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取适量遇水膨化复合肥粉碎后,与纳米碳粉、木质素混合均匀后,加入模具中,压制混合肥料层;在所得混合肥料层上压出容纳种子的凹痕;按比例称取葛仙米发酵粉、竹粉、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糖醇镁、螺旋藻渣,压制营养粉层,并通过混合了杀菌、杀虫农药的胶水将所得的营养粉层粘合在凹痕内,在营养粉层上喷涂所述胶水;将水稻种子经预处理后,置于所得的凹痕,并由所述胶水粘牢固定,凹痕上覆膜,压合成薄纸状,得种子膜;在耕耘好的土地上铺上种子膜。本发明只需人工或简单机械把在工厂制备好的种子膜铺在已耕耘好的土地上,即完成了水稻生产过程中除灌溉、收割外的全部工作,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专利说明】
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水稻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水稻是我国南方的主粮,水稻栽培需要经过育秧、插秧、薅田、除草、施肥、收割等环节,其中插秧、薅田、除草、施肥等工作劳动强度大,尤其是插秧、薅田。在南方多属丘陵地区,每块土地面积不大,不太适合机械化插秧、薅田,即使是插秧机,也需要人工铲秧、放秧,插秧机对秧苗也有一定的要求。人工插秧效率低,工作辛苦,故当前迫切需要采用更加简单、劳动强度低的生产方法代替传统的方法。目前不用插秧的方法有直播法和抛秧法,直播法和抛秧法由于秧苗难以保证获得合理的株行距,禾苗横竖没有规律,不便薅田除草,因此要用大量的除草剂,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更好的水稻栽培方法。
【发明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种新型水稻栽培方法,只需人工或简单机械把在工厂制备好的种子膜铺在已耕耘好的土地上,即完成了水稻生产过程中除灌溉、收割外的全部工作,通过混合肥料层以及营养层的合理配比,可以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种新型水稻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6]S1、取适量遇水膨化复合肥粉碎后,与占复合肥重量比3/1000的纳米碳粉、占复合肥重量比3/1000的木质素混合均匀后,加入模具中,再把模具放入等静压机中,通过增压系统逐步加压至210-240Mpa;得混合肥料层;
[0007]S2、在所得的混合肥料层上按一定的间距压出容纳种子的凹痕;
[0008]S3、按比例称取葛仙米发酵粉、竹粉、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糖醇镁、螺旋藻渣混合搅拌均匀后,置于模具中,压制与所述凹痕相匹配的营养粉层;
[0009]S4、通过混合了杀菌、杀虫农药的胶水将步骤S3所得的营养粉层粘合在凹痕内,并在营养粉层上均匀喷涂一层所述混合了杀菌、杀虫农药的胶水;
[0010]S5、将水稻种子经消毒、杀菌、浸种并进行过发芽预处理后,置于步骤S4所得的凹痕,并由所述胶水粘牢固定;
[0011 ] S6、在凹痕上覆膜,然后压合成薄纸状,得种子膜;
[0012]S7、在耕耘好的土地上铺上种子膜。
[0013]其中,所述葛仙米发酵粉的用量为占复合肥重量比的3/10。
[0014]其中,所述竹粉的用量为占复合肥重量比的3/25。
[0015]其中,所述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的用量为占复合肥重量比的1/25。
[0016]其中,所糖醇镁的用量为占复合肥重量比的2/25。
[0017]其中,所述螺旋藻渣的用量为占复合肥重量比1/50。
[0018]其中,所述营养粉层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均小于凹槽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0019]其中,所述葛仙米发酵粉通过以下步骤制备所得:
[0020]将葛仙米洗净后置于汽爆罐内,先通入氮气至汽爆罐内压力为0.8-1.6MPa,爆破处理I l-27min ;然后迅速通入蒸汽至汽爆罐内压力为1.6_2.3MPa,蒸汽爆破处理0.6-2.4min,降温至室温后,按照接种量1.5%的比例接种微生物发酵剂,保持温度35-41°C,发酵49-53小时,发酵结束后低温烘干,得葛仙米发酵粉。
[0021]其中,遇水膨化复合肥由经高温杀菌脱水的畜粪、鸡粪、粉碎后的植物桔杆及混合了水稻各生长期所需养分的各种化肥组成复合肥料。
[0022]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只需人工或简单机械把在工厂制备好的种子膜铺在已耕耘好的土地上,即完成了水稻生产过程中除灌溉、收割外的全部工作,通过混合肥料层以及营养层的合理配比,可以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且减少了大量的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6]S1、取适量遇水膨化复合肥粉碎后,与占复合肥重量比3/1000的纳米碳粉、占复合肥重量比3/1000的木质素混合均匀后,加入模具中,再把模具放入等静压机中,通过增压系统逐步加压至210-240Mpa;得混合肥料层;
[0027]S2、在所得的混合肥料层上按一定的间距压出容纳种子的凹痕;
[0028]S3、按比例称取葛仙米发酵粉、竹粉、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糖醇镁、螺旋藻渣混合搅拌均匀后,置于模具中,压制与所述凹痕相匹配的营养粉层;
[0029]S4、通过混合了杀菌、杀虫农药的胶水将步骤S3所得的营养粉层粘合在凹痕内,并在营养粉层上均匀喷涂一层所述混合了杀菌、杀虫农药的胶水;
[0030]S5、将水稻种子经消毒、杀菌、浸种并进行过发芽预处理后,置于步骤S4所得的凹痕,并由所述胶水粘牢固定;
[0031]S6、在凹痕上覆膜,然后压合成薄纸状,得种子膜;在压合时需注意不可挤压种子;
[0032]S7、在耕耘好的土地上铺上种子膜。
[0033]所述葛仙米发酵粉的用量为占复合肥重量比的3/10。
[0034]所述竹粉的用量为占复合肥重量比的3/25。
[0035]所述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的用量为占复合肥重量比的1/25。
[0036]所糖醇镁的用量为占复合肥重量比的2/25。
[0037]所述螺旋藻渣的用量为占复合肥重量比1/50。
[0038]所述营养粉层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均小于凹槽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0039]所述葛仙米发酵粉通过以下步骤制备所得:
[0040]将葛仙米洗净后置于汽爆罐内,先通入氮气至汽爆罐内压力为0.8-1.6MPa,爆破处理I l-27min ;然后迅速通入蒸汽至汽爆罐内压力为1.6_2.3MPa,蒸汽爆破处理0.6-2.4min,降温至室温后,按照接种量1.5%的比例接种微生物发酵剂,保持温度35-41°C,发酵49-53小时,发酵结束后低温烘干,得葛仙米发酵粉。
[0041 ]本具体实施与常规中,常规施肥总量550公斤/公顷相比,肥料总量减少20%,尿素投入量减少30%,添加碳粉、生物制剂,增产10%以上,经济效益值增加1600元/公顷以上。
[0042]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51、取适量遇水膨化复合肥粉碎后,与占复合肥重量比3/1000的纳米碳粉、占复合肥重量比3/1000的木质素混合均匀后,加入模具中,再把模具放入等静压机中,通过增压系统逐步加压至210-240Mpa;得混合肥料层; 52、在所得的混合肥料层上按一定的间距压出容纳种子的凹痕; 53、按比例称取葛仙米发酵粉、竹粉、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糖醇镁、螺旋藻渣混合搅拌均匀后,置于模具中,压制与所述凹痕相匹配的营养粉层; 54、通过混合了杀菌、杀虫农药的胶水将步骤S3所得的营养粉层粘合在凹痕内,并在营养粉层上均匀喷涂一层所述混合了杀菌、杀虫农药的胶水; 55、将水稻种子经消毒、杀菌、浸种并进行过发芽预处理后,置于步骤S4所得的凹痕,并由所述胶水粘牢固定; 56、在凹痕上覆膜,然后压合成薄纸状,得种子膜; 57、在耕耘好的土地上铺上种子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葛仙米发酵粉的用量为占复合肥重量比的3/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粉的用量为占复合肥重量比的3/2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的用量为占复合肥重量比的I /2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糖醇镁的用量为占复合肥重量比的2/2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藻渣的用量为占复合肥重量比1/5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粉层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均小于凹槽的长度、宽度和厚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葛仙米发酵粉通过以下步骤制备所得: 将葛仙米洗净后置于汽爆罐内,先通入氮气至汽爆罐内压力为0.8-1.6MPa,爆破处理I l-27min ;然后迅速通入蒸汽至汽爆罐内压力为1.6_2.3MPa,蒸汽爆破处理0.6-2.4min,降温至室温后,按照接种量1.5 %的比例接种微生物发酵剂,保持温度35-41V,发酵49-53小时,发酵结束后低温烘干,得葛仙米发酵粉。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遇水膨化复合肥由经高温杀菌脱水的畜粪、鸡粪、粉碎后的植物桔杆及混合了水稻各生长期所需养分的各种化肥组成复合肥料。
【文档编号】A01G16/00GK105993750SQ201610303733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0日
【发明人】何懿
【申请人】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