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吴茱萸扦插育苗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草药材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吴茱萸育苗的方法,尤其是吴茱萸的扦插育苗方法,属于中药材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吴茱萸(学名Tetradium ruticarpum,原名 Euodia ruticarpa),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小乔木或灌木,高3-10米,嫩枝暗紫红色,与嫩芽同被灰黄或红锈色绒毛,或疏短毛,以果实入药,其根和叶也可供药用,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简称吴萸。吴茱萸果实的主要成分为吴茱萸烯、吴茱萸内酯以及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等多种生物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抵制血小板血栓及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其煎剂、吴茱萸次碱和脱氢吴茱萸碱对家兔离体及在体子宫有兴奋作用。临床上具有兴奋中枢神经,降低血压,收缩子宫,驱除肠内胀气,健胃镇痛,抑菌杀虫,抗病毒作用。吴茱萸性热,味辛、苦,有小毒;具有温中散寒、开郁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等功能;用于治疗高血压、痢疾、消化不良、口腔溃疡、鹅目疮、腮腺炎,痛经及各种湿症、神经性皮炎等疾病。
[0003]吴茱萸为传统常用中药,《本草纲目》中记载,吴茱萸能“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降血压、改善微循环、溶栓、抗溃疡等广泛作用,在临床上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同时吴茱萸还是传统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居重要地位,主要销往港、澳地区及出口东南亚,由于野生分布零星,不易采集,加上群众的乱采滥挖,野生资源急剧减少,生产上供不应求,发展人工种植研究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0004]近几年由于生态的影响以及人为无序乱采,不注重资源的保护,使得野生的吴茱萸数量越来越少,资源日益减少。为保护和开发这一优良中草药品种,为满足需要,人们不得不发展人工栽培技术,而开展吴茱萸人工栽培,首先要解决吴茱萸育苗问题。但是现在人们开展吴茱萸育苗都是利用吴茱萸的种子进行培育,是进行有性繁殖,其遗传特征会相对母体发生改变,出现有效成分减少,药效降低,且生长缓慢的缺陷。
【发明内容】
[0005]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简单易行,保持吴茱萸药用成分,移栽后生长快的无性繁殖育苗方法。
[0006]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吴茱萸扦插育苗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采I?2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吴茱萸茎枝,剪成长20?30厘米,带有2?3个芽眼的插条。
[0007]2.用奈乙酸(NAA)或吲哚丁酸(IBA)的植物激素浸泡处理6?10小时,植物激素的浓度为160mg/L?190mg/L。
[0008]3.在整好的沙床上用小铲开18厘米深的沟,将处理好的插条按6厘米的株距斜摆入沟内,插条与沙面呈40度,覆沙,插条入沙深度为其长的2/3,行距为13厘米左右。
[0009]4.插后每天淋透水2次,使基质水分保持在55%?60%。
[0010]5.用遮阳网搭棚遮荫,避免阳光直射,棚内温度为26°C?30°C。
[0011]6.插条发芽生根后陆续揭去遮阳网,插条培育10?12个月可出圃移栽。
[0012]有益效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吴茱萸育苗方法,取材方便,工序简单,吴茱萸出根率达80%?85%,而且遗传基因不变异,移栽后,更达到速生、稳产、高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事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0014]实施例1:一种吴茱萸扦插育苗,其具体步骤如下:
1.采I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吴茱萸茎枝,剪成长20厘米,带有2个芽眼的插条。
[0015]2.用奈乙酸(NAA)或吲哚丁酸(IBA)的植物激素浸泡处理6小时,植物激素的浓度为 160mg/L。
[0016]3.在整好的沙床上用小铲开18厘米深的沟,将处理好的插条按6厘米的株距斜摆入沟内,插条与沙面呈40度,覆沙,插条入沙深度为其长的2/3,行距为13厘米左右。
[0017]4.插后每天淋透水2次,使基质水分保持在55%。
[0018]5.用遮阳网搭棚遮荫,避免阳光直射,棚内温度为26°C。
[0019]6.插条发芽生根后陆续揭去遮阳网,插条培育10个月出圃移栽。
[0020]本次扦插育苗根茎出根率达82.8%。
[0021]实施例2:—种吴茱萸扦插育苗,其具体步骤如下:
1.采I?2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吴茱萸茎枝,剪成长25厘米,带有2?3个芽眼的插条。
[0022]2.用奈乙酸(NAA)或吲哚丁酸(IBA)的植物激素浸泡处理8小时,植物激素的浓度为 180mg/L。
[0023]3.在整好的沙床上用小铲开18厘米深的沟,将处理好的插条按6厘米的株距斜摆入沟内,插条与沙面呈40度,覆沙,插条入沙深度为其长的2/3,行距为13厘米左右。
[0024]4.插后每天淋透水2次,使基质水分保持在58%?60%。
[0025]5.用遮阳网搭棚遮荫,避免阳光直射,棚内温度为28°C。
[0026]6.插条发芽生根后陆续揭去遮阳网,插条培育11个月后出圃移栽。
[0027]本次扦插育苗根茎出根率达85.3%。
[0028]实施例3:—种吴茱萸扦插育苗,其具体步骤如下:
1.采I?2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吴茱萸茎枝,剪成长30厘米,带有3个芽眼的插条。
[0029]2.用奈乙酸(NAA)或吲哚丁酸(IBA)的植物激素浸泡处理10小时,植物激素的浓度为 190mg/L。
[0030]3.在整好的沙床上用小铲开18厘米深的沟,将处理好的插条按6厘米的株距斜摆入沟内,插条与沙面呈40度,覆沙,插条入沙深度为其长的2/3,行距为13厘米左右。
[0031 ] 4.插后每天淋透水2次,使基质水分保持在60%。
[0032]5.用遮阳网搭棚遮荫,避免阳光直射,棚内温度为30°C。
[0033]6.插条发芽生根后陆续揭去遮阳网,插条培育12个月出圃移栽。
[0034]本次扦插育苗根茎出根率达79.4%。
【主权项】
1.一种吴茱萸扦插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采一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吴茱萸茎枝,剪成长25厘米,带有2?3个芽眼的插条; (2)用植物激素浸泡处理6?10小时; (3)在整好的沙床上用小铲开18厘米深的沟,将处理好的插条按6厘米的株距斜摆入沟内,插条与沙面呈40度,覆沙,插条入沙深度为其长的2/3,行距为13厘米; (4)插后每天淋透水2次,使基质水分保持在55%?60%; (5)用遮阳网搭棚遮荫,避免阳光直射,棚内温度为26°C?30°C; (6)插条发芽生根后陆续揭去遮阳网,插条培育10?12个月后移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吴茱萸扦插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的植物激素为吲哚丁酸(IBA)。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吴茱萸扦插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吲哚丁酸(IBA)浓度为 160mg/L ?190mg/L,优选为 180mg/L。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吴茱萸扦插育苗方法,属于中药材栽培技术领域,包括采枝、剪枝、植物激素浸泡处理、沙床准备、扦插、淋水、遮阴等具体步骤,有效解决了人们开展吴茱萸人工栽培出现遗传特征会相对母体发生改变,出现有效成分减少,药效降低,且生长缓慢的缺陷,其有益效果是:取材方便,工序简单,吴茱萸出根率达80%~85%,而且遗传基因不变异,移栽后,更达到速生、稳产、高产,可以为大面积人工栽培提供充足优质苗。
【IPC分类】A01G1/00
【公开号】CN105009879
【申请号】CN201510380468
【发明人】莫玉明
【申请人】莫玉明
【公开日】2015年11月4日
【申请日】2015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