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耗能内循环土壤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低耗能内循环土壤系统,包括控制室、水源池和地下渗水装置;所述控制室包括水泵、过滤筒、鼓风机、配液池和营养池,所述水泵将水自水源池中抽出输送到配液池中,所述过滤筒通过管路与配液池底的喷气嘴连接,所述营养池与配液池连接,所述水泵将配液池中的水抽出输送到输水管;所述地下渗水装置包括输水管、渗水管和排污阀,所述渗水管的表面设有多个渗水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循环土壤系统具有以下优点:通过高压水塔持续供水和供给营养液,从地面下方的输水管和渗水管自地下向土壤供水、空气和营养液,同时利用水流自下而上的流动将土壤中的杂质带出土壤,系统自动交替灌溉水分、空气、营养液,使土壤形成稳定的内循环。
【专利说明】
低耗能内循环土壤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浇灌并防止土壤肥力下降的设备,特别涉及低耗能内循环土壤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现代农业种植土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化肥和农药在土壤中的累积会导致土壤本身肥力下降、毒素累积、透气性下降等问题,导致土壤受污染而产量下降甚至无法再继续种植,对土壤的改善方法也存在成本高、见效慢等缺点,在耕地的种植过程中,需要解决土壤中的养分流失、毒素积累,土壤中的空气减少等问题。
[0003]因此,现有的农业种植土壤的改善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发明内容】
[0004](— )发明目的: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自动控制土壤施肥、浇水,并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土质变坏的内循环土壤系统。
[0005](二)技术方案:低耗能内循环土壤系统,其中,包括控制室、水源池和地下渗水装置;
[0006]所述控制室包括水栗、过滤筒、鼓风机、配液池和营养池,所述水栗将水自水源池中抽出输送到配液池中,所述过滤筒通过管路与配液池底的喷气嘴连接,所述营养池与配液池连接,所述水栗将配液池中的水抽出输送到输水管;
[0007]所述地下渗水装置包括输水管、渗水管和排污阀,所述输水管包括至少两根,所述渗水管设置在相邻输水管之间,所述渗水管的表面设有多个渗水孔。
[0008]优选的,所述控制室中的鼓风机、水栗通过太阳能电池供电,所述太阳能电池与铺设在控制室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控制室中的鼓风机、水栗通过风能电池供电,所述风能电池与设置在控制室外的风力发电设备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输水管平行均匀排列,所述输水管设置在土壤表面以下30-80厘米处,所述渗水管在相邻输水管之间垂直设置,所述渗水管均匀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配液池为一水泥池,所述配液池深0.5-2米。
[0012]优选的,所述营养池中设有搅拌装置。
[0013]优选的,所述配液池通过水栗将水抽到高压水塔中,所述高压水塔通过管路与输水管连接,所述高压水塔位于地面以上2-5米。
[0014]优选的,所述鼓风机通过管路与输水管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渗水管的渗水孔为设置在渗水管管壁上的倒喇叭状开口。
[0016]优选的,所述输水管的远端设有排污阀。
[0017](三)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循环土壤系统具有以下优点:通过高压水塔持续供水和供给营养液,从地面下方的输水管和渗水管自地下向土壤供水、空气和营养液,同时利用水流自下而上的流动将土壤中的杂质带出土壤,系统自动交替灌溉水分、空气、营养液,使土壤形成稳定的内循环,有利于土壤土质的保持和植物的快速、健康生长,系统利用风能或太阳能,可进一步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低耗能内循环土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低耗能内循环土壤系统的渗水孔的结构示意图。
[0020]10-水源池;20-过滤筒;30-鼓风机;31-喷气嘴;40-配液池;50-水栗;60-营养池;71-输水管;72-渗水管;73-排污阀;74-渗水孔;80-控制室;81-太阳能电池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2]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示意图,需要注意的是,此附图仅作为示例,并非是按照等比例的条件绘制的,并且不应该以此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际要求保护范围构成限制。
[0023]耕地土壤在长期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I,肥力下降,持续施肥导致土壤板结,土壤含氧量下降,肥料无法被土壤吸收,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甚至无法耕种;2,土壤中肥料、农药等有害物质聚集,受损土壤很难自我修复和净化;3,土壤施肥浇水费时费力,地表浇水的方式对水的利用率低,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0024]为了设计一种持续改善土壤土质,并形成一种可自动为土壤提供水、氧气、养分的内循环系统,本技术方案涉及低耗能内循环土壤系统,其中,包括控制室80、水源池10和地下渗水装置;
[0025]所述控制室80包括水栗50、过滤筒20、鼓风机30、配液池40和营养池60,所述水栗50将水自水源池10中抽出输送到配液池40中,所述过滤筒20通过管路与配液池40底的喷气嘴31连接,所述营养池60与配液池40连接,所述水栗50将配液池40中的水抽出输送到输水管71;
[0026]所述地下渗水装置包括输水管71、渗水管72和排污阀73,所述输水管71包括至少两根,所述渗水管72设置在相邻输水管71之间,所述渗水管72的表面设有多个渗水孔74。
[0027]过滤筒20可过滤水源池10中的水分,防止杂质进入输水管71和渗水管72造成系统堵塞,鼓风机30向配液池40中持续打气,提尚水中的氧气含量,为土壤提供尚含氧量的水和营养液,水栗50将水输送到输水管71和渗水管72中,渗水管72中始终保持一定水压,可提高灌溉效率。
[0028]所述控制室80中的鼓风机30、水栗50通过太阳能电池供电,所述太阳能电池与铺设在控制室80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81连接。
[0029]所述控制室80中的鼓风机30、水栗50通过风能电池供电,所述风能电池与设置在控制室80外的风力发电设备连接。
[0030]所述输水管71平行均匀排列,所述输水管71设置在土壤表面以下30-80厘米处,所述渗水管72在相邻输水管71之间垂直设置,所述渗水管72均匀设置。
[0031 ] 所述配液池40为一水泥池,所述配液池40深0.5-2米。
[0032]所述营养池60中设有搅拌装置。营养池60中可以混入不同的化肥、微生物液等,通过搅拌装置可以将各种养分充分搅拌均匀。
[0033]所述配液池40通过水栗50将水抽到高压水塔中,所述高压水塔通过管路与输水管71连接,所述高压水塔位于地面以上2-5米,利用高压水塔的水压实现自动浇灌,能耗较低,也容易控制。
[0034]所述鼓风机30通过管路与输水管71连接,可通过鼓风机30直接对土壤提供空气,改善土壤的土质。
[0035]所述渗水管72的渗水孔74为设置在渗水管72管壁上的倒喇叭状开口,倒喇叭开口可以防止土壤落入渗水管72,同时可以增强渗水孔74的出水压力,增强渗水效果。
[0036]所述输水管71的远端设有排污阀73,通过排污阀73将输水管71中的污水和游泥排出,保证输水管71和渗水管72内通畅,不易出现堵塞。
[0037]以上内容是对本发明创造的优选的实施例的说明,可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但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举例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创造的【具体实施方式】仅限于这些实施例的说明。对本发明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和变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低耗能内循环土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室、水源池和地下渗水装置; 所述控制室包括水栗、过滤筒、鼓风机、配液池和营养池,所述水栗将水自水源池中抽出输送到配液池中,所述过滤筒通过管路与配液池底的喷气嘴连接,所述营养池与配液池连接,所述水栗将配液池中的水抽出输送到输水管; 所述地下渗水装置包括输水管、渗水管和排污阀,所述输水管包括至少两根,所述渗水管设置在相邻输水管之间,所述渗水管的表面设有多个渗水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耗能内循环土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室中的鼓风机、水栗通过太阳能电池供电,所述太阳能电池与铺设在控制室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耗能内循环土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室中的鼓风机、水栗通过风能电池供电,所述风能电池与设置在控制室外的风力发电设备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耗能内循环土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管平行均匀排列,所述输水管设置在土壤表面以下30-80厘米处,所述渗水管在相邻输水管之间垂直设置,所述渗水管均匀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耗能内循环土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液池为一水泥池,所述配液池深0.5-2米。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耗能内循环土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池中设有搅拌目.ο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耗能内循环土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液池通过水栗将水抽到高压水塔中,所述高压水塔通过管路与输水管连接,所述高压水塔位于地面以上2-5米。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耗能内循环土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鼓风机通过管路与输水管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耗能内循环土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水管的渗水孔为设置在渗水管管壁上的倒喇叭状开口。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耗能内循环土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管的远端设有排污阀。
【文档编号】A01B77/00GK205510740SQ201620092950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31日
【发明人】周全
【申请人】广州美光环境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