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连续化生产作业扁茶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连续化生产作业扁茶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茶叶加工机械,尤其涉及一种加工扁茶的机械。
背景技术:
现有扁茶炒制机械主要有"单锅扁茶机"、"三锅多功能扁茶机"和"振动理条机"等类型,而高档扁茶仍以手工炒制为主。"单锅扁茶机"由于集杀青、压扁、辉锅作业于一锅完成,产品存在色黄、色暗现象;"三锅多功能扁茶机"虽然将杀青、压扁、辉锅三个工序分别在三只锅中完成,但生产效率低,茶叶品质受较多的人为因素影响,品质和规格一致性差。"振动理条机"是一种往复式惯性炒茶机,其锅体由多个U型槽排列而成,每个槽的槽底呈半圆形,中间具有梗茎凸起,锅体在传动机构带动下作往复运动,利用惯性炒制茶叶,梗茎凸起使茶叶翻抛,至适当干燥度时,在槽内放入压棒对茶叶进行压扁。该机由于茶叶靠惯性翻身、无压力调整机构等,水份蒸发不足,不能进行塌压辉锅,炒制的茶叶色泽灰暗、扁度不足,茶身粗糙不光滑易断,品质低经济效益差,不能完成高档扁形茶制作。手工炒制,炒制方法不易掌握、产量有限、劳动强度大和经济效益差。 综上,现有扁形茶炒制机械除了上述问题,还存在一个无法实现连续生产作业问题,从而制约了扁形茶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发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连续化生产作业扁茶机,该机模拟人工炒制工序,实现程序化控制、连续化作业,制成的茶叶具有品质好、规格统一,尤其适合扁形茶大规模产业化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这种连续化生产作业扁茶机的结构包括机架,以及设置在机架上的弧底锅体、传动装置,机架两端设有进茶口和出茶口,其要点是多只弧底锅体水平状依次排列在所述进茶口和出茶口之间,所述弧底锅体的弧形方向与排列方向相一致,在每只弧底锅体内分别设有一根转轴,所述转轴的轴向与所述弧底锅体的排列方向相垂直,转轴上固设有能触及锅底的刮板和压板;所有转轴的一端经联接件与传动装置的传动轴作分别可控的离、合式联接,并由电控箱控制;相邻弧底锅体的间隔壁上设有可控的出茶门;在所有弧底锅体的下方设有一个保温腔,保温腔内设有吹风装置和电加热器,弧底锅体的锅壁上设有与保温腔相通的众多小孔。 如上所述的连续化生产作业扁茶机,其特征是所述联接件为设置在转轴一端的一被动锥齿轮和传动轴上的一主动锥齿轮,被动锥齿轮和主动锥齿轮受电磁装置控制具有啮合或分离两种工作状态。 如上所述的连续化生产作业扁茶机,其特征是所述出茶门受电磁装置控制,相对于弧底锅体的锅壁具有开、合两种工作状态。 如上所述的连续化生产作业扁茶机,其特征是靠近进茶口的弧底锅体内设有一块压板和二块刮板,绕转轴均匀分布;其余弧底锅体内设有二块压板和一块刮板,二块压板角,本例为120度,所述刮板与其中一块压板之间有一定的夹角,本例为60度。 如上所述的连续化生产作业扁茶机,其特征是所述刮板由刮板臂和铲叶板构成, 刮板臂固套在转轴上,铲叶板与弧底锅体内壁以线型接触。 如上所述的连续化生产作业扁茶机,其特征是所述压板由压板臂、压板座和柔软
体构成,压板座与压板臂铰接,压板臂固套在转轴上,柔软体与弧底锅体内壁接触;所述压 板臂上套有压簧及其调节螺母,用于调整压板与锅壁的间隙。 如上所述的连续化生产作业扁茶机,其特征是所述众多小孔呈圆形,设置在弧底 锅体的底壁上,孔径为l-3mm。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进茶口与出茶口之间设置多只有 别于现有理条机的大型弧底锅体,并在每只弧底锅体内的转轴上设置压板和刮板,特别是 按照扁茶炒制机理,在每块压板上压力调节装置,克服了现有机械仅依靠梗茎凸起、以及放 置压棍进行作业,使炒制的茶叶色泽灰暗、扁度不足,茶身粗糙不光滑易断的缺陷,。本机采 用程序化控制转轴旋转、出茶门开合,以及压板和刮板在转轴带动下模拟人工炒制工艺,对 锅内茶叶进行理条、压扁和辉锅作业,再结合微热风进行热交换,有利于确保产品品质和规 格的一致性。特别是本机械能够实现茶叶加工连续化、清洁化生产,从而有利于扁茶加工产 业的大规模发展。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整机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线剖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结构放大图。 图4为传动轴与转轴的联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出茶门控制结构示意图。 图中出茶门1,弧底锅体2,间隔壁2a,转轴3,刮板4,压板5,柔软体51,旋转轨 迹52,电热管6,吹风机7,传动轴8,被动锥齿轮81,压簧82,拨叉83,连杆84,电磁铁85, 主动锥齿轮86,拨叉支点87,门电磁铁9,门连杆91,门曲柄92,门转轴93,门拉簧94,机架 IO,转轴座IOI,护罩102,电控箱103,线槽104,进茶口 ll,出茶口 12,保温板13。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施例以六只弧底锅体2为例说明,当然,弧底锅体2的数量可根据 实际情况而增减。它由机架10、弧底锅体2、电控箱103,以及设置在弧底锅体2 —侧护罩 102内的传动装置构成。电控箱103与整机机架10分体设置,便于改善控制操作工作环境。 电控箱103经线槽104与传动装置相连,电控箱103的控制内容有手动控制和程序模块PUC 控制两部分,手动控制包括电机启动和转轴3转动;程序模块PUC控制包括出茶门的开、合, 出茶门的开、合时间根据制茶工艺要求设定。 参见图2,并结合图3。六只弧底锅体2水平状依次排列在进茶口 ll和出茶口 12 之间,弧底锅体2的弧形方向与排列方向相一致,在每只弧底锅体2内分别设置一根转轴3, 转轴3的轴向与所述弧底锅体2的排列方向相垂直,转轴3上固设能触及弧底锅体2锅底的
4刮板4和压板5。所有转轴3分别经联接件与传动轴8相联接。出茶门1设置在弧底锅体 2与相邻弧底锅体2的间隔壁2a上。在所有弧底锅体2的下方设置统一的保温腔,保温腔 由保温板13与六只弧底锅体2底部围成,保温腔内设置吹风机7和电热管6。每只弧底锅 体锅2的锅壁上设置众多小孔,孔径为①l-3mm,如①1. 5mm,使保温腔与弧底锅体2相通。 每只弧底锅体2的转轴3上根据制茶机理,均设置刮板4和压板5,首只弧底锅体 2内设置一块压板5和二块刮板4,第二至第六只弧底锅体2内设置二块压板5和一块刮板 4, 二块压板5之间的夹角为120度,刮板4与其中一块压板5之间夹角为60度,当然也可 以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刮板4由刮板臂和铲叶板构成,刮板臂固套在转轴3上,刮板臂的 长度以确保铲叶板能触及弧底锅体2内壁为宜,铲叶板与弧底锅体2内壁以线型接触。压 板5经压板臂固套在转轴3上,压板5与弧底锅体2内壁以面相接触,它由压板座、柔软体 51构成,压板座与压板臂铰接,柔软体51与弧底锅体2内壁接触。另外,根据制茶机理,所 述压板臂上还套置了压簧及其调节螺母,用于调整压板5与锅壁的间隙。通常情况下,所述 间隙从进茶口 11开始每锅递减,使压板5对茶叶的紧压力逐锅增加。 参见图4。该图示出了传动轴8与转轴3的联接结构,传动轴8水平向设置在六根 转轴3 —侧的护罩102内,传动轴8对应与六根转轴3的位置上,设有六只主动锥齿轮86, 六只主动锥齿轮86分别与安装在每根转轴3上的被动锥齿轮81相联接,这种联接受传动 轴电磁牵弓I离合器控制具有啮合或分离两种工作状态。当电磁铁85失电后,压簧82复位, 使拨叉83绕拨叉支点87转动一个角度,被动锥齿轮81和主动锥齿轮86啮合;电磁铁85 得电后,电磁铁85动作,连杆84拉动拨叉83使拨叉83绕拨叉支点87反方向转动一个角 度,被动锥齿轮81和主动锥齿轮86分离。啮合与分离按实际需要,通过电控箱103由人工 控制。 作业时,六个弧底锅体2内的转轴3通过离合器分别进行控制,在实际使用过程 中,如果需要调节某锅内压板5的压力,或更换压板5的柔软体51时,就需要脱开转轴3和 传动轴8之间的啮合。此时,电磁铁85得电吸合铁芯,拉近连杆84,通过拨叉83拨开被动 锥齿轮81实现分离。电磁铁85断电时,压簧82将被动锥齿轮85压出和主动锥齿轮86啮 合,转轴3转动作业。 参见图5。该图示出了出茶门控制结构,相邻的弧底锅体2的间隔壁2a上都设有 一个出茶门1,门曲柄92与门转轴93固定连接,门转轴93的两端设置在轴套上。门电磁铁 9失电时,门拉簧94拉动门曲柄92转动一个角度,使出茶门1闭合,门电磁铁9得电时,门 连杆91拉动门曲柄92反方向转动一个角度,使出茶门1开启。出茶门1的开启和闭合根 据制茶机理,由电控箱103预先设定的程序模块PUC控制,控制内容为茶叶在每只弧底锅体 2内滞留时间、出茶门1开启的保持时间。作业时,出茶门1开、合,通过程序设定到一定时 间,门电磁铁9得电吸合铁芯,带动门连杆91 ,门曲柄92使门转轴93转动一定角度,开启出 茶门l,保持通电一定时间,使锅内茶叶换锅扫清再断电。通过门拉簧94使出茶门1复位闭 合。通电时间和保持通电时间按实际制茶工艺设定。 为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实质内容,再阐述一下本机的工作原理 输送装置将一定量的待加工茶叶送入进茶口 11。六根转轴3在传动轴8的传动 下,带动压板5和刮板4在弧底锅体2内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茶叶进入弧底锅体2后,被压 板5压住沿锅壁运动,到设定的时间进行换锅。当第一锅的茶叶进入第二锅后,茶叶又进入第一锅,第二锅的茶叶进入第三锅后,第一锅的茶叶接着进入第二锅……周而复始,实现连续作业,到第六锅茶叶出锅进入下道工序。电热管6对弧底锅体2进行加热,并按照先高后低原则设定电热管6。吹风机13对保温腔送风,热风由众多小孔进入锅内,送走茶叶加热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湿气,从而保持茶叶色泽。第一弧底锅体2主要是起理条作用,在二块刮板4和一块压板5,以及从保温腔出来的热风共同作用下,茶叶被趣顷、部分失水,至设定时间,出茶门1开启;茶叶换至第二锅,在第二锅的刮板4和压板5,以及从保温腔出来的热风共同作用下,茶叶被压板5压住,沿锅壁运动造型,并在刮板4和热风作用下达到部分失水。[0027] 在整个制茶工序中,由于出茶门1的开、闭时间由程序模块按茶理预先设定控制,压板5的紧压力预先调整设定,主动锥齿轮86和被动锥齿轮81的啮合和分离可分别控制,本机不但能很好的模拟人工制作高档扁形茶的炒制方法,而且,通过将弧底锅体2水平状直线排列后,达到了机械化、连续化生产作业的目的,使制成的茶叶品质和规格一致,有利于高档扁形茶的规模化生产;再者,在弧底锅体2的锅壁上设置众多小孔,使保温腔的热风对茶叶作用,使茶叶在整个炒制过程中能及时排出湿气,保持了茶叶的翠绿度。
权利要求一种连续化生产作业扁茶机,包括机架(10),以及设置在机架(10)上的弧底锅体(2)、传动装置,机架(10)两端设有进茶口(11)和出茶口(12),其特征是多只弧底锅体(2)水平状依次排列在所述进茶口(11)和出茶口(12)之间,所述弧底锅体(2)的弧形方向与排列方向相一致,在每只弧底锅体(2)内分别设有一根转轴(3),所述转轴(3)的轴向与所述弧底锅体(2)的排列方向相垂直,转轴(3)上固设有能触及锅底的刮板(4)和压板(5);所有转轴(3)的一端经联接件与传动装置的传动轴(8)作分别可控的离、合式联接,并由电控箱(103)控制;相邻弧底锅体(2)的间隔壁(2a)上设有可控的出茶门(1);在所有弧底锅体(2)的下方设有一个保温腔,保温腔内设有吹风装置和电加热器,弧底锅体(2)的锅壁上设有与保温腔相通的众多小孔。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化生产作业扁茶机,其特征是所述联接件为设置在转轴(3) —端的一被动锥齿轮(81)和传动轴上的一主动锥齿轮(86),被动锥齿轮(81)和主动 锥齿轮(86)受电磁装置控制具有啮合或分离两种工作状态。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连续化生产作业扁茶机,其特征是所述出茶门(1)受电磁装 置控制,相对于弧底锅体(2)的锅壁具有开、合两种工作状态。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连续化生产作业扁茶机,其特征是靠近进茶口 (11)的弧底锅 体(2)内设有一块压板(5)和二块刮板(4),绕转轴(3)均匀分布;其余弧底锅体(2)内设 有二块压板(5)和一块刮板(4),二块压板(5)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所述刮板(4)与其中 一块压板(5)之间的夹角为60度。
5. 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连续化生产作业扁茶机,其特征是所述刮板(4)由刮板 臂和铲叶板构成,刮板臂固套在转轴(3)上,铲叶板与弧底锅体(2)内壁以线型接触。
6. 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连续化生产作业扁茶机,其特征是所述压板(5)由压板 臂、压板座和柔软体(51)构成,压板座与压板臂铰接,压板臂固套在转轴(3)上,柔软体 (51)与弧底锅体(2)内壁接触;所述压板臂上套有压簧及其调节螺母,调整压板(5)与锅 壁的间隙。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化生产作业扁茶机,其特征是所述众多小孔呈圆形,设置 在弧底锅体(2)的底壁上,孔径为1. 5mm。
专利摘要一种连续化生产作业扁茶机,包括机架、多只弧底锅体,每只弧底锅体内分别设有一根转轴,转轴上固设有能触及锅底的刮板和压板;所有转轴的一端经联接件与传动装置的传动轴作分别可控的离、合式联接,并由电控箱控制;相邻弧底锅体的间隔壁上设有可控的出茶门;在所有弧底锅体的下方设有一个保温腔,保温腔内设有吹风装置和电加热器,弧底锅体的锅壁上设有与保温腔相通的众多小孔。本机通过程序化控制转轴旋转、出茶门开合,使压板和刮板模拟人工炒制工艺,完成理条、压扁和辉锅作业,结合微热风交换,具有产品品质好、规格统一,特别是本机能够实现连续化、清洁化生产,从而有利于扁茶加工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文档编号A23F3/06GK201479834SQ200820208878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31日
发明者蒋建祥 申请人:程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