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洪利用灌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49547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洪利用灌溉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洪利用灌溉系统,包括:水池、支撑板、过滤层、主管道、支管和投肥管;所述支撑板位于水池内部并与水池的底面平行设置,将水池内部分隔成雨洪收集室和混合室两个区域,所述雨洪收集室位于分隔板的上方,所述混合室位于分隔板的下方,所述混合室内部设有搅拌装置,所述支撑板设有多个通孔;过滤层位于支撑板上方;在混合室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主管道的一端相连,所述主管道的另一端与支管相连;所述投肥管的底端依次从过滤层、支撑板穿过并位于混合室内,所述投肥管的顶端伸出雨洪收集室上方。本实用新型所述雨洪利用灌溉系统,具有提高雨洪的利用率,节约灌溉成本,水肥一体化灌溉,利于植物生长等优点。
【专利说明】
一种雨洪利用灌溉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植物灌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雨洪利用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水资源短缺是人类面临的长期问题。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00m3,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缺水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雨洪资源是水循环系统的一个关键要素,具有缓解旱情、减少洪涝灾害,做为灌溉水源促进农林业增产等作用。但做为一种可供利用的资源,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而白白流失浪费,甚至于造成洪涝灾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0003]1、受地域限制较严重,雨水分布不均;
[0004]2、受时间的限制较严重,雨季雨量充沛,但是旱季降雨量极少,无法实现灌溉;
[0005]3、收集到的雨洪资源存在泥沙等杂质,容易堵塞管道。
[0006]4、收集方法上的限制,使得雨洪未能被充分用于灌溉。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雨水洪水收集利用为一体的灌溉系统,同时可以将雨水洪水与肥料混合后进行灌溉,具有提高雨水洪水的利用率,节约灌溉成本,水肥一体化灌溉,利于植物生长等优点。
[0008]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种雨洪利用灌溉系统,包括:水池、支撑板、过滤层、主管道、支管和投肥管;
[0010]所述支撑板位于水池内部并与水池的底面平行设置,将水池内部分隔成雨洪收集室和混合室两个区域,所述雨洪收集室位于分隔板的上方,所述混合室位于分隔板的下方,所述混合室内部设有搅拌装置,所述支撑板设有多个通孔;过滤层位于支撑板上方;
[0011]在混合室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主管道的一端相连,所述主管道的另一端与支管相连;所述支管设有用于对植物灌溉的喷头;
[0012]所述投肥管的底端依次从过滤层、支撑板穿过并位于混合室内,所述投肥管的顶端伸出雨洪收集室上方。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支撑板分隔成雨洪收集室和混合室,所述雨洪收集室用于收集雨水、洪水,收集的雨水、洪水经过滤层过滤后在重力的作用下进入混合室,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需要添加多种肥料,在混合室中,肥料与过滤后的水充分搅拌混合,经主管道流入支管,并通过流量计与阀门控制可以分别按植物所需进行控制灌溉。
[0014]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雨水,通过水池的蓄水作用避免了雨洪受地域时间限制的问题,通过过滤层的设置避免了堵塞管道,混合室的设置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具有节约灌溉成本,占地小,节约空间,提高雨水、洪水的利用率,水肥一体化灌溉,利于植物生长等优点。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6]进一步,所述过滤层包括由上至下设置的第一土工布层、石英砂层和第二土工布层。优选地,所述第一土工布层的厚度为1.5cm,石英砂层的厚度为4cm,第二土工布层的厚度为1.5cmο
[00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充分保证过滤效果。
[0018]进一步,所述搅拌装置设有多个。
[001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物料(例如:肥料等)投入后,设置多个搅拌装置可以有利于充分混匀搅拌。
[0020]进一步,所述其中一个搅拌装置位于投肥管的底端的下方。
[002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物料(例如:肥料等)投入后,刚好落于搅拌装置的上方,有利于混匀。
[0022]进一步,所述主管道设有水栗。
[002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水栗用于将混合后的料液经主管道输送至支管。
[0024]进一步,所述支管设有流量计。
[002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实时观测支管的流量情况。
[0026]进一步,所述支管设有阀门。
[002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根据流量的数据以及灌溉的具体情况,实施调节流量、开启或关闭。
[0028]进一步,所述投肥管的顶端设有用于开启或关闭的盖子。
[002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需要投放肥料时,将盖子打开;投放完毕后,将盖子关闭,用于防止较大的颗粒状杂质落入,堵塞投肥管。
[0030]进一步,所述出水口设有过滤网。
[0031 ]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过滤网,用于过滤杂质,防止堵塞主管道和支管。
[0032]进一步,所述水池的外壁设有保温层。
[003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肥料与水混合的时候可能会产热,设置保温层,避免混合后的溶液温度过低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003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洪利用灌溉系统不仅可以利用雨水、洪水进行灌溉,还可以利用河水、井水混肥灌溉。
【附图说明】
[0035]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灌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6]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37]1、雨洪收集室,2、混合室,3、支撑板,4、第一土工布,5、石英砂层,6、第二土工布层,7、保温层,8、搅拌装置,9、主管道,10、水栗,11、流量计,12、阀门,13、支管,14、投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39]如图1所示,一种雨洪利用灌溉系统,包括:水池、支撑板3、过滤层、主管道、支管和投肥管;
[0040]所述水池为方形水池。所述水池的外壁设有保温层7,所述保温层7的材质为聚氨酯发泡材料。
[0041]所述支撑板3位于水池内部并与水池的底面平行设置,将水池内部分隔成雨洪收集室I和混合室2两个区域,所述雨洪收集室I位于分隔板的上方,所述混合室2位于分隔板的下方,所述混合室2内部设有搅拌装置,搅拌装置设有多个,所述支撑板3设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在支撑板3上均匀分布;过滤层位于支撑板3上方;所述过滤层的厚度为5-10厘米,所述过滤层包括由上至下设置的第一土工布4层、石英砂层5和第二土工布层6,发明人在研究中意外发现,采用这样设置的过滤层可以满足植物灌溉的需要,尤其当所述第一土工布层的厚度为I.5cm、石英砂层的厚度为4cm、第二土工布层的厚度为1.5cm时,过滤效果会更好。
[0042]在混合室2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主管道9的一端相连,所述主管道9的另一端与支管13相连;所述支管(13)设有用于对植物灌溉的喷头,喷头在图1中并未画出。
[0043]所述投肥管14的底端依次从过滤层、支撑板3穿过并位于混合室2内,所述投肥管14的顶端伸出雨洪收集室I上方。所述其中一个搅拌装置8位于投肥管14的底端的下方。所述搅拌装置8与动力系统连接,动力系统为搅拌装置8的旋转提供动力。所述投肥管14的顶端设有用于开启或关闭的盖子。
[0044]所述主管道9设有水栗10。所述支管13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有多条,每条支管13设有流量计11和阀门12。
[00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雨洪利用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池、支撑板(3)、过滤层、主管道(9)、支管(13)和投肥管(14); 所述支撑板(3)位于水池内部并与水池的底面平行设置,将水池内部分隔成雨洪收集室(I)和混合室(2)两个区域,所述雨洪收集室(I)位于分隔板的上方,所述混合室(2)位于分隔板的下方,所述混合室(2)内部设有搅拌装置(8),所述支撑板(3)设有多个通孔;过滤层位于支撑板(3)上方; 在混合室(2)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主管道(9)的一端相连,所述主管道(9)的另一端与支管(13)相连;所述支管(13)设有用于对植物灌溉的喷头; 所述投肥管(14)的底端依次从过滤层、支撑板(3)穿过并位于混合室(2)内,所述投肥管(14)的顶端伸出雨洪收集室(I)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雨洪利用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包括由上至下设置的第一土工布(4)层、石英砂层(5)和第二土工布层(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雨洪利用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8)设有多个。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雨洪利用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中一个搅拌装置(8)位于投肥管(14)的底端的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雨洪利用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9)设有水栗(10)0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一种雨洪利用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13)设有流量计(11)。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一种雨洪利用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13)设有阀门(12)。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一种雨洪利用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肥管(14)的顶端设有用于开启或关闭的盖子。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一种雨洪利用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设有过滤网。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一种雨洪利用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池的外壁设有保温层(7)。
【文档编号】A01G25/00GK205431338SQ201620299389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2日
【发明人】甄宝艳, 李红丽, 贾志军, 王淮亮, 董智, 皮昌道, 刘凤婵, 邢晓光, 张晨, 李娟
【申请人】河北省水利技术试验推广中心, 山东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