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矿物质水的配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产具有中性或碱性PH值的饮用矿物质水的配方成分。
背景技术:
随着天然水资源的减少及水质的下降,开发具有天然水水质特征的饮用水产品, 已成为包装饮用水行业开拓市场的重要途径。在国内市场上,自2003年康师傅矿物质水产 品面世以来,可口可乐、雀巢、娃哈哈、屈臣氏、统一、乐百氏、达利园和今麦郎等多家国内外 知名企业都加入到矿物质水的生产行列,先后提出自己的矿物水品牌。近年来饮用矿物质水已成为我国饮料行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品之一。目前市场 上的饮用矿物质水,虽然通过适量矿物质成分的添加,解决了纯净水中矿物质成分贫乏的 问题,但是由于生产工艺中的反渗透处理,水体与大气环境接触,以及添加强电解质类矿物 质等原因,使得产品的PH值均为酸性。然而自古以来人类赖以生存饮用的天然水,由于水 体中天然存在的碳酸盐缓冲系统的作用,一般都呈中性或弱碱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为解决目前生产工艺条件下,矿物质水产品的pH值呈酸性 的技术难题,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的规定与限量范围内,提供一种 中性或碱性PH值矿物质水的配方。本发明的发明构思是选择具有不同电解常数的弱电解质碳酸钾(K2CO3)、碳酸 氢钠(NaHCO3)、碳酸钠(Na2CO3)、碳酸氢钾(KHCO3)等作为酸碱调节剂构成矿物质水配方的 主要成分,开发一种具有中性或碱性PH值的饮用矿物质水产品。其关键点在于通过按一定 比例添加碳酸钾、碳酸氢钠、碳酸钠、碳酸氢钾等,改变水体中CO2-HCO3--CO32-之间的化学平 衡,使水体的PH值为7. 0-9. 0,并形成稳定的pH缓冲体系。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矿物质水含有酸碱调节剂,所述酸碱调节剂包括碳酸钾和碳酸氢钠,所 述碳酸钾和碳酸氢钠的重量比为1 20 1 10。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酸碱调节剂由碳酸钾和碳酸氢钠组成,所述碳酸钾和碳酸 氢钠的重量比为1 20 1 10。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碳酸钾和碳酸氢钠的重量比为3 11 3 7。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酸碱调节剂还包括碳酸钠和碳酸氢钾,所述碳酸钠和碳酸 氢钾的重量比为1 20 1 10。进一步地,本发明碳酸钠和碳酸氢钾的重量比为3 11 3 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各酸碱调节剂添加物均符合国家相关食 品添加剂标准,并使矿物质水的PH值为7. 0-9. 0,水体特征较纯净水、目前的矿物质水产品 更为接近天然水,并且即使在打开瓶盖的状态下,PH值也能长期保持稳定。人们长期饮用 碱性矿物质水,可使人体酸碱达到平衡,有利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功能的改善。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所称矿物质水是指在纯净水的基础上添加酸碱调节剂而制成的,本发明得 到的矿物质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饮料通则》(GB10789-2007)中定义的六种包装饮用水之 一。生产制造中由企业依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的规定和限量添 加,卫生上按照《瓶(桶)装水卫生标准》(GB1^98-200;3)确保其饮用安全性。矿物质水的 PH值由pH计测量。本发明碳酸钾(K2CO3)、碳酸氢钠(NaHCO3)、碳酸钠(Na2CO3)、碳酸氢钾(KHCO3)等 酸碱调节剂可改变水体中CO2-HCO3--CO32-之间的化学平衡,最终制备得到pH值为7. 0-9. 0 的饮用矿物质水。实施例1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重量比、及pH值如 下碳酸钾5. Omg碳酸氢钠27.5mg碳酸钾与碳酸氢钠的重量比5 27.5矿物质水的pH值7. 25 (25 0C )实施例2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重量比、及pH值如 下碳酸钾5. Omg碳酸氢钠50mg碳酸钾与碳酸氢钠的重量比5 50矿物质水的pH值7. 1 (25 0C )实施例3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及pH值如下碳酸钾50mg/L碳酸氢钠5. Omg/L碳酸钾与碳酸氢钠的重量比50 5矿物质水的pH值9.01(25°C)实施例4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及pH值如下碳酸钾50mg/L碳酸氢钠27. 5mg/L碳酸钾与碳酸氢钠的重量比50 27.5矿物质水的pH值8. 13 (25 0C )实施例5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及pH值如下碳酸钾100mg/L27. 5mg/L 100 27. 5 8. 75 (25 0C )
碳酸氢钠
碳酸钾与碳酸氢钠的重量比 矿物质水的PH值 实施例6
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及pH值如下
碳酸钾15mg/L
碳酸氢钠35mg/L
碳酸钾与碳酸氢钠的重量比15 35
矿物质水的PH值7.38(25°C)
实施例7
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及pH值如下
碳酸钾15mg/L
碳酸氢钠25. 5mg/L
碳酸钾与碳酸氢钠的重量比15 25.5
矿物质水的PH值7.5(25°C)
实施例8
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及pH值如下
碳酸钾35mg/L
碳酸氢钠25. 5mg/L
碳酸钾与碳酸氢钠的重量比35 25.5
矿物质水的PH值7.83(25°C)
实施例9
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及pH值如下
碳酸钾55mg/L
碳酸氢钠25. 5mg/L
碳酸钾与碳酸氢钠的重量比阳25.5
矿物质水的PH值8.25(25°C)
实施例10
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及pH值如下
碳酸钾35mg/L
碳酸氢钠15mg/L
碳酸钾与碳酸氢钠的重量比35 15
矿物质水的PH值8.5(25°C)
实施例11
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及pH值如下
碳酸钠5. Omg/L
碳酸氢钾25. 5mg/L 碳酸钠与碳酸氢钾的重量比5 25.5
矿物质水的PH值7.24(25°C)0081]实施例12
0082]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及pH值如下
0083]碳酸钠5. Omg/L
0084]碳酸氢钾50mg/L
0085]碳酸钠与碳酸氢钾的重量比5 50
0086]矿物质水的pH值7. 1 (25 0C )
0087]实施例13
0088]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及pH值如下
0089]碳酸钠50mg/L
0090]碳酸氢钾25. 5mg/L
0091]碳酸钠与碳酸氢钾的重量比50 25.2
0092]矿物质水的pH值8. 12 (25 0C )
0093]实施例14
0094]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及pH值如下
0095]碳酸钠100mg/L
0096]碳酸氢钾5. Omg/L
0097]碳酸钠与碳酸氢钾的重量比100 5
0098]矿物质水的pH值9. O (25 0C )
0099]实施例15
0100]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及pH值如下
0101]碳酸钠100mg/L
0102]碳酸氢钾25.5mg/L
0103]碳酸钠与碳酸氢钾的重量比100 25.5
0104]矿物质水的pH值8. 6 (25 0C )
0105]实施例16
0106]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及pH值如下
0107]碳酸钠35mg/L
0108]碳酸氢钾15mg/L
0109]碳酸钠与碳酸氢钾的重量比35 15
0110]矿物质水的pH值8.3(25°C)
0111]实施例17
0112]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及pH值如下
0113]碳酸钠35mg/L
0114]碳酸氢钾2ang/L
0115]碳酸钠与碳酸氢钾的重量比35 22
0116]矿物质水的pH值7.5(25°C)
0117]实施例18
0118]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及pH值如下
0119]碳酸钠55mg/L
碳酸氢钾30mg/L碳酸钠与碳酸氢钾的重量比55 30矿物质水的pH值7. 55 (25 °C )实施例19纯净水经酸碱调节后每升矿物质水中酸碱调节剂的添加量及pH值如下碳酸钠55mg/L碳酸氢钾15mg/L碳酸钠与碳酸氢钾的重量比55 15矿物质水的pH 值8.55(25°C)。
权利要求
1.一种矿物质水的配方,其特征是含有酸碱调节剂,所述酸碱调节剂包括碳酸钾和 碳酸氢钠,所述碳酸钾和碳酸氢钠的重量比为1 20 1 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物质水的配方,其特征是所述酸碱调节剂由碳酸钾和碳 酸氢钠组成,所述碳酸钾和碳酸氢钠的重量比为1 20 1 1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矿物质水的配方,其特征是所述碳酸钾和碳酸氢钠的 重量比为3 11 3 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物质水的配方,其特征是所述酸碱调节剂还包括碳酸钠 和碳酸氢钾,所述碳酸钠和碳酸氢钾的重量比为1 20 1 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矿物质水的配方,其特征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钾的重量比为 3 11 ; 3 6ο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矿物质水的配方,其含有酸碱调节剂,所述酸碱调节剂包括碳酸钾和碳酸氢钠,所述碳酸钾和碳酸氢钠的重量比为1~20∶1~10。进一步,酸碱调节剂中还包括碳酸钠和碳酸氢钾,所述碳酸钠和碳酸氢钾的重量比为1~20∶1~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各酸碱调节剂添加物均符合国家相关食品添加剂标准,矿物质水的pH值为7.0-9.0,水体特征较纯净水、目前的矿物质水产品更为接近天然水,并且即使在打开瓶盖的状态下,pH值也能长期保持稳定;人们长期饮用碱性矿物质水,可使人体酸碱达到平衡,有利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功能的改善。
文档编号A23L1/304GK102100364SQ201010588309
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7日
发明者于勇, 和劲松, 朱松明, 朱瑞, 李建平, 甘晓玲 申请人: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