有可被棉花育种应用的许多优良基因,如抗旱、抗病虫、抗寒、种子无腺体植株 有腺体、雄性不育以及纤维细强的潜在特性等。而且自然抗虫棉抗虫性来自棉属内,抗虫稳定性强标靶害虫不易产生抗虫性,且不会对环境和生物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0005]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种植后,棉田害虫的地位发生演化,棉蚜等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其为害呈日益严重的趋势。由于以前棉蚜并非主要害虫,且大部分研究抗性鉴定方法围绕着栽培品种进行,对野生棉或半野生棉这种原生态的抗性内属性利用较少,甚至是空白。栽培棉花品种是一年生植物,而且种植资源非常丰富,可根据需要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如田间、网室种植后,以叶片危害级别及蚜害减退率为鉴定指标是完全可以的,但野生棉和半野生棉是常年生或多年生的珍贵的棉花种质资源,不可能有大量的实验样本用来进行抗蚜性鉴定;野生棉和半野生棉均是通过盆栽种植在温室中或实验室附近,不适宜蚜虫自然发生,无法进行自然整株鉴定;同时由于其珍贵性即使有蚜虫发生也不可能等到叶片被蚜虫危害至全部卷缩才能进行指标的调查;自然状态下我国野生棉和半野生棉属种均分布在云贵高原和华南棉区,这些棉区不是我国棉花产区,蚜虫发生量本身就低,样本及其珍贵,要了解其抗蚜虫性,我们需在不破坏种植资源的情况下进行鉴定。
[0006]本发明研究发现,采用常规方法鉴定栽培棉花品种的抗蚜性,以蚜指减退率为判定标准,结果表明216份材料中,中抗材料5份,抗性材料211份,无其他抗性级别。因此由结果可看出,常规栽培种棉花的抗蚜性鉴定方法不适用于野生棉和半野生棉的抗蚜性鉴定方法,加之野生棉极其珍贵、生长环境特殊等方面,以单叶鉴定方法和蚜虫增长倍率为判定指标更科学。
[0007]因此致力于利用野生棉或半野生棉中筛选抗棉蚜品种材料,并通过分子标记方法,聚合创造新材料,提供给育种家使用,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因此,急需研究适用于野生棉或半野生棉抗棉蚜的鉴定方法。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野生棉或半野生棉抗蚜虫性鉴定方法。
[0009]因此,根据野生棉和半野生棉自身的特有特点,本发明率先研究了野生棉或半野生棉对棉蚜的控制作用,并通过比较田间小区试验、网室试验试验,研究提出了野生棉或半野生棉抗蚜虫性鉴定方法。
[0010]根据本发明的野生棉或半野生棉抗蚜虫性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1](I)选择被鉴定野生棉或半野生棉材料的顶部嫩叶;如果选择的叶片不合适,会影响蚜虫的生长繁殖,从而引起鉴定误差;
[0012](2)将顶部嫩叶放置在适宜大小的网罩内,阻止害虫及天敌的侵入;网袋的孔径需要100目,孔径太小,影响 叶片正常生长,从而引起叶片生理变化,引起蚜虫取食变化,引起鉴定误差;孔径太大,蚜虫会逃逸;
[0013](3)人工接蚜,每片叶接成蚜30-40头,封住网袋口,防止蚜虫逃逸;接虫数量是关键,不宜太多,太多繁殖太多,调查误差大;蚜虫接入太少,繁殖量不够;
[0014](4)接蚜后第6天,调查受检品种和对照品种蚜虫数量;
[0015](5)计算蚜虫繁殖倍率,分析统计不同材料上蚜虫数量,并计算蚜虫繁殖倍率,蚜虫繁殖倍率均为10株棉花上蚜虫数量的平均值;计算公式如公式(I):
[0016]A = —Kl)
a
[0017]公式(I)中:
[0018]A为蚜虫在野生棉或半野生棉上繁殖的倍率;
[0019]X为蚜虫在野生棉或半野生棉上调查时的数量,单位为“头”。
[0020]a为接种蚜虫数量,单位为“头”。
[0021]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野生棉或半野生棉抗蚜虫性鉴定方法包括:
[0022](I)试验单叶进行,分别选择每个材料的顶部嫩叶,每个单叶记为一次重复,共10
次重复;
[0023](2)将鉴定棉花该嫩叶放置在适宜大小的网罩内(100目),阻止害虫及天敌的侵A ;
[0024](3)人工接蚜,每片叶接成蚜30-40头,封住网袋口,防止蚜虫逃逸;
[0025](4)接蚜后第6天,调查受检品种和对照品种蚜虫数量;[0026](5)计算蚜虫繁殖倍率;
[0027](6)分析统计不同材料上蚜虫数量,并计算蚜虫繁殖倍率;蚜虫繁殖倍率均为10株棉花上蚜虫数量的平均值;计算公式如公式(I):
[0028]A =—⑴
a
[0029]公式(I)中:
[0030]A为蚜虫在野生棉或半野生棉上繁殖的倍率;
[0031]X为蚜虫在野生棉或半野生棉上调查时的数量,单位为“头”。
[0032]a为接种蚜虫数量,单位为“头”。
[0033](7)根据不同材料上蚜虫繁殖倍率判别鉴定品种的抗性级别。
[0034]表1野生棉或半野生棉抗蚜虫性性判定标准
[0035]
【权利要求】
1.一种野生棉或半野生棉抗蚜虫性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被鉴定野生棉或半野生棉材料的顶部嫩叶; (2)将顶部嫩叶放置在适宜大小的网罩内,阻止害虫及天敌的侵入; (3)人工接蚜,每片叶接成蚜30-40头,封住网袋口,防止蚜虫逃逸; (4)接蚜后第6天,调查受检品种和对照品种蚜虫数量; (5)计算蚜虫繁殖倍率,分析统计不同材料上蚜虫数量,并计算蚜虫繁殖倍率,蚜虫繁殖倍率均为10株棉花上蚜虫数量的平均值;计算公式如公式(1):A=X/a
(1)
公式(1)中: A为蚜虫在野生棉或半野生棉上繁殖的倍率; X为蚜虫在野生棉或半野生棉上调查时的数量,单位为“头”。 a为接种蚜虫数量,单位为“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棉或半野生棉抗蚜虫性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每个单叶记为一次重复,共10次重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棉或半野生棉抗蚜虫性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将顶部嫩叶放置在100目大小的网罩内。
【文档编号】A01G1/00GK103460923SQ201310361478
【公开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9日
【发明者】雒珺瑜, 崔金杰, 马艳, 辛慧江, 王春义, 张帅, 吕丽敏, 李春花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