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室植物培养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1009400阅读:786来源:国知局
五室植物培养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五室植物培养装置,包括:一主室以及四个侧室,四个所述侧室分别设置在所述主室的四侧,且均与所述主室共面,使得所述主室与四个所述侧室构成十字形;其中,所述主室的四个侧壁均包括凵形卡槽、活动框、尼龙网和凵形框,所述凵形卡槽设置在所述凵形框的内边缘,使得所述活动框卡装在所述凵形卡槽内,所述尼龙网与所述活动框相贴合,使得所述活动框、所述尼龙网以及所述凵形框在同一平面内,用于控制各室之间物质的交流。其优点是:侧壁上凵形卡槽、凵形框、活动框以及尼龙网的设计,便于实验后,将带尼龙网的活动框从凵形框中通过凵形卡槽滑动取出、更换尼龙网;十字形状的植物培养装置与透明玻璃材料的结合设计,易于控制各室间物质的交流,结构简单。
【专利说明】
五室植物培养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器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五室植物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丛枝菌根真菌广泛分布于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能与80%陆地植物形成丛枝菌根共生体,即AM,不仅促进宿主植物根系对水分和矿质营养的吸收,还提高植物抗逆性,利于对被破坏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和重建。AM真菌也是目前已探明的与植物关系最为密切的土壤微生物之一。AM真菌是通过菌丝来影响植物的水分代谢,能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对植物的生理生化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特别是植物的抗逆性方面,包括干旱;
[0003]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宿主植物根系后,一方面在植物根内形成丛枝结构,另一方面向根外延伸,在土壤中形成菌丝网络。由于丛枝菌根真菌的宿主专一1性不强,根外菌丝在延伸过程中可侵染其他植物根系,从而形成植物根间菌丝网络。研究表明,同种或不同植物根系间均能形成根间菌丝网络,而菌丝网络对植物间的资源(养分)再分配有重要作用,可以实现从资源丰富方(源)向资源匮乏方(库)的传递,包括碳、磷和氮的传递,从而影响植物系统内的资源配置,进而调节系统生产力。因此,菌根菌丝网络在植物间物质传递已经成为热点。
[0004]早期的研究人员已经使用了许多不同的植物根系培养装置研究菌根菌丝网络在植物间的物质传递。如,Hattingh等(1973)首次建立了隔网分室培养系统,开展AM真菌生理、生态功能的一体化研究,为专性共生的AM真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李晓林(1990)采用三室的试验装置,利用30μπι的尼龙网将边与菌丝分开,建立了菌丝际,该方法为研究菌丝及其菌丝际的生理生化变化提供了一条有用的途径;张俊伶等使用五室隔板法研究三叶草边间菌丝桥传递的可行性。这些使用的植物培养装置大多是指利用隔板或者尼龙网将一室根箱分成多室的根箱,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难以控制各室间物质的交流,另一方面不利于后期的尼龙网回收。随着对菌根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边箱难以满足科研的要求,尤其在同一培养装置中,比较根外菌丝在多种培养基质条件下的作用差异。因此,设计一种简单的根系培养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方便更换尼龙网、且便于同时研究多种植物根系以及比较根外菌丝在多种培养基质条件下作用差异的五室植物培养装置。
[0006]—种五室植物培养装置,包括:一主室以及四个侧室,四个所述侧室分别设置在所述主室的四侧,且均与所述主室共面,使得所述主室与四个所述侧室构成十字形;
[0007]其中,所述主室的四个侧壁均包括LJ形卡槽、活动框、尼龙网和U形框,所述U形卡槽设置在所述U形框的内边缘,使得所述活动框卡装在所述U形卡槽内,所述尼龙网与活动框相贴合,使得所述活动框、所述尼龙网以及所述U形框在同一平面内,用于控制各室之间物质的交流。
[0008]本实用新型一种五室植物培养装置,其优点是:侧壁上LJ形卡槽、U形框、活动框以及尼龙网的设计,便于实验后,将带尼龙网的活动框从U形框中通过U形卡槽滑动取出、更换尼龙网;同时,十字形状的植物培养装置与透明玻璃材料的结合设计,易于控制各室间物质的交流,结构简单,避免非根际土壤影响,可用于菌丝在不同培养基质的作用差异、植物间菌根菌丝网络在植物间的建立以及对植物与土壤的影响效益的研究。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五室植物培养装置装有尼龙网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五室植物培养装置放置尼龙网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1]图3为侧壁安装有尼龙网后的结构不意图;
[0012]图4为侧壁拆除尼龙网后安装有活动框的结构示意图;
[0013]其中:
[0014]1、主室,2、侧室,3、LJ形卡槽,4、活动框、5、尼龙网,6、LJ形框。
【具体实施方式】
[0015]—种五室植物培养装置,包括:一主室I以及四个侧室2,四个所述侧室2分别设置在所述主室I的四侧,且均与所述主室I共面,使得所述主室I与四个所述侧室2构成十字形;
[0016]其中,所述主室I的的四个侧壁均包括LJ形卡槽3、活动框4、尼龙网5和LJ形框6,所述U形卡槽3设置在所述LJ形框6的内边缘,使得所述活动框4卡装在所述LJ形卡槽3内,所述尼龙网5与活动框4相贴合,使得所述活动框4、所述尼龙网5以及所述LJ形框6在同一平面内,用于控制各室之间物质的交流。
[0017]优选地,所述主室1、所述侧室2均为有机玻璃制成;
[0018]所述主室1、所述侧室2形状相同,为长方体或正方体;
[0019]优选地,所述LJ形卡槽3由铝制成。
[0020]优选地,所述活动框4的厚度为0.1-0.2mm;所述活动框4由有机玻璃制成,且所述活动框4为LJ形。
[0021 ] 优选地,所述LJ形框6横向两侧的宽度均为0.9-1.0cm,所述U形框6的高度为16.1-17.lcm;所述LJ形框6由有机玻璃制成;
[0022]优选地,所述LJ形框6底端距离所述主室I底板的距离为0.5-2cm;
[0023]本实用新型一种五室植物培养装置,是这样实现的:
[0024]首先,剪裁与所述活动框4内空大小相等的所述尼龙网5,采用胶水将所述尼龙网5粘贴在所述活动框4上;
[0025]再者,将粘贴好所述尼龙网5的所述活动框4顺着所述LJ形卡槽3卡装至所述LJ形框6内,使得所述尼龙网5、所述活动框4、所述LJ形框6在同一平面;
[0026]最后,在所述主室I与各所述侧室2内均装上培养基质,再将需要研究的植物种入各室内,进行后续实验研究;当需要更换所述尼龙网5时,直接将所述活动框4从所述LJ形框6内的所述U形卡槽3中抽出,再更换所述尼龙网5,然后重复上述实验。
【主权项】
1.一种五室植物培养装置,包括:一主室(I)以及四个侧室(2),四个所述侧室(2)分别设置在所述主室(I)的四侧,且均与所述主室(I)共面,使得所述主室(I)与四个所述侧室(2)构成十字形; 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室(I)的四个侧壁均包括U形卡槽(3)、活动框(4)、尼龙网(5)和LJ形框(6),所述LJ形卡槽(3)设置在所述LJ形框(6)的内边缘,使得所述活动框(4)卡装在所述U形卡槽(3)内,所述尼龙网(5)与活动框(4)相贴合,使得所述活动框(4)、所述尼龙网(5)以及所述LJ形框(6)在同一平面内,用于控制各室之间物质的交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五室植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框(6)横向两侧的宽度均为0.9-1.0cm,所述LI形框(6)的高度为16.1-17.l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五室植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框(4)的厚度为0.Ι-Ο.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五室植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框(6)底端距离所述主室(I)底板的距离为0.5-2cm0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五室植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室(I)、所述侧室(2)形状相同,为长方体或正方体。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五室植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框(4)为LJ形。
【文档编号】A01G9/02GK205727248SQ201620535632
【公开日】2016年11月30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日
【发明人】吴强盛, 池格格, 邹英宁
【申请人】长江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