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种植方法

文档序号:8228146阅读:2360来源:国知局
牛蒡种植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及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牛蒡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牛蒡作为药食两用蔬菜,具有健脾、除湿、补气、益肺、固肾、益精的功效,有很高的 保健价值。牛蒡含菊糖、纤维素、蛋白质、钙、磷、铁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其中 胡萝卜素含量比胡萝卜高150倍,蛋白质和钙的含量为根茎类之首。牛蒡根含有菊糖及挥 发油、牛蒡酸、多种多酚物质及醛类,并富含纤维素和氨基酸。牛蒡根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 氨基酸,且含量较高,尤其是具有特殊药理作用的氨基酸含量高,如具有健脑作用的天门冬 氨酸占总氨基酸的25% -28%,精氨酸占18% -20%,且含有0&、1%、?6^11、211等人体必需 的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健康、保健的关注,对牛蒡的需求量 逐年增加。但牛蒡种植时,其培苗阶段的多为春季,为增加育苗的成活率,多采用集中育苗 的方式,但集中育苗存在程序负责且易造成苗芽损伤的情况,从而限制了牛蒡的规模化种 植,提高了牛蒡的种植成本,并影响了牛蒡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目的是解决了牛蒡育种效率低、成本高的问 题。
[0004]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牛蒡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 春季土壤解冻后,在播撒沟中间隔开设竖向种洞,在该种洞内设置导向管;在导向 管中填充肥料土,在该肥料土中设置多层塑料薄膜架,使所述多层塑料薄膜架的膜体横向 设置于所述种洞内;在所述种洞的顶部覆盖厚度为10?15cm的培植土层;
[0006] 将牛蒡种子分多层种植到所述培植土层中,使该牛蒡种子位于所述竖向种洞的上 方;在培植土层上方覆盖塑料薄膜,盖膜后保持10?20°C,随时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待发 芽后,将多层塑料薄膜架从所述种洞中抽出;
[0007] 对牛蒡进行常规田间管理,当苗高10?20cm时,搭架;
[0008] 牛蒡长至其地上茎蔓完全枯萎时,即可收获,收获时从土壤中挖出导向管,从中取 出牛蒡。
[0009]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种洞的直径为040?60mm。
[0010]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种洞的间隔为:40?50cm。
[0011]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管的长度为60?75cm。
[0012]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管的壁厚为2?3mm。
[0013]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种洞的侧方,竖向开设灌溉洞。
[0014]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灌溉管,所述灌溉管侧方开设多个喷出孔,夕卜 径与所述灌溉洞的内腔径相应,设置于所述灌溉洞中。
[0015]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灌溉管的直径为020?15mm的不锈钢管。
[0016]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喷出孔的直径为03?5mm。
[0017]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于所述喷出孔的外 侧。
[0018]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0019] (1)本发明方法采用田间育苗的方式,不仅管理方便,而且培育出的种苗外形条件 上较一致,为牛蒡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统一规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020] (2)本发明方法采用导向管对种苗进行栽培,可使牛蒡块茎沿导向管方向生长,并 能有效地从土壤中吸收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这样长出的牛蒡条形直,品质好,产量较高。此 导向管可一次性投入多次使用,总成本低,使用方便而且安全可靠,不受地域限制,易于推 广应用。
[0021] (3)采用本发明方法在收获时只需挖出导向管,即可轻松地取出牛蒡,克服了传统 人工起挖耗费工时长、劳动强度大的缺陷,降低了牛蒡的折损率,使其商品性更高,解决了 牛蒡扎根较深、起挖困难、折损率低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中,牛蒡种植方法中多层塑料薄膜架实施时的结构示 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内容不局 限于以下实施例。
[0024]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牛蒡种植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0025] 春季土壤解冻后,在播撒沟10中间隔40?50cm开设竖向种洞20,在该种洞20内 设置导向管30。在导向管30中填充肥料土,该施肥土为常用的农业肥料。在该肥料土中设 置多层塑料薄膜架40,多层塑料薄膜架40包括,主体支撑架41和膜体42 (塑料膜体),该 膜体42为0. 2?0. 3mm厚度薄膜,通过土层掩埋,使多层塑料薄膜架40的膜体横向设置于 种洞20内。在种洞20的顶部覆盖厚度为10?15cm的培植土层;从而更有利于种子的培 育。从而易于保持土壤湿度。上述种洞20的直径可优选为040?60mra。种洞20的间隔 为:40?50cm。导向管30的长度为60?75cm。导向管30的壁厚为2?3mm。
[0026] 将牛蒡种子分多层种植到培植土层中,使该牛蒡种子位于竖向种洞20的上方。在 培植土层上方覆盖塑料薄膜,盖膜后保持10?20°C,随时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待发芽后, 将多层塑料薄膜架40从种洞20中抽出。从而避免对根系的损伤。
[0027] 对牛蒡进行常规田间管理,当苗高10?20cm时,搭架。
[0028] (如施肥、浇水、除虫、除草、修侧枝等),具体做法为:种苗处施有机肥,即把青草、 树叶、玉米秸、麦糠、圈肥、畜粪、农家土、草木灰、及地边田头沟内沃土充分混合,以畜粪、青 草、树叶、玉米稻杆为主,一般堆成80?90cm高,宽约1米左右,长约3米至数10米不等。 充分加水,使其含水量达到60%左右。将上述堆肥的周边及顶部泥平抹光,充分密封,使堆 内原料高温发酵,经过约15天的发酵,当堆内温度达到60度左右,倒翻堆肥一次,使内外堆 肥都能充分熟化,堆肥经过1个月左右的高温发酵,有机物已经熟化,有害菌及虫卵大部杀 死,大部分草籽已被杀死,适时开堆,进行通风晾晒。4月16日,观察发现种苗高度为12? 18cm,在地块上建造水泥杆搭架(也可以采用树枝、树枝、小树干、竹杆等搭架,但采用水泥 杆更有利于减少对森林及竹林的砍伐破坏)。水泥杆长2. 2m,规格为2cmX3cm,中间放一根 8号铁丝或水竹、厚竹条。每亩使用167根,用铁丝连成棚架,用捆扎胶带牵引上架。后期, 引蔓上架。人工除草两?三次,并追肥一次。之后,进行二次人工除草。,修侧枝,追肥一次, 并摘取多余的零余子。牛蒡生长期间雨水充足没有浇水。未发生病虫害,没有施药。
[0029] 在上述管路过程中,为便于对牛蒡进行施肥,在种洞20的侧方,竖向开设灌溉洞。 还包括,灌溉管,灌溉管侧方开设多个喷出孔,外径与灌溉洞的内腔径相应,设置于灌溉洞 中。灌溉管的直径为020?15mm的不锈钢管。上述喷出孔的直径为03?5mmaS防止堵 塞,上述结构中还包括,过滤网;过滤网设置于喷出孔的外侧
[0030] 发现牛蒡的地上茎蔓已经完全枯萎,此时即可收获。收获时割断茎蔓,从地块一端 找出导向管位置,依序挖出导向管,然后从中拿出牛蒡牛蒡长至其地上茎蔓完全枯萎时,即 可收获,收获时从土壤中挖出导向管30,从中取出牛蒡。
[003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 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 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 牛蒡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春季土壤解冻后,在播撒沟中间隔开设竖向种洞,在该种洞内设置导向管;在导向管中 填充肥料土,在该肥料土中设置多层塑料薄膜架,使所述多层塑料薄膜架的膜体横向设置 于所述种洞内;在所述种洞的顶部覆盖厚度为10?15cm的培植土层; 将牛蒡种子分多层种植到所述培植土层中,使该牛蒡种子位于所述竖向种洞的上方; 在培植土层上方覆盖塑料薄膜,盖膜后保持10?20°C,随时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待发芽 后,将多层塑料薄膜架从所述种洞中抽出; 对牛蒡进行常规田间管理,当苗高10?20cm时,搭架; 牛蒡长至其地上茎蔓完全枯萎时,即可收获,收获时从土壤中挖出导向管,从中取出牛 蒡。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牛蒡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洞的直径为 040?60 mm。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牛蒡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洞的间隔为:40? 50cm〇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牛蒡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管的长度为60? 75cm〇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牛蒡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管的壁厚为2?3mm。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牛蒡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种洞的侧方,竖向开设灌 溉洞。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牛蒡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灌溉管,所述灌溉管侧 方开设多个喷出孔,外径与所述灌溉洞的内腔径相应,设置于所述灌溉洞中。
8.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牛蒡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溉管的直径为 020?15mm的不锈钢管。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牛蒡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出孔的直径为 03 ?5mm。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牛蒡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 置于所述喷出孔的外侧。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牛蒡种植方法,包括,在春季土壤解冻后,在播撒沟中间隔开设竖向种洞,在该种洞内设置导向管及多层塑料薄膜架,将牛蒡种子分多层种植到所述培植土层中后,将多层塑料薄膜架从所述种洞中抽出;后续进行对牛蒡进行常规田间管理、搭架;牛蒡长至其地上茎蔓完全枯萎时,即可收获。解决了牛蒡育种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提高了育种率及培育成本。
【IPC分类】A01G1-00
【公开号】CN104541901
【申请号】CN201510029959
【发明人】梁立华
【申请人】梁立华
【公开日】2015年4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