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墒沟耕地组合悬挂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73阅读:209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墒沟耕地组合悬挂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耕地悬挂犁的改进,具体地说是一种无墒沟耕地组合悬挂犁。
目前,大田的耕翻大多使用耕地悬挂犁、半悬挂犁和牵引犁,随着拖拉机结构越来越完善,除个别重型犁外,牵引犁和半悬挂犁逐渐被悬挂犁取代。悬挂犁是由3-5个犁体固定在犁架的主梁上构成,由于犁体数较多,所以耕地较快,但主梁较长,犁架占地面积较大,耕地时留下的地头面积也较大,加大了人工翻地量。同时,以上各种耕地犁,还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翻过地后,都存在较大的墒沟,这种墒沟耙平较困难,而且还容易将生土填入墒沟内,影响墒沟部位的作物产量。另外,耕地时,拖拉机的车轮压沟底,容易造成板结层,也影响作物产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耕翻地过程中,能自动填平墒沟,同时又减少犁架占地面积,提高耕地效率,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的无墒沟耕地组合悬挂犁。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该无墒沟耕地组合悬挂犁由犁架和犁体构成,其犁体设2-3组,每组3个,犁架内设2-3根主梁,每根主梁上固定一组组合犁体,在每组组合犁体中,前端的第一个犁体翻土板向左,犁翼上固定上传送板,以使翻出的土通过传送板输送到相邻左边组合犁体第一个犁体翻起的沟内,后面的第二个、第三个犁体的翻土板向右,使第二个犁体向右翻出的土填在前端第一个犁体翻出的沟内,第三个犁体翻出的土填在第二个犁体翻出的沟内,在犁架的后杠上设与传送板相对应的刮板,相邻的左边组合犁体第二个犁体翻出的土篷在其第一个犁体翻的沟上面,由于此沟有二次填土,所以成垄状,然后由刮板刮平,刮下的土填入相邻的右一组组合犁体第三个犁体翻出的沟内,最左边的一组组合犁体也用同样的方法填平沟,这样就可使三组组合犁体耕过去后,均不出现墒沟。该无墒沟耕地组合悬挂犁还通过如下措施实施传送板为长方形凹面板,右端固定在每组组合犁体第一个犁体的犁翼上,传送板相对于犁体翻土板向后倾斜,传送板的长度以传送板左端位置与相邻的左边组合犁体第一个犁体在一条直线上为宜,以使输送的土正好填入左边组合犁体第一个犁体翻出的沟内;该组合悬挂犁的犁体耕宽均为0.2m,2-3组犁体总宽为1.2-1.8m,以使总犁体的累计耕宽略大于拖拉机车轮间宽度,致使在拖拉机耕地过程中,拖拉机车轮不再压在沟内。因此,如果组合悬挂犁为三组犁体时,耕宽为1.8m,可选用上海50型拖拉机;如果组合悬挂犁为二组犁体时,总耕宽为1.2m,可选用泰山30型拖拉机或泰山25型拖拉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与目前应用的耕地悬挂犁相比,不再出现墒沟,犁架占地面积小,需用人工翻的地头小,车轮不再压沟底,有利于作物生长,耕地效率高。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示意图。
参照附
图1制作本实用新型。该无墒沟耕地组合犁由犁架1、犁体2、传送板3、刮板4构成,犁架1可用方钢制作,中间焊接上2-3根主梁5,犁体2可设2-3组,每组3个,对应的固定在主梁5上,每组的第一个犁体翻土板向左,并固定上传送板3,以使翻出的土输送到相邻的左边组合犁体第一个犁体翻出的沟内,每组的第二个犁体、第三个犁体翻土板向右。传送板3用长方形钢板制作,中间为凹曲面,右端固定在各组的第一个犁体的犁翼上,并且上下可调,刮板4为一斜板,也用钢板制作,刮板4的柄焊接在犁架1的后杠上,将左边第二组、第三组的第二个犁体翻出的土刮入右边相邻的组合犁第三个犁体翻出的沟内。该组合犁的犁体2可选用耕宽0.2m的犁体,使用耕地时,如果是3组组合犁体,总耕宽为1.8m,可选用上海50型拖拉机,如果是2组组合犁体,总耕宽为1.2m,可选用泰山25型或30型拖拉机。
权利要求1.一种无墒沟耕地组合悬挂犁,由犁架(1)、犁体(2)构成,其特征在于犁体(2)设2-3组,每组3个,犁架(1)内设2-3根主梁(5),每根主梁(5)固定一组组合犁体(2),在每组组合犁体(2)中,前端的第一个犁体(2)翻土板向左,犁翼上固定上传送板(3),后面第二、第三个犁体(2)翻土板向右,在犁架(1)的后杠上设与传送板(3)相对应的刮板(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墒沟耕地组合悬挂犁,其特征在于传送板(3)为长方形凹面板,右端固定在犁翼上,传送板(3)相对于犁体翻土板向后倾斜,传送板(3)的长度以传送板左端位置与相邻的左边组合犁体第一个犁体在一条直线上为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墒沟耕地组合悬挂犁,其特征在于犁体(2)的耕宽为0.2m,2-3组的犁体(2)总耕宽为1.2-1.8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墒沟耕地组合悬挂犁,由犁架1、犁体2构成,其犁体2设2—3组,每组3个,分别固定在相应的犁架1的主梁5上,在每组组合犁体中,前端第一个犁体2翻土板向左,犁翼上固定上传送板3,第二个和第三个犁体2翻土板向右。该无墒沟耕地组合悬挂犁在耕地时能自动填平墒沟,需用人工翻的地头小,车轮不再压沟底,耕地效率高,有利于作物生长,可广泛适用于大田耕作。
文档编号A01B3/00GK2396607SQ992469
公开日2000年9月20日 申请日期1999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1999年11月2日
发明者侯波, 侯桂伦 申请人:侯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