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包含它的鞋和凉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29501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鞋底,包含它的鞋和凉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鞋底,与具有它的鞋和凉鞋。
背景技术
至今为止,人们知道,脚按照具有建筑学上的结构的方式由26根骨构成。另外,脚中的关节、韧带和筋等的脚部的全部组成一起统一为1个系统。另外,人们知道,在脚中,具有纵向脚弓部和横向脚弓部。具体来说,象图16所示的那样,连接A-C线的脚弓部为内侧的纵向脚弓部,连接B-C线的脚弓部为外侧的纵向脚弓部。另外,连接A-B线的脚弓部为横向脚弓部。上述的脚弓部具有柔性,并且在步行时作为不可缺少的缓冲器发挥作用。此外,在脚弓部正常的场合,如果其立于平坦修整路面上,则通过图16的3个点(A点~C点)支承人体体重。在此场合,由于内侧的纵向脚弓部(A-C)不与路面接触,故内侧的纵向脚弓部(A-C)成为“脚心”。在这里,当脚弓部处于异常降低或增强等的病理状态时,将得不到行走、步行和站立位置保持所必需的体重支承。对此,在荻島秀男监译的“关节的生理学II下肢”医歯药出版株式会社,1986年1月30日,pp.190~213中有公开。
上述脚结构能够使脚适应未修整的路面,并且将因体重移动而产生的力从脚传递给路面。比如,象图17所示的那样,上述被称为“脚心”的内侧纵向脚弓部(A-C)具有包容从路面突起的石头等的功能。
另外,人们认为,脚的形态和功能按照不仅适应平坦修整路面,而且还适应柔软的土、砂路面、凹凸路面和倾斜路面等的各种地形的方式进化,从而获得在各种地形自由活动的功能(运动)。具体说,作为脚的运动,如图18所示,具有背屈运动和底屈运动。另外,在基本肢位,脚底与下腿长轴垂直。另外,还具有图19所示的外翻运动和内翻运动,图20所示的内转运动和外转运动,以及图21所示的内翻运动和外翻运动。
此外,作为脚的运动,包括有裸脚步行的“剪式”运动。在这里,裸脚步行的“剪式”运动按照将脚从外向内摆动的方式进行行走,由此可减少步行时的能量消耗,使得长时间步行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剪式步行”指在从后跟触地起,脚的外侧缘的触地,脚掌整体的触地,后跟的离地,脚尖支承,象踢那样,脚从脚触后跟触地,到整个脚掌触地,从外翻,到内翻的运动中,进行从脚掌整体触地,到踢,从相反的内翻,到外翻的运动。
但是,在现代生活中,由于总是有鞋来保护脚,并且总是在平坦铺装硬路面上步行,故上述脚的运动受到限制。其结果是,具有难于进行剪式步行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脚结构不完全的小孩,其步行不稳定,故具有更加难于剪式步行的问题。另外,由于因脚的运动受到限制,产生脚弓支承筋的萎缩,故还具有脚弓部的位置降低的问题。在这里,如图22所示,如果脚的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则容易形成扁平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可抑制脚弓部的位置降低,同时促进剪式步行的鞋底。
本发明中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可抑制脚弓部的位置降低,同时促进剪式步行的鞋底的鞋和凉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鞋底包括与步行面接触的底面;和形成在与脚心相对应的底面的内侧区域、从底面突出的第1突起部。
在第1方面的鞋底中,如上述所述,在与脚心相对应的底面的内侧的区域,从底面突出形成第1突起部,由此,在底面内侧的第1突起部触地时,底面外侧沿触地方向倾斜,故可容易使体重移向外侧。其结果,可促使脚从外侧向内侧摆动行走的剪式步行。另外,由于在与脚心相对应的底面内侧区域,从底面突出形成第1突起部,可通过第1突起部,支承构成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骨的一部分,故可抑制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由此,可抑制因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而造成扁平足。
在上述第1方面的鞋底中,优选将上述第1突起部设置于与上述脚心相对应的底面内侧区域中的、与上述脚的舟状骨附近相对应的区域。在这种结构中,因第1突起部的支承,舟状骨不会下降,故可容易抑制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由此,可容易抑制因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而造成扁平足。
在上述第1方面的鞋底中,上述第1突起部优选具有可促进剪式步行的从上述底面突出的长度。这种构成容易促进剪式步行。
此时,优选将上述第1突起部的中心部附近的从上述底面的突出长度,设定成大于上述第1突起部的外缘部附近的从上述底面的突出长度。在这种结构中,第1突起部的触地底从第1突起部的中心部附近向外缘部附近呈倾斜的形状,故底面内侧的第1突起部在接触步行面时,底面的外侧容易向触地的方向倾斜。由此,可更加容易地使体重移向外侧,这样,可进一步促进剪式步行。
在上述第1方面的鞋底中,优选还包括在与上述脚后跟附近对应的上述底面区域中的上述底面内侧的区域,形成从上述底面突出的第2突起部;和在上述脚后跟对应的上述底面区域中的上述底面外侧的区域,形成从上述底面突出的与上述第2突起部以规定间距隔开的且与上述第2突起部不连续的第3突起部。在这种结构中,当负荷作用在底面与脚后跟相对应的区域时,能够以互不连续方式形成的内侧的第2突起部和外侧的第3突起部为支点,使底面的与脚后跟相对应的区域向下呈凸起的弓状挠曲。由此,在底面的第2突起部和第3突起部触地时,脚后跟的脂肪层容易向下沿凸起的弓状而变形。此时,即使穿着鞋步行,也可使脚后跟的脂肪层与光脚状态脚后跟触地时实质上相同地变形,故可对脚掌进行实质上与在光脚步行时脚掌所承受的刺激相同的刺激。由此,可抑制脚的功能、肌力的下降。另外,由于脚后跟的脂肪层容易发生变形,故可抑制在步行中脚后跟受的压迫。由此,可抑制步行的不稳定。另外,由于通过互不连续地形成的内侧的第2突起部和外侧的第3突起部夹持脚后跟而保持该脚后跟,故可抑制脚向内侧倾斜而变成外翻足。由此,由于可进一步抑制内侧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故可进一步抑制成为扁平足。另外,还可抑制脚向外侧倾斜变为内翻足。
此时,优选沿步行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第2突起部和第3突起部,并且将从上述第2突起部和第3突起部的底面突出的长度,设定成从与上述脚后跟相对应区域的后部向上述脚尖侧的前部逐渐扩大。在这种结构中,由于与底面的第2突起部和第3突起部对应的区域接触地面时,负荷作用在整个脚后跟上,并且底面呈脚尖朝向上的倾斜,故容易保持脚关节的背屈位。由此,可延伸大腿三头筋(腿肚子),可抑制腿肚子的收缩(缩短)。
此时,优选将上述内侧的第2突起部的步行方向的长度和与上述步行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中的任何一个,设定成大于上述外侧的第3突起部的相对应长度。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在底面的内侧的第2突起部和外侧的第3突起部触地时,底面的外侧容易沿触地的方向倾斜,故体重容易移向外侧。由此,可进一步促进剪式步行。另外,由于底面的外侧容易沿触地方向倾斜,故可抑制变为外翻脚。
在上述第1方面的鞋底中,优选进一步包括形成在与构成上述脚的前足部的横向脚弓部的第1跖骨骨头附近和第5跖骨骨头附近之间相对应的上述底面的区域,从上述底面突出的第4突起部。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可通过第4突起部抑制前足部的横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故可抑制开帐足(脚趾根部横向缓弓形消失,变成扁平形)的发生,可预防拇趾外翻症。
此时,优选上述第1突起部,第2突起部,第3突起部和第4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个由多个突起部的集合体构成。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将第1~第4突起部中的至少1个分割开,故可容易将底面挠曲。由此,可容易对应于脚的运动,使底面变形。
此时,优选将构成上述突起部的集合体的多个突起部以规定间距相互间隔开地设置,并且各个突起部具有实质上呈正六边形的平面形状。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各个突起部的集合体的突起部之间的间距容易实质上达到一致,故作用于突起部的集合体上的负荷实质上容易均匀分散。
此时,优选在各个突起部的步行面侧的表面,形成具有规定的深度的凹部。在这种结构中,由于突起部容易发生弹性变形,故可缓和突起部触地时的冲击。
此时,优选将上述第4突起部的中心部附近相对上述底面的突出长度,设定成大于上述第4突起部的外缘部附近相对上述底面的突出长度。在这种结构中,在第4突起部的外缘部附近触地后,可顺利地使第4突起部的中心部附近触地。由此,容易从外侧向内侧实现体重移动。
在上述第1方面的鞋底中,优选进一步包括形成在从第1突起部、在与步行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以规定间距间隔开的脚的第5跖骨骨头粗糙面附近对应的底面外侧的区域,从底面突出的第5突起部。在这种结构中,由于第5突起部的支承使得第5跖骨骨头粗糙面不会下降,故第1突起部在步行面接触地面后,体重向外侧移动时,可抑制底面向外侧过度倾斜。此时,由于第1突起部和第5突起部之间未形成突起部,故在未修整的凹凸路面步行时,即使路面的凸状部位于第1突起部和第5突起部之间,第5跖骨骨头粗糙面因第5突起部的支承而不会下降。
在上述第1方面的鞋底中,优选进一步包括形成在从上述第1突起部、在与上述步行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以规定间距间隔开的脚的第5跖骨骨头的中间部附近相对应的底面外侧的区域,从底面突出的第6突起部。在这种结构中,由于第5跖骨骨头的中间部因第6突起部的支承而不会下降,故在体重移向脚尖时,可抑制底面向外侧过度倾斜。此时,由于第1突起部和第6突起部之间没有形成突起部,故在未修整的凹凸路面上步行时,即使路面的凸状部位于第1突起部和第6突起部之间,因第6突起部的支承,第5跖骨骨头的中间部不会下降。
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鞋包括鞋底,该鞋底包括与步行面接触的底面;和形成在与脚心相对应的底面内侧的区域,从底面突出的第1突起部。
在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鞋中,如上所述,通过在与脚心相对应的底面内侧的区域,形成从底面突出的第1突起部,因此在底面内侧的第1突起部触地时,底面外侧向触地方向倾斜,故可容易使体重移向外侧。其结果是,可促进从外侧向内侧使脚摆动的方式行走的剪式步行。另外,由于在与脚心相对应的底面内侧的区域,形成从底面突出的第1突起部,并通过第1突起部支承构成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骨的一部分,故可抑制脚的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由此,可抑制由于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而导致扁平足。
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凉鞋包括鞋底,该鞋底包括与步行面接触的底面;和形成在与脚心相对应的底面内侧的区域,从底面突出的第1突起部。
在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凉鞋中,如上所述,在与脚心相对应的底面的内侧的区域,形成从底面突出的第1突起部,因此在底面内侧的第1突起部触地时,底面外侧向触地方向倾斜,故可容易使体重移向外侧。其结果是,可促进从外侧向内侧使脚摆动的方式行走的剪式步行。另外,由于在与脚心相对应的底面内侧的区域,形成从底面突出的第1突起部,并通过第1突起部支承构成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骨的一部分,故可抑制脚的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由此,可抑制由于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而导致扁平足。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鞋的鞋底与脚骨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第1实施例的鞋底的底视图;图3为沿图2的箭头100-100线的剖视图;图4为表示脚的结构的俯视图;图5为表示第1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的鞋的鞋底与脚骨之间位置关系的鞋底的底面图和脚的侧视图;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鞋的鞋底的侧视图;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鞋的鞋底的底面图;图8为表示第2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的鞋的鞋底的底面图;图9为表示第1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的鞋的鞋底的突起部的底面图;图10为沿图9的200-200线的剖视图;图11为表示第1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的鞋的鞋底的底视图;图12为表示第1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的鞋的鞋底的底视图;图13为表示第1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的鞋的鞋底的底视图;
图14为表示第1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的鞋的鞋底的底视图;图15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鞋底用于凉鞋时的侧视图;图16为说明现有的脚的脚弓结构的侧视图;图17为说明现有的脚的运动的透视图;图18为说明现有的的基本肢位、背屈和底屈运动的侧视图;图19为说明现有的脚的外转和内转运动的透视图;图20为说明现有的脚的内平摆和外平摆运动的透视图;图21为说明现有的脚的内翻和外翻运动的透视图;图22为表示现有的脚的脚弓低下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第1实施例)参照图1~图4,对第1实施例的鞋的鞋底的结构进行描述。另外,图1和图2表示左脚鞋的鞋底。即,图2的上侧为鞋底的内侧,下侧为鞋底的外侧。
第1实施例的鞋100的鞋底1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由橡胶构成的底面1a,并且在与脚的舟状骨11附近相对应的底面1a的内侧区域,一体形成由橡胶构成的支承部2。在这里,舟状骨11构成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和脚心(由图2中的虚线围绕的区域D)的一部分。而且,支持部2设置于与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脚心)相对应的区域D内。另外,支承部2与步行方向垂直的方向(Y方向)的宽度W2在脚的宽度W1的2/3以下。另外,支承部2为本发明的“第1突起部”的一个实例。该支承部2由2个突起部2a和8个突起部2b构成,该2个突起部2a设置于支承部2的中心部附近,该8个突起部2b设置于支承部2的外缘部附近。另外,中心部附近的突起部2a从底面1a突出的长度约在8~15mm的范围内,外缘部附近的突起部2b从底面1a突出的长度约在3~4mm的范围内。即,如图3所示,支承部2的中心部附近从底面1a突出的长度,设置成大于支承部2的外缘部附近从底面1a突出的长度。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2个突起部2a和8个突起部2b相互以规定的均匀间距间隔开地设置,并且呈正六边形的平面形状。
另外,在第1实施例中,在与脚后跟12附近相对应的底面1a内侧区域,一体形成由橡胶构成的支承部3。此外,该支承部3为本发明的“第2突起部”的一个实例。该支承部3由8个突起部3a~3h构成,该8个突起部3a~3h沿步行方向(X方向),以规定的均匀间距排列。另外,该突起部3a~3h的从底面1a突出的长度,设成从底面1a的后部1b向前部1c逐渐扩大。即,支承部3的突出长度从底面1a的后部1b向前部1c逐渐增加。此外,突起部3a从底面1a突出的长度约在2~3mm的范围内,突起部3h从底面1a突出的长度约在10mm以下。另外,8个突起部3a~3h呈正六边形的平面形状。另外,在与脚后跟12附近相对应的底面1a的外侧区域,与内侧的支承部3不连续地一体形成由橡胶构成的支承部4。另外,支承部4为本发明的“第3突起部”的一个实例。该支承部4由沿X方向排列的8个突起部4a~4h构成。此外,突起部4a~4h分别具有与上述内侧的突起部3a~3h相同的从底面1a突出的长度和平面形状。
此外,在第1实施例中,在与构成前足部的横向脚弓部的第1跖骨骨头13a(参照图4)附近和第5跖骨骨头13e(参照图4)附近之间相对应的底面1a的区域,一体形成由橡胶构成的支承部5。具体来说,支承部5呈从平面看,以第3跖骨骨头13c(参照图4)附近为中心,具有包括第2跖骨骨头13b和第4跖骨骨头13d(参照图4)的一部分的尺寸。另外,支承部5为本发明的“第4突起部”的一个实例。该支承部5由1个突起部5a和6个突起部5b构成,该突起部5a设置于支承部5的中心部附近,该6个突起部5b设置于支承部5的外缘部附近。另外,中心部附近的突起部5a从底面1a的突出长度约在3~5mm的范围内,外缘部附近的突起部5b从底面1a的突出长度约在2~3mm的范围内。即,将支承部5的中心部附近从底面1a的突出长度,设成大于支承部5的外缘部附近从底面1a的突出长度。另外,1个突起部5a和6个突起部5b相互以规定间距间隔开地设置,呈正六边形的形状。
在第1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与脚心(区域D)相对应的底面1a的内侧的区域,形成从底面1a突出的支承部2,由此,在底面1a的内侧的支承部2触地时,底面1a的外侧沿触地方向倾斜,由此,可容易使体重向外侧移动。另外,由于底面1a的内侧的支承部2触地,底面1a的外侧沿触底的方向倾斜,然后,体重沿步行方向(X方向)移动时,可容易以支承部2为支点,按照在内侧形成弧形的轨迹方式使向外侧移动的体重移动。其结果是,可促进按照使脚从外侧向内侧摆动的方式行走的步行。另外,在与脚心(区域D)相对应的底面1a内侧的区域,形成从底面1a突出的支承部2,可通过该支承部2,支承构成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骨的一部分,由此,可抑制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由此,可抑制由于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而导致扁平足。
另外,在第1实施例中,通过将支承部2设置于与脚心(区域D)相对应的底面1a内侧的区域中的、与脚的舟状骨11附近相对应的区域,因支承部2的支承,舟状骨11不会下降,这样,可容易抑制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由此,可容易抑制由于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而导致扁平足。
此外,在第1实施例中,在与脚后跟12相对应的底面1a的内侧的区域,按照相对底面1a突出的方式形成支承部3,并且在与脚后跟12相对应的底面1a的外侧区域,按照与支承部3不连续的方式形成支承部4,由此,可在对底面1a中的与脚后跟12相对应的区域施加负荷时,以按照相互不连续的方式形成的内侧的支承部3和外侧的支承部4为支点,将底面1a中的与脚后跟12相对应的区域向下,呈凸起的弓状挠曲。由此,在底面1a的支承部3和4触地时,容易使脚后跟12的脂肪层向下沿凸起的弓状发生变形。此时,即使穿着鞋步行,也可使脚后跟12的脂肪层与光脚状态脚后跟触地时实质上相同地变形,故可对脚掌进行实质上与在光脚步行时脚掌所承受的刺激相同的刺激。由此,可抑制脚的功能、肌力的下降。另外,由于脚后跟12的脂肪层容易发生变形,故可抑制在步行中脚后跟12所受的压迫。由此,可抑制步行的不稳定。另外,由于通过互不连续地形成的内侧的第3突起部和外侧的第4突起部夹持脚后跟12而保持该脚后跟,故可抑制脚向内侧倾斜而变成外翻足。由此,由于可进一步抑制内侧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故可进一步抑制扁平足的发生。另外,还可抑制脚向外侧倾斜变为内翻足。
还有,在第1实施例中,支承部3和4的突出长度从底面1a的后部1b向前部1c逐渐增加,由此,在底面1a的支承部3和4触地时,负荷作用在整个脚后跟12上,并且按照脚尖朝向上方的方式,底面1a发生倾斜,故容易保持脚关节的背屈位。由此,由于可拉伸大腿的三头肌(腿肚子),故可抑制腿肚子的收缩(缩短)。
再有,在第1实施例中,在与构成上述脚的前足部的横向脚弓部的第1跖骨骨头13a附近和第5跖骨骨头13e附近之间相对应的底面1a的区域,形成从上述底面1a突出的第5支承部,可通过第5支承部抑制前足部的横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故可抑制开帐足的发生,可预防拇趾外翻症。
另外,在第1实施例中,通过将支承部2的中心部附近从底面1a的突出长度,设成大于支承部2的外缘部附近从底面1a的突出长度,支承部2的触地面从支承部2的中心部附近向外缘部附近形成倾斜的形状,故底面1a内侧的支承部2在接触步行面时,底面1a的外侧容易沿触地方向倾斜。由此,由于更加容易将体重向外侧移动,故可进一步促进剪式步行。
此外,在第1实施例中,通过按照大于支承部5的外缘部附近相对底面1a的突出长度的方式,设定支承部5的中心部附近相对底面1a的突出长度,故在支承部5的外缘部附近触地后,可顺利地使支承部5的中心部附近触地。由此,容易使体重从内侧移向外侧。
另外,在第1实施例中,由于支承部2~5分别由多个突起部2a,2b,3a~3h,4a~4h,5a和5b构成,分别将支承部2~5分开,故可容易使底面1a挠曲。由此,可容易对应于脚的运动,使底面1a变形。
还有,在第1实施例中,由于通过使分别构成支承部2~5的多个突起部2a,2b,3a~3h,4a~4h,5a和5b的平面形状呈正六边形状,相应的支承部2~5的突起部2a,2b,3a~3h,4a~4h,5a和5b之间的间距容易实质上均匀,故可容易实质上均匀地分散作用于相应的支承部2~5上的负荷。
图5为表示第1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的鞋的鞋底与脚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鞋底的底面图和脚的侧视图。参照图5,在该第1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中,1a除了形成支承部2~5,还一体形成由橡胶构成的支承部6和7。另外,支承部6和7分别为本发明的“第5突起部”和“第6突起部”的一个实例。
具体来说,支承部6设置于与脚的第5跖骨骨头粗糙面14附近相对应的底面1a的外侧的区域。即,支承部6从支承部2与步行方向相垂直的方向(Y方向),以规定的间距间隔开地设置。另外,支承部6具有约在2~4mm的范围内的从底面1a的突出长度,并且呈正六边形的平面形状。另外,支承部7设置于与脚的第5跖骨骨头15的中间部附近相对应的底面1a的外侧区域。即,支承部7从支承部2沿Y方向,以规定的间距间隔开地设置。另外,支承部7具有约在2~4mm的范围内的从底面1a的突出长度,呈正六边形的平面形状。
在该第1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由于在与脚的第5跖骨骨头粗糙面14附近相对应的底面1a的外侧的区域,形成从底面1a突出的由橡胶构成的支承部6,第5跖骨骨头粗糙面14因支承部6的支承而不会下降,故支承部2在接触步行面后体重移向外侧时,可抑制底面1a向外侧过度倾斜。另外,由于从支承部2沿与步行方向相垂直的方向(Y方向),以规定间距间隔开地设置支承部6,在支承部2和支承部6之间,未形成突起部,故在未修整的凹凸路面上步行时,即使在路面的凸状部位于支承部2和支承部6之间的情况下,第5跖骨骨头粗糙面14因支承部6的支承而不会下降。
另外,在第1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中,由于可在与脚的第5跖骨骨头15的中间部附近相对应的底面1a的外侧的区域,形成从底面1a突出的由橡胶构成的支承部7,在体重移向脚尖时,可抑制底面1a向外侧过度倾斜。另外,由于通过从支承部2沿与步行方向相垂直的方向(Y方向)以规定间距间隔开地设置支承部7,在支承部2和支承部7之间未形成突起部,故在于未修整的凹凸路面上步行时,即使在路面的凸状部位于支承部2和支承部7之间的情况下,第5跖骨骨头15的中间部因支承部7的支承而不会下降。
(第2实施例)参照图6和图7,在本第2实施例中,与上述的第1实施例不同,对形成于底面的各区域的支承部分别由1个突起部构成的情形进行描述。另外,图6和图7表示左脚鞋的鞋底。即,图7的顶侧为鞋底的内侧,底侧为鞋底的外侧。
第2实施例的鞋110的鞋底21如图6和图7所示,具有由橡胶构成的底面21a,并且在与脚的舟状骨11附近相对应的底面21a内侧的区域,一体形成由橡胶构成的支承部22。该支持部22设置于与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脚心)相对应的区域D内。另外,该支承部22中的与步行方向相垂直的方向(Y方向)的宽度W3在脚的宽度W1的2/3以下。另外,该支承部22为本发明的“第1突起部”的一个实例。此外,该支承部22的中心部附近从底面21a的突出长度约在8~15mm的范围内,该支承部22的外缘部附近从底面21a的突出长度约在3~4mm的范围内。即,该支承部22的中心部附近从底面21a的突出长度按照大于支承部22的外缘部附近相对底面21a的突出长度的方式设定。另外,该支承部22呈具有带圆弧部的角部的直角三角形的平面形状。
另外,在该第2实施例中,在与脚后跟12附近相对应的底面21a的内侧的区域,一体形成由橡胶构成的支承部23。此外,该支承部23为本发明的“第2突起部”的一个实例。该支承部23按照沿步行方向(X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且支承部23从底面21a的突出长度按照从底面21a的后部21b向前部21c逐渐增加的方式设定。即,支承部23的后部21b侧的端部23a的从底面21a的突出长度约在2~3mm的范围内,支承部23的前部21c侧的端部23b从底面21a的突出长度约在10mm以下。另外,支承部23具有朝向外侧的凸起弓形短边的长方形的平面形状。另外,在与脚后跟附近相对应的底面21a的外侧的区域,按照不与内侧的支承部23连续的方式,一体形成由橡胶构成的支承部24。另外,该支承部24为本发明的“第3突起部”的一个实例。此外,该支承部24按照沿步行方向(X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且支承部24从底面21a的突出长度按照从底面21a的后部21b向前部21c逐渐增加的方式设定。另外,支承部24的后部21b一侧的端部24a和前部21c一侧的端部24b,具有分别与上述内侧支承部23的端部23a和23b相同的从底面21a的突出长度。另外,支承部24具有与上述内侧的支承部23相同的平面形状。
另外,在第2实施例中,在与构成脚的前足部的横向脚弓部的第1跖骨骨头附近和第5跖骨骨头附近之间相对应的底面21a的区域,一体形成由橡胶构成的支承部25。另外,该支承部25为本发明的“第4突起部”的一个实例。此外,支承部25的中心部附近从底面21a的突出长度约在3~5mm的范围内,支承部25的外缘部附近从底面21a的突出长度约在2~3mm的范围内。即,支承部25的中心部附近从底面21a的突出长度,按照大于支承部25的外缘部附近从底面21a的突出长度的方式设定。另外,该支承部25具有朝向外侧的凸起弓状2条边的等腰三角形的平面形状。
在第2实施例中,如上所述,通过在与脚心(区域D)相对应的底面21a的内侧的区域,形成从底面21a突出的支承部22,与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在底面21a内侧的支承部22触地时,底面21a的外侧沿触地的方向倾斜,故可容易使体重移向外侧。其结果是,可促进按照从外侧向内侧使脚摆动的方式行走的步行。另外,通过在与脚心(区域D)相对应的底面21a内侧的区域,形成从底面21a突出的支承部22,与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可通过该支承部22支承构成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骨的一部分,由此,可抑制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进而,可抑制由于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而导致扁平足。
另外,在第2实施例中,在与脚后跟相对应的底面21a的内侧的区域,形成从底面21a突出的支承部23,并且在与脚后跟相对应的底面21a的外侧的区域,形成不与支承部23连续的支承部24,这样,与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在负荷作用于底面21a的与脚后跟相对应的区域上时,能够以相互不连续地形成的内侧支承部23和外侧支承部24为支点,将底面21a的与脚后跟相对应的区域向下挠曲成凸起的弓状。由此,在底面21a的支承部23和24触地时,脚后跟的脂肪层容易向下沿凸起的弓状发生变形。此时,即使穿着鞋步行,也可使脚后跟的脂肪层与光脚状态脚后跟触地时实质上相同地变形,故可对脚掌进行实质上与在光脚步行时脚掌所承受的刺激相同的刺激。由此,可抑制脚的功能、肌力的下降。另外,由于脚后跟的脂肪层容易发生变形,故可抑制在步行中脚后跟所受的压迫。由此,可抑制步行的不稳定。另外,由于通过互不连续地形成的内侧的支承部23和外侧的支承部24夹持脚后跟而保持该脚后跟,故可抑制脚向内侧倾斜而变成外翻足。由此,由于可进一步抑制内侧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故可进一步抑制导致扁平足。另外,还可抑制脚向外侧倾斜变为内翻足。
再有,在第2实施例中,通过在与构成脚的前足部的横向脚弓部的第1跖骨骨头附近和第5跖骨骨头附近之间相对应的底面21a的区域,形成从底面21a突出的支承部25,可通过该支承部25,抑制前足部的横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这样可抑制导致开帐足(拇趾外翻)。
另外,在第2实施例中,由于与由多个突起部的集合体形成的支承部形成于底面的第1实施例不同,支承部22~25分别由1个突起部构成,故与第1实施例相比较,底面21a难于挠曲。
此外,第2实施例的其它的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
图8为表示第2实施例的鞋的鞋底的底面图。参照图8,在该第2实施例的变形实例中,在底面21a上,除了形成支承部22~25,还一体形成由橡胶构成的支承部26和27。另外,该支承部26和27分别为本发明的“第5突起部”和“第6突起部”的一个实例。
具体来说,支承部26设置于与脚的第5跖骨骨头粗糙面附近相对应的底面21a的外侧的区域。即,支承部26从支承部22,沿与步行方向相垂直的方向(Y方向)以规定的间距间隔开地设置。另外,支承部26具有约在2~4mm的范围内的从底面21a的突出长度,并且呈正六边形的平面形状。此外,支承部27设置在与脚的第5跖骨骨头的中间部附近相对应的底面21a外侧的区域。即,支承部27从支承部22,沿Y方向以规定间距间隔开地设置。还有,支承部具有约在2~4mm的范围内的从底面21a的突出长度,并且具有正六边形的平面形状。
在该第2实施例的变形实例中,如上所述,通过在与脚的第5跖骨骨头的粗糙面附近相对应的底面21a的外侧的区域,形成从底面21a突出的支承部26,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变形实例同样,第5跖骨骨头粗糙面因支承部26的支承而不会下降,故可在支承部22触地后体重移向外侧时,抑制底面21a向外侧过度倾斜。另外,由于支承部26从支承部22沿与步行方向相垂直的方向(Y方向)以规定间距间隔开地设置,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变形实例同样,在支承部22和支承部26之间未形成突起部,故在未修整的凹凸路面上步行时,即使在路面的凸状部位于支承部22和支承部26之间的情况下,第5跖骨骨头粗糙面通过支承部26的支承而不会下降。
还有,在第2实施例的变形实例中,通过在与脚的第5跖骨骨头的中间部附近相对应的底面21a外侧的区域,形成从底面21a突出的支承部27,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变形实例同样,第5跖骨骨头的中间部得到支承部27的支承而不会下降,故在体重移向脚尖时,可抑制底面21a向外侧过度倾斜。另外,由于通过从支承部22,沿与步行方向相垂直的方向(Y方向)以规定间距间隔开地设置支承部27,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变形实例同样,在支承部22和支承部27之间未形成突起部,故在于未修整的凹凸路面上步行时,即使在路面的凸状部位于支承部22和支承部27之间的情况下,第5跖骨骨头的中间部仍可通过支承部27的支承而不会下降。
再有,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公开的实施例的各方面均为列举而非限制。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并不构成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只能由权利要求给出,另外,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方案均包括在本发明中。
比如,在上述第1和第2实施例中,在由橡胶构成的鞋底的底面,可一体形成由橡胶构成的支承部(突起部),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在由橡胶、EVA(乙烯乙酸乙烯酯)等形成的鞋底的底面上,事后设置由橡胶、EVA等形成的突起部。另外,在由EVA等形成的鞋内垫(midsole)上,一体形成突起部,并且在与该鞋内垫的突起部相对应的区域,贴付具有孔部的橡胶,由此,也可使由EVA等形成的鞋内垫的突起部从由橡胶构成的底面的孔部突出。
另外,在上述第1和第2实施例中,采用了呈正六边形,三角形等的平面形状的支承部(突起部),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采用呈正六边形,三角形以外的突起部。比如,也可采用呈圆形,正方形等的平面形状的突起部。另外,在用多个突起部的集合体形成突起部时,也可将平面形状相同、尺寸不同的多个突起部组合进行使用,还可将不同平面形状的多个突起部组合进行使用。另外,如图9和图10所示,也可在设置于鞋底31的底面31a的规定区域的突起部32a和32b的步行面侧的表面上,分别形成具有规定深度的凹部32c和32d。采用这种形成有凹部32c和32d的突起部32a和32b,由于突起部32a和32b易发生弹性变形,故可缓和突起部32a和32b触地时的冲击。
此外,在上述第1和第2实施例中,在与脚后跟附近相对应的底面的内侧和外侧的区域,分别形成呈相同的平面形状的支承部(突起部),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按照大于外侧的突起部的相对应的长度的方式设定内侧的突起部的步行方向(X方向)的长度和与步行方向相垂直的方向(Y方向)的长度中的任何一个。比如,也可象图11所示的那样,针对第1实施例的方案,按照沿Y方向与内侧的8个突起部3a~3h邻接的方式,还形成8个突起部43a~43h,由此,内侧的突起部的Y方向的长度大于外侧的突起部的Y方向的长度。另外,如图12所示,外侧的突起部4b~4g的数量(6个)小于内侧的突起部3a~3h的数量(8个),由此,也可使内侧的突起部的X方向的长度大于外侧的突起部的X方向的长度。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底面1a的与脚后跟相对应的区域触地时,底面1a的外侧容易沿触地方向倾斜,故体重容易移向外侧。由此,可进一步促进剪式步行,并且可抑制变为外翻足的情况。另外,如图11所示,在按照沿Y方向与内侧的8个突起部3a~3h邻接的方式,进一步形成8个突起部43a~43h时,优选突起部43a~43h的突出长度小于突起部3a~3h的突出长度。在这种结构中,当负荷作用于底面1a的与脚后跟相对应的区域时,可抑制底面1a的与脚后跟相对应的区域难于挠曲的问题。
还有,如图13所示,通过在Y方向与外侧的8个突起部4a~4h邻接地进一步形成8个突起部53a~53h,可以使外侧的突起部的Y方向的长度大于内侧的突起部的Y方向的长度。另外,如图14所示,通过使内侧的突起部3b~3g的数量(6个)小于外侧的突起部4a~4h的数量(8个),也可使外侧的突起部的X方向的长度大于内侧的突起部的X方向的长度。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底面1a的与脚后跟相对应的区域触地时,底面的内侧容易沿触地的方向倾斜,故体重容易移向外侧。由此,可抑制变为外翻足。
另外,在上述第1和第2实施例中,对本发明用于鞋的鞋底的实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用于鞋以外的鞋类的鞋底。例如,如图15所示,即使在第1实施例的鞋底1用于凉鞋200的情况下,仍可抑制脚弓的位置降低,并且促进剪式步行。
权利要求
1.一种鞋底,该鞋底包括与步行面接触的底面;形成在与脚心相对应的底面的内侧区域的、从底面突出的第1突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突起部设置在与所述脚心相对应的底面的内侧区域中的、与所述脚的舟状骨附近相对应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突起部具有可促进剪式步行的、从所述底面突出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1突起部的中心部附近的从所述底面突出的长度,设定成大于所述第1突起部的外缘部附近的从所述底面突出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形成在与所述脚后跟附近相对应的所述底面区域中的所述底面内侧的区域的、从所述底面突出的第2突起部;形成在与所述脚后跟对应的所述底面区域中的上述底面外侧的区域的、从所述底面突出的、与所述第2突起部以规定间距隔开且与所述第2突起部不连续的第3突起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突起部和第3突起部按照沿步行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将所述第2突起部和第3突起部的从所述底面突出的长度设定成,从与所述脚后跟相对应的区域的后部向所述脚尖前侧的区域逐渐增加。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内侧的第2突起部的步行方向的长度和与所述步行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中的任何一个设定成,大于所述外侧的第3突起部的相对应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形成在与构成所述脚的前足部的横向脚弓部的第1跖骨骨头附近和第5跖骨骨头附近之间相对应的所述底面的区域的、从所述底面突出的第4突起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突起部,第2突起部,第3突起部和第4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个由多个突起部的集合体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突起部的集合体的多个突起部相互以规定间距间隔开地设置,各个突起部实质上具有正六边形的平面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个突起部的步行面侧的表面,形成具有规定深度的凹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4突起部的中心部附近的从所述底面突出的长度,设定成大于所述第4突起部的外缘部附近的从所述底面突出的长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形成在从第1突起部、在与步行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以规定间距间隔开的与脚的第5跖骨骨头粗糙面附近对应的底面外侧的区域、从底面突出的第5突起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在从第1突起部、在与步行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以规定间距间隔开的与脚的第5跖骨骨头的中间部附近对应的底面外侧的区域、从底面突出的第6突起部。
15.一种鞋,该鞋包括鞋底,该鞋底包括与步行面接触的底面;形成在与脚心相对应的底面的内侧区域的、从底面突出的第1突起部。
16.一种凉鞋,该凉鞋包括鞋底,该鞋底包括与步行面接触的底面;形成在与脚心相对应的底面的内侧区域的、从底面突出的第1突起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抑制脚弓部的位置降低,同时促进剪式步行的鞋底。该鞋底包括与步行面接触的底面,以及形成在与脚心相对应的底面的内侧区域的、从底面突出的第1突起部。
文档编号A43B13/14GK1695512SQ200410095628
公开日2005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12日
发明者辻博明 申请人:京阪通商株式会社, 辻博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