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牛樟菌的培养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0406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一种牛樟菌的培养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牛樟菌的培养基。所述的培养基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香樟树叶煮沸液25%-50%,香樟油0.15%-0.43%,碳源0.5%-5%,氮源0.05%-0.5%,酵母0.1%-5%,无机盐0.3%-0.8%,PH调节剂0.2-0.5%,二次蒸馏水补足至1000ml。本发明将牛樟芝生长的最适碳源及氮源最适氮源、香樟树叶煮沸液等按一定重量份之比配制成培养基,并将培养基的PH控制在6-7,利于樟芝菌丝体的发酵及生长,且本发明的培养基配制方法简单,且保存及使用技术等方面成熟,利于樟芝的培养及大规模化生产。
【专利说明】 一种牛樟菌的培养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真菌培养基,具体涉及一种牛樟菌的培养基。

【背景技术】
[0002]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又称牛樟芝或牛樟燕,樟芝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省的桃园、南摧毁及屏东等海拨100m以上的深山密林中,生长缓慢,产量稀少。研究发现樟芝成分复杂,含有很多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抗氧化、保肝、抗癌、解毒、消炎等,对食物中毒等危急病症具有神奇的疗效,牛樟芝在台湾亦被称为森林中的红宝石,一直盛有”灵芝之王”的美誉。
[0003]近年来,由于樟芝的药理活性日益被人们所知,其食用或药用价值也日益凸显,人们对樟芝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但野生樟芝数量稀少且取得不易,因此,人工培养方法获得樟芝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人工培养樟芝的方法包括椴木栽培法、液态发酵法等,但这些方法具有培养周期长、培养成本高等缺点,且培养出的樟芝菌丝体生物及三萜类等有效成分含量低。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牛樟芝培养基,该培养基配制简单,保存及使用技术成熟,且该培养基含量牛樟芝生长所需的各种成分,适于牛樟芝的培养及大规模化工业发酵生产。


【发明内容】

[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配制简单、使用技术成熟,适于大规模化生产的牛樟菌的培养基。
[000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牛樟菌的培养基,所述的培养基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香樟树叶煮沸液25%-50%,
香樟油0.15%-0.43%,
碳源0.5%-5%,
氮源(λ 05%-0.5%,
酵母0.1%-5%,
无机盐0.3%-0.8%,
PH 调节剂0.2-0.5%,
二次蒸馏水补足至1000ml。
[0006]优选的,所述的香樟树叶煮沸液的浓度为3%_5%。
[0007]优选的,所述的香樟树叶煮沸液由香樟树叶与水按体积比为(3-5): (97-95)煮沸15-30min 而得。
[0008]优选的,所述的碳源选自玉米粉、葡萄糖或蛋白胨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氮源选自柠檬酸铵、硫酸铵、麸皮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无机盐选自氯化钠、磷酸氢钾或磷酸二氢钾中的一种或多种。
[0009]优选的,所述的葡萄的重量份之比为2%。
[0010]优选的,所述的氮源为重量比为(1-3):(0.5-2)的硫酸铵及麸皮的混合物。
[0011]优选的,所述的氮源为0.2%的柠檬酸铵。
[0012]优选的,所述的PH调节剂选自盐酸或氢氧化钠中的一种。
[0013]优选的,所述的培养基的PH为6-7。
[0014]一种如上所述的牛樟芝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0.15%-0.43%的香樟油,0.5%-5%的碳源,0.05%-0.5%的氮源,0.1%-5%的酵母,
0.3%-0.8%的无机盐,水煮15-30min,过滤去渣,滤液中加入25%_50%的香樟树叶煮沸液,补二次蒸馏水至1000ml,湿热灭菌20min后取出冷却备用。
[0015]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几点:
1.研究显示,樟芝菌丝体培养的最适条件为:PH为6-7,最适碳源为2%的葡萄糖,最适氮源为0.2%的柠檬酸铵或硫酸铵、麸皮的混合物,本发明中,将上述各组分与香樟树叶煮沸液及香樟油按一定重量比组成樟芝菌的培养基,利于樟芝菌丝体的发酵及生长。
[0016]2.研究显示,利用香樟树木屑培养基进行樟芝试验性栽培时,菌丝体生长缓慢,本发明将含有樟芝生长所需的营养成人的液体培养基代替传统的固体培养,更适合牛樟菌的发酵及生长。
[0017]3.本发明的培养基配制方法简单,且保存及使用技术等方面成熟,利于樟芝的培养及大规模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019]实施例1
一种牛樟菌的培养基,所述的培养基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香樟树叶煮沸液25%,
香樟油0.15%,
碳源0.5%,
氮源0.05%
酵母0.1%,
无机盐0.3%,
PH调节剂0.2%,
二次蒸馏水补足至1000ml。
[0020]所述的香樟树叶煮沸液的浓度为3%。
[0021]所述的香樟树叶煮沸液由香樟树叶与水按体积比为3:97煮沸15min而得。
[0022]所述的碳源为玉米粉;所述的氮源为柠檬酸铵;所述的无机盐为氯化钠。
[0023]所述的PH调节剂为盐酸。
[0024]所述的培养基的PH为6。
[0025]一种如上所述的牛樟芝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0.15%的香樟油,0.5%的葡萄糖,0.05%的柠檬酸铵,0.1%的酵母,0.3%的氯化钠,水煮15min,过滤去渣,滤液中加入25%的香樟树叶煮沸液,补二次蒸馏水至1000ml,湿热灭菌20min后取出冷却备用。
[0026]实施例2
一种牛樟菌的培养基,所述的培养基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香樟树叶煮沸液50%,
香樟油0.43%,
碳源5%,
氮源0.5%,
酵母5%,
无机盐0.8%,
PH调节剂0.5%,
二次蒸馏水补足至1000ml。
[0027]所述的香樟树叶煮沸液的浓度为5%。
[0028]所述的香樟树叶煮沸液由香樟树叶与水按体积比为5:95煮沸30min而得。
[0029]所述的碳源为蛋白胨;所述的氮源为硫酸铵;所述的无机盐为磷酸氢钾。
[0030]所述的PH调节剂为氢氧化钠。
[0031]所述的培养基的PH为7。
[0032]一种如上所述的牛樟芝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0.43%的香樟油,5 %的碳源,0.5%的氮源,5%的酵母,0.8%的无机盐,水煮30min,过滤去洛,滤液中加入50%的香樟树叶煮沸液,补二次蒸馏水至100ml,湿热灭菌20min后取出冷却备用。
[0033]实施例3
一种牛樟菌的培养基,所述的培养基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香樟树叶煮沸液35%,
香樟油0.30%,
碳源2%,
氮源0.25%,
酵母2.5%,
无机盐0.5%,
PH调节剂0.3%,
二次蒸馏水补足至1000ml。
[0034]所述的香樟树叶煮沸液的浓度为4%。
[0035]所述的香樟树叶煮沸液由香樟树叶与水按体积比为4:96煮沸20min而得。
[0036]所述的碳源为重量份之比为2%的葡萄糖,所述的氮源为重量比为1:0.5的的硫酸铵及麸皮的混合物。
[0037]所述的PH调节剂为氢氧化钠。
[0038]所述的培养基的PH为6.5。
[0039]一种如上所述的牛樟芝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0.30%的香樟油,2%的碳源,0.25%的氮源,2.5%的酵母,0.5%的无机盐,水煮20min,过滤去洛,滤液中加入35%的香樟树叶煮沸液,补二次蒸馏水至1000ml,湿热灭菌20min后取出冷却备用。
[0040]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牛樟菌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养基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香樟树叶煮沸液25%-50%, 香樟油0.15%-0.43%, 碳源0.5%-5%, 氮源(λ 05%-0.5%, 酵母0.1%-5%, 无机盐0.3%-0.8%, PH 调节剂0.2-0.5%, 二次蒸馏水补足至1000m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牛樟菌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香樟树叶煮沸液的浓度为3%-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牛樟菌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香樟树叶煮沸液由香樟树叶与水按体积比为(3-5): (97-95)煮沸15-30min而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牛樟菌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源选自玉米粉、葡萄糖或蛋白胨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氮源选自柠檬酸铵、硫酸铵、麸皮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无机盐选自氯化钠、磷酸氢钾或磷酸二氢钾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牛樟菌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葡萄的重量份之比为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牛樟菌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氮源为重量比为(1-3):(0.5-2)的硫酸铵及麸皮的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牛樟菌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氮源为0.2%的柠檬酸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牛樟菌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PH调节剂选自盐酸或氢氧化钠中的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牛樟菌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养基的PH为6-7。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牛樟芝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0.15%-0.43%的香樟油,0.5%-5%的碳源,0.05%_0.5%的氮源,0.1%_5%的酵母,.0.3%-0.8%的无机盐,水煮15-30min,过滤去渣,滤液中加入25%_50%的香樟树叶煮沸液,补二次蒸馏水至1000ml,湿热灭菌20min后取出冷却备用。
【文档编号】C12N1/14GK104293683SQ201410536847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3日
【发明者】刘巴宁, 郑安乔 申请人:中山安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