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蚯蚓智能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0584发布日期:2018-10-02 17:47阅读:7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蚯蚓养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蚯蚓智能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蚯蚓的养殖技术多侧重于立体饲养池的温度和湿度控制,但对蚯蚓的生长状况没有智能化的监测装置,且随着蚯蚓的生长周期需要人工分池,费时费力。

现在立体饲养房能使温度常年保持25-32℃,立体饲养池内上下坑池有2-3℃的温差,而蚯蚓各龄段对温度要求也有区别,孵化卵块为28-30℃、幼虫中虫为28-32℃、成虫为25-28℃,因此可以利用饲养池上下层的温差分别饲养幼虫和成虫,温度高的上层饲养幼虫,温度低的下层饲养成虫。同样的,饲养池的上下层还有一个湿度差,如何将这种温度差与湿度差更合理的应用以创造一个适合各龄段蚯蚓生长的最佳环境是蚯蚓养殖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智能化的蚯蚓养殖系统,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蚯蚓智能养殖系统,包括后台服务器、通信装置、控制器、立体饲养池、生长检测模块、温度调节模块以及湿度调节模块;所述后台服务器通过通信装置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立体饲养池、生长检测模块、温度调节模块和湿度调节模块,所述立体饲养池包括多层坑板,每层坑板均可水平向开合,每层坑板下方均设置有振荡筛,振荡筛底部中心设置有生长检测模块,所述生长检测模块为称重器,所述坑板以及振荡筛均由控制器控制,所述振荡筛也可开合,所述称重器也与控制器连接并将重量数据传输给控制器;所述温度调节模块和湿度调节模块均包括传感器以及调节装置。每隔一段时间控制坑板打开一次,蚯蚓经过振荡筛的筛选留在振荡筛上方,而饲养土降至下一层,此时称重器对蚯蚓进行称重以此来监测蚯蚓的生长情况,称重完成后,振荡筛打开,将蚯蚓也降至下一层,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先打开下层坑板,带坑板上的蚯蚓和饲养土均下降到下一层后再打开上一层的坑板,逐步依次进行。最后将最下一层的成虫搬离,上方放置新一批幼虫,从而实现蚯蚓的循环养殖。本发明可以利用饲养池上下层的温差分别饲养幼虫和成虫,温度高的上层饲养幼虫,温度低的下层饲养成虫。同样的,由于加湿装置大多位于饲养池下方,因此在饲养池的上下层还会造成一个湿度差,蚯蚓在各龄段对湿度要求也不一致,孵化时为35-40%、幼虫为35%、中虫为40%、成虫为45%,因此将成虫饲养在下层还能充分利用湿度差,为蚯蚓营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进一步的,立体饲养池设置六层,其中可开合坑板设置5层,最底层为不与立体饲养池固定连接的可搬运层,最下层需搬离,成虫开始进行处理,也才能方便下一次的逐层下降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坑板从上到下面积逐渐增加,其中最底层面积为最上层面积的5-10倍,由于蚯蚓体积变大,因此,越到下层饲养面积需越大。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调节模块包括设置于立体饲养池上方的温度传感器一、设置于立体饲养池下方的温度传感器二以及设置于饲养池上方的加温装置;所述湿度调节模块包括设置于立体饲养池上方的湿度传感器一、设置于饲养池下方的湿度传感器二以及设置于饲养池下方的加湿装置。在饲养池上下分别设置温湿度传感器,有利于更准确的监测饲养池的温湿度参数。

进一步的,所述坑板自上而下分别养殖幼虫、1-2龄虫、3-5龄虫、5-8龄虫、9-13龄虫。

进一步的,每隔1.5-2个月由控制器控制自下而上依次打开坑板以及振荡筛,将最下层移除,再在最上层放置新一批幼虫,时间间隔不需过短,因为短时间内蚯蚓的体重变化不明显,也不能过长,会影响管理的及时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对蚯蚓的立体饲养池进行精确的温湿度控制,并能智能地监控蚯蚓的生长情况,同时能够按照不同的生长阶段将蚯蚓分龄养殖,合理利用饲养房中的环境情况营造一个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能够在节约能源的情况下实现蚯蚓的增产。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系统框图

图2、立体饲养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后台服务器,2、通信模块,3、控制器,4、立体饲养池,5、生长检测模块,6、温度调节模块,7、湿度调节模块,41、坑板,42、振荡筛,51、称重器,61、温度传感器一,62、温度传感器二,63、加温装置、71、湿度传感器一,72、湿度传感器二,73、加湿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蚯蚓智能养殖系统,包括后台服务器1、通信装置2、控制器3、立体饲养池4、生长检测模块5、温度调节模块6以及湿度调节模块7;所述后台服务器1通过通信装置2连接控制器3,所述控制器3分别连接立体饲养池4、生长检测模块5、温度调节模块6和湿度调节模块7,所述立体饲养池4包括多层坑板41,每层坑板41均可水平向开合,每层坑板41下方均设置有振荡筛42,振荡筛42底部中心设置有生长检测模块5,所述生长检测模块5为称重器,所述坑板41以及振荡筛42均由控制器3控制,所述振荡筛42也可开合,所述称重器也与控制器3连接并将重量数据传输给控制器3;所述温度调节模块6和湿度调节模块7均包括传感器以及调节装置。每隔一段时间控制坑板41打开一次,蚯蚓经过振荡筛42的筛选留在振荡筛42上方,而饲养土降至下一层,此时称重器对蚯蚓进行称重以此来监测蚯蚓的生长情况,称重完成后,振荡筛42打开,将蚯蚓也降至下一层,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先打开下层坑板41,带坑板41上的蚯蚓和饲养土均下降到下一层后再打开上一层的坑板41,逐步依次进行。最后将最下一层的成虫搬离,上方放置新一批幼虫,从而实现蚯蚓的循环养殖。本发明可以利用饲养池上下层的温差分别饲养幼虫和成虫,温度高的上层饲养幼虫,温度低的下层饲养成虫。同样的,由于加湿装置73大多位于饲养池下方,因此在饲养池的上下层还会造成一个湿度差,蚯蚓在各龄段对湿度要求也不一致,孵化时为35-40%、幼虫为35%、中虫为40%、成虫为45%,因此将成虫饲养在下层还能充分利用湿度差,为蚯蚓营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本实施例中立体饲养池4设置六层,其中可开合坑板41设置5层,最底层为不与立体饲养池4固定连接的可搬运层,最下层需搬离,成虫开始进行处理,也才能方便下一次的逐层下降操作。所述坑板41从上到下面积逐渐增加,其中最底层面积为最上层面积的8倍,由于蚯蚓体积变大,因此,越到下层饲养面积需越大。

所述温度调节模块6包括设置于立体饲养池4上方的温度传感器一61、设置于立体饲养池4下方的温度传感器二62以及设置于饲养池上方的加温装置;所述湿度调节模块7包括设置于立体饲养池4上方的湿度传感器一71、设置于饲养池下方的湿度传感器二72以及设置于饲养池下方的加湿装置73。在饲养池上下分别设置温湿度传感器,有利于更准确的监测饲养池的温湿度参数。

所述坑板41自上而下分别养殖幼虫、1-2龄虫、3-5龄虫、5-8龄虫、9-13龄虫。

每隔1.5个月由控制器3控制自下而上依次打开坑板41以及振荡筛42,将最下层移除,再在最上层放置新一批幼虫,时间间隔不需过短,因为短时间内蚯蚓的体重变化不明显,也不能过长,会影响管理的及时性。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蚯蚓智能养殖系统,包括后台服务器、通信装置、控制器、立体饲养池、生长检测模块、温度调节模块和湿度调节模块;所述后台服务器通过通信装置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立体饲养池、生长检测模块和温湿度调节模块,所述立体饲养池包括多层坑板,坑板均可水平向开合,每层坑板下方设置振荡筛,振荡筛底部中心设置生长检测模块,所述坑板及振荡筛由控制器控制,所述称重器与控制器连接并将重量数据传输给控制器;所述温度调节模块和湿度调节模块均包括传感器以及调节装置。本发明能够对蚯蚓的立体饲养池进行精确的温湿度控制,并能智能地监控蚯蚓的生长情况,同时能够按照不同的生长阶段将蚯蚓分龄养殖。

技术研发人员:秦金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丹阳市中药材科技发展协会
技术研发日:2016.12.13
技术公布日:2018.10.0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