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01219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居家用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
【背景技术】
[0002]花盆作为种植植物的重要器物,为花草等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由于传统的花盆放在室内不够美观,人们逐步发明了紫砂、陶瓷花盆,现有的陶瓷花盆由于质量大,使得花盆搬运很不方便,并且陶瓷花盆在养植过程中不能直观的随时观察盆内土壤干湿情况,这样不利于更好地培育植物,同时现有的花盆不具有荧光的功能,使得植物不能很好的进行光合作用,不利于植物的生长,那么如何能够解决这些存在缺点,如中国专利号为CN103503710A提出了一种花盆,包括花盆主体,所述花盆主体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三个轮子,所述轮子连成正多边形,所述正多边形的中心与所述花盆主体的底部中心重合,虽然能很好解决花盆搬运的方面,不过还是不能够更好的培育植物,观察不了盆体内的土壤干湿状况,而且由于现有的花盆采用发光二极管来照射植物,并且促进其光合作用,这样不仅使得陶瓷花盆的整体成本变高,而且有不实用,影响了陶瓷花盆的整体美观程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包括盆体、万向轮和观察窗,所述盆体为圆柱形,所述盆体的顶部套设有挡土圈,所述盆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盆体与底座相连的位置处设置有透水孔,所述观察窗开设在盆体的侧壁,所述观察窗上安装有推盖,所述万向轮设置在底座的底部,所述盆体还包括基体、耐压陶瓷层、高导热陶瓷层和荧光陶瓷层,所述基体能为Al、Cu、Ag和Ni的金属基体或者为它们的合金基体,所述基体的上部设置有耐压陶瓷层,所述耐压陶瓷层为三氧化二铝或碳化硅,且所述耐压陶瓷层的厚度为1um至500um,所述高导热陶瓷层设置在耐压陶瓷层的上部,所述高导热陶瓷层为氮化铝、硝酸铝或氮化硅,且所述高导热陶瓷层的厚度1um至500um,所述荧光陶瓷层设置在高导热陶瓷层的上部,所述荧光陶瓷层为稀土掺杂的陶瓷层,所述荧光陶瓷层的厚度为1um至lOOum,并且稀土掺杂的陶瓷层为Ce掺杂的YAG层或Eu掺杂的SiN层。
[0005]优选的,所述推盖还设置有把头,且所述把头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螺纹结构。
[0006]优选的,所述荧光陶瓷层、高导热陶瓷层和耐压陶瓷层均通过粉末烧结法形成。
[0007]优选的,所述万向轮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万向轮分别设置在底座的底部两侧。
[0008]优选的,所述透水孔设置有12个至18个。
[0009]优选的,所述荧光陶瓷层内填充有吸光粉。
[0010]优选的,所述观察窗数量为二到八个,观察窗分布于盆体两侧且相对盆体中心轴线对称,所述观察窗外侧设有密封的透明釉。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通过在底座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使得整个花盆便于移动,在盆体与底座相连的位置形成若干透水孔,使水从底座中顺利地渗透到植物的根须,并且防止营养土过于潮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通过在盆体侧壁设置有设置有一观察窗可直观观察盆内土壤干湿情况,有利于更好地培育植物,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的盆体通过设置有高导热陶瓷层、荧光陶瓷层和耐压陶瓷层,使得该花盆具有导热性好,抗压强度高的特点,其中设置的荧光陶瓷层的内部填充有吸光粉,这样能够使得吸光粉在白天吸光,晚上再发光,不仅能够晚间起到照明作用,而且也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也降低了陶瓷花盆的整体成本,本实用新型功能强,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盆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盆体、11基体、12耐压陶瓷层、13高导热陶瓷层、14荧光陶瓷层、2挡土圈、3观察窗、4推盖、5把头、6底座、7透水孔、8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6]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包括盆体1、万向轮8和观察窗3,所述盆体I为圆柱形,盆体I的顶部套设有挡土圈2,盆体I的底部设置有底座6,盆体I与底座6相连的位置处设置有透水孔7,透水孔7设置有12个至18个,观察窗3数量为二到八个,观察窗3分布于盆体I两侧且相对盆体I中心轴线对称,观察窗3外侧设有密封的透明釉,观察窗3上安装有推盖4,推盖4还设置有把头5,且把头5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螺纹结构,所述万向轮8设置在底座6的底部,万向轮8设置有两个,且两个万向轮8分别设置在底座6的底部两侧,盆体I还包括基体11、耐压陶瓷层12、高导热陶瓷层13和荧光陶瓷层14,所述基体11能为Al、Cu、Ag和Ni的金属基体或者为它们的合金基体,基体11的上部设置有耐压陶瓷层12,耐压陶瓷层12为三氧化二铝或碳化硅,且耐压陶瓷层12的厚度为1um至500um,所述高导热陶瓷层13设置在耐压陶瓷层12的上部,高导热陶瓷层13为氮化铝、硝酸铝或氮化硅,且高导热陶瓷层13的厚度1um至500um,荧光陶瓷层14设置在高导热陶瓷层13的上部,荧光陶瓷层14为稀土掺杂的陶瓷层,荧光陶瓷层14的厚度为1um至lOOum,并且稀土掺杂的陶瓷层为Ce掺杂的YAG层或Eu掺杂的SiN层,荧光陶瓷层14、高导热陶瓷层13和耐压陶瓷层12均通过粉末烧结法形成,荧光陶瓷层14内填充有吸光粉。
[0017]工作原理:该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通过在底座6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8,使得整个花盆便于移动,在盆体I与底座6相连的位置形成若干透水孔7,使水从底座6中顺利地渗透到植物的根须,并且防止营养土过于潮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通过在盆体I侧壁设置有一观察窗3可直观观察盆内土壤干湿情况,有利于更好地培育植物,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的盆体I通过设置有高导热陶瓷层13、荧光陶瓷层14和耐压陶瓷层12,使得该花盆具有导热性好,抗压强度高的特点,其中设置的荧光陶瓷层14的内部填充有吸光粉,这样能够使得吸光粉在白天吸光,晚上再发光,不仅能够晚间起到照明作用,而且也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001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主权项】
1.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包括盆体(1)、万向轮(8)和观察窗(3),所述盆体(I)为圆柱形,其特征在于:所述盆体(I)的顶部套设有挡土圈(2),所述盆体(I)的底部设置有底座出),所述盆体(I)与底座(6)相连的位置处设置有透水孔(7),所述观察窗(3)开设在盆体(I)的侧壁,所述观察窗(3)上安装有推盖(4),所述万向轮(8)设置在底座(6)的底部,所述盆体(I)还包括基体(11)、耐压陶瓷层(12)、高导热陶瓷层(13)和荧光陶瓷层(14),所述基体(11)能为Al、Cu、Ag和Ni的金属基体或者为它们的合金基体,所述基体(II)的上部设置有耐压陶瓷层(12),所述耐压陶瓷层(12)为三氧化二铝或碳化硅,且所述耐压陶瓷层(12)的厚度为1um至500um,所述高导热陶瓷层(13)设置在耐压陶瓷层(12)的上部,所述高导热陶瓷层(13)为氮化铝、硝酸铝或氮化硅,且所述高导热陶瓷层(13)的厚度1um至500um,所述荧光陶瓷层(14)设置在高导热陶瓷层(13)的上部,所述荧光陶瓷层(14)为稀土掺杂的陶瓷层,所述荧光陶瓷层(14)的厚度为1um至lOOum,并且稀土掺杂的陶瓷层为Ce掺杂的YAG层或Eu掺杂的SiN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推盖(4)还设置有把头(5),且所述把头(5)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螺纹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陶瓷层(14)、高导热陶瓷层(13)和耐压陶瓷层(12)均通过粉末烧结法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轮(8)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万向轮(8)分别设置在底座¢)的底部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孔(7)设置有12个至18个。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陶瓷层(14)内填充有吸光粉。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窗(3)数量为二到八个,观察窗(3)分布于盆体⑴两侧且相对盆体⑴中心轴线对称,所述观察窗(3)外侧设有密封的透明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包括盆体、万向轮和观察窗,所述盆体的顶部套设有挡土圈,所述盆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盆体与底座相连的位置处设置有透水孔,所述观察窗开设在盆体的侧壁,所述观察窗上安装有推盖,所述万向轮设置在底座的底部,所述盆体还包括基体、耐压陶瓷层、高导热陶瓷层和荧光陶瓷层。该具有发光功能的陶瓷花盆的盆体通过设置有高导热陶瓷层、荧光陶瓷层和耐压陶瓷层,使得该花盆具有导热性好,抗压强度高的特点,其中设置的荧光陶瓷层的内部填充有吸光粉,这样能够使得吸光粉在白天吸光,晚上再发光,不仅能够晚间起到照明作用,而且也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IPC分类】A01G9/02, B32B15/04, B32B18/00
【公开号】CN204653132
【申请号】CN201520316483
【发明人】李文彬
【申请人】李文彬
【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