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白背飞虱的复配药剂及其增效作用评价方法

文档序号:9673847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治白背飞虱的复配药剂及其增效作用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农业害虫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白背飞虱的复配药剂及其 增效作用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白背飞虱,学名: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同翅目、飞虱科,另Ij名火蠓 子,火旋,属长距离迀飞性害虫,水稻上为害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为害方式有:①大量虫口 直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稻株营养成分和水分的大量丧失,被害稻田常先在田间出现"黄 ±唐"、"穿顶"、"虱烧",逐渐扩大成片,甚至全田枯死。②还可以传播多种水稻病毒病造成间 接为害。此外,在吸食过程中还会排出大量的蜜露,沾满蜜露的叶片常孳生大量烟煤病,影 响叶片正常的生理功能;成虫产卵时刺穿组织,造成大量伤口,亦为小球菌等病害的侵害提 供有利条件。有时间接为害造成的损失远大于直接刺吸造成的为害,以白背飞虱为主要传 毒媒介的恶性病毒病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近年来在华南、江南、西南稻区呈发生区域扩大、 危害程度加重态势,这对我国的水稻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化学防治是防治白背飞虱最主要的方法,但长期大量且单一地使用化学防治,白背飞 虱已产生严重的抗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昆虫生长调节剂噻嗪酮和新型高效杀虫剂吡虫 啉先后被开发应用,由于吡虫啉卓越的防效,迅速上升为防治稻飞虱的主要农药品种。但是 长期大量且单一地使用,2005年便监测到稻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严重抗性。刘泽文等对抗药 性筛选的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田间监测结果显示,稻飞虱抗药性的增长速度十分 惊人。张存政等对江苏稻区褐飞虱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噻嗪 酮的抗药性已达中抗水平,对吡虫啉仍敏感,但抗性也有所发展。到2005年,褐飞虱对噻嗪 酮的平均抗药性已超过250倍,对吡虫啉的平均抗药性也已达到70倍以上(田间监测结果) 。在贵州,唐建峰等对贵州省9个县市区的白背飞虱进行了6-7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证实各 地白背飞虱对甲基对硫磷、溴氰菊酯处于抗性敏感阶段或者敏感性下降阶段;对西维因产 生了低水平抗性;异丙威、吡虫啉和噻嗪酮的抗性均是中等抗性水平。贵州省稻飞虱对药剂 的抗性呈增加趋势,可能在上升过程中有所下降,但从总体趋势来看是升高的。 稻飞虱的防治难度不断增大,要取得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开发与现有品种无交互抗性 的新成分,但这一途径周期长,耗费高;或者选择已有农药品种之间的复配。有增效作用的 复配农药可以延缓害虫的抗药性,并可一药多治,病虫兼治,省工省本省时。筛选出新的增 效配方配比,为农药登记提供依据,为防治白背飞虱提供更多的使用药剂。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白背飞虱的复配药剂增效配方及其增效作用评价 方法,为解决因稻飞虱抗药性的增长导致单一品种的药剂失效,稻飞虱的防治难度不断增 大的问题提供新的药剂选择。 本发明是这样一种防治白背飞虱的复配药剂配方,它由烯啶虫胺与毒死蜱复配制成, 或者,它由吡虫啉与异丙威复配制成。 烯啶虫胺与毒死蜱复配时,烯啶虫胺和毒死蜱按质量比1:30制备。吡虫啉与异丙威复 配时,吡虫啉和异丙威按质量比7:40或者7: 200或者7:400或者7:1000制备。其中增效作用 最明显的为吡虫啉+异丙威7:400,其次为吡虫啉+异丙威7:1000。再次为吡虫啉+异丙威7: 40、7:200,而烯啶虫胺+毒死蜱1:30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该复配药剂增效作用配方的筛选方法是:按比例称取烯啶虫胺和毒死蜱或者吡虫啉和 异丙威,用丙酮溶解后倒入容量瓶,加入10%体积的Triton X-100乳化剂进行乳化,加丙酮 摇匀,得到母液;根据所需的剂量吸取母液兑水进行等比法稀释5-7个浓度。以稻茎浸渍法 进行室内生物测定;采用共毒因子法与共毒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评价杀虫剂复配剂 是否有增效作用;其中根据共毒因子(Mansour)法,共毒因子>20表示有增效作用;<-20表 示有拮抗作用;-20至20之间表示有相加作用。根据孙云沛等提出的衡量标准:若共毒系数〉 100为增效作用;接近100为相加作用;明显〈100(80以下)为拮抗作用。 本发明采用共毒因子与共毒系数相结合,以烯啶虫胺与毒死蜱、吡虫啉与异丙威不同 配比,以稻茎浸渍法进行室内生物测定,为防治白背飞虱提供新的药剂配方配比。烯啶虫胺 对刺吸性口器的害虫效果佳,毒死蜱不仅可以防治稻飞虱,还可以防治水稻螟虫,如稻纵卷 叶螟、二化螟等,两者复配可扩大防治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烯啶虫胺和毒死蜱按质量比1:30制备。 实施例2:吡虫啉和异丙威按质量比7:40制备。 实施例3:吡虫啉和异丙威按质量比7:200制备。 实施例4:吡虫啉和异丙威按质量比7:400制备。 实施例5:吡虫啉和异丙威按质量比7:1000制备。 试验例1: 试验药剂:97.3%毒死蜱(Chlorpyrifos)原药(南京红太阳集团);97%稀啶虫胺 (Nitenpyram)原药(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95%异丙威(Isoprocarb)原药(江苏常隆化工 有限公司),97.5%吡虫啉(Imidacloprid)原药(江苏克胜集团)。 供试昆虫:在野外水稻田中采集白背飞虱低龄若虫,在室内饲养至3龄,挑选整齐一致 的3龄中后期若虫进行试验。 供试药剂配制:称取一定量药剂用少量丙酮溶解后倒入容量瓶,加入10%体积的Triton X-100乳化剂进行乳化,丙酮加至容量瓶的刻度,摇匀,得到母液。根据所需的剂量吸取母液 兑水进行等比法稀释5-7个浓度。 混剂配比的设置:假设经毒力测定A、B两单剂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a、b,则用共毒因子 法评价A与B混合的增效作用。若选择5个配比,则这5个配比的设置根据等效线法的相加作 用线的六等分点,可设置为a: 5b、a: 2b、a: b、2a: b、5a: b;具体配制方法即先配制两单剂的致 死中浓度药液,再按体积比1:5、1:2、1:1、2 :1、5:1混合即得不同配比浓度药液,这5个配比 的浓度分别为(a+5b) /6、( a+2b) /3、( a+b) /2、( 2a+b) /3、( 5a+b) /6。 单剂与混剂致死中浓度的测定:采用稻茎浸渍法:选取健壮一致的分蘖期水稻苗,连根 挖取,洗净,剪成合适长度的带根稻茎,于阴凉处晾至表面无水痕。将准备好的带根稻茎在 配制好的药液中浸渍30s,取出晾干,用湿脱脂棉包住根部保湿,置于小口容器中。用吸虫器 将试虫移入小口容器中,管口用纱布罩住。在温度(25 ± I)°C,光照时间为16L: 8D,相对湿度 70%-80%人工气候箱内进行饲养观察。处理后合适的时间后检查死亡情况。重复三次。(依据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要求), 数据处理方法: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以及DPS v8.01数据处理软件,得到毒 力直线回归方程、LC5O、95%置信限、卡方X2、相关系数r等。 增效作用的评价:根据共毒因子(Mansour)法,共毒因子>20表示有增效作用;<-20表 示有拮抗作用;-20至20之间表示有相加作用。根据孙云沛等提出的衡量标准:若共毒系数〉 100为增效作用;接近100为相加作用;明显〈100(80以下)为拮抗作用来综合评价杀虫剂复 配剂是否有增效作用。
共毒因子定性筛选:用共毒因子法测定各组合的增效作用见表2。选择共毒因子大于20 的组合,分别为烯啶虫胺+毒死蜱的1:15、1:30、1:75 ;吡虫啉+异丙威的7:40、7:100、7:200、 7:400、7:1000,其中吡虫啉+异丙威共毒因子最大,故吡虫啉+异丙威为最佳配伍。将以上的 组合进行了共毒系数的测定。
复配组合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3,
共毒系数定量筛选:从共毒因子法定性筛选出的配比中,利用共毒系数法定量确定烯 啶虫胺+毒死蜱1:30的共毒系数为112.5458,吡虫啉+异丙威的7:40、7:200、7 :400、7: 1000;它们的共毒系数分别为242.1183、212.3670、638.0567、417.6635,均大于100。其中增 效作用最明显的为吡虫啉+异丙威7:400,其次为吡虫啉+异丙威7:1000。再次为吡虫啉+异 丙威7:40、7:200,而烯啶虫胺+毒死蜱1:30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五组配比的增效倍数均大于 0。见表4,
以上实施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凡采 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一种防治白背飞虱的复配药剂,其特征在于:它由烯啶虫胺与毒死蜱复配制成,或 者,它由吡虫啉与异丙威复配制成。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白背飞虱的复配药剂,其特征在于:烯啶虫胺与毒死蜱复 配时,烯啶虫胺和毒死蜱按质量比1:30制备。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白背飞虱的复配药剂,其特征在于:吡虫啉与异丙威复配 时,吡虫啉和异丙威按质量比7:40或者7:200或者7:400或者7:1000制备。4. 一种权利要求1的防治白背飞虱的复配药剂的增效作用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按比 例称取烯啶虫胺和毒死蜱或者吡虫啉和异丙威,用丙酮溶解后倒入容量瓶,加入10%体积的 TritonX-100乳化剂进行乳化,加丙酮摇匀,得到母液;根据所需的剂量吸取母液兑水等比 稀释5-7个浓度;以稻茎浸渍法进行室内生物测定;采用共毒因子法与共毒系数法相结合的 方法来评价防治白背飞虱的复配药剂是否有增效作用。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白背飞虱的复配药剂及其增效作用评价方法,它由烯啶虫胺与毒死蜱复配制成,或者,它由吡虫啉与异丙威复配制成。烯啶虫胺与毒死蜱复配时,烯啶虫胺和毒死蜱按质量比1:30制备。吡虫啉与异丙威复配时,吡虫啉和异丙威按质量比7:40或者7:200或者7:400或者7:1000制备。本发明采用共毒因子与共毒系数相结合,以烯啶虫胺与毒死蜱、吡虫啉与异丙威不同配比,以稻茎浸渍法进行室内生物测定,为防治白背飞虱提供新的药剂配方配比。烯啶虫胺对刺吸性口器的害虫效果佳,毒死蜱不仅可以防治稻飞虱,还可以防治水稻螟虫,如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两者复配可扩大防治谱。
【IPC分类】G01N33/00, A01P7/04, A01N43/40, A01N57/16, A01N47/22, A01N51/00
【公开号】CN105432659
【申请号】CN201510820445
【发明人】金剑雪, 李文红, 程英, 李凤良, 叶照春, 金道超
【申请人】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公开日】2016年3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