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苗插植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52445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秧苗插植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秧苗插植装置,其在将秧苗的株距变更得较大或者提高行走速度而加快插植驱动轴的旋转时,能够防止传动旋转体的振动或共振振荡。在插植旋转轴(30)设有旋转壳体,在旋转壳体(31)设有栽植杆(27),在旋转壳体设有:相对于插植旋转轴转动自如的偏心输入齿轮(40);在使栽植杆转动的转动轴(34)上安装的偏心输出齿轮(42);和从偏心输入齿轮向偏心输出齿轮传递驱动力的中继输入齿轮(41),中继输入齿轮的旋转中心位于连结偏心输入齿轮的旋转中心和偏心输出齿轮的旋转中心的线上以外的位置,在栽植杆的秧苗插植轨迹的下死点、或者栽植杆通过下死点后开始向田地面的上方脱离的位置,由于偏心输入齿轮、中继输入齿轮和偏心输出齿轮的啮合而产生的齿隙为最小。
【专利说明】秧苗插植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于插秧机等秧苗移植机的秧苗插植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从装载于秧苗移植机的后方的秧苗载置台上的苗毯取出秧苗并插植到田地 里的秧苗插植装置,已知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机构。该秧苗插植装置具备以 左右方向的插植驱动轴为旋转中心旋转的左右的旋转壳体,在该旋转壳体的两端部配置具 有取秧爪和秧苗推出体的秧苗插植器。在该旋转壳体的旋转过程中使秧苗插植器的前端部 向旋转壳体的旋转外周突出,描绘出大致椭圆形状的插植轨迹线来进行秧苗的分离和插植 动作。
[0003]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089515号公报
[0004]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1-299029号公报
[0005] 在上述结构的秧苗插植装置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当使秧苗的前后方向的插植间 隔、即株距变大(特别是37?42株)、或者提高行走速度而使插植驱动轴的旋转变快时,旋 转壳体的转速增加或减少,与齿轮的啮合所引起的振动发生共振。由于该共振,使得秧苗插 植装置部分的振动振幅变大,从而存在这样的问题:秧苗插植器无法取出秧苗而发生缺株, 或者无法将秧苗插植在恰当的插植位置。
[0006] 以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构成为,对应于株距变更或行走速度变更,来变更偏心 太阳轮、偏心副轴齿轮和偏心行星齿轮,使得即使增大株距或提高车速,也不会发生共振。
[0007] 可是,根据偏心齿轮的组合的不同,插植前端部的轨迹会发生变化,秧苗的插植深 度变浅,应该插植好的秧苗由于风或水流而消失,从而也会发生缺株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8]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齿轮的啮合所引起的振 动的振幅的秧苗插植装置。
[0009]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了下面的技术手段。
[0010] 即,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秧苗插植装置,所述秧苗插植装置构成为在 左右方向的插植旋转轴(30)设有旋转壳体(31),在该旋转壳体(31)设有栽植杆(27),所 述秧苗插植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壳体(31)中设有:偏心输入齿轮(40),其相对于 所述插植旋转轴(30)转动自如;偏心输出齿轮(42),其安装在使所述栽植杆(27)转动的 转动轴(34)上;和中继输入齿轮(41),其从该偏心输入齿轮(40)向偏心输出齿轮(42)传 递驱动力,该中继输入齿轮(41)的旋转中心位于连结所述偏心输入齿轮(40)的旋转中心 和所述偏心输出齿轮(42)的旋转中心的线上以外的位置。
[0011]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秧苗插植装置的基础上,具有下 述特征:在所述栽植杆(27)的秧苗插植轨迹的下死点、或者栽植杆(27)通过下死点后开始 向田地面的上方脱离的位置,由于该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齿 轮(42)的啮合而产生的齿隙为最小。
[0012]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秧苗插植装置的基础上,具有下 述特征:所述秧苗插植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偏心输入齿轮(40)上形成有半径最大的输入最 大径部(40m),在所述中继输入齿轮(41)上形成有半径最大的中继最大径部(41m)和半径 最小的中继最小径部,并且,在所述偏心输出齿轮(42)上形成有半径最小的输出最小径部 (42m),在所述栽植杆(27)从秧苗插植轨迹的下死点到完全脱离到田地面的上方为止的期 间,成为所述输入最大径部(40m)与中继最小径部哨合的第一状态、和输出最小径部(42m) 与中继最大径部(41m)啮合的第二状态,并且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不同的相位出现。
[0013]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秧苗插植装置 的基础上,具有下述特征:在正面观察或俯视观察时,所述偏心输入齿轮(40)、所述中继输 入齿轮(41)和所述偏心输出齿轮(42)呈直线状配置,并且,成为所述中继输入齿轮(41) 的旋转中心的中继旋转轴(44)的左右长度比所述插植旋转轴(30)和所述转动轴(34)的 左右长度短。
[0014]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秧苗插植装置 的基础上,具有下述特征:在所述旋转壳体(31)中设置有非圆形状的制动凸轮(47),并且 设置有与该制动凸轮(47)接触的制动接触部件(48),中继输入齿轮(41)位于比所述偏心 输出齿轮(42)靠旋转壳体(3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对所述制动接触部件(48)向制 动凸轮(47)侧施力的制动施力部件(49)被设置在比所述偏心输出齿轮(42)靠旋转壳体 (3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位置。
[0015]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秧苗插植装置的基础上,具有下 述特征:在所述制动凸轮(47)上形成有突起部(47t),在所述栽植杆(27)从田地面脱离到 上方后至取得秧苗载置台(22)的秧苗之前为止的期间内,该突起部(47t)与所述制动接触 部件(48)接触,在所述栽植杆(27)从秧苗载置台(22)取得秧苗的位置,该突起部(47t) 从制动接触部件(48)分离。
[0016] 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秧苗插植装置的基础上,具有下 述特征:在所述旋转壳体(31)的中心部设有所述插植旋转轴(30),所述转动轴(34、34)分 别被设置于所述旋转壳体(31)的两端部,所述偏心输出齿轮(42、42)分别被设置于该转动 轴(34、34),在所述插植旋转轴(30)和转动轴(34、34)之间、且比转动轴(34、34)靠旋转壳 体(3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分别设有中继旋转轴(44、44),在该中继旋转轴(44、44) 上分别设有所述中继输入齿轮(41、41),在所述旋转壳体(31)上形成有凸部(31(3、31(:),所 述凸部(31c、31c)在所述偏心输出齿轮(42)的位置向旋转壳体(3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突 出,在所述旋转壳体(3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突出地形成有收纳所述制动施力部件(49、49) 的收纳突起部(31a、31a)。
[0017] 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秧苗插植装置 的基础上,具有下述特征:所述栽植杆(27)构成为设置有:推出部件(37),其将所述插植 部件(36)所取得的秧苗插植于田地;工作臂(74),其使在前端设置有该推出部件(37)的 秧苗推出体(29)进出;和推出弹簧(76),其对该工作臂(74)向推出方向施力,所述工作臂 (74)构成为设置有:臂部(74a),其在正面观察或俯视观察时在沿着所述旋转壳体(31)的 旋转轨迹的方向上延伸;和倾斜臂部(74b),其与该臂部(74a)连续,并且向从所述旋转壳 体(31)分离的左右一侧斜着延伸,所述工作臂(74)通过所述臂部(74a)按压所述推出弹 簧(76),并且,在所述秧苗推出体(29)和作为所述工作臂(74)的转动支点的臂轴(73)之 间设置有保护部件(77),所述保护部件(77)承接移动至推出位置的所述工作臂(74)。 [0018] 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秧苗插植装置 的基础上,具有下述特征:所述秧苗插植装置构成为,在所述插植旋转轴(30)形成有笔直 部(30a)和与该笔直部(30a)相连的倾斜部(30b),并且,固定部件(39)与该笔直部(30a) 和倾斜部(30b)接触,将旋转壳体(31)固定于插植旋转轴(30),在所述栽植杆(27)和旋转 壳体(31)之间设置有角度调节部件(50),该角度调节部件(50)用于调节所述栽植杆(27) 相对于该转动轴(34)的在转动轴(34)的转动方向上的角度。
[0019]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通过使中继输入齿轮(41)的旋转中心不位于连结 偏心输入齿轮(40)的旋转中心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旋转中心的线上,能够缩短偏心输 入齿轮(40)的旋转中心与偏心输出齿轮(42)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实现旋转 壳体(31)的紧凑化,从而能够提高固有振动频率以抑制振动振幅。
[0020] 另外,由于能够任意设定偏心输入齿轮(40)与中继输入齿轮(41)的旋转中心之 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变更偏心输入齿轮(40)和中继输入齿轮(41)的齿数,以设计可避免 共振的齿数,从而可以抑制因共振引起的振动的发生。
[0021]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 能够在栽植杆(27)的秧苗插植轨迹的下死点、或者栽植杆(27)通过下死点后开始向田地 面的上方脱离的位置,使因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 啮合而产生的齿隙为最小,因此,能够防止下述情况:由于栽植杆(27)的移动所引起的载 荷而使得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旋转紊乱,从而导 致栽植杆(27)发生脉动;或者栽植杆(27)的移动变慢,从而能够提高秧苗的插植精度。
[0022]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 使输入最大径部(40m)与中继最小径部啮合的第一状态、和输出最小径部(42m)与中继最 大径部(41m)啮合的第二状态在栽植杆(27)从秧苗插植轨迹的下死点到完全脱离到田地 面的上方为止的期间在不同的相位出现,由此,能够使插植秧苗后的栽植杆(27)的直至从 田地面脱离到上方为止的移动速度加快,因此,能够防止栽植杆(27)所形成的田地面插植 孔变大,从而能够防止秧苗因较大的插植孔而倾倒。
[0023] 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发明的 效果的基础上,在正面观察或俯视观察时,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 输出齿轮(42)呈直线状配置,由此无需扩展旋转壳体(31)的左右宽度,从而能够使旋转壳 体(31)紧凑。
[0024] 另外,通过使中继旋转轴(44)的左右长度比插植旋转轴(30)和转动轴(34)的左 右长度短,栽植杆(27)在转动时不会与中继旋转轴(44)发生干涉,从而能够防止栽植杆 (27)的旋转轨迹紊乱,能够提高秧苗的插植精度。
[0025] 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发明的 效果的基础上,通过使中继输入齿轮(41)位于比偏心输出齿轮(42)靠旋转壳体(31)的旋 转方向下游侧的位置,能够缩短偏心输入齿轮(40)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旋转中心之间 的距离,因此能够实现旋转壳体的紧凑化。
[0026] 另外,通过将制动施力部件(49)设置成比偏心输出齿轮(42)靠旋转壳体(31)的 旋转方向上游侧,能够实现秧苗插植装置的紧凑化。
[0027] 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在栽 植杆(27)从秧苗载置台(22)取得秧苗时,突起部(47t)通过制动接触部件(48),由此,能 够利用制动施力部件(49)的作用力将制动接触部件(48)推出而使其与制动凸轮(47)接 触,因此,能够抑制在栽植杆(27)取秧苗时施加的晃动,防止了栽植杆(27)发生脉动或移 动变慢这些情况,栽植杆(27)能够可靠地取得设定量的秧苗,从而能够提高秧苗的插植精 度。
[0028] 根据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形成 向旋转壳体(3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突出的凸部(31c、31c),并在旋转壳体的旋转方向上游 侧形成收纳突起部(31a、31a),由此能够紧凑地构成旋转壳体(31)。
[0029] 另外,通过使收纳突起部(31a、31a)向旋转壳体(3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突出,收 纳突起部(31a、31a)不容易卡挂田地的夹杂物,并且,即使夹杂物卡挂于收纳突起部(31a、 31a),在收纳突起部(31a、31a)通过旋转壳体(31)的旋转而上升的过程中,收纳突起部 (31a、31a)朝向下方,因此,卡挂的夹杂物容易落下,从而消除因缠绕的夹杂物而导致秧苗 插植装置的旋转不会因缠绕的夹杂物而混乱,且不需要除去缠绕的夹杂物的作业。
[0030] 根据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发明的 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形成为利用工作臂(74)的臂部(74a)按压推出弹簧(76)的结构,能够 防止工作臂(74)的姿势紊乱,因此,推出部件(37)能够可靠地将秧苗推出并插植于田地, 从而能够提1?秩苗的插植精度。
[0031] 另外,通过在秧苗推出体(29)和臂轴(73)之间设置承接工作臂(74)的保护部件 (77),能够增大工作臂(74)和保护部件(77)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可靠地通过工作臂(74) 按压秧苗推出体(29),并且能够实现栽植杆(27)的紧凑化。
[0032] 根据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发明的 效果的基础上,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在插植旋转轴(30)形成笔直部(30a)和倾斜部(30b), 并使固定部件(39)与该笔直部(30a)和倾斜部(30b)接触,由此,能够将固定部件(39)的 安装位置保持在插植旋转轴(30)的宽度内,因此秧苗插植装置的左右宽度得以抑制,成为 了紧凑的结构。
[0033] 另外,通过将角度调节部件(50)配置在栽植杆(27)和旋转壳体(31)之间,抑制 了秧苗插植装置的左右宽度,成为了紧凑的结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4] 图1是设置有本发明的秧苗插植装置的秧苗移植机的侧视图。
[0035] 图2是图1的秧苗移植机的俯视图。
[0036] 图3是本发明的秧苗插植装置的从左方向观察的局部剖视图。
[0037] 图4是图3的秧苗插植装置的从后方向观察的局部剖视图。
[0038] 图5是构成图3的秧苗插植装置的旋转壳体的从左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0039] 图6是示出图3的秧苗插植装置的、与转动轴的位置相对应的插植部件的前端所 描绘的插植部件前端轨迹的图。
[0040] 图7是示出图3的秧苗插植装置的、插植部件的前端来到最低点时的各偏心旋转 体的位置关系的图。
[0041] 图8是示出图3的秧苗插植装置的、插植部件的前端来到最低点时的各偏心旋转 体的平坦部的接触关系的图。
[0042] 图9是示出图3的秧苗插植装置的、插植部件的前端来到最低点时的各偏心旋转 体的最大径部的接触关系的图。
[0043] 图10是示出图3的秧苗插植装置的、插植旋转轴的轴心的位置和秧苗插植器前端 轨迹上的各通过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0044] 图11是示出图3的秧苗插植装置的、当插植部件的前端在与插植旋转轴相同的高 度的水平面上通过时的、偏心输入齿轮的轴心的位置和各栽植杆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0045] 图12是示出图3的秧苗插植装置的、插植部件的前端的静轨迹和动轨迹的图。
[0046] 图13是示出图3的秧苗插植装置的、使秧苗的株距变化时的插植部件的前端的动 轨迹的图。
[0047] 图14是图3的秧苗插植装置停止时的秧苗插植装置的从左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0048] 图15是图3的秧苗插植装置的栽植杆的剖视图。
[0049] 图16是沿图15的Sl-Sl线的剖视图。
[0050] 图17是制动凸轮的从左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0051] 图18是图3的秧苗插植装置的插植旋转轴周围的剖视图。
[0052] 标号说明
[0053] 22 :秧苗载置台;
[0054] 27 :栽植杆;
[0055] 29 :秧苗推出体;
[0056] 30 :插植旋转轴;
[0057] 30a :笔直部;
[0058] 30b :倾斜部;
[0059] 31 :旋转壳体;
[0060] 31a:收纳突起部;
[0061] 31c:凸部;
[0062] 34 :转动轴;
[0063] 36 :插植部件;
[0064] 37 :推出部件;
[0065] 39:固定部件;
[0066] 40 :偏心输入齿轮;
[0067] 40m :输入最大径部;
[0068] 41:中继输入齿轮;
[0069] 41m:中继最大径部;
[0070] 42 :偏心输出齿轮;
[0071] 42m:输出最小径部;
[0072] 44:中继旋转轴;
[0073] 47 :制动凸轮;
[0074] 47t :突起部;
[0075] 48 :制动接触部件;
[0076] 49 :制动施力部件;
[0077] 50 :角度调节部件;
[0078] 73 :臂轴;
[0079] 74 :工作臂;
[0080] 74a :臂部;
[0081] 74b:倾斜臂部;
[0082] 76 :推出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83] 下面,参照附图对基于上述技术思想而具体构成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以秧 苗移植机的前进方向作为基准,分别设定前后和左右。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装备有本发 明的秧苗插植装置的乘用型插秧机的右侧视图和俯视图。
[0084] 在该乘用型插秧机中,行走车体10搭载了发动机11、并具有驱动旋转的各左右一 对的前轮12和后轮13,在行走车体10的后方,经升降连杆装置14连接有6行插植式的秧 苗插植部15。
[0085] 另外,在行走车体10设置有驾驶坐席16、操纵前轮12的操纵手柄17、载置预备的 秧苗的预备秧苗载置台18。
[0086] 关于所述秧苗插植部15,从机体对插植传动壳体21进行传动输入,在插植传动壳 体21的上侧,将以前部成为上位的结构倾斜的秧苗载置台22配置在行走车体10的后方, 并且,在插植传动壳体21的插植传动部的后端部,针对2行设置1组秧苗插植装置23。 [0087] 当在中央浮体24和侧方浮体26着地的状态下使行走车体10行进时,秧苗载置台 22左右进行往复移动,从而将台上的毯苗一株一株地依次供给到在秧苗载置台22下端侧 设置的秧苗接收框20的秧苗取出口 25,秧苗插植装置23对秧苗进行分离后将其取出而插 植到田地中。
[0088]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秧苗插植装置23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3中,示 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秧苗插植装置23的从行走车体10的左方向观察的局部 剖视图,在图4中示出了从后方向观察的局部剖视图。
[0089] 该秧苗插植装置23具有:插植旋转轴30,其被以能够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插植 传动壳体21的后端部,且沿左右方向延伸;旋转壳体31,其以该插植旋转轴30为中心旋 转;和两个栽植杆27、27,它们在该旋转壳体31的两端部从秧苗载置台22取出秧苗并插植 到田地中。
[0090] 将旋转壳体31的中央部以一体旋转的结构固定安装于所述插植旋转轴30的左右 突出部。而且,利用第一轴承32和第二轴承33将转动轴34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旋转壳体31 的两端部,在这2个转动轴34上分别固定安装有栽植杆27的插植器壳体35。
[0091] 在该插植器壳体35设置有秧苗推出体29和具有2根棒体的叉状的插植部件36, 该秧苗推出体29在前端部固定有推出部件37。
[0092] 在图18中示出了图3的秧苗插植装置23的插植旋转轴30周围的剖视图。如图 3、图4、图18所示,在插植旋转轴30形成有笔直部30a,锥状的固定部件39与插植旋转轴 30垂直地插入并贯穿旋转壳体31的凸台38,使锥状的固定部件39与上述笔直部30a接触, 从而将旋转壳体31固定于插植旋转轴30。
[0093] 而且,在插植旋转轴30设置有从轴外周至笔直部30a的倾斜部30b,并且,固定部 件39的一部分重叠配置在该倾斜部30b的半径方向上。
[0094] 通过使固定部件39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倾斜部30b的半径方向,由此能够减小凸台 38的左右宽度。由此,能够防止转动的栽植杆27和所述凸台38的干涉,并且能够使秧苗插 植装置23的左右方向紧凑。
[0095] 在图5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壳体31的内部结构。在旋转壳体31的内部配 置有偏心输入齿轮40,该偏心输入齿轮40嵌合于插植旋转轴30的外周部,与所述插植传动 壳体21成一体而不旋转,并且,在旋转壳体31的内部收纳有齿轮机构,该齿轮机构由与偏 心输入齿轮40啮合的2个中继输入齿轮41、41、和与各中继输入齿轮41、41啮合的2个偏 心输出齿轮42、42构成。
[0096] 所述偏心输入齿轮40的旋转中心与插植旋转轴30的轴心相同,即偏心输入齿轮 40配置成与插植旋转轴30同轴,偏心输入齿轮40通过第三轴承43而支承于旋转壳体31。 中继输入齿轮41是将来自偏心输入齿轮40的驱动力传递至偏心输出齿轮42的齿轮,其安 装于中继旋转轴44,并且构成为与旋转壳体31相对应地公转。另外,偏心输出齿轮42以一 体旋转的结构安装于使栽植杆27转动的转动轴34上。
[0097] 在本发明的秧苗插植装置23中,形成为这样的结构:从侧面观察时,使中继输入 齿轮41的旋转中心位于连结偏心输入齿轮40的旋转中心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旋转中心 的线上以外的位置。而且,形成为这样的配置:如果连结偏心输入齿轮40的旋转中心、中继 输入齿轮41的旋转中心、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旋转中心,则形成为等腰三角形。另外,中 继输入齿轮41、41和偏心输出齿轮42、42以偏心输入齿轮40的旋转中心为对称点点对称 地进行配置,由此形成为这样的配置结构:通过偏心输入齿轮40的旋转中心、中继输入齿 轮41、41的旋转中心、和偏心输出齿轮42、42的旋转中心,在侧面观察时描绘出S字形状。
[0098] 通过以点对称的方式配置所述偏心输出齿轮42、42,中继输入齿轮41、41的旋转 中心均位于连结偏心输入齿轮40和偏心输出齿轮42、42的线的旋转下游侧。但是,也可以 构成为使其位于旋转上游侧。
[0099] 通过使所述中继输入齿轮41的旋转中心在从侧面观察时位于连结偏心输入齿轮 40的旋转中心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旋转中心的线上以外的位置,能够缩短偏心输入齿轮 40的旋转中心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使旋转壳体31紧凑, 提高固有振动频率,因此能够减小振动振幅。另外,通过任意设定偏心输入齿轮40和中继 输入齿轮41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等,能够变更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 输出齿轮42的齿数,因此,能够以可避免共振的齿数进行设计,从而能够抑制因共振引起 的振动。
[0100] 在旋转壳体31的两端部分别具备栽植杆27、27,将驱动力传递向这些栽植杆27、 27的中继输入齿轮41、41的旋转中心以偏心输入齿轮40的旋转中心为对称点配置成点对 称。由此,能够减少具有重量的旋转壳体31的不平衡性,能够抑制振动。
[0101] 当驱动所述插植旋转轴30旋转时,旋转壳体31向固定方向旋转,偏心输出齿轮42 绕偏心输入齿轮40公转,并且,在偏心输入齿轮40公转1圈的期间,偏心输出齿轮42向与 公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自转1圈。在图3、图5所示的左侧视图中,旋转壳体31与插植旋转轴 30-起在图面上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偏心输出齿轮42以插植旋转轴30为中心向逆时针方 向公转,并且顺时针自转。
[0102] 栽植杆27与安装于偏心输出齿轮42的转动轴34 -起转动,因此,随着驱动插植 旋转轴30旋转,设置于栽植杆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描画出后述的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 19地移动。在所述偏心输出齿轮42公转1圈的期间,插植部件36的前端在秧苗插植器前 端轨迹19上走一圈。并且,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是在行走车体10停止的状态下从左侧 方观察的静轨迹。
[0103] 如图4所示,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齿轮42构成为在俯视 观察时呈直线状配置的齿轮机构。"呈直线状配置"是指这样的状态:这些齿轮、即旋转体的 齿宽相同,并且旋转体彼此没有沿轴向突出。并且,使作为中继输入齿轮41的旋转中心的 中继旋转轴44的左右长度比与偏心输入齿轮40同轴的插植旋转轴30的左右长度短,并且 比安装于偏心输出齿轮42的转动轴34的左右长度短。
[0104] 通过在俯视观察时呈直线状配置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 齿轮42,无需扩展旋转壳体31的左右宽度,能够使旋转壳体31构成得紧凑。
[0105] 另外,使安装于中继输入齿轮41的中继旋转轴44的左右长度比嵌装于偏心输入 齿轮40的插植旋转轴30的左右长度短,并且比嵌装于偏心输出齿轮42的转动轴34的左 右长度短,由此,能够防止栽植杆27在转动时与中继旋转轴44发生干涉,栽植杆27的插植 旋转轨迹不会紊乱,能够提高秧苗的插植精度。
[0106] 所述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齿轮42分别形成为齿轮齿与 齿轮齿的间隔以及各齿轮齿的长度不同的非圆形状。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 偏心输出齿轮42分别啮合,由此构成为,当旋转壳体31旋转时,栽植杆27描绘图3和从图 6至图12所示的轨迹。
[0107] 如图8所示,在所述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齿轮42分别形 成有各齿轮齿的突端部以大致平面状排列的输入平坦部40f、中继平坦部41f和输出平坦 部42f,当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输入平坦部40f、中继 平坦部41f和输出平坦部42f啮合时,齿轮齿之间的间隙变小。通过减小齿轮齿之间的间 隙,即使所述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哨合的负载变强,也 可以抑制齿隙的产生。
[0108] 并且,上述的输入平坦部40f、中继平坦部41f和输出平坦部42f在栽植杆27的插 植轨迹的下死点、即最大幅度下降位置开始啮合。或者,在通过下死点后开始啮合,并且在 所述插植部件36完全从土中脱离的位置开始分离。
[0109] 并且,上述的输入平坦部40f、中继平坦部41f和输出平坦部42f分离的位置也是 栽植杆27从插植姿势开始向取苗姿势切换的位置。
[0110] 在从上述的栽植杆27的秧苗插植轨迹的下死点至插植部件36完全从土中脱离的 位置,为了使插植部件36迅速从土中脱离,需要加快栽植杆27的移动速度。另外,在插植 部件36完全从土中脱离的位置,栽植杆27从插植姿势向取苗姿势切换,因此,容易由于偏 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啮合而产生齿隙,栽植杆27容易引 起脉动,或者栽植杆27的旋转移动容易变慢。
[0111] 可是,通过使所述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输入平 坦部40f、中继平坦部41f和输出平坦部42f在从栽植杆27的插植轨迹的下死点、或通过下 死点后至插植部件36完全从土中脱离为止的位置的范围内,以齿轮齿之间的间隔变小的 状态啮合,防止了因所述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啮合所引 起的齿隙的产生,因此,能够防止栽植杆27发生脉动、或旋转移动迟缓,能够防止取苗或秧 苗插植的时机错过。
[0112] 由此,能够在插植秧苗后使插植部件36从土中快速脱离,因此能够防止在秧苗的 插植位置的周围形成孔部,从而能够防止秧苗倒入该孔部而导致插植姿势紊乱。
[0113] 并且,在所述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齿轮42上形成有20 根至22根左右的齿轮齿,栽植杆27的对应于1个齿轮齿的移动量为大约16°?18°。如 前所述,齿轮齿的宽度和齿轮齿与齿轮齿之间的间隔在每个部位都不同,因此,上述的值是 平均值。所述平坦部以下述方式形成:将2根相同宽度的齿轮齿并排,并且使该2根齿轮齿 的间隔与1根该齿轮齿的量大致相同。
[0114] 如图9所示,形成为这样的配置结构:当所述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 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输入平坦部40f、中继平坦部41f和输出平坦部42f?的啮合部分通过 时,出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是所述偏心输入齿轮40的至外周部的半径最 大的输入最大径部40m和中继输入齿轮41的最小径部啮合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所述中 继输入齿轮41的至外周部的半径最大的中继最大径部41m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最小径部 分别啮合的状态。
[0115] 第一状态是在所述输入平坦部40f和中继平坦部41f开始分离的位置,所述偏心 输入齿轮40的输入最大径部40m和中继输入齿轮41的最小径部先进行啮合的状态。由此, 偏心输入齿轮40和中继输入齿轮41的旋转速度变快,因此能够加快栽植杆27的旋转移动 速度。
[0116] 并且,第二状态是这样的状态:在第一状态出现后,在所述中继平坦部41f和输出 平坦部42f开始分离的位置,所述中继输入齿轮41的中继最大径部41m和偏心输出齿轮42 的最小径部啮合。由此,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旋转速度变快,因此,即使 第一状态结束,也能够维持栽植杆27的旋转移动速度。
[0117]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栽植杆27从秧苗插植轨迹的下死点脱离到田地面的上方 的期间使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出现,能够使栽植杆27快速地向田地面的上方脱离,因此能 够防止设置于栽植杆27的插植部件36在插植的秧苗的周围形成孔部,从而能够防止秧苗 倒入该孔部而导致插植姿势紊乱。
[0118] 栽植杆27的基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移动在大约2根齿轮齿、即以栽植杆27 的秧苗插植轨迹的下死点为〇度从32°至36°的范围进行。
[0119] 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中继平坦部41f和输出平坦部42f先开始分离的位 置,使所述中继最大径部41m和输出最小径部42m先进行啮合以使第一状态出现,并且,当 所述输入平坦部40f和中继平坦部41f开始分离时,使所述输入最大径部40m和中继最小 径部啮合,使第二状态出现。
[0120] 如图5所示,在旋转壳体31的内部设有相位偏移防止机构,该相位偏移防止机构 由下述部分构成:非圆形状的制动凸轮47,其以与转动轴34 -体旋转的结构安装于该转动 轴34,且其圆周上的一点突出而形成突起部47t ;制动接触部件48,其与制动凸轮47的外 周面接触;和制动施力部件49,其将制动接触部件48向制动凸轮47按压。制动接触部件 48的接触面侧形成为圆弧形状,且构成为与制动凸轮47的外周面接触。
[0121] 所述制动凸轮47、制动接触部件48和制动施力部件49分别在旋转壳体31的内部 设置一对。为了将一对中继输入齿轮41、41配置得比偏心输入齿轮40和一对偏心输出齿 轮42、42靠搬送方向上游侧,在该旋转壳体31中的、设置该一对中继输入齿轮41、41的部 分处分别形成有向旋转方向上游侧突出的凸部31c、31c。另一方面,在该凸部31c、31c的相 反侧、即旋转方向下游侧分别形成有平缓地弯曲的凹部31d、31d,旋转壳体31在从侧面观 察时形成为S字形状。
[0122] 在所述凹部31d、31d分别形成有向搬送方向上游侧突出的收纳突起部31a、31a, 在该收纳突起部31a、31a的内部分别形成收纳空间部31b、31b。并且,将所述制动施力部件 49、49分别配置于该收纳空间部31b、31b的内部。该制动施力部件49、49被配置在所述偏 心输出齿轮42的转动轴34与中继输入齿轮41的中继旋转轴44之间。
[0123] 并且,所述收纳突起部31a、31a的突出量形成得与所述凸部31c、31c的突出量大 致相同。
[0124] 另外,所述一对制动施力部件49、49和一对收纳突起部31a、31a构成为配置在以 嵌装于偏心输入齿轮40的插植旋转轴30为中心而线对称的位置。
[0125]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在旋转壳体31的凹部31d、31d形成收纳突起部31a、31a,并且 使收纳突起部31a、31a与凸部31c、31c的突出量大致相同,能够防止制动施力部件49、49 的突出量变大而导致旋转壳体31大型化,从而实现了秧苗插植装置23的紧凑化。
[0126] 并且,通过将一对制动施力部件49、49和一对收纳突起部31a、31a配置在以插植 旋转轴30为中心而线对称的位置,成为一个收纳突起部31a的突出端部与另一个凸部31c 的突出端部排列在大致同一条直线上的结构,因此,能够防止旋转壳体31大型化,从而实 现了秧苗插植装置23的紧凑化。
[0127] 另外,由于将收纳突起部31a、31a分别设置在旋转壳体3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因 此,收纳突起部31a、31a在栽植杆27、27将秧苗插植于田地时成为不易捞起田地面或水面 的稻草屑等夹杂物这样的姿势,因此,能够防止夹杂物缠在秧苗插植装置23上,从而能够 防止夹杂物妨碍秧苗插植装置23的插植作业这样的情况,并且,不需要从秧苗插植装置23 除去夹杂物的作业。
[0128] 而且,在栽植杆27、27将秧苗插植于田地后向上方移动并去取下一株秧苗的轨 迹、和从取苗口 25取得秧苗后去将秧苗插植于田地的轨迹中,存在收纳突起部31a、31a分 别朝向下方的位置,因此,卡挂于收纳突起部31a、31a的夹杂物容易向下方落下,从而能够 进一步防止夹杂物的缠绕。
[0129] 所述制动凸轮47形成为图5所示这样的形状,并且以下述这样的结构起作用:当 栽植杆27处于从取苗口 25取秧苗的位置和将秧苗插植于田地的位置时,所述制动凸轮47 对偏心输出齿轮42的旋转进行制动,抑制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齿 轮42之间的齿隙,从而正确地进行秧苗分离和秧苗插植的动作。
[0130] 并且,在图17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秧苗插植装置23的制动凸轮47的从左方向观察 的侧视图。在上述的秧苗插植装置23中,通过第一接触部47a和第二接触部47b形成制动 凸轮47的整周。第一接触部47a是指从栽植杆27处于取秧苗的位置时与制动接触部件48 接触的外周位置、至从此处向前旋转135°的旋转位置时与制动接触部件48接触的外周位 置为止的范围,第二接触部47b是指这之外的部分。在第一接触部47a形成为这样的结构: 制动凸轮47的外周与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阶段性地变长。
[0131] 通过使所述制动凸轮47的第一接触部47a构成为使第一接触部47a的外周与旋 转中心之间的距离阶段性地变长直至栽植杆27取得秧苗,能够使减小振动的力逐渐增强, 并且,能够在取秧苗的部分使抑制振动的力最强。由此,能够抑制因剧烈的力的变动所引起 的振动,并且,能够可靠地取得秧苗,能够提高秧苗的插植精度。
[0132] 并且,在所述第一接触部47a和第二接触部47b的边界部分的任一方形成所述突 起部47t。
[0133] 所述制动接触部件48由于制动施力部件49的作用力而始终被压靠于制动凸轮 47,施加于制动凸轮47的压力经转动轴34被传递至偏心输出齿轮42,从而能够减轻伴随着 偏心输出齿轮42的旋转动作而产生的载荷。作用于该偏心输出齿轮42的载荷对应于设置 在所述转动轴34上的栽植杆27的位置而发生变化,因此所述制动凸轮47形成为多个部位 的半径不同的结构。
[0134] 特别是,在图7至图9所示的、所述栽植杆27从取苗口 25取规定的量的秧苗的位 置,秧苗的培养基或根形成较强的阻力而容易施加载荷,由于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 轮41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啮合而产生齿隙,从而存在栽植杆27发生脉动或栽植杆27的 旋转移动变慢这样的情况。由此,栽植杆27通过取苗口 25的位置发生偏移,而取得与设定 的秧苗的量不同的量的秧苗,或者在没有取得秧苗的情况下通过取苗口 25,使得秧苗的插 植在每个位置都不同,从而产生插植精度降低这样的问题。
[0135] 为了防止上述的脉动的齿隙,形成为这样的配置结构:在比所述栽植杆27从取苗 口 25取秧苗的位置靠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位置,所述制动凸轮47的突起部47t与制动接触 部件48接触,该制动接触部件48克服制动施力部件49的作用力被突起部47t上推直至取 苗口 25的近前。并且,在栽植杆27通过取苗口 25时,当所述突起部47t完全通过制动接 触部件48,被所述制动施力部件49的作用力推出的制动接触部件48与制动凸轮47接触, 由此,接触的冲击经由转动轴34被传递至所述偏心输出齿轮42,因此,所述偏心输入齿轮 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啮合的载荷得到减轻,从而能够防止在栽植杆27 从取苗口 25取秧苗时发生脉动、或者旋转移动变慢,能够提高秧苗的插植精度。
[0136] 所述栽植杆27的推出部件37接近插植部件36的背面地安装于秧苗推出体29的 前端部,该秧苗推出体29被滑动自如地支承于插植器壳体35,并且,所述推出部件37构成 为借助于秧苗推出体29的动作而向插植部件36的前端侧突出、和向插植部件36的根侧后 退。在插植部件36的前端向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的下部移动时,通过收纳于所述插植 器壳体35内的推出部件37的动作机构,使得推出部件37突出,从而将保持于插植部件36 的秧苗向田地推出。并且,对于推出部件37的动作机构,在后面进行叙述。
[0137]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秧苗插植装置23是上述的结构,在插植作业时,如下述这样工 作。通过驱动插植旋转轴30旋转,安装于旋转壳体31的一对栽植杆27在插植部件36的 前端描画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的同一轨道上互相保持1/2周期的间隔并且以固定姿势 移动。
[0138] 所述栽植杆27的插植部件36在通过取苗口 25时,将秧苗载置台22的秧苗分离 出一株后取出。此时,推出部件37处于后退的状态。当栽植杆27向下移动而使插植部件 36的前端移动至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的下部时,在秧苗推出体29的前端设置的推出部 件37突出,将插植部件36所保持的秧苗的入土部向下按压,由此将秧苗从插植部件36推 出并插植于田地。然后,栽植杆27通过比向下移动时靠后方的轨道向上方移动,并且,推出 部件37后退。
[0139]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秧苗插植装置23的、与转动轴34的位置相 对应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所描画的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的图。图6是从行走车体10 的左侧观察的示意图。
[0140] 图6所示的公转轨迹51表示插植旋转轴30旋转时的转动轴34的公转轨迹。另 夕卜,在图6中,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齿轮42表示转动轴34处于最 低点时的各旋转体的位置。并且,以点划线表示现有的秧苗插植器的前端轨迹9。
[0141] 关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秧苗插植装置23,通过图5所示的偏心输入齿轮40、中 继输入齿轮41、41和偏心输出齿轮42、42的结构,插植部件36的前端描画与现有的插植器 前端轨迹9不同的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在转动轴34在公转轨迹51上转一周的期间, 插植部件36的前端在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上移动一周。
[0142] 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秧苗插植装置23的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的详细情况 进行说明。
[0143] 图7是示出在栽植杆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来到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上的 最低点时的旋转壳体31内的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齿轮42的位置 关系的图。图7是从行走车体10的左侧观察的图,在图7以后的图中,将行走车体10的前 后方向作为X方向,并将铅直方向作为y方向来进行说明。
[0144] 另外,在图7以后的图中,如图8所示,以将栽植杆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和转 动轴34的中心作为定点的三角形来表示栽植杆27的形状和姿势。
[0145] 在图7中,记载了当插植部件36的前端到达取苗口 25时、和到达秧苗插植器前端 轨迹19的最低点时的栽植杆27的位置。
[0146] 使从所述转动轴34至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长度L为与从插植旋转轴30的公转 轨迹51的中心即插植旋转轴30至转动轴34的长度的2倍的长度、即插植旋转轴30的公 转轨迹51的直径cp相同的长度。例如,将长度L设定为与现有的插植旋转轴30的公转轨 迹51的直径f相同的大约160mm。
[0147] 由于在所述旋转壳体31的端部所具备的两个栽植杆27、27的转动轴34、34的轴 心间距离f、和从栽植杆27的转动轴34的轴心至该栽植杆27所具备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 的距离L相等,因此能够形成为插植部件36不与另一个栽植杆27发生干涉的结构。由此, 能够防止秧苗的插植位置或插植深度紊乱,从而能够提高秧苗的插植精度。
[0148] 而且,构成为,从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上的最低点(B点)的位置至插植旋转轴 30的公转轨迹51的中心即插植旋转轴30为止的y方向的距离b2为与插植转动轴的公转 轨迹51的直径大致相同的长度。
[0149] 另外,如图7所示,构成为,在将连结偏心输入齿轮40的轴心即插植旋转轴30和 偏心输出齿轮42的轴心即转动轴34的直线作为第一直线时,以转动轴34公转的旋转方向 (在图7中为向左转)为基准,中继输入齿轮41的轴心即中继旋转轴44位于比第一直线靠 旋转方向的前侧的位置。
[0150] 并且,构成为,在将连结偏心输入齿轮40的轴心即插植旋转轴30和中继输入齿轮 41的轴心即中继旋转轴44的直线作为第二直线时,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所形成的角度0 2 为 18±2°。
[0151] 而且,如图7所示,在将连结所述中继旋转轴44和转动轴34的直线作为第三直线 时,第一直线和第三直线所形成的角度与上述的角度9 2相同,为18±2°。并且,第二直线 和第三直线的交点处的角度93为144±4°。由此,成为这样的结构:如果分别连结第一 直线、第二直线和第三直线,即以直线连结插植旋转轴30、中继旋转轴44和转动轴34,则描 画出等腰三角形。换而言之,成为这样的结构: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 输出齿轮42配置在等腰三角形的各顶点位置。
[0152] 另外,如图7所示,构成为,当转动轴34处于公转轨迹51的最低点时,插植部件36 的前端到达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的最低点即B点。
[0153] 并且,构成为,如果将连结偏心输出齿轮42的轴心即转动轴34和插植部件36的 前端端的直线作为第四直线,则在插植部件36的前端到达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上的最 低点(B点)时,第一直线和第三直线所形成的角度0 1为122±2°。
[0154] 图10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秧苗插植装置23的、插植旋转轴30的轴心的位 置与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上的各通过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如图10所示,插植部件 36的前端所通过的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是在从侧面观察时描画封闭曲线的轨迹,将秧 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的成为最高位的位置作为A点,将成为最低位的位置作为B点,将成 为最前方的位置作为C点。并且,插植部件36的前端在比插植旋转轴30低的位置通过最 前方点(C点)。
[0155] 将A点和偏心输入齿轮40的轴心即插植旋转轴30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设为 al,将y方向上的距离设为a2。并且,将B点和插植旋转轴30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设为 bl,将y方向上的距离设为b2。并且,将C点和插植旋转轴30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设为 cl,将y方向上的距离设为c2。
[0156]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al的长度在从插植旋转轴30至转动轴34的长度的2倍 的长度中的〇. 65倍以上且0. 69倍以下,并且构成为,a2的长度为长度f的0. 91倍以上且 0.95倍以下。
[0157] 另外,构成为,bl的长度为长度-的0.87倍以上且0.91倍以下,并且构成为,b2 的长度为长度f的〇. 95倍以上且I. 1倍以下。
[0158] 另外,构成为,cl的长度为长度P的1.4倍以上且1.5倍以下,并且构成为,c2的 长度为长度tP的〇. 12倍以上且0. 16倍以下。
[0159] 假设从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上的最低点(B点)向铅直上方30mm的水平面的 位置为田地面的位置,将该水平面与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相交叉的2点中的前方侧的交 叉点设为Dl点,将后方侧的交叉点设为D2点。
[0160] 并且,在将Dl点与B点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设为dl、并将D2点与B点之间的X 方向上的距离设为d2时,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dl的长度为d2的长度的大致2倍的长 度。
[0161] 另外,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中的从C点至B点的轨迹的形状构成为在从侧面观 察时与半径在长度?的〇. 85倍以上且0. 9倍以下的正圆的弧的形状大致一致。
[0162]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秧苗插植装置23的、一个栽植杆27的 插植部件36的前端在与插植旋转轴30相同的高度的水平面上通过时的、偏心输入齿轮40 的轴心的位置与各栽植杆27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2个栽植杆27分别固定于2个转动轴 34,这2个转动轴34配置在旋转壳体31的以插植旋转轴30为中心而点对称的两个端部。
[0163]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当一个栽植杆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在与插植旋 转轴30相同的高度的水平面上通过时,另一个栽植杆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也在与插植 旋转轴30相同的高度的水平面上朝向上下相反的方向通过。
[0164] 在与插植旋转轴30相同的高度的水平面同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相交叉的2个 点中,将前方侧的交叉点设为El点,并将后方侧的交叉点设为E2点,在一个栽植杆27的插 植部件36的前端下降着通过El点时,另一个栽植杆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上升着通过 E2点。
[0165] 并且,在将El点和最低点即B点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设为el、并将E2点和插植 旋转轴30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设为e2时,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el的长度与e2的长 度大致相等。
[0166] 图12是与行走车体10停止时的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对应地示出使行走车体 10行走时的秧苗插植装置23的栽植杆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所描画的动轨迹的图。
[0167] 当一边使栽植杆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描画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 一边使行 走车体10向左方向行走时,栽植杆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在从侧面观察时描画出秧苗插 植器前端动轨迹52。
[0168] 如图12所示,以插植旋转轴30为中心,将插植转动轴的公转轨迹51上的最低 点的位置规定为0°的位置,将转动轴34来到公转轨迹51上的最后方侧时的位置规定为 90°的位置,将转动轴34来到公转轨迹51上的最高点时的位置规定为180°的位置。
[0169] 图12的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上的F点表示如上述那样来规定转动轴34的公 转轨迹51上的位置时的、转动轴34处于260°的位置时的、栽植杆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 端的位置。另外,秧苗插植器前端动轨迹52上的F'点表示动轨迹上的与F点相对应的、栽 植杆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位置。
[0170] 另外,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上的G点表示转动轴34处于公转轨迹51上的90° 的位置时的栽植杆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位置,秧苗插植器前端动轨迹52上的G'点 表示动轨迹上的与G点相对应的栽植杆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位置。
[0171] 通过图5所示的各齿轮的结构,从转动轴34在公转轨迹51上的260°的位置附 近,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移动速度加速,从转动轴34的90°的位置附近,插植部件36的前 端的移动速度减速。
[0172] S卩,在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上,插植部件36的前端在从将秧苗插植于田地的F 点移动至G点的期间快速移动,并且在从取苗口 25取出秧苗的G点移动至F点的期间慢速 移动。在秧苗插植器前端动轨迹52上,插植部件36的前端从F'点开始加速并将秧苗插植 于田地,插植部件36的前端从G'点开始减速并从取苗口 25取出秧苗。
[0173] 通过如上述这样控制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移动速度,能够在插植秧苗后使插植 部件36的前端急速上升,而不会与插植于田地的秧苗发生干涉。
[0174] 在图13中,示出了使秧苗的前后方向的插植间隔、即株距变化时的、栽植杆27的 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动轨迹。
[0175] 图13不出了各插植株数(37株、42株、50株、60株、70株、80株,90株)时的动轨 迹。在图13中,将从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轨迹的最低点的位置向铅直上方30_的位置假 定为田地面。
[0176] 在由现有的秧苗插植装置所描画的取秧爪前端的轨迹中,如果形成为在较疏的 插植侧不易发生振动的结构,则存在越是在较密的插植侧增加株数,秧苗彼此的插植间隔 越容易紊乱这样的问题,如果形成为在较密的插植侧使秧苗彼此的插植间隔变得固定的结 构,则存在当为较疏的插植侧时容易发生振动的问题。所述秧苗插植装置23以在行走车体 10停止的状态下描画秧苗插植器前端轨迹19的结构进行动作,由此,能够应对从37株至 90株的较大的范围的插植株数,而不会使秧苗彼此的插植间隔紊乱或因发生振动而导致秧 苗的插植暂时地进行。
[0177] 在秧苗插植装置23中,由于不需要与插植株数相对应的齿轮的变更等,因此能够 以低成本提高作业适应力。并且,秧苗插植装置23能够以与以往大致相同的大小构成,因 此能够实现紧凑化。
[0178] 在图14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秧苗插植装置23停止时的秧苗插植装置23的侧 视图。在使秧苗插植装置23停止时,即将插植离合器设定为"断开"时,在旋转壳体31的 两端部安装的2个栽植杆27以图14所示的姿势停止。
[0179] 如图14所示,2个栽植杆27的插植部件36以互相平行的朝向停止,由此,在秧苗 插植装置23停止时,在从侧面观察的情况下,在前后方向上从旋转壳体31探出的面积较 小,体积没有增大。由此,向秧苗移植机的仓库等的收纳、或相对于轻型卡车的装货台等的 装载变得容易。
[0180] 另外,能够防止插植部件36、36在彼此侵入田地的土中的状态下停止,因此能够 防止泥土堵塞插植部件36、36而无法从秧苗插植部15抓取秧苗,从而防止产生没有插植秧 苗的部位。由此,不需要作业员通过手工作业来插植秧苗的作业,减轻了作业员的劳力。
[0181] 接下来,对推出部件37的在栽植杆27的插植器壳体35内收纳的动作机构的详细 情况进行说明。
[0182] 在图15中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秧苗插植装置23的栽植杆27的剖视图,在 图16中示出了沿图15的Sl-Sl线的截面。
[0183] 推出凸轮71 -体地嵌合于旋转壳体31的突出到插植器壳体35内的突出部,并且 设置成以转动轴34和插植器壳体35为基准旋转自如。与该推出凸轮71的外周面滑动接 触的凸轮臂72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于臂轴73。推出凸轮71在旋转壳体31的外侧配 置成比后述的工作臂74靠旋转壳体侧。
[0184] 另外,在臂轴73上轴支承有与凸轮臂72 -体转动的工作臂74,工作臂74的前端 部、和秧苗推出体29的在插植器壳体35内部侧的端部固定的推出螺母70经由接头部件75 连结在一起。并且,以秧苗推出体29经由接头部件75被向插植部件36的突出侧施力的结 构,设置有对工作臂74的中间部分施力的推出弹簧76。
[0185] 推出凸轮71以所述转动轴34为基准相对旋转,通过由推出凸轮71和凸轮臂72 构成的凸轮机构的动作,使得工作臂74摆动。
[0186] 当工作臂74位于压缩所述推出弹簧76的位置时,推出部件37处于后退的状态。 当工作臂74从该位置转动而使得推出弹簧76的压缩得以缓和时,借助于推出弹簧76的弹 力将秧苗推出体29推出,从而使得推出部件37突出。
[0187] 如图4和图15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工作臂74由下述部分构成:与旋转壳体 31的旋转轨迹平行的臂部74a ;和从旋转壳体31分离的倾斜姿势的倾斜臂部74b,该工作 臂74形成为以工作臂74的臂部74a按压推出弹簧76的结构。
[0188] 通过形成为以工作臂74的臂部74a按压推出弹簧76的结构,在工作臂74的转动 引导的幅度内按压工作臂74,因此,能够在避免工作臂74的姿势紊乱的情况下将推出部件 37推出从而可靠地插植秧苗。
[0189] 在图15中,构成为,在秧苗推出体29和工作臂74的转动支点即臂轴73的上下方 向之间设有保护部件77,当工作臂74转动至将秧苗推出体29推出的位置时,工作臂74与 保护部件77接触。该保护部件77是设在插植器壳体35的内侧的缓冲橡胶,其被支承凸台 78支承。保护部件77吸收借助于推出弹簧76的弹力转动时的工作臂74的冲击,使秧苗推 出体29顺畅地突出。另外,使工作臂74的与秧苗推出体29的推压部向秧苗推出体29的 前后方向的前侧突出。
[0190] 通过在所述秧苗推出体29和臂轴73之间设置用于承接移动至推出位置的工作臂 74的保护部件77,并使工作臂74的与秧苗推出体29的接触部向前侧突出,由此,能够增大 工作臂74与保护部件77的接触面积,以工作臂74可靠地按压秧苗推出体29,并且能够使 栽植杆27紧凑。由此,秧苗移植机的前后宽度变短。
[0191] 如图15所示,在推出螺母70的前方设置储油槽80。由于在推出螺母70的前方设 置有储油槽80,因此,无需延长栽植杆27的全长,就能够利用推出螺母70来防止插植器壳 体35内部的油被挤出至外部。
[0192] 另外,形成为在缓冲橡胶支承凸台78和推出螺母70之间设置有间隙的结构,防止 了油的挤出。
[0193] 并且,如图15和图16所示,通过在供秧苗推出体29在内部滑动的插植器壳体35 的筒状部分的内侧的侧面设置油旁路79,以紧凑的结构防止了油的挤出。
[0194] 而且,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在秧苗推出体29从插植器壳体35突出的推压部分没有 设置储油槽的空间,而是在润滑脂密封唇部81设置凹部,由此使油通过油旁路79后向后方 返回。由此,无需延长栽植杆27的全长就能够使油返回。
[0195] 另外,如图4和图14所示,设置有用于调节栽植杆27的角度的角度调节部件50, 将该角度调节部件50配置在栽植杆27和旋转壳体31之间。通过将该角度调节部件50配 置在栽植杆27和旋转壳体31之间,能够使秧苗插植装置23的左右方向紧凑。
【权利要求】
1. 一种秧苗插植装置,所述秧苗插植装置构成为在左右方向的插植旋转轴(30)设有 旋转壳体(31),在该旋转壳体(31)设有栽植杆(27), 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壳体(31)中设有:偏心输入齿轮(40),其相对于所述插植旋转轴(30)转 动自如;偏心输出齿轮(42),其安装在使所述栽植杆(27)转动的转动轴(34)上;和中继输 入齿轮(41),其从该偏心输入齿轮(40)向偏心输出齿轮(42)传递驱动力, 该中继输入齿轮(41)的旋转中心位于连结所述偏心输入齿轮(40)的旋转中心和所述 偏心输出齿轮(42)的旋转中心的线上以外的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秧苗插植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栽植杆(27)的秧苗插植轨迹的下死点、或者栽植杆(27)通过下死点后开始向 田地面的上方脱离的位置,由于该偏心输入齿轮(40)、中继输入齿轮(41)和偏心输出齿轮 (42)的啮合而产生的齿隙为最小。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秧苗插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秧苗插植装置构成为, 在所述偏心输入齿轮(40)上形成有半径最大的输入最大径部(40m),在所述中继输入 齿轮(41)上形成有半径最大的中继最大径部(41m)和半径最小的中继最小径部,并且,在 所述偏心输出齿轮(42)上形成有半径最小的输出最小径部(42m), 在所述栽植杆(27)从秧苗插植轨迹的下死点到完全脱离到田地面的上方为止的期 间,成为所述输入最大径部(40m)与中继最小径部哨合的第一状态、和输出最小径部(42m) 与中继最大径部(41m)啮合的第二状态,并且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不同的相位出现。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秧苗插植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正面观察或俯视观察时,所述偏心输入齿轮(40)、所述中继输入齿轮(41)和所述偏 心输出齿轮(42)呈直线状配置,并且, 成为所述中继输入齿轮(41)的旋转中心的中继旋转轴(44)的左右长度比所述插植旋 转轴(30)和所述转动轴(34)的左右长度短。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秧苗插植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壳体(31)中设置有非圆形状的制动凸轮(47),并且设置有与该制动凸轮 (47)接触的制动接触部件(48), 中继输入齿轮(41)位于比所述偏心输出齿轮(42)靠旋转壳体(31)的旋转方向下游 侧的位置, 对所述制动接触部件(48)向制动凸轮(47)侧施力的制动施力部件(49)被设置在比 所述偏心输出齿轮(42)靠旋转壳体(3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位置。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秧苗插植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动凸轮(47)上形成有突起部(47t), 在所述栽植杆(27)从田地面脱离到上方后至取得秧苗载置台(22)的秧苗之前为止的 期间内,该突起部(47t)与所述制动接触部件(48)接触,在所述栽植杆(27)从秧苗载置台 (22)取得秧苗的位置,该突起部(47t)从制动接触部件(48)分离。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秧苗插植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壳体(31)的中心部设有所述插植旋转轴(30), 所述转动轴(34、34)分别被设置于所述旋转壳体(31)的两端部,所述偏心输出齿轮 (42、42)分别被设置于该转动轴(34、34), 在所述插植旋转轴(30)和转动轴(34、34)之间、且比转动轴(34、34)靠旋转壳体(31) 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分别设有中继旋转轴(44、44),在该中继旋转轴(44、44)上分别 设有所述中继输入齿轮(41、41), 在所述旋转壳体(31)上形成有凸部(31(3、31(:),所述凸部(31(3、31(3)在所述偏心输出 齿轮(42)的位置向旋转壳体(3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突出, 在所述旋转壳体(3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突出地形成有收纳所述制动施力部件(49、 49)的收纳突起部(31a、31a)。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秧苗插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栽植杆(27)构成为设置有:推出部件(37),其将所述插植部件(36)所取得的秧 苗插植于田地;工作臂(74),其使在前端设置有该推出部件(37)的秧苗推出体(29)进出; 和推出弹簧(76),其对该工作臂(74)向推出方向施力, 所述工作臂(74)构成为设置有:臂部(74a),其在正面观察或俯视观察时在沿着所述 旋转壳体(31)的旋转轨迹的方向上延伸;和倾斜臂部(74b),其与该臂部(74a)连续,并且 向从所述旋转壳体(31)分离的左右一侧斜着延伸,所述工作臂(74)通过所述臂部(74a) 按压所述推出弹簧(76),并且, 在所述秧苗推出体(29)和作为所述工作臂(74)的转动支点的臂轴(73)之间设置有 保护部件(77),所述保护部件(77)承接移动至推出位置的所述工作臂(74)。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秧苗插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秧苗插植装置构成为,在所述插植旋转轴(30)形成有笔直部(30a)和与该笔直部 (30a)相连的倾斜部(30b),并且,固定部件(39)与该笔直部(30a)和倾斜部(30b)接触, 将旋转壳体(31)固定于插植旋转轴(30), 在所述栽植杆(27)和旋转壳体(31)之间设置有角度调节部件(50),该角度调节部件 (50)用于调节所述栽植杆(27)相对于该转动轴(34)的在转动轴(34)的转动方向上的角 度。
【文档编号】A01C11/02GK104412760SQ201410187242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3日
【发明者】加藤哲, 堀田直岐 申请人: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