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具有单培养、共培养及群培养优势的人胚胎培养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胚胎培养装置,尤其是一种具有单培养、共培养及群培养优势的人胚胎培养皿。
背景技术:
目前,胚胎在体内发育过程中,与生殖道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双向交流,生殖道上皮细胞及一些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对胚胎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中,胚胎体外培养是模拟胚胎体内的发育模式、环境及营养需求等的过程。目前,胚胎体外培养主要有三种方法:单培养、群培养及共培养。研究证明,共培养技术可以改善胚胎的体外培养效果,克服体外发育阻断,增加发育到囊胚期的胚胎数和提高囊胚的质量;群培养能有效提高胚胎的发育潜能,提高胚胎的种植率。单培养能一一对应的监测胚胎的发育过程。三种培养方法中各有优缺点。随着培养液的不断改进,胚胎的体外发育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了能准确了解胚胎发育过程,绝大多数生殖采用了单培养方法进行胚胎的培养。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中,胚胎质量是影响临床妊娠率的独立而又关键因素。目前各中心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微滴单培养系统。这是适应当前胚胎选择形式下的一种必须的胚胎培养方式。因为如何选择最有发育潜能的胚胎进行移植是当前生殖医学研究的热点和挑战点,也是解决现推崇的单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关键措施。目前有形态学评分、代谢组分析、基因组分析等方法进行胚胎选择,而这些选择方法的实施均需建立在单培养一一对应的基础上,因此单培养是现在也是未来胚胎体系的趋势,但是,目前单胚胎系统,存在胚胎发育阻断,囊胚形成率低的缺陷,极大影响了各类选择方法的实施,尤其是目前最有前景的基因组学分析法。而单培养的缺陷,恰好可被共培养和群培养弥补。研究已经证明。与单培养相t匕,共培养和群培养能有效改善胚胎的体外培养效果,克服体外发育阻断,增加发育到囊胚期的胚胎数和提高囊胚质量的优势。但是,传统共培养和群培养不能一一对应的监测每个胚胎的发育过程,不利于胚胎选择的实施。由于脱离母体环境,胚胎的发育率及质量仍存在很多问题,胚胎体外培养过程仍有许多不解之谜。体外培养系统缺陷是影响临床妊娠率的重要瓶颈之一。如何改善胚胎体外生长环境,提高胚胎质量与发育潜能,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一个能综合三种培养方法优势的胚胎培养体系,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首次将三种培养方法的优势综合在胚胎皿中的具有单培养、共培养及群培养优势的人胚胎培养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种具有单培养、共培养及群培养优势的人胚胎培养皿,皿体下底的中部设有呈圆盘形的细胞培养池, 细胞培养池的四周均匀固定安装的多个呈半球形的胚胎培养孔;胚胎培养孔包括 第I胚胎培养孔、第2胚胎培养孔、第3胚胎培养孔、第4胚胎培养孔、第5胚胎培养孔、第6胚胎培养孔、第7胚胎培养孔和第8胚胎培养孔;第I胚胎培养孔、第2胚胎培养孔、第3胚胎培养孔、第4胚胎培养孔、第5胚胎培养孔、第6胚胎培养孔、第7胚胎培养孔和第8胚胎培养孔依次分别通过第I通道、第2通道、第3通道、第4通道、第5通道、第6通道、第7通道和第8通道与细胞培养池固定连通;第I胚胎培养孔、第2胚胎培养孔、第3胚胎培养孔、第4胚胎培养孔、第5胚胎培养孔、第6胚胎培养孔、第7胚胎培养孔和第8胚胎培养孔八者之间通过第9通道互相固定连通。[0008]第I通道、第2通道、第3通道、第4通道、第5通道、第6通道、第7通道、第8通道和第9通道分别与第I胚胎培养孔、第2胚胎培养孔、第3胚胎培养孔、第4胚胎培养孔、第5胚胎培养孔、第6胚胎培养孔、第7胚胎培养孔和第8胚胎培养孔的连接部位置高于胚胎培养孔的最低点。皿体的直径设为35臟,高设为IOmm ;第I胚胎培养孔、第2胚胎培养孔、第3胚胎培养孔、第4胚胎培养孔、第5胚胎培养孔、第6胚胎培养孔、第7胚胎培养孔、第8胚胎培养孔的直径均设为5mm,深度均设为2.5_。第I胚胎培养孔、第2胚胎培养孔、第3胚胎培养孔、第4胚胎培养孔、第5胚胎培养孔、第6胚胎培养孔、第7胚胎培养孔、第8胚胎培养孔依次之间的距离均设为2mm ;细胞培养池的直径设为8mm,深度设为3mm。第I通道、第2通道、第3通道、第4通道、第5通道、第6通道、第7通道、第8通道和第9通道的直径均设为1.0mm。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实用新型从胚胎培养体系的发展需求出发,首次将三种培养方法的优势综合在一种新式胚胎皿中,旨在为辅助生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降低多胎率、提高辅助生殖安全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辅助生殖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单囊胚移植则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亦是未来发展趋势。而本培养系统具备单培养、共培养和群培养的优势,既能显著提高胚胎质量和囊胚形成率,而高的优质囊胚形成率是生殖医学家和患者共同追求目标;又能一一对应监测单个胚胎的发育,极大方便动态形态学评估、代谢组学分析和基因组学分析等选择手段的应用,为有效的筛选出最有发育潜力的胚胎提高了强有力的保障。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 第I胚胎培养孔1、第2胚胎培养孔2、第3胚胎培养孔3、第4胚胎培养孔4、第5胚胎培养孔5、第6胚胎培养孔6、第7胚胎培养孔7、第8胚胎培养孔8、细胞培养池9、第I通道10、第2通道11、第3通道12、第4通道13、第5通道14、第6通道15、第7通道16、第8通道17、第9通道18、皿体19。这种具有单培养、共培养及群培养优势的人胚胎培养皿,皿体19下底的中部设有呈圆盘形的细胞培养池9,细胞培养池9的四周均匀固定安装的多个呈半球形的胚胎培养孔;胚胎培养孔包括:第I胚胎培养孔1、第2胚胎培养孔2、第3胚胎培养孔3、第4胚胎培养孔4、第5胚胎培养孔5、第6胚胎培养孔6、第7胚胎培养孔7和第8胚胎培养孔8 ;第I胚胎培养孔1、第2胚胎培养孔2、第3胚胎培养孔3、第4胚胎培养孔4、第5胚胎培养孔5、第6胚胎培养孔6、第7胚胎培养孔7和第8胚胎培养孔8依次分别通过第I通道10、第2通道11、第3通道12、第4通道13、第5通道14、第6通道15、第7通道16和第8通道17与细胞培养池9固定连通;第I胚胎培养孔1、第2胚胎培养孔2、第3胚胎培养孔3、第4胚胎培养孔4、第5胚胎培养孔5、第6胚胎培养孔6、第7胚胎培养孔7和第8胚胎培养孔8八者之间通过第9通道18互相固定连通。第I通道10、第2通道11、第3通道12、第4通道13、第5通道14、第6通道15、第7通道16、第8通道17和第9通道18分别与第I胚胎培养孔1、第2胚胎培养孔2、第3胚胎培养孔3、第4胚胎培养孔4、第5胚胎培养孔5、第6胚胎培养孔6、第7胚胎培养孔7和第8胚胎培养孔8的连接部位置高于胚胎培养孔的最低点。皿体19的直径设为35臟,高设为IOmm ;第I胚胎培养孔1、第2胚胎培养孔2、第3胚胎培养孔3、第4胚胎培养孔4、第5胚胎培养孔5、第6胚胎培养孔6、第7胚胎培养孔
7、第8胚胎培养孔8的直径均设为5mm,深度均设为2.5mm。第I胚胎培养孔1、第2胚胎培养孔2、第3胚胎培养孔3、第4胚胎培养孔4、第5胚胎培养孔5、第6胚胎培养孔6、第7胚胎培养孔7、第8胚胎培养孔8依次之间的距离均设为2mm ;细胞培养池9的直径设为8mm,深度设为3mm。第I通道10、第2通道11、第3通道12、第4通道13、第5通道14、第6通道15、第7通道16、第8通道17和第9通道18的直径均设为1.0mm。工作原理:。如
图1所示,在一个直径为35mm、高为IOmm的培养皿内,其底部有8个胚胎培养孔并按顺序编成1-8号(胚胎培养孔呈半球形,直径为5mm,深度为2.5mm,当加满培养液后便呈球形);在皿的中间,有一个直径为8mm的圆盘形的细胞培养池,深度为3mm。胚胎培养孔之间的距离2_。胚胎培养孔之间、胚胎培养孔与细胞培养池之间有直径1.0mm的通道连接(注:通道与胚胎培养孔连接部稍高于胚胎培养孔的最低点,以防止抖动时胚胎沿通道移动)。这样胚胎培养孔之间、胚胎培养孔与细胞培养池之间相互联通相互平衡,形成一个共同的培养环境又能独立观察的系统。胚胎培养方法及应用效果:此培养系统的应用评估,采用卵丘细胞作为共培养细胞。操作方法如下:在其取卵时,从卵冠丘复合物中割取少量透亮、富含卵泡液的卵丘细胞团,将其漂洗干净后吹打使卵丘细胞散落并调到浓度为2 X 106,备用。在本设计的培养皿中每个培养孔加入40 μ I的培养液,细胞培养池中加入100 μ 1,加入培养箱30min后在细胞培养池加入30 μ L已调好的卵丘细胞悬液(约6000个)。备用。选择年龄< 35岁,获卵数> 20枚的患者30例。然后将其正常受精卵随机分为以下4组培养:Α组为受精后1-6天均微滴单培养;Β组为受精后1-2天应用本培养系统培养,3-6天为群培养;C组为受精后1-2天群培养,3-6天应用本系统培养;D组为受精后1_6天全程应用本培养系统培养。结果与分析:与常规A组相比,D组的D 3优胚率、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率均显著提高。与B、C组相比,D组的优胚率、囊胚率亦有提高,但无显著差异,而高质量囊胚率则显著提高,B、C组之间则不差异。这表明,本培养系统有效综合了单培养、群培养、共培养三种培养系统的优势,显著提高了胚胎质量和发育潜能。表1:本培养系统的培养效果评估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单培养、共培养及群培养优势的人胚胎培养皿,其特征在于:皿体(19)下底的中部设有呈圆盘形的细胞培养池(9),细胞培养池(9)的四周均匀固定安装的多个呈半球形的胚胎培养孔;胚胎培养孔包括:第I胚胎培养孔(I)、第2胚胎培养孔(2)、第3胚胎培养孔(3)、第4胚胎培养孔(4)、第5胚胎培养孔(5)、第6胚胎培养孔¢)、第7胚胎培养孔(7)和第8胚胎培养孔(8);第I胚胎培养孔(I)、第2胚胎培养孔(2)、第3胚胎培养孔(3)、第4胚胎培养孔⑷、第5胚胎培养孔(5)、第6胚胎培养孔(6)、第7胚胎培养孔(7)和第8胚胎培养孔(8)依次分别通过第I通道(10)、第2通道(11)、第3通道(12)、第4通道(13)、第5通道(14)、第6通道(15)、第7通道(16)和第8通道(17)与细胞培养池(9)固定连通;第I胚胎培养孔(I)、第2胚胎培养孔(2)、第3胚胎培养孔(3)、第4胚胎培养孔(4)、第5胚胎培养孔(5)、第6胚胎培养孔(6)、第7胚胎培养孔(7)和第8胚胎培养孔⑶八者之间通过第9通道(18)互相固定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单培养、共培养及群培养优势的人胚胎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I通道(10)、第2通道(11)、第3通道(12)、第4通道(13)、第5通道(14)、第6通道(15)、第7通道(16)、第8通道(17)和第9通道(18)分别与第I胚胎培养孔(I)、第2胚胎培养孔(2)、第3胚胎培养孔(3)、第4胚胎培养孔(4)、第5胚胎培养孔(5)、第6胚胎培养孔¢)、第7胚胎培养孔(7)和第8胚胎培养孔(8)的连接部位置高于胚胎培养孔的最低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单培养、共培养及群培养优势的人胚胎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皿体(19)的直径设为35mm,高设为IOmm ;第I胚胎培养孔(I)、第2胚胎培养孔(2)、第3胚胎培养孔(3)、第4胚胎培养孔(4)、第5胚胎培养孔(5)、第6胚胎培养孔(6)、第7胚胎培养孔(7)、第8胚胎培养孔⑶的直径均设为5_,深度均设为2.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单培养、共培养及群培养优势的人胚胎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I胚胎培养孔⑴、第2胚胎培养孔(2)、第3胚胎培养孔(3)、第4胚胎培养孔(4)、第5胚胎培养孔(5)、第`6胚胎培养孔¢)、第7胚胎培养孔(7)、第8胚胎培养孔(8)依次之间的距离均设为2mm;细胞培养池(9)的直径设为8mm,深度设为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单培养、共培养及群培养优势的人胚胎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I通道(10)、第2通道(11)、第3通道(12)、第4通道(13)、第5通道(14)、第6通道(15)、第7通道(16)、第8通道(17)和第9通道(18)的直径均设为1.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单培养、共培养及群培养优势的人胚胎培养皿,第1胚胎培养孔、第2胚胎培养孔、第3胚胎培养孔、第4胚胎培养孔、第5胚胎培养孔、第6胚胎培养孔、第7胚胎培养孔和第8胚胎培养孔依次分别通过第1通道、第2通道、第3通道、第4通道、第5通道、第6通道、第7通道和第8通道与细胞培养池固定连通;第1胚胎培养孔、第2胚胎培养孔、第3胚胎培养孔、第4胚胎培养孔、第5胚胎培养孔、第6胚胎培养孔、第7胚胎培养孔和第8胚胎培养孔八者之间通过第9通道互相固定连通。培养皿具备单培养、共培养和群培养的优势,显著提高胚胎质量和囊胚形成率,能一一对应监测单个胚胎的发育,为有效的筛选出最有发育潜力的胚胎提高了强有力的保障。
文档编号C12M1/22GK202945247SQ2012206782
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7日
发明者冯贵雪, 张波, 周红, 汪彩珠, 舒金辉, 甘贤优, 林若芸, 陈焕华, 邓曦和 申请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