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漂漂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48447发布日期:2020-11-19 19:34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浮漂漂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钓鱼器具,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浮漂的漂尾。



背景技术:

浮漂是钓鱼时所需的必备工具之一。在垂钓活动中,因受气象、环境、气压、风力及水体融氧等因素的影响,有时鱼类咬钩的动作表现的非常微弱,而反应在浮漂上的动作幅度相应就很小,使垂钓者无法准确辨别鱼儿的动向和应该何时提杆钩鱼,为此让垂钓者错失不少良机,影响垂钓的收获和耐力。

为了能清楚观察浮漂动作,普通浮漂都是在漂尾(浮于水中时处于上面的一截)交替涂有不同颜色的漂目,通过浮于水面上的漂尾部分的颜色改变来判断浮漂下沉或上浮动作。

现有浮漂的漂尾大都呈圆柱形或圆锥形,其截面为圆形,导致浮漂的反应灵敏度较低,垂钓者不容易看清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相同直径下重量比更轻、视觉效果更好的漂尾。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浮漂漂尾,由交替设置的多个漂尾目和中间间隔目与漂杆连接形成,所述的漂尾目与中间间隔目外表面交替设有橙色、黑色和黄色的荧光涂层,所述的漂尾目由均匀分布在以漂杆为圆心的圆的半径上的三个相同扇片组成,所述的扇片是锥度为1:15~1:20的倒锥形,扇片厚度从外到内逐渐减小,扇片宽度为中间间隔目外径的1.5~2.5倍。

所述的一种浮漂漂尾,所述的漂尾目包括第一漂尾目、第二漂尾目和第三漂尾目。

所述的一种浮漂漂尾,所述的漂尾目、中间间隔目与漂杆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较横截面为圆形的漂尾,具有对称的y字形截面的漂尾目具有更轻的重量,而且各个方的投影面积均相等,从而使钓鱼人在浮漂入水后的任何方向观察漂尾都面积相等反光面一致,外表面交替设有橙色、黑色和黄色的荧光涂层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漂尾目的扇片是锥度为倒锥形,且厚度从外到内逐渐减小,与中间间隔目交替设置,使得浮漂的灵敏度更高,入水翻身的速度更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各附图标记为:1—漂杆,2—中间间隔目,31—第一漂尾目,32—第二漂尾目,33—第三漂尾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浮漂漂尾,由交替设置的多个漂尾目和中间间隔目2与漂杆1连接形成,所述的漂尾目与中间间隔目2外表面交替设有橙色、黑色和黄色的荧光涂层,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所述的漂尾目包括相同的第一漂尾目31、第二漂尾目32和第三漂尾目33,而且第一漂尾目31、第二漂尾目32和第三漂尾目33与中间间隔目2和漂杆1为一体成型的玻璃纤维,所述的第一漂尾目31、第二漂尾目32和第三漂尾目33由均匀分布在以漂杆1为圆心的圆的半径上的三个相同扇片组成,相邻两个扇片之间夹角相等,所述的扇片是锥度为1:15~1:20的倒锥形(水滴形),扇片厚度从外到内逐渐减小,扇片宽度为漂杆外径的1.5~2.5倍。

此外,本浮漂漂尾还可设置成四个漂尾目、五个漂目或者更多漂尾目的款式,当有三个以上漂尾目时,外表面交替为橙色、黑色和黄色。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运用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浮漂漂尾,由交替设置的多个漂尾目和中间间隔目(2)与漂杆(1)连接形成,所述的漂尾目与中间间隔目(2)外表面交替设有橙色、黑色和黄色的荧光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漂尾目由均匀分布在以漂杆(1)为圆心的圆的半径上的三个相同扇片组成,所述的扇片是锥度为1:15~1:20的倒锥形,扇片厚度从外到内逐渐减小,扇片宽度为中间间隔目(2)外径的1.5~2.5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漂漂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漂尾目包括第一漂尾目(31)、第二漂尾目(32)和第三漂尾目(3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漂漂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漂尾目、中间间隔目(2)与漂杆(1)一体成型。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浮漂漂尾,由交替设置的多个漂尾目和中间间隔目与漂杆连接形成,所述的漂尾目与中间间隔目外表面交替设有橙色、黑色和黄色的荧光涂层,所述的漂尾目由均匀分布在以漂杆为圆心的圆的半径上的三个相同扇片组成;本专利相较横截面为圆形的漂尾,具有对称的Y字形截面的漂尾目具有更轻的重量,而且各个方的投影面积均相等,从而使钓鱼人在浮漂入水后的任何方向观察漂尾都面积相等且反光面一致,外表面交替设有橙色、黑色和黄色的荧光涂层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漂尾目的扇片是锥度为倒锥形,且厚度从内到外逐渐减小,与中间间隔目交替设置,使得浮漂的灵敏度更高,入水翻身的速度更快。

技术研发人员:涂昌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涂昌明
技术研发日:2019.12.19
技术公布日:2020.11.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