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06407发布日期:2020-09-15 18:11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稻机插秧用秧盘,尤其是涉及一种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



背景技术:

现有水稻育插秧技术多采用毯状苗机插,育苗是所用秧盘为长方形塑料盘,育秧盘内部空间为一个整体的矩形体,播种时种子均匀撒播于矩形体表面,最终通过秧苗根系盘结在一起形成可整体取出的毯状秧苗。这种毯状秧苗适应性强,长期以来为水稻育插秧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式,但这种秧盘育苗方式在插秧时不可避免的对根系造成损伤,秧苗栽插后缓苗期较长,进而影响水稻产量和成熟期。

另外有一种水稻钵体苗育插秧技术,采用钵体苗育苗盘,其内部为众多独立钵体空间,移栽对根系基本没有损伤,产量较毯状体秧苗提高10%左右,但是该秧盘育秧方式需要带秧盘移栽,移栽时需要对秧盘进行回收,作业效率较低。针对以上问题,公开日2007年8月1日,公布号为cn101008570a,以及公开日2007年12月5日,公布号为cn101080993a的中国专利文献,均提出了一种钵体毯状苗育苗盘,能够育成上毯下钵的秧苗,旨在集成两种方式优点实现高效率、根系低损伤的育苗移栽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秧苗由于下部为预分好的钵体,要求插秧机切块取苗时严格按照预分钵块切割,纵向切块面积不宜进行调整,不同区域适应性受限,另外由于秧苗易于变形等原因,秧苗切割时很难做到按照预分钵块精准切割,难以真正发挥这种育苗方式的优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及播种方法,纵向切块面积不受限、对切块机构精度要求低的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及播种方法,解决现有钵体毯状苗生产上适应性差、纵向取苗不准易造成严重损失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包括盘体1,盘体1周边为设定高度的盘壁2,盘壁围成矩形体4;盘体1的底面沿纵向设有若干列条形凹槽3,盘体1的上面形成与所述条形凹槽3相间而置的条形钵体槽6;所述盘壁围成的矩形体用于育苗时形成上部根系的盘结成毯;所述条形钵体槽6用于育苗时在所述矩形体下部形成若干列条形钵体状的根系生长空间。

优选的,所述矩形体4的高度等于或略高于条形钵体槽6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毯状苗为水稻。

优选的,所述条形凹槽3的截面呈三角形,所述条形钵体槽6的截面呈倒梯形。

一种插秧机的工作方法,使用上述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所培育的毯状苗,插秧机沿条形钵体槽6的纵向步进式移送送苗;毯状苗的初始位置,以及移送的幅度的精度控制要求降低。

一种播种方法,使用上述的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所培育的毯状苗;包括以下步骤:提供所述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先将所述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内填满底土或基质,土层高度没过所述条形钵体槽6,同时低于所述盘壁2上沿;根据所述条形钵体槽6的数量,一一对应的进行若干条播种,形成与所述条形钵体槽6的数量相同的种子条;覆盖表土,进行秧苗的培育。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育秧盘中最终育成的秧苗既能够连接成片,同时又按条有序分布,底部根系呈条形钵体状,插秧机移栽时减少了相邻条形钵体间的秧苗根系损伤;既保留了常规钵体毯状苗伤根轻的优势,同时又克服了常规钵体毯状苗纵向取苗精度要求高、取苗量无法调整等缺陷。

2)较之现有的独立钵体的育苗盘而言,人工将毯状苗从育秧盘中取出时,可以沿着条形钵体槽的纵向逐渐使毯状苗与育苗盘分离,取出的的过程,更为轻松,不易损坏毯状苗。

3)对插秧机纵向取苗量没有限制,可以任意根据种植农艺要求调整取苗量,适应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育苗后的剖视图。

图5是育苗插秧设备的示意图。

图6是育苗盘中的一个条形钵体槽内的苗毯的示意图。

图中,1.盘底,2.盘壁,3.条形凹槽,4.矩形体,6.条形钵体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图6,一种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包括盘体1,盘体1周边为设定高度的盘壁2,盘壁围成矩形体4;盘体1的底面沿纵向设有若干列条形凹槽3,盘体1的上面形成与所述条形凹槽3相间而置的条形钵体槽6;所述盘壁围成的矩形体用于育苗时形成上部根系的盘结成毯;所述条形钵体槽6用于育苗时在所述矩形体下部形成若干列条形钵体状的根系生长空间。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述矩形体4的高度等于或略高于条形钵体槽6的高度。

作为可选的方案,所述毯状苗为水稻毯状苗。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述条形凹槽3的截面呈三角形,所述条形钵体槽6的截面呈倒梯形。

插秧机工作时,使用上述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所培育的毯状苗,插秧机沿条形钵体槽6的纵向步进式移送送苗,如图3所示;当毯状苗置于插秧机上的初始位置的精度不高,以及插秧机沿纵向步进式移送毯状苗的幅度的精度不高时,由于条形钵体槽6是沿纵向的长条形状,所以即使纵向切割精度不高,对插秧机作业质量的影响也较小。换句话说,毯状苗的初始位置,以及纵向移送幅度的精度控制要求可以允许有所降低。

使用上述的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进行播种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所述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先将所述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内填满底土或基质,土层高度没过所述条形钵体槽6,同时低于所述盘壁2上沿;根据所述条形钵体槽6的数量,一一对应的进行若干条播种,形成与所述条形钵体槽6的数量相同的种子条;覆盖表土,进行秧苗的培育。

育秧盘中最终育成的秧苗既能够连接成片,同时又按条有序分布,底部根系呈条形钵体状,插秧机移栽时减少了相邻条形钵体间的秧苗根系损伤;既保留了常规钵体毯状苗伤根轻的优势,同时又克服了常规钵体毯状苗纵向取苗精度要求高、取苗量无法调整等缺陷。对插秧机纵向取苗量没有限制,可以任意根据种植农艺要求调整取苗量,适应性强。较之现有的独立钵体的育苗盘而言,人工将毯状苗从育秧盘中取出时,可以沿着条形钵体槽的纵向逐渐使毯状苗与育苗盘分离,取出的的过程,更为轻松,不易损坏毯状苗。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其特征在于:

包括盘体(1),盘体(1)周边为设定高度的盘壁(2),盘壁围成矩形体(4);

盘体(1)的底面沿纵向设有若干列条形凹槽(3),盘体(1)的上面形成与所述条形凹槽(3)相间而置的条形钵体槽(6);

所述盘壁围成的矩形体用于育苗时形成上部根系的盘结成毯;

所述条形钵体槽(6)用于育苗时在所述矩形体下部形成若干列条形钵体状的根系生长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体(4)的高度等于或略高于条形钵体槽(6)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毯状苗为水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凹槽(3)的截面呈三角形,所述条形钵体槽(6)的截面呈倒梯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条形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盘体周边为设定高度的盘壁,盘壁围成矩形体;盘体的底面沿纵向设有若干列条形凹槽,盘体的上面形成与条形凹槽相间而置的条形钵体槽;盘壁围成的矩形体用于育苗时形成上部根系的盘结成毯;条形钵体槽用于育苗时在矩形体下部形成若干列条形钵体状的根系生长空间。本实用新型对插秧机纵向取苗量没有限制,可以任意根据种植农艺要求调整取苗量,适应性强;既保留了常规钵体毯状苗伤根轻的优势,同时又克服了常规钵体毯状苗纵向取苗精度要求高、取苗量无法调整等缺陷。

技术研发人员:祁兵;张文毅;扈凯;胡敏娟;纪要;李坤;夏倩倩;余山山;王云霞;刘宏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9.12.10
技术公布日:2020.09.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