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吲唑磺菌胺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吲唑磺菌胺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 吲唑磺菌胺(Amisulborum)是日本日产化学公司研制的新型杀菌剂,化学名称为 3 - (3 -溴一6 -氟一2 -甲基吲哚一1 -磺酰基)一N,N-二甲基一1,2,4 -三唑一 1 一磺酰胺,属三唑磺酰胺类杀菌剂。该药剂主要对卵菌和变形菌有效,且作用方式新颖独 特,对霜霉病、疫病游离孢子活性很高,通过间接抑制游离孢子发芽对霜霉病、疫病病菌进 行防控,具有很强的预防、治疗、渗透活性,用该药剂处理后调查发现,Id后有五成左右渗透 表皮,8d后达八成,由此赋予该药剂有很好的持效性和耐雨水冲刷,在低剂量的使用条件下 即可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0003] 噻霉酮(Benziothiazolinone)异噻挫类化合物,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性杀菌 剂,其作用机制是:与细菌、霉菌的细胞膜表面的阴离子结合或与巯基反应,破坏蛋白质和 细胞膜的合成系统,从而抑制细菌、霉菌繁殖,干扰病原菌细胞新陈代谢,使其生理紊乱,导 致病原菌死亡。该化合物对细菌、真菌引起的农作物病害有良好防治效果,而且对农作物十 分安全。
[0004] 霜霉病和疫病是蔬菜、瓜果类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霜霉病病菌和疫病 病菌对寄主作物的破坏性强,危害极大,作物被感染后往往会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严重 影响了蔬菜、瓜果类农产品的品质和农户的经济效益。用单一药剂防治霜霉病和疫病易产 生抗性,一旦抗性产生后防治效果显著降低,农户往往通过增加用药量和施药次数来提高 防效,这样既增加了农民负担,同吋也加重了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汚染。本发明采用作用机制 不同农药品种复配使用,不仅能显著延缓抗药性产生,而且降低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能夠防治蔬菜、葡萄、瓜果类霜霉病和疫病,并具协同增效作 用的杀菌组合物,本杀菌组合物的主要有效成份为吲唑磺菌胺和噻霉酮。
[0006] 本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成份为吲唑磺菌胺和噻霉酮,再配入相应剂型的农药助剂可 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
【具体实施方式】
[0007]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中各组份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 比,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示范实例中的比例范围。
[0008] 剂型制备实例
[0009] 实施例1,35 %吲唑磺菌胺?噻霉酮可湿性粉剂
[0010]吲挫磺菌胺18 %,噻霉酮17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 %,拉开粉BX 6 %,膨润士补 足至100%。将上述物料在双螺旋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至800目以下, 制得符合标准的35%吲唑磺菌胺?噻霉酮可湿性粉剂。
[0011] 实施例2,30 %吲唑磺菌胺?噻霉酮水分散粒剂
[0012] 吲唑磺菌胺15%,噻霉酮1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7%,十二烷基硫酸钠6%,硫酸 铵1 %,氧化铝0. 2 %,淀粉5 %,硅藻土补足至100 %。将上述物料制成水悬浮液,将该悬浮 液用管道粉碎泵和沙磨机粉碎研磨悬浮液中颗粒的粒度至5u以下,制成水悬浮剂,调节悬 浮剂中固含量至合适比例,将该悬浮剂用泥浆泵泵入特制的喷雾造粒干燥塔中,制得符合 标准的30 %吲唑磺菌胺?噻霉酮水分散粒剂。
[0013] 实施例3, 25 %吲唑磺菌胺?噻霉酮悬浮剂
[0014]吲挫磺菌胺13 %,噻霉酮12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7 %,烷基苯磺酸钙8 %,聚乙二 醇2 %,硅油0. 2 %,丙二醇3 %,软水补足至100 %。将上述物料制成悬浮液,将该悬浮液用 管道粉碎泵和沙磨机粉碎研磨悬浮液中颗粒的粒度至5u以下,制得符合标准的25%吲唑 磺菌胺?噻霉酮悬浮剂。
[0015] 实施例4, 25 %吲唑磺菌胺?噻霉酮水乳剂
[0016] 吲唑磺菌胺13%,噻霉酮12%,蓖麻油聚氧乙烯醚3%,十二烷基吡咯烷酮1. 5%, 丙三醇2。5%,硅油0.2%,苯甲酸钠2%,软水补足至100%。将上述物料经高剪切乳化机 剪切制得符合标准的25%吲唑磺菌胺?噻霉酮水乳剂。
[0017] 药效试验实例
[0018] 实验例4吲唑磺菌胺、噻霉酮复配对黄瓜霜霉病室内毒力测定
[0019] 试验对象黄瓜霜霉病病菌
[0020] 试验方法
[0021] 按照试验分级标准调查黄瓜整株叶片的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将 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量高度(u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 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 5(I,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级共毒系数(CTC)。
[0022]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Q/供试药剂EC 5Q) X 100。
[0023] 理论毒力指数(TTI) = A药剂的毒力指数X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的毒力 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0024]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 X 100。
[0025] 当CTC < 80时,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 < CTC < 120时,组合物表现为相 加作用;当CTC > 120时,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0026] 吲唑磺菌胺.噻霉酮不同比例复配对黄瓜霜霉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見表1
[0027] 表1,吲唑磺菌胺?噻霉酮杀菌组合物对黄瓜霜霉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0029] 由表1结果可見,吲唑磺菌胺和噻霉酮复配比例在20 :1至1 :20之间,共毒系数 (CTC)值均大于120,这说明吲唑磺菌胺和噻霉酮复配在此比例范围内均具增效作用,配比 范围在5 :1至1 :5之间,共毒系数(CTC)值均在160以上,最高值达到207. 5,增效作用更 为显著,因此优选吲唑磺菌胺和噻霉酮复配比例范围为5 :1至1 :5。
[0030] 实验例5,吲唑磺菌胺和噻霉酮杀菌组合物田间防治黄瓜霜霉病
[0031] 试验药剂选择25%吲唑磺菌胺?噻霉酮悬浮剂进行田间试验,对照单剂分别是 25 %吲唑磺菌胺可湿粉和10 %噻霉酮悬浮剂;设施水空白对照。
[0032] 试验方法田间试验在陕西泾阳黄瓜地进行,田间管理按常规进行,未施用其它农 药,各试验小区面积为50平方米,试验施药两次,用水量为30 - 50Kg/亩,间隔7d喷药一 次。
[0033] 调查方法用分级法记录发病程度
[0034] 分级标准如下:
[0035] 0级:无病
[0036] 1级: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以下;
[0037] 3级: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6 - 10%;
[0038] 5级: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11 - 20%;
[0039] 7级: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21 - 90%;
[0040] 9级: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90%以上;
[0041] 试验共调查4次,药前基数调查,第1次药后7d,第2次药后7d及第14d进行调 査。
[0042] 药效计算方法
[0043]
[0046] 各组药剂处理对防治黄瓜霜霉病结果列于表2
[0047] 表2各组药剂处理对防治黄瓜霜霉病结果
[0049] 从表2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吲唑磺菌胺和噻霉酮复配复配后其防治黄瓜霜霉病 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单剂,在同样防效情况下复配制剂用量仅约单剂用量的一半,明显降 低了用药量。
[0050] 实验例6,吲唑磺菌胺和噻霉酮复配防治辣椒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0051] 试验药剂选择30%吲唑磺菌胺?噻霉酮水分散粒剂进行田间试验,对照单剂分别 是30 %吲唑磺菌胺可湿粉和10 %噻霉酮悬浮剂;设施水空白对照。
[0052] 试验方法试验设在陕西咸阳辣椒种植区,田间管理按常规进行,未施用其它农药, 各试验小区面积为20平方米,试验施药两次,间隔7d喷药。调查方法
[0053] 每个小区随机调查5点,每点调查3株,用分级法记载发病程度。
[0054] 分级方法(按症状类型分级)
[0055] 0级:健康无症;
[0056] 1级:地上部仅叶、果有病斑;
[0057] 3级:地上茎、枝有褐腐斑;
[0058] 5级:莖基部有褐腐斑;
[0059] 7级:地上茎、枝均有褐腐斑,并有部分枝条死亡;
[0060] 9级:全株枯死。
[0061] 试验共调查4次,药前基数调查,第1次药后7d,第2次药后7d及第14d进行调 査。
[0062] 药效计算方法
[0066] 各组试验药剂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列于表3
[0067]表3各组试验药剂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防治结果
[0069] 从表3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吲唑磺菌胺和噻霉酮复配复配后其防治辣椒疫病的 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单剂,在防效接近的情况下复配制剂用量仅约单剂用量的一半,明显降 低了用药量。
【主权项】
1. 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吲唑磺菌胺和噻霉酮组成,其中吲唑磺菌胺和噻霉 酮的重量比例为20 - 1 :1一20。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吲唑磺菌胺和噻霉酮组成,其中吲 唑磺菌胺和噻霉酮的重量比例优选为5 - 1 :1一5。3. 根据权利要求1一2,杀菌组合物中有效组份吲唑磺菌胺和噻霉酮的重量百分含量 之和在1 5%至40 %。4. 根据权利要求3,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成份吲唑磺菌胺和噻霉酮,再配入相应剂型的 农药助剂可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5. 权利要求4所述杀菌组合物制剂可用于防治蔬菜、葡萄、瓜果类的霜霉病和疫病。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吲唑磺菌胺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该杀菌组合物以吲唑磺菌胺和噻霉酮为主要有效成份,其中吲唑磺菌胺和噻霉酮的重量比例为20-1:1-20,优选重量比例为5-1:1-5。该组合物可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用于防治蔬菜、葡萄、瓜果类的霜霉病和疫病。
【IPC分类】A01N43/80, A01P1/00, A01N43/653, A01P3/00
【公开号】CN104938502
【申请号】CN201510404642
【发明人】王鹏, 吴泽和, 段新新
【申请人】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