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造林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步骤为:将修复试验样区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在不同潮位上选择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空地和裸地作为参照;依次分析不同区域、不同潮位、不同植物的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对交替淹水和高盐环境的响应特征、不同红树林植被动态生长对交替淹水和高盐环境的响应、植物-土壤系统对土壤淤积、盐分和碱度的响应,以及植物影响下的土壤营养物质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土壤酶对湿地环境的响应特征。根据不同优势红树植物在不同区域对环境的动态、静态适应特征,为河口湿地红树林植物寻找最佳适生环境。本发明可准确选取适应不同湿地环境的植物,可用于河口湿地的生态修复造林。
【专利说明】一种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造林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河口湿地的环境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口湿地生态修复造林技术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湿地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多种生物的栖息地之一。湿地环境是由湿地水文、湿地生物地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对湿地的适应以及改造构成,在湿地环境中,各种因子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构成湿地环境的整体功能。湿地作为水陆过渡带,有着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防洪抗旱、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美化环境、提供生产生活资料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与生存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
[0003]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沿海区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石油和含油废水,以及重金属污染物汇集于河口、海口,致使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不断退化,面积不断减少。相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红树林总面积不到历史最高值的2/3。红树林遭受破坏的地方同样使得沿岸植物区系发生破坏,间接危害到海洋生物的安全和人类健康。此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等环境问题正在导致海岸和河口等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丧失,严重制约社会、经济以及沿岸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因此,开展河口湿地修复工作显的刻不容缓。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后发现,已有的河口湿地修复方法,如CN102153024是一种采用生态护岸、垂直绿化、设置滩地和生态湿地等措施结合起来的一种湿地水体修复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体中CODcr、BOD5, N、P以及重金属含量,有效增加水体中物种多样性;CN1586748A采用芦竹对湿地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修复,芦竹能够分别在在浓度为100mg/kg的Hg、Cd、Cu、Ni等重金属污染湿地中顽强成活,8个月后地上部植株对Hg的富集量在200mg/kg以上,对Cd的富集量在100mg/kg以上,是一种修复湿地重金属汞和镉污染的较理想的植物;CN10241830A采用将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与周围环境用水沟隔离,在受多环芳烃污染污染的水面上种植修复植物,在较高位置安装供水装置;通过供水装置向修复植物定期供水维护修复植物生长,待修复植物成熟后,对植物地上部分进行收割转移,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美化环境以及缓解温室效应。
[0005]据大量研究表明,泉州湾河口湿地存在诸如盐度、酸碱度、营养元素环境质量因子的高度空间异质性,同时该河口湿地相比其他国内外其他湿地而言具有多样性、稀有性、脆弱性、典型性特点,岸线曲折,湾内急剧淤积使得河口湿地易变性,难以进行合理规划,而国内外现有的河口湿地修复技术主要是针对滨湖、河口湿地,方法上也基本上是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来治理已经遭受污染的湿地土壤或水体,这些单一方法在红树林生态修复中往往没有考虑红树林生长缓慢,不同红树林树种对立地水文、潮汐、盐分等环境的适应性差异等问题,追求集中连片,导致湿地生态修复后期出现红树林成活率低、生长缓慢、病虫害严重、多样性匮乏等问题。因此,通过静态、动态、植物-土壤系统三个角度研究植物的环境适应性,同时依据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以及种群分布规律进行湿地生态修复已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造林方法,以提高河口湿地修复中红树林成活率、生长速度,减少病虫害,并增加生物多样性。
[0007]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依据不同红树林树种对立地、水文、潮汐、盐分等环境适应性差异,合理配置红树林,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09]步骤一,根据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的典型性、稀有性和脆弱性及广泛的生物多样性特征,结合河流的南北走向和区域面积将河口湿地首先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大区域,在三个大区域中再依次根据潮位的高低划分出高潮区域、中潮区域和低潮区域三个小区域;
[0010]步骤二,在步骤一所述的不同小区域内,根据小区域内不同红树植物的分布数量与分布面积,筛选出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以所选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空地和裸地下的土壤作为对照,测定各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土壤以及空地和裸地下土壤淤积特征作为土壤物理评价指标,测定各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土壤以及空地和裸地下土壤盐度、酸碱度、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脲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13项因子的时间变化特征作为土壤化学评价指标,测定各小区域 优势红树植物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的时间变化特征作为生物特征评价指标;
[0011]步骤三,在所述不同小区域下选择优势红树植物,同时选择空地和裸地作为对照,依次分析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的生理特征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动态生长发育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及植物一土壤系统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关系,为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寻找合适的生长环境;
[0012]步骤四,综合考虑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的光合特征及其环境适应性、生长与环境适应性、土壤淤积特征、土壤盐度变化特征、土壤营养元素的时空分布与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以及土壤酶的时空分布与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不同的大区域下的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不同小区域寻找适生植物;
[0013]步骤五,根据步骤三中为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筛选出的适生环境,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以不同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下土壤的盐度,酸碱度,叶绿素荧光特性,光合特性,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为综合评判因子,进行综合评估分析,进一步为不同小区域筛选最佳适生红树植物;
[0014]步骤六,根据步骤三中为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筛选出的适生环境,以及步骤四和步骤五中为不同类型的小区域确定的适生植物,为不同类型小区域配置合适的植物,结合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的种类配置,种植方法,种植密度,后期管理生长差异,综合提出大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的具体造林技术方案,最终形成整个河口湿地区域的生态恢复造林方案,达到生态修复造林的目的。[0015]分别测定不同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作为评价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生理对环境响应的两类指标。
[0016]分别测定不同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在不同时间内的生物量、株高、树冠直径、叶片长度四指标,并利用四参数Logistic方程拟合所述四指标生长状况,根据实际测量值进行动态验证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的生长发育模式。
[0017]测定不同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下的土壤以及空地和裸地下土壤淤积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作为评价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和土壤系统对湿地环境响应的土壤淤积特征的指标。
[0018]分别测定河口湿地不同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下的土壤以及空地和裸地土壤的盐度和酸碱度的变化特征,作为评价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和土壤系统间对湿地环境响应的盐分和酸碱度的指标。
[0019]分别测定河口湿地不同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下的土壤以及空地和裸地下土壤的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微量营养元素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作为评价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和土壤系统间对湿地环境响应下的营养物质对湿地环境的响应七指标。
[0020]分别测定河口湿地不同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下的土壤以及空地和裸地土壤的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水解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作为评价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和土壤系统对湿地环境响应下的土壤酶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四指标。
[0021]根据不同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下的土壤以及空地、裸地覆盖下的土壤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特征指标,综合分析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的生理特征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动态生长发育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及植物-土壤系统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关系,综合判断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对河口湿地的适应差异性,为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寻找合适的生长环境,为不同类型的小区域配置合适的植物,结合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的种类配置,种植方法,种植密度,后期管理差异,形成具体造林技术方案。
[0022]所述的大环境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3个大区域,小区域个数大于9个。
[0023]不同小区域内优势红树林树种的光合、荧光参数;不同红树林树种的株高、树冠直径、叶片长度;不同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下的土壤的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脲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酚、过氧化氢酶的信息都是同时测定的。
[0024]根据所获取的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的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生理特征以及株高、树冠直径、叶片长度动态生长特性上分析其对交替淹水和高盐环境的响应,小区域内优势红树植物覆盖下的土壤以及空地和裸地土壤的盐度、酸碱度、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脲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13项因子的时间和空间变异特性来判断植物一土壤系统对湿地环境的响应特性,综合判断出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为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寻找适生环境。[0025]根据初步判断出的若干个小环境,以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下的土壤的盐度,酸碱度,叶绿素荧光特性,光合特性,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为综合评判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在每个小环境下,选择综合得分最高的红树树种作为最佳适生树种,达到为环境寻找适生植物目的。[0026]结合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的种类配置,种植方法,种植密度,后期管理差异,综合提出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的具体造林技术方案,最终形成整个河口湿地区域的生态恢复造林方案,达到整个河口湿地生态修复造林的目的。
[002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28]本发明依据植物的生长发育、光合特征以及植物-土壤系统对淹水即通气性、盐度、pH、土壤养分的差异响应来确定红树植物的适宜环境,通过对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以及微环境的异质性的研究,探明泉州湾河口湿地大规模红树林生态修复的限制和决定因子;依据微环境的淹水、盐度、pH、土壤养分的高度异质性,配置红树植物物种,因地制宜、“适地”种植红树植物和“动态”间伐和补植红树林;通过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配置在适应的微环境中,“适地”种植适宜的红树物种,形成规模化的混交林,从而有效遏制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生产力。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表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0]实施例1
[0031]实施地点位于福建省泉州湾河口湿地,实验时间为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
[0032](I)、泉州湾总面积136.42km2,大潮最低潮时滩涂出露面积为89.8km2,低潮线以下6m水深水域面积为41.2km2,两者面积之和为131km2,占泉州湾总面积的96%,内弯面积79.51km2,内弯滩涂湿地站99%,从北往南依次划分为上游屿头村、中游西方村、下游白沙村,同时,在各大区域,依次划分按照海拔高度为5m、3.5m,2.5m的标准划分出出高潮位、中潮位和低潮位,将三个大环境划分成9个小区域。
[0033](2)、泉州湾河口湿地共有原生红树林植物2科、2属、2种,即桐花树和白骨壤,20世纪50年代又引种了秋茄,2005年后又陆续引种了木榄、老鼠簕等红树树种,截止到2008年底,泉州湾河口湿地共有红树林树种420hm2,到目前为止,泉州湾河口湿地的优势植物是为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因此,我们将这三种红树植物确定为该河口湿地生态恢复造林中的优势树种。
[0034](3)、利用150cmX 200cmX 250cm规格的预制钢筋水泥桩,于2006年10-12月分区埋设钢筋水泥桩,待水泥桩周围淤积被完全压实后,2007年10月-2008年8月期间测量不同小区域内桐花树、秋茄、白骨壤、空地和裸地下土壤淤积数据,分析红树林植物-土壤系统对土壤淤积的响应特征。
[0035](4)、在 2007 年 4 月 1δ-17 日(春季)、2007 年 11 月 8_10 日(秋季)、2008 年I月6-10日(冬季)、2008年8月1-3日(夏季),分别利用HannaHI931100盐度计和HannaHI991000酸度计测定不同小区域内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土壤的盐度和酸碱度分布数据,分析红树林植物-土壤系统对盐分和碱度的响应特征。
[0036]⑶、在2007年4月1δ-17日(春季)、2007年11月8_10日(秋季)、2008年I月6-10日(冬季)、2008年8月1-3日(夏季),利用鲍士旦主编的《土壤农化分析》中关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的实验方法测定不同小区域内桐花树、秋茄、白骨壤覆盖下的以及空地和裸地下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和金属微量元素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的分布数据,分析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影响下的土壤营养物质对湿地环境的响应特征。
[0037](6)、分别在2007年4月15-17日(春季)、2007年11月8-10日(秋季)、2008年I月6-10日(冬季)、2008年8月1-3日(夏季),利用鲍士旦主编的《土壤农化分析》中关于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测定的方法,测定不同小区域内桐花树、秋茄、白骨壤覆盖下以及空地和裸地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水脲酶以及磷酸酶的分布数据,分析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三种红树植物影响下的土壤酶对湿地环境的响应特征。
[0038](7)、在 2007 年 4 月 15-17 日(春季)、2007 年 11 月 8-10 日(秋季)、2008 年 I月6-10日(冬季)、2008年8月1-3日(夏季),采用德国Heinz Walz GmbH公司生产的便携式IMAGING-PAM荧光仪以及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1-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不同小区域内当年生的、健康的、完全展开的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参数,分析桐花树、秋茄和白 骨壤三种红树植物的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对交替淹水和高盐环境的响应特征。
[0039](8)、在2008年5月7日到2009年7月31日之间,利用直尺测定泉州湾河口湿地不同小区域内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的株高、树冠直径、叶片长度三种生长指标,分析桐花树、秋茄、白骨壤三种优势红树林植物动态生长对交替淹水和高盐环境的响应特征。
[0040](9)、根据(7)中测出的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的光合和荧光特性数据,分析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的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对交替淹水和高盐环境的响应特征,结论如下: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受到环境胁迫的程度不同;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的光合作用受气孔导度的影响不同,秋茄不受气孔导度的影响,桐花树和白骨壤受气孔导度影响显著;秋茄适宜生长在潮水变化的环境下,易受盐分胁迫;白骨壤适宜生长在高盐环境下,但易受水分胁迫;桐花树则介于两者之间。
[0041](10)、根据(8)中关于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的株高、树冠直径、叶片长度变异数据,分析桐花树、秋爺和白骨壤三种红树植物动态生长对交替淹水和闻盐环境的响应特征,得到如下结论:下游不利于秋茄株高的生长,但对树冠直径增长最有利;下游不利于桐桐花树树冠直径的增加,1-3月,下游对桐花树株高增长有利,4-6月,下游不利于株高增长;上游利于白骨壤株高和叶片长度,中游不利于其冠幅直径、叶片长度生长。
[0042](11)、根据(4)-(6)中关于桐花树、秋茄、白骨壤、空地、裸地下土壤的淤积特征、盐度、酸碱度、铵态氮、硝态氮、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的变异数据,分析三种红树植物一土壤系统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关系,得到如下结论:桐花树、秋茄、白骨壤三种红树植物覆盖下的土壤的盐度小于空地和裸地模式下的土壤盐度;桐花树对氮、磷营养的依存度低;秋茄的生长受到氮磷的限制;白骨壤对金属元素的吸收利用较强,生态幅较窄;桐花树、秋茄、白骨壤三种红树植物下的土壤酶活性对营养元素的敏感性不同,桐花树下的土壤酶活性对营养元素依存性较弱、受营养元素限制较小,具有广适性;秋茄较适应在氮磷丰富的干湿交替环境,也适应生长在河口湿地沿岸富营养化区域;白骨壤对水分要求较严格,泉州湾河口湿地部分区域因高程变化,白骨壤发生退化现象。
[0043](12)、根据(9)-(11)中关于桐花树、秋茄、白骨壤三种红树植物的生理特征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动态生长发育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及植物一土壤系统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关系为桐花树、秋茄、白骨壤寻找适应生长环境。其中,桐花树为I级耐寒树种,可以成为泉州湾河口湿地的先锋树种种植,适宜在泉州湾洛阳江中潮区、中低潮区滩涂上造林;秋茄为I级耐寒树种,适宜在泉州湾洛阳江沿岸富营养化区域的中低潮位滩涂上种植,适宜在潮水变化的环境下生长,但不宜在高盐度、高PH值的滩涂上造林,秋茄下的土壤淤积量最大,对淤积影响敏感的区域不宜多造秋茄林;白骨壤适宜在泉州湾、洛阳江中潮区的高盐环境的滩涂上种植。
[0044](13)、根据(12)中为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初步寻找出的大环境,然后在不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不同的大环境下的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不同小环境寻找适生环境。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以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下的土壤盐度,酸碱度,叶绿素荧光特性,光合特性,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为评判因子,进行综合评估分析,为不同的小环境寻找最佳适生植物。其中,上游高潮区和低潮区适宜种植桐花树和秋茄,中潮区适宜种植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中游高潮区和低潮区适宜种植桐花树和秋茄,中潮区适宜种植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下游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三个潮区仅适宜种植桐花树和秋茄,不利于白骨壤的生长。
[0045](14)、结合(12)和(13)的结论,综合考虑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的种植方法,种植密度,后期管理差异,获取整个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造林方案。上游、中游和下游具体物种配置方案分别见表1,表2和表3。
[0046]表1.上游红树林配置方案
【权利要求】
1.一种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的典型性、稀有性和脆弱性及广泛的生物多样性特征,结合河流的南北走向和区域面积将河口湿地首先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大区域,在三个大区域中再依次根据潮位的高低划分出高潮区域、中潮区域和低潮区域三个小区域; 步骤二,在步骤一所述的不同小区域内,根据小区域内不同红树植物的分布数量与分布面积,筛选出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以所选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空地和裸地下的土壤作为对照,测定各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土壤以及空地和裸地下土壤淤积特征作为土壤物理评价指标,测定各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土壤以及空地和裸地下土壤盐度、酸碱度、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脲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13项因子的时间变化特征作为土壤化学评价指标,测定各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的时间变化特征作为生物特征评价指标; 步骤三,在所述不同小区域下选择优势红树植物,同时选择空地和裸地作为对照,依次分析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的生理特征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动态生长发育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及植物一土壤系统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关系,为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寻找合适的生长环境; 步骤四,综合考虑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的光合特征及其环境适应性、生长与环境适应性、土壤淤积特征、土壤盐度变化特征、土壤营养元素的时空分布与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以及土壤酶的时空分布与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不同的大区域下的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不同小区域寻找适生植物; 步骤五,根据步骤三中为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筛选出的适生环境,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以不同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下土壤的盐度,酸碱度,叶绿素荧光特性,光合特性,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为综合评判因子,进行综合评估分析,进一步为不同小区域筛选最佳适生红树植物; 步骤六,根据步骤三中为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筛选出的适生环境,以及步骤四和步骤五中为不同类型的小区域确定的适生植物,为不同类型小区域配置合适的植物,结合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的种类配置,种植方法,种植密度,后期管理生长差异,综合提出大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的具体造林技术方案,最终形成整个河口湿地区域的生态恢复造林方案,达到生态修复造林的目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测定不同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作为评价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生理对环境响应的两类指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测定不同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在不同时间内的生物量、株高、树冠直径、叶片长度四指标,并利用四参数Log istic方程拟合所述四指标生长状况,根据实际测量值进行动态验证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的生长发育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测定不同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下的土壤以及空地和裸地下土壤淤积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作为评价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和土壤系统对湿地环境响应的土壤淤积特征的指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测定河口湿地不同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下的土壤以及空地和裸地土壤的盐度和酸碱度的变化特征,作为评价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和土壤系统间对湿地环境响应的盐分和酸碱度的指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测定河口湿地不同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下的土壤以及空地和裸地下土壤的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微量营养元素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作为评价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和土壤系统间对湿地环境响应下的营养物质对湿地环境的响应七指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测定河口湿地不同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下的土壤以及空地和裸地土壤的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水解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作为评价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和土壤系统对湿地环境响应下的土壤酶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四指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不同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覆盖下的土壤以及空地、裸地覆盖下的土壤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特征指标,综合分析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的生理特征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动态生长发育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及植物-土壤系统对湿地环境的响应关系,综合判断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对河口湿地的适应差异性,为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寻找合适的生长环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权利要求8中筛选出区域优 势红树植物的最佳适生环境,为不同类型的小区域配置合适的植物,结合小区域优势红树植物的种类配置,种植方法,种植密度,后期管理差异,形成具体造林技术方案。
【文档编号】A01G23/00GK103999736SQ201410212516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19日
【发明者】吴沿友, 周贵尧, 刘荣成, 赵宽, 邢德科, 付为国, 赵玉国 申请人: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