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手推传动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以人推为动力,通过机械传递系统转换成机械动力切割小麦和其它农作物的小型收割机。
目前一种无能源动力收割机,具有收割时不用弯腰,收割效率比使用镰刀高等优点,但由于这种收割机不能将人的推力转换成为机械运动力,没有安装横向摆动的切割刀片。增加了劳动强度,影响了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人推动收割机向前行走,将收割机动力轮的周向转动力,通过机械传递最有效的转换成机械能,并使机械能经传动杆传递到收割机的下刀片,使下刀片做横向摆动切割农作物。它能在农田收割时省力,收割效率高,收割损失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收割机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一、动力轮,转动轴、动力换向齿轮,导向杆、传动杆等组成的动力换向和传动系统。二、上下两片自磨式锯齿形切割刀片,导向压紧镙栓和压紧弹簧,摆轴等组成的切割系统。三、托料板、料笼,手柄等组成的装料部分。具体来说,由镙钉紧固于转动轴上的动力轮转动,同时由镙钉紧固在转动轴上的动力换向齿轮也开始做周向转动。(转动轴由支架紧固在托料板下面),由于动力换向齿轮的转动,拨动了导向杆上齿牙使导向杆向一个方向做横向摆动。(导向杆由支架连接托料板下面)。同时也带动了一端连接于导向杆上的传动杆向一个方向做横向摆动。由于传动杆中间有一小轴连接于托料下面,传动杆的另一端拨动紧固于下切割刀片上的摆轴使刀片向一个方向做横向摆动。由于复位拉簧的作用,使向一个方向摆动的下刀片完成动作后复位待下次摆动。下刀片由两条导向压紧镙栓和压紧弹簧安装于上刀片下面,并在下刀片上开有两个供压紧和摆动的长孔。上刀片由镙钉紧固于托料板前面。
本实用新型利用两片自磨式锯齿形刀片摆动切割,采用动力换向齿轮和传动系统进行动力转换。降低了切割力,提高了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另外由于托料板上方装有料笼,被切断的农作物不会倒在地上减少了损失了。
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运动换转形式的剖视图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切割动作剖视图
图1中1-手柄 2-料笼 3-动力轮子 4-托料板5-辅助轮图2中6-固定于托料板上刨有抗弯槽的自磨式锯齿形上刀片图3中7-刨有抗弯槽的自磨式锯齿形下刀片8-辅助轮轮轴9-辅助轮轴支架10-安装下刀片的压紧螺栓11-复位拉簧12-下刀片摆轴13-转动轴支架14-转动轴15-导向杆支架16-导向杆支架座17-动力换向齿轮18-传动杆19-底架20-动力轮子紧固螺栓21-动力换向齿轮紧固螺栓22-传动杆轴图4中23-导向杆24-导向杆复位拉簧图5中25-下刀片压紧弹簧26-带耳平垫当人推手柄1向前行走时,由安装在托料板4下方转动轴支架13上的动力轮子3,转动轴14,动力换向齿轮17同时转动。由于动换向齿轮17的转动,拨动了安装在托料板4下方导向杆支架15上的导向杆23上齿牙摆动,同时带动连接导向杆23上的传动杆18的一端向一个方向摆动,由于传动杆18的中间是由传动杆轴22连接在托料板4的下方,使传动杆18的另一端,拨动自磨式锯齿形下刀片7上固定的摆轴12带动下刀片7向一个方向摆动。下刀片7是由两条压紧镙栓10和压紧弹簧25安装于上刀片6上。下刀片7开有两个供压紧和导向使用的长孔。当一个摆动动作完成后,压紧螺栓10和摆轴12安装有带耳平垫26连接复位拉簧26将下刀片7复位待下一个动作。由于自磨式锯齿形上刀片6固定于托料板4前不动,下刀片7的摆动形成上刀片6与下刀片7锯齿间对农作物的切割。收割机向前推被切断的农作物向后倒由料笼2将农作物拦入笼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由动力轮3、动力换齿轮17,转动轴14连接所组成的手推传动收割机,通过导向杆23和传动杆18将动力传递到自磨式锯齿形下刀片7的摆轴12,下刀片7是由压紧螺栓10及压紧弹簧25压紧在上刀片6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割机自磨式锯齿形下刀片7是由传动杆18通过导向杆23,连接于动力换向齿轮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割机的导向杆23上安装有一组传动齿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割机的自磨式锯齿形下刀片7上开有两个定位导向长孔和安装有一个摆轴12。
专利摘要一种手推传动收割机,主要由轮子,转动轴,动力换向齿轮,导向杆,传动杆及自磨式切割刀片等组成。当人推动收割机向前行走时轮子随之转动,轮子转动带动转动轴和动力换向齿轮转动,通过导向杆和传动杆,将动力换向齿轮的周向运动转换成自磨式切割刀片横向摆动。以达到收割小麦等农作物的目的。本收割机功效是纯手工,如镰刀等功效的4倍,同时由于体积小,操作灵活很有效地减轻了劳动强度。
文档编号A01D34/02GK2243167SQ9422460
公开日1996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1994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1994年7月26日
发明者薛伍堂, 杨学刚 申请人:薛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