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秧苗移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477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稻秧苗移植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移栽机械。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四马力柴油机组配的小型水稻秧苗移植机。
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技术是我国《九五》农业推广实施首要项目,钵盘育秧人工抛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秧苗移植机是实现机械抛秧标准化配套机械。水稻钵盘育秧是一项新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钵盘秧苗移栽目前在我国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人工抛秧、二种是应用北京农业机械工程大学研制的2ZPY型锥盘式抛秧机离心法抛秧、三是结合最大稀植技术人工摆插。根据抛秧现场演示会现场示范及中央电视台报道现场实况、无论是人工抛秧、机械抛秧、都存在着一个共同不足点,抛秧不规范、密度不均匀。据稻农反映生长期田间管理不方便。据专家分析,抛秧通风、透光效果不良、是促成产量低于人工摆插的内在因素。但是人工摆插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也是一种不利因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使钵盘秧苗移植机械标准化,克服钵盘秧苗抛秧所存在的不足。向最大稀植,高产方向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水稻秧苗移植机的研制方案,是依据水稻最大稀植″10×6、10×7、10×8、10×9″株距,行距高产技术标准。参照561孔钵盘秧苗钵体的规格Φ18、Φ16锥体、高为18毫米,以及水稻抛秧技术要求入土深度1015毫米而实施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根据钵体秧苗规格,技术要求,专项研制了子母式规整秧盘,套筒式滑动机头组,并确定了秧盘运行项研制了子母式规整秧盘,套筒式滑动机头组,并确定了秧盘运行的精确距离,将移植机头定为4组、用标准链轮变速调整株距,即移植标准确定行距(10寸)、株距为(6寸、7寸、8寸、9寸)可调,从根本上改变了钵盘秧苗移植方式。
本实用新型水稻秧苗移植机是靠自身驱动、主动力为四马力柴油机,经变速箱(3)的右端输出轴上的驱动连轮组带动移植机的传动系统使整机协调一致进行作业。
本使用新型的设计方案是由不等边的四方形机架和前后悬挂支架连接架,和套筒式滑动机头和子母式规整移动秧盘。由主机、变速箱和驱动器、传动系统,秧苗传动系统离合器(32)秧苗株距调整系统(6),秧盘驱动系统(35)齿条(29)燕尾轮(28)秧盘驱动轮(7)主驱动链轮组(33)机头驱动链轮组(36),操纵系统(21)规整式秧盘,构成一台使用灵活的小行秧苗移植机组。前悬挂用螺栓固定在变速箱(3)上,将机架(8)和后悬挂焊接在一起,用螺栓安装在变速箱(3)上,株距调整轮系统(6)和传动系统离合器(32)串联好后,用螺栓安装在机架(8)下平面钢板上,将秧盘驱动轮(7)安装在机架(8)的中间立梁上,同秧盘驱动链组(35)用链条相连接,齿条(29)用滚轮安装在机架(8)中间横梁上,同秧盘驱动轮(7)用硬连杆相连接,构成一组秧盘驱动系统。机头驱动轮(10)用螺栓轴安装在机架(8)后部中间位置立梁上,同机头链轮驱动组(36)用链条相连接而成。机头驱动轮(10),带动摆叉杆(11),摆叉杆(11)两端用支架固定在机架的下平面的梁上,两端用轴套、用支架固定。滑动连杆(12)的两端同机头的缓冲器(13)相连接作上下滑动,带动机头外套(15)也同时上下运动。达到机头系统勾射两步作业法的实现,母盘框架(30)下面焊接母盘下连接拄(62)和母盘运行轨道(26)同机架(8)上横梁安装的滑动滚轮相连接,达到左右运行自如的目的。在齿条(29)运行22MM时带动母盘也运行22MM。母盘运动方向为左右运动,每运动22MM完成一次插秧动作,当以22MM运动15次以后换向,向相反方向运动。履带运行磁铁(24)安装在机架(8)的两端。同时两端安装传感器和电器系统。磁铁(24)工作行程为18MM,促使60棵秧苗在母盘上向后(机头上方)运行一株的位置。母盘的秧苗推进夹子(67),推进档片(68),夹在母盘秧苗推进履带(66)上,也同时向后运行18MM,防止秧苗向前倾斜的目的,子盘是用方钢焊接而成,上面安装塑料挡秧板(27)保证秧苗有顺序地左右位移和向后位移的目的.子盘每台可备有4-6个,更换时准确的放在母盘上,子盘共计60道槽。装好秧苗后秧苗下平面的底面是空的,没有底板,秧苗锥体土块底面正好同母盘履带(65)相接触。履带(65)才能带动秧苗向后位移,左右位移时靠61道塑料挡秧板档着秧苗同母盘一起位移。深度操纵盘(23)同梯型螺栓、螺母相连接。并同脚托(16)相连接。控制秧苗移植机的浮板(9)同泥土整形和入土深度,浮板(9)是用来调整泥土表面成型给机头组创造良好射秧条件,目的是把耙好的水田规整成凸型台,让水全部流入凹型槽内,保证秧苗直接入土,不落在水面上影响入土深度。
该实用新型的变速箱是采用左右离合器,所以调头转向时很灵活,可以随意左右原地转动。减少地头补苗的面积。
机头结构是该项发明完全达到机械手的自动插秧功能,分别由20种零件构成,机头上固定板(38)固定在上方的横梁角铁上,连接机头内套管(19)上,机头内套管(19)前方中心有秧勾运行槽,上固定板(38)上安装上档秧片(45)和弹簧(46)。内套管的下固定板(52)安装在机架(8)后下方横梁空心方钢上,同时在下固定板(52)上安装有,弹簧(51)和下档秧板(50)。机头外套管(15)套在机头内套管(19)上,机头外套管(15)上安装秧勾限位板(37),在限位板(37)上安装秧苗抓勾(39)和弹簧(40)。弹簧(40)一端勾在秧苗抓勾(39)的一端。另一端勾在限位板固定架(47)上,秧苗限位板固定架(47)焊接在机头外套(15)上,用销轴(48)将秧勾限位板(37)固定在秧勾限为板固定架(47)上,将外套固定板(54)焊接在机头外套管(15)上端,外套固定板(54)和滑动连杆(12)用螺栓相连接,机头外套管(15)下端对称安装射秧抓固定架(42),上面用销钉(53)安装射秧抓(43)、弹簧(44)。顶针(49)焊接在射秧抓固定架(42)上。
子母式规整移动秧盘是靠子盘、母盘配合使用,安装结构是驱动齿条(29)同母盘下联接拄(62)相连接,子盘的数量可按每台机器使用效率高低而配备4-6个子盘,子盘框架(55)有前后横梁各一根,前挡秧板(58)和后挡样板(61)焊接在框架(55)上,子盘前横梁(56)和子盘后横梁(57)以及四根顺梁(72)焊在框架(55)上,子盘上共计安装61道塑料挡秧板(27)用前塑料卡板(59)固定在子盘前后横梁(56)、(57)上,构成60道摆秧槽,塑料挡秧板(27)本身带有托板(73);母盘框架(30)由两根方钢焊接而成,履带运行转轮(25)、推秧履带轮(31)、轴瓦铜套(63)方头端插入框架的前端,秧苗推进履带(66)按在推秧履带轮(31)上,履带(65)在轮轴(71)上转动,秧苗横向运行轨道(26)焊接在滑动轨道架(64)上,母盘下连接柱(62)也焊接在滑动轨道架(64)上,滑动轨道架(64)焊接在框架(30)上秧盘横向运行轨道(26)和母盘下连接柱(62)和秧盘驱动齿架相连接,秧苗推进挡片(68)焊在秧苗推进杆(69)上,秧苗推进杆(69)焊在秧苗推夹子(67)上秧苗推进夹子夹在秧苗推进履带(66)上。
操纵系统、主要是将操纵手柄(21),转向离合手柄(20),油门手柄(22),座椅(18),座椅支架(17)都安装在机架(8)后上方和中间位置。达到操纵灵敏。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该实用水稻秧苗移植机工作效率,该机是以变速箱和四马力柴油机为动力I档每小时运行速度1.82公里移植面积即1820米×1.2米=2184米22184米2÷666米2=3.3亩每分钟工作效率3.3亩÷60分钟=0.055亩每盘秧苗的移植面积为1000毫米÷18毫米=55株(每槽)每组分担15行,株距以7″=231毫米计算,移植距离为231毫米×825株=190.57米每盘移植面积为190.57米×1.2米=228.67米2228.67米2÷666米2=0.34亩每小时换子盘次数为3.3亩÷0.34=10次每次停机1分钟,纯工作效率为3.3亩-0.055亩×10次=2.75亩每日工作8小时,日工效为2.75亩×8小时=22亩是人工抛秧的6倍。
该机应用效益1、社会效益依据黑龙江省九四年五月在《全国水稻抛秧现场演示会》上汇报资料依据论证,钵盘秧苗人工摆插10×6″,10×8″与人工抛秧产量相对比,亩产高于人工抛秧87公斤,每公斤水稻按1.60元计算,使用移植机替代人工摆插,每亩的比抛秧增收产值1.60元×87公斤=139.20元另据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汇报材料论证人工抛秧比机插秧每亩节省机务费9.00元,则移植机纯增产值139.20元-9.00元=130.20元。元=130.20元。
我国有水稻5亿亩,按使用率50%计,一季稻作业,全国可创社会经济效益130.20元×2.5亿亩=325亿元。
2、应用效益估算按我国北方现在人工插秧每亩价格40.00核算,移植机每日创收40.00元×(22亩+31.68亩)÷2)=1.073.60元扣除日耗,折旧费,人工费合计150.00元计算,则日纯创收1073.60元-150.00元=923.60元移植机每年按一季稻作业15天计算,年创收额为923.60元×15日=13.854.00元移植机使用寿命按最低100天估算,使用寿命6年多,该机是首创机型。为了实现以上技术标准要求,达到钵盘秧苗移栽标准机械化,特研制了专用子母式规整秧盘,套简滑动式机头,半脱离式偏心驱动装置,以勾、射两方法、上行慢、下行快的工作原理,从根本上改变了钵盘秧苗的移栽作业方式。移植机与唯一的锥盘式抛秧相比较,无论是工作原理,机械结构移植结果都截然不同,只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钵盘秧苗移栽专用机械。
移植机移植结果有点近似于插秧机,所不同点是,秧盘规整强制化了,移植规整机分解化了,作业状态变化厂。最关键的一点是所面对的对象绝对不同了。
移植机只所以不同现有机械,其重要因素是产生于移植机的关键部件,如秧盘总成、机头总成、机头驱动总成的特殊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图4为本机的传动系统图图5为套筒式滑动机头的主视图图6为套筒式滑动机头的侧视图图7为子盘的俯视图图8为子盘的侧视图图9为子盘的主视图
图10为母盘的主视图
图11为母盘的俯视图
图12为母盘的侧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程序及工作原理移植机进入作业区后,将主机和副机全部离合,选定主机挡位及副机移植株距挡位,将装载好的子盘推入移植机母盘,先放开移植机离合手柄,再放开主机离合器,动力通过传动系统同步传导到秧盘驱动系统及机头驱动系统,秧盘开始将到位的秧苗推至挡板(70)方孔上方,由机头上挡片托浮待植。
期间机头动力偏心轮(10)将摆叉杆(11)向上拨动,带动机头外套管(15)向上运行,当偏心轮(10)行至垂直中心线上方时,秧勾(39)运行到达了秧苗钵体上方,当偏心轮(10)运行超过半径后,摆叉杆(11)脱离了偏心轮(10),摆叉杆(11)会同机头外套(15)滑动连杆(12)重力,在调控弹簧的拉力作用下瞬间向下运行,秧勾(39)将秧苗钩入机头内套管(19)内,坐于档秧板(50)上方,当机头外套(15)运行至下方时,秧盘驱动偏心轮(7)也正向下运行带动燕尾轮(28)驱动母盘图(4)运动一步22MM.当第二次带动机头外动燕尾轮(28)驱动母盘图(4)运动一步22MM.当第二次带动机头外套(15)向上运行至50毫米高时,射秧爪(43)脱离机头内套管(19)开口槽,靠在内装管外壁上继续上升。第一次勾入内套管内的秧苗下落至机头下档秧板(50)上待植。当机头外套再度下行时,射秧爪(43)进入机头内套管,作用力作用在下部秧苗钵体上,秧苗在顶针的协助下冲开底板,将秧苗射入土壤中,上方钩入的秧苗再次落于下档秧板(50)上机头完成了勾、射两步作业法。
权利要求1.一种水稻秧苗移植机,由柴油机、变速箱、行走轮、传动系统、操纵系统组成,其特征是机架采用不等边的四方形机架和前后悬挂支架和套筒式滑动机头和子母式规整移动秧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秧苗移植机,其特征是套筒滑动机头包括机头上固定板(38)和下固定板(52)分别固定在机架8后面的上下横梁上,机头外套管(15)的固定板(54)固定在滑动连杆(12)上,机头内套管(19)前方中心有秧勾运行槽,上固定板(38)上安装上挡秧板(45)、弹簧(46),下固定板(52)上安装下挡秧板(50)、弹簧(51),下部左右中心左右对称安装射秧爪固定架(42),上用销钉(53)分别安装射秧爪(43),弹簧(44)、顶针(49)焊接在射秧爪固定板(42)上,外套管(15)上安装秧勾限位板(37),在限位板(37)上安装秧苗抓勾(39)和弹簧(40),弹簧(40)的一端勾在秧苗抓勾(39)的一端,另一端勾在限位板固定架(47)上,秧苗限位固定架(47)焊接在机头外套(15)上,秧勾限位板(37)用销轴(48)固定在固定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秧苗移植机,其特征是子母式规整移动秧盘是靠子盘、母盘配合使用,安装结构是驱动齿条(29)同母盘下联接拄(62)相连接,子盘的数量可按每台机器使用效率高低而配备4-6个子盘,子盘框架(55)有前后横梁各一根,前挡秧板(58)和后挡样板(61)焊接在框架(55)上,子盘前横梁(56)和子盘后横梁(57)以及四根顺梁(72)焊在框架(55)上,子盘上共计安装61道塑料挡秧板(27)用前塑料卡板(59)固定在子盘前后横梁(56)、(57)上,构成60道摆秧槽,塑料挡秧板(27)本身带有托板(73);母盘框架(30)由两根方钢焊接而成,履带运行转轮(25)、推秧履带轮(31)、轴瓦铜套(63)方头端插入框架的前端,秧苗推进履带(66)按在推秧履带轮(31)上,履带端插入框架的前端,秧苗推进履带(66)按在推秧履带轮(31)上,履带(65)在轮轴(71)上转动,秧苗横向运行轨道(26)焊接在滑动轨道架(64)上,母盘下连接柱(62)也焊接在滑动轨道架(64)上,滑动轨道架(64)焊接在框架(30)上,秧盘横向运行轨道(26)和母盘下连接柱(62)和秧盘驱动齿架相连接,秧苗推进挡片(68)焊在秧苗推进杆(69)上,秧苗推进杆(69)焊在秧苗推夹子(67)上秧苗推进夹子夹在秧苗推进履带(66)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秧苗移栽机械。该机是由两大部分构成,主机是采用4马力柴油机为驱动运行的规范化秧苗移植的专用机械。它由变速箱、机架、动力齿圈、秧机离合装置、链条传动系统、秧盘驱动系统,机头驱动系统,套筒式抓射两步作业滑动机头、子母式秧盘、操纵系统组成。工作效率为3.3亩/H。使用该机移植钵体秧苗与人工抛秧相比,植伤率小,移植一步到位,精确规范,易于田间管理,工效提高9—10倍。
文档编号A01C11/02GK2375076SQ9920089
公开日2000年4月26日 申请日期1999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1999年1月26日
发明者刘金财, 刘俊 申请人:刘金财, 刘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