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7296阅读:6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开收伞,具体来讲是关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该拉线结构能够在收伞时自动回收中棒的一部分,缩短收伞状态的长度。
背景技术
自动伞又称自动开收伞,是利用开伞弹簧和收伞弹簧将伞自动打开及收拢伞面的一种伞,自动伞只需按下手柄处按钮就可以自动打开及收拢伞面,方便了人们的控制操作, 且在收伞时,不需要手动收伞,雨水不会溅到人身上去。但上述情况收伞时,只能自动执行收拢伞面的动作,而要达到完全收伞的目的,还 必须用手将中棒压入到把手(伞头)中,否则下次便无法使用,这时由于伞的中棒完全打 开,伞的长度较长,需要压入的行程就比较长,需要较大的力才能将中棒压入到伞头中,对 于老年人和体弱者,这种操作方式就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该自动开收伞也具有一定的不便 性。因而,有必要对上述自动伞的结构进行改良,以满足人们收伞的需要。

发明内容
经研究发现,自动开收伞中,都设置有一拉线,该拉线一端连接子弹头,一端则绕 系上巢、下巢,固定于上巢上,该拉线仅是作为控制伞面收拢之用,如果能将该拉线进行改 良,使其具有拉动至少一节中棒的节管进行收拢,则能够在收拢伞面时,完成部分中棒的收 拢工作。因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该结构能够在 收伞面的同时至少收拢一部分中棒,能够有效地缩短收伞状态的伞长度,便于人们将中棒 压入到伞头内。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该结构通过设置至少两 条的拉线,利用拉线和中棒的运动关系达到收拢至少一部分中棒的效果。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该结构改变了开伞弹 簧的设置方式,可减少开伞弹簧的长度,节约资源。基于此,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拉线结构至少包括二条拉线一 条为主线,一条为副线,副线的一端连接于下巢上,另一端向上绕过上巢或与上巢固定于一 起的节管,连接于主线上;主线的一端绕过中棒中能够相对于上巢运动的中棒节管,再固定 于中棒(中棒包括中棒本身及其附属部件)或上巢(上巢包括上巢本身及其附属部件),另 一端则连接于设置于伞头内的伸张部件。开伞时,开伞弹簧会张开,将中棒节管的部分打开,同时主线、副线相互配合拉动 中棒其余的节管张开,将中棒打开,将中棒打开,并使下巢向上位移,撑开伞骨,形成完全的 开伞状态;由于开伞弹簧并不设置在所有的中棒节管中,收伞时,主线、副线失去拉系作用,收伞弹簧作用使下巢向下位移,这时开伞弹簧不会对其上方的中棒节管产生张力,通过主 线或副线或二者配合的作用收拢开伞弹簧上方的中棒节管,从而达到在收拢伞面的同时能 够收拢部分中棒的节管,能够有效地缩短收伞后的中棒长度。所述的拉线结构,主线和副线连接的方式,可以是固定、套扣、嵌入、卡扣、搭接的 任意一种,更进一步,可靠的方式是副线连接于下巢,向上固定于上巢上,另一端向上绕过 上巢,穿到中棒内,与主线固定于一起,主线一端连接于设置于伞头内的伸张部件上,一端 向上引出,固定于开伞弹簧撑开的中棒节管上方的节管上,其固定主线的节管上部设置有 一内塞块,用以固定副线,当然也可以直接将副线固定在该节管的壁上,但是这样不利于安 装。固定主线的节管下方的节管上部设有内塞块,上述内塞块中还设置一滑轮,通过 该滑轮绕系主线,使主线穿过中棒的节管与伸张部件进行连接。所述副线,其一端连接上巢后,绕过下巢,延伸出来,绕过上巢,再穿于中棒内,另 一端与设置于伞头内的伸张部件固定于一起,在开收伞的过程中,主线拉系所要收拢的伞 管,副线拉升下巢,以达成开伞状态,在收伞过程中,拉系主线和副线的拉力同时消失,在收 伞面的同时,在收伞面的同时能够收拢于下一节管。总之,在开收伞过程中,副线和主线要 平衡动作,并能达到收拢中棒部分节管的效果。所述伸张部件,包括子弹头、具有收放线功能的拉盘、扣头的任意一种,伸张部件 是现有自动开收伞中控制收拢伞面的部件,并不需要进行改进,采用任意一种现有的结构 形式,都可以实现。所述副线,三折伞、四折伞、五折伞的情况下,其通常连接于从上向下数的第一节 管,并固定于从上向上数的第二节管上,以在收拢伞面时候,将中棒的第一节管收拢;更进 一步,为了更好地收拢中棒,对于存在着四个节管和四个节管以上的中棒,副线可以设置一 个以上,例如四个节管,设置两条副线第一副线和第二副线,第一副线一端连接于下巢上, 一端绕系过上巢,穿于中棒内,固定于主线或连接于伸张部件上;第二副线则一端连接于从 上向下数第一节管,另一端则至少绕系过从上向下数第二节管,再固定到主线或连接于伸 张部件上,主线则一端至少连接到开伞弹簧所顶持中棒节管上方的节管,另一端连接于伸 张部件上。对于四个节管以上的中棒结构,依次类推,可以采用设置多个副线的形式实现收 拢部分中棒的效果,副线可以实现上一节管与下一节管之间的拉系,节管之间副线的设置 与四个节管中第二副线的设置方式是相同的。在副线和主线不发生缠绕的情况下,副线连接于节管的一端,可连接于该节管的 任意一个位置,而不必局限于节管的上部,同样主线也可以根据应用情况,连接于中棒节管 的任意一部位。一个以上副线与主线固定时,每个副线与主线的固定位置可以一致或者交错通过上述的结构,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收伞时,能够自动收拢部分中棒的节管,使收伞状态的伞长度变短;2、开伞弹簧不必设置于所有中棒的节管中,开伞弹簧的长度缩短,能够节约资源, 降低成本;3、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加工制作。4、更具有安全性。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方式的爆炸图,图3为图1所示方式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方式开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方式收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方式开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8为图6所示方式收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三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方式开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1为图9所示方式收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四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方式开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4为图12所示方式收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五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6为图15所示方式开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7为图15所示方式收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8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六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19为图18所示方式开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20为图18所示方式收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2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七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22为图21所示方式开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图23为图21所示方式收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主要特点在于设置至少两条拉线主线和副线,主线和副线固定于一起 (固定的方式可以是直接固定,也可以是间接固定),通过这两条拉线在开收伞的过程中保 持运动的平衡,从而实现收拢部分中棒的效果,下面从拉线的设置和具体实现的几个方面 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作详细说明。图1、图2所示,为本发明应用于三折自动开收伞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所示为装配图,图2为图1所示的爆炸图,图中所示部件除了拉线和开伞弹簧的结构外,其余结构均 与现有三折自动开收伞的部件一致。就是说本发明中,伞头9(包括子弹头套91)、子弹头8、 伞骨5、收伞弹簧6、中棒(包括外管31、中管32和内管33)、上巢4和下巢7的结构和位置 关系均没有多大变化,主要的改进之处在于副线1的设置、主线2的设置和开伞弹簧35的 设置。改进之处在于伞中设置有两条拉线,一条为副线1,一条为主线2,副线1 一端连 接于上巢4上,然后经下巢7、外管31的外部绕系于上巢内塞41的上巢滑轮42上,再穿过外管31的内部,连接于主线2的上,主线2 —端固定于子弹头8上,然后经过内管33、中管 32,固定于外管31的下部(原则可连接于外管31的任意一部位),图中所示,中管32内设 置一中管内塞321,中管内塞321上设置有滑轮322,主线2绕系该滑轮322后,再固定于外 管31的下部;考虑到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拉线设置于中棒内不会影响伞的外观和整体结构,中管32设置一塑胶管34,主线2从塑胶管34中穿出,绕系滑轮322 ;塑胶管34的作用是约 束主线2不会和开伞弹簧35发生纠结,并能控制子弹头8的位移长度。塑胶管34嵌入到 中管内塞321的下部,且中管内塞321下表面则抵于开伞弹簧5,又能约束开伞弹簧35的位 置,这样开伞弹簧35只设置在中管32和内管33中即可。主线2,其作用是用于开收伞的控制,还有一个作用是在开伞时拉系外管31,使外 管31打开;副线1的作用则是在开伞时,拉动下巢7向上运动,以打开伞骨5及伞面,收伞 时,促使外管31收拢于中管32。参照图3 —图5,对副线1和主线2的位置及运动关系进行了明确地显示,图3所 示,伞处于收拢状态时,副线2 —端连接上巢4,然后向下绕过下巢滑轮71,再向上绕于设置 于上巢内塞41中的上巢滑轮42,其另一端于打结点3与主线2固定在一起,此时下巢7位 于外管31的下部,中棒的外管31、中管32和内管33都收拢于一起,主线2的一端固定于子 弹头8上,向上引出,绕过中管内塞321中的滑轮322,另一端固定于外管31的下部,开伞弹 簧35被中棒所压制,主线2和副线1的打结点3位于滑轮322下方的塑胶管34内。开伞时,按动伞头9上的按钮,在开伞弹簧35的作用下,中管32弹开,子弹头8仍 然被卡掣,由于主线2的拉系,外管31则向上运动,直至外管31打开;同时,由于外管31的 上升,副线1被拉伸,将副线1向中棒内收入,则副线1带动下巢7向上位移,直至开伞状态, 如图4所示;主线2和副线1的打结点3位于塑胶管34的下部。收伞时,按动伞头9的按钮,松开对子弹头8的卡掣,子弹头8松脱,主线2对外管 31的拉系作用消失,在收伞弹簧6的作用下,伞骨5收拢,推动下巢7向下运动,直至下巢7 到达外管31的下部,在下巢7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副线1被拉出外管31,副线1拉动主线2 向上位移,同时,副线1对上巢4和外管31还有一个向下的拉力,拉动外管31向下运动,达 到外管31收拢于中管32的效果,如图5所示,此时,主线2和副线1的打结点3位于塑胶 管34的上部。在开伞的过程中,副线1是处于张紧状态,以形成对下巢7的拉系关系,同样,主线 2也基本处于张紧状态,以能够拉伸出外管31及保持位置的协调。这种作用过程,使得收伞 在收拢伞骨5的同时,外管31也同时被收拢于中管32,不仅具有现有自动开收伞的收伞动 作,还具有收拢部分中棒的的效果,便于人们对伞实现收拢,易于控制。总之,无论何种开收方式或拉线布置方式,开收伞时,副线和主线的运动保持平 衡,才能保证自动收拢外管。无论是三折自动开收伞、四折自动开收伞,甚至五折自动开收 伞,也需要这样的设置方式。图6-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拉线位置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方式中,与图1、 图2所示方式仅仅是伞头9内控制开收伞的伸张部件不一致,其它的部件,例如拉线的设置 方式都是一样的,故仅仅以拉线的位置关系图来进行描述。在图1、图2所示方式中,控制 开收伞的伸张部件为子弹头(还有附属配件),而该方式中则采用辘轳16 (还有附属配件,为现有产品),辘轳16为一类似卷尺状的盘线构成的盘,盘线能够给弹性地拉出及收拢,同 样,在该实施方式中主线2与辘轳16连接,具体地说,主线2直接接到辘轳盘16的盘线上。在此种结构方式中,一般需要将外管31和中管32收拢后固定住,否则又会导致开 伞的状况,通常是用外管扣住中管。在图6-图8所示的方式中,副线1和主线2的设置方式与图1所示方式相同,即 副线11 一端连接于上巢14上,然后经下巢17的下巢内塞171、外管131的外部绕系于上巢 内塞141的上巢滑轮142上,再穿过外管131的内部,连接于主线12的上,主线12 —端固 定于辘轳16上,然后经过内管133、滑轮1322,固定于外管131的下部。中管132上部设置 有中管内塞1321,中管内塞1321上设置滑轮1322。开伞时,开伞弹簧15弹开,使中管132弹开,辘轳16不动,由于主线12的拉系,夕卜 管131则向上运动,直至外管131打开;同时,由于外管131的上升,副线11被拉伸,将副线 11向中棒内收入,副线11带动下巢17向上位移,直至开伞状态,如图7所示;收伞时,辘轳16放出部分线,主线12对外管131的拉系作用消失,在收伞弹簧的 作用下,伞骨收拢,推动下巢17向下运动,直至下巢17到达外管131的下部,在下巢17向 下运动的过程中,副线11被拉出外管131,副线11拉动主线12向上位移,同时,副线11对 上巢17和外管131还有一个向下的拉力,拉动外管131向下运动,达到外管131收拢于中 管132的效果,如图8所示。图9-图11为本发明所实施另一种应用于三折伞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同样因为伞 的主要结构没有变化,只是拉线的设置方式局部发生变化,故采用拉线位置示意图表述发 明内容,对于与现有伞的结构部分,不再赘述。图9-图11所示,中棒是由外管231、中管232和内管233相互嵌套构成,开伞弹簧 25设置于中管232和内管233中,中管232的上部安装有中管内塞2321,该中管内塞2321 下部嵌套有塑胶管234,塑胶管234底面顶持开伞弹簧25,且在中管内塞2321中还设置有 滑轮2322。拉线结构包括两条拉线,副线21和主线22,副线21 —端固定于上巢27上,另 一端则向下绕过下巢27所设置的下巢滑轮271,再向上绕过设置于上巢内塞241中的上巢 滑轮242绕入到外管231内,并一直向下,固定于子弹头26的尾部23上;主线22—端连接于子弹头26,另一端则穿过(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 不穿过塑胶管234的方式,只是穿过塑胶管的方式使主线比较稳定)塑胶管234,绕过滑轮 2322穿出中管232,连接到外管231的下部。开伞时,开伞弹簧25打开,使中管232打开,同时,主线22拉系外管231,使外管 231也得以打开,副线21则在中管232和外管231打开时,拉动下巢27向上移动,形成图 10所示开伞状态;收伞时,子弹头26松脱,主线22对外管231的拉力消失,在收伞弹簧的作用下,下 巢27向下运动,副线21拉动外管231也向下移动,最终在收伞骨和伞面的同时也收拢外管 231,如图11所示。对于多折伞,特别是三折以上的自动开收伞,本发明的主要思路是至少在中棒和 伞头中设置两个拉线,其中一条拉线是为了在收伞时收拢中棒的其中一个节管(构成中棒 的各个管,称为节管),另一条则是为了开伞时能够打开所要收拢的那个节管,而且在所要 收拢的节管内不能设置开伞弹簧,否则由于开伞弹簧的顶持,是无法收拢该节管的,这样还能够产生节约开伞弹簧的效果;
再之,既而可以收拢与上巢套系的节管,也就能够收拢该节管以下的节管,只要被 收拢的节管内不设置开伞弹簧,由此,四折自动开收伞也是可以制作为自动收拢单个节管, 也可以制作为收拢从上向下的两个节管-外管和中管一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增加类似 副线的拉线设置,依此类推,五折的自动开收伞同样也可以这样制作。主线和副线的固定位置(无论直接固定,或是间接固定),可以依据具体应用情况 确定,并无特定限制。图12-1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四的拉线结构及移动位置示意图,在该实施方 式中,中棒、开伞弹簧、上巢及下巢的结构与图9所示方式相同,区别之处在于子弹头306 上设置有子弹头滑轮361,使拉线的绕线方式发生变化,具体地说,中棒是由外管331、中管 332和内管333相互嵌套构成,开伞弹簧305设置于中管332和内管333中,中管332的上 部安装有中管内塞3321,该中管内塞3321下部嵌套有塑胶管334,塑胶管334底面顶持开 伞弹簧305,且在中管内塞3321中还设置有中管滑轮3322,外管331的下部设置有外管滑 轮3301 ;上巢304内装设有上巢内塞341,上巢内塞341中设有上巢滑轮一 342和上巢滑轮 二 343,同时下巢侧面也装有下巢滑轮371,子弹头306的尾部也设有子弹头滑轮361。拉线结构包括两条拉线,副线301和主线302,副线301 —端固定于下巢307上, 向上绕过设置于上巢内塞341中的上巢滑轮一 342,再依次绕过下巢滑轮371、上巢滑轮二 343绑于主线302上;主线302 —端向上则穿过塑胶管334,绕过中管滑轮3322穿出中管332,再绕过设 置于外管331下部的外管滑轮3301,固定到中管332上部的中管内塞3321上,主线302的 另一端3021则绕于子弹头滑轮361,向上固定于中管内塞3321上。伞完全收拢时,主线302和副线301的打结点303位于中管滑轮3322的下方。开伞时,开伞弹簧305打开,使中管332打开,同时,主线302的一端3021固定于中 管内塞3321上,则使主线302通过外管滑轮3301产生向上的力,拉动外管331向上运动, 使外管331得以打开,副线301则在中管332和外管331打开时,拉动下巢307向上移动, 形成图13所示开伞状态;收伞时,子弹头306松脱,主线302对外管331的拉力消失,在收伞弹簧的作用下, 下巢307向下运动,副线301则拉动主线302移动,并拉动外管331向下移动,最终在收伞 骨和伞面的同时也收拢外管331,如图14所示。图15-1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五的拉线结构及移动位置示意图,图15所示,在 该实施方式中,中棒为四节,从上向下,依次为外管a31、中管一 a32、中管二 a33和内管a34, 其中,开伞弹簧a5设置于中管一 a32、中管二 a33和内管a34中,中管一 a32的上部安装有 中管内塞a321,该中管内塞a321下部嵌套有塑胶管a35,塑胶管a35底面顶持开伞弹簧a5, 且在中管内塞a321中还设置有中管滑轮a322,外管a31的下部也设有外管滑轮a301 ;上巢 a4内装设有上巢内塞a41,上巢内塞a41中设有上巢滑轮一 a42和上巢滑轮二 a43,同时下 巢a7侧面也装有下巢滑轮a71。拉线包括副线al和主线a2,副线al —端绑于主线a2上,然后引出中管一 a32后, 向上绕过上巢滑轮二 a43,穿出外管a31,再绕过下巢滑轮a71,向上绕过上巢滑轮一 a42,固 定到下巢a7上;
主线a2 —端固定于子弹头a6上,向上则穿过塑胶管a35,绕过中管滑轮a322,再 绕过外管滑轮a301,固定于中管内塞a321上;伞完全收拢时,主线a2和副线al的打结点a3位于中管滑轮a322的下方。开伞时,开伞弹簧a5打开,使中管一 a32和中管二 a33打开,主线a2的一端固定于中管内塞a321上,则在中管一 a32和中管二 a33打开时,产生向上的拉力,通过外管滑轮 a301拉动外管a31向上移动,使外管a31得以打开,同时,副线al通过下巢滑轮a71拉动下 巢a7向上运动,形成图16所示开伞状态;收伞时,子弹头a6松脱,主线a2对外管a31的拉力消失,在收伞弹簧的作用下,下 巢a7向下运动,副线al则拉动打结点a3向上移动,并使上巢a4产生向下的作用力,从而 拉动外管a31向下移动,最终在收伞骨和伞面的同时也收拢外管a31,如图17所示。在收一节中棒节管的情况下,主线和副线一要作用于所收拢的外管,二要作用于 下巢,这样才能达到在收伞时收拢一节中棒节管的效果。图18-图2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六的拉线结构及移动位置示意图,图18所 示,在该实施方式中,中棒为四节,从上向下,依次为外管b31、中管一 b32、中管二 b33和内 管b34,其中,开伞弹簧b5设置于中管二 b33和内管b34中,以达到收伞时收拢两个中棒节 管的效果;中管一 b32的上部安装有中管一内塞b321,中管二 b33的上部设置有中管二内 塞b331,且中管二内塞b331下部嵌套有塑胶管b35,塑胶管b35底面顶持开伞弹簧b5,在 中管一内塞b321、中管二内塞b331中分别设置有中管一滑轮b322、中管二滑轮b332,外管 b31的下部也设有外管滑轮b301 ;上巢b4内装设有上巢内塞b41,上巢内塞b41中设有上 巢滑轮一 b42和上巢滑轮二 b43,同时下巢b7侧面也装有下巢滑轮b71。为了便于收拢两节中棒节管,拉线包括副线bl、主线b2和辅助线b21,副线bl — 端固定于下巢b7上,绕过上巢滑轮一 b42,再绕过下巢滑轮b71和上巢滑轮b43,穿入中棒 内,绑于主线b2上;主线b2 —端固定于中管一 b32的下部,绕过中管二滑轮b332,穿过塑胶管b35,固 定于子弹头b6上;辅助线b21 —端固定于中管一 b32的中管一内塞b321上,然后绕过外管滑轮 b301、中管一滑轮b322,固定于主线b2上,且最好将副线bl和辅助线b21与主线b2固定于 同一位置,形成一个打结点b3。开伞时,开伞弹簧b5打开,使中管二 b33打开,中管二滑轮b332位置上升,主线b2 拉动中管一 b32向上打开,中管一滑轮b322的位置也上升,使辅助线b21拉动外管向上运 动,从而打开外管b31,副线bl则产生向上的拉力,通过下巢滑轮b71拉动下巢b7向上移 动,形成图19所示开伞状态;收伞时,子弹头b6松脱,主线b2对中管一 b32的拉力消失,在收伞弹簧的作用下, 下巢b7向下运动,副线bl则拉动打结点b3向上移动,下巢b7向下运动的同使上巢b4产 生向下的作用力,从而推动外管b31向下移动,外管滑轮b301的位置向下位移,则使辅助线 b21产生向下的拉力,使中管一 b32向下移动,这样收伞骨和伞面的同时也收拢外管b31和 中管一 b32,如图20所示。图21-图2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七的拉线结构及移动位置示意图,图21所 示,在该实施方式中,中棒为四节,从上向下,依次为外管c31、中管一 c32、中管二 c33和内管C34,其中,开伞弹簧c5设置于中管二 c33和内管c34中,以达到收伞时收拢两个中棒节 管的效果;中管一 c32的上部安装有中管一内塞c321,中管二 c33的上部设置有中管二内 塞c331,且中管二内塞c331下部嵌套有塑胶管c35,塑胶管c35底面顶持开伞弹簧c5,在 中管一内塞c321、中管二内塞c331中分别设置有中管一滑轮c322、中管二滑轮c332 ;上巢 c4内装设有上巢内塞c41,上巢内塞c41中交错设有滑轮一 c42和滑轮二 c43。拉线包括副线Cl、主线c2和辅助线c21,其中主线c2和副线cl是固定在一起的, 辅助线c21则是单独设置的。副线cl 一端固定于下巢c7上,向上绕过滑轮一 c42,再绕过下巢滑轮c71,向上引 出,绕过滑轮二 c43后,固定于主线c2上;主线c2 —端固定于中管一 c32的下部,绕过中管二滑轮c332,穿过塑胶管c35,固 定于子弹头c6上;辅助线c21单独设置于外管c31和中管二 c33之间,以对外管c31起到拉系作用, 具体地说,辅助线c21 —端固定于中管二 c33的中管二内塞c331上,然后绕过中管一滑轮 c322,固定于外管c31的底部。伞完全收拢时,主线c2和副线cl的打结点c3位于中管二滑轮c332的下方。开伞时,开伞弹簧c5打开,使中管二 c33打开,中管二滑轮c332位置上升,主线c2 拉动中管一 C32向上打开,同时,副线cl拉动下巢c7向上移动;中管一滑轮c322的位置随 着中管一 c32的上升而上升,使辅助线c21被拉入到中管一 c32中,辅助线c21则拉动外管 c31向上运动,从而打开外管c31,形成图22所示开伞状态;收伞时,子弹头c6松脱,主线c2对中管一 c32的拉力消失,副线cl对下巢c7的 拉系作用也消失,在收伞弹簧的作用下,下巢c7向下运动,副线cl则拉动打结点c3向上移 动,下巢c7向下运动的同时上巢c4产生向下的作用力,从而推动外管c31向下移动,外管 c31的位置向下位移,促使辅助线c21产生向上拉动中管二 c33的作用力,由于中管二 c33 与内管c34卡住不能上移,则辅助线c21反作用于中管一 c32,拉动中管一 c32向下移动,这 样收伞骨和伞面的同时也收拢外管c31和中管一 c32,如图23所示。在四节中棒收拢二节中棒的情况下,增设辅助线,是为了能够快速简捷地将中棒 节管收拢回来,这并不代表只有辅助线的情况才能完成所述四节中棒收拢二节中棒,在只 有主线和副线的情况下,同样也可以收拢二节中棒。总之,上述的几种实施方式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拉线至少分为两条线主线和 副线,其中一条用于拉系伸张部件(例如子弹头)和所要收拢的中棒节管,另一条则用来 拉系伸张部件和下巢,且这两条线,主线和副线固定于一起,共同作用,达到开伞、收伞的目 的。
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之几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例之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目的、效果及方案所作的均等变化及修饰,皆为本发明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用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拉线结构至少包括二条拉线一条为主线,一条为副线,副线的一端连接于下巢上,另一端向上绕过上巢或与上巢固定于一起的节管,连接于主线上;主线的一端绕过中棒中能够相对于上巢运动的中棒节管,再固定于中棒或上巢,另一端则连接于设置于伞头内的伸张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线连接于下 巢,向上固定于上巢上,另一端向上绕过上巢,穿到中棒内,与主线固定于一起,主线一端连 接于设置于伞头内的伸张部件上,一端向上引出,固定于开伞弹簧撑开的中棒节管上方的 节管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固定主线的节管下方 的节管上部设有内塞块,所述内塞块,其还设置一滑轮,通过该滑轮绕系主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线,其一端连 接上巢后,绕过下巢,延伸出来,绕过上巢,再穿于中棒内,另一端与设置于伞头内的伸张部 件固定于一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对于存在着四个节管 和四个节管以上的中棒,副线可以设置一个以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对于具有四个或四个 以上节管时,设置两条副线第一副线和第二副线,第一副线一端连接于下巢上,一端绕系 过上巢,穿于中棒内,固定于主线或连接于伸张部件上;第二副线则一端连接于中棒从上向 下数第一节管,另一端则至少绕系过中棒从上向下数第二节管,再固定到主线或连接于伸 张部件上,主线则一端至少连接到开伞弹簧所顶持中棒节管上方的节管,另一端连接于伸 张部件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巢线、开伞线,可以 是金属线、塑胶线、尼龙线、或者其它具有一定强度的线的任意一种。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一个以上副线与主线 固定时,每个副线与主线的固定位置可以一致或者交错。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对于具有四个或四个 以上节管时,设置两个副线第一副线和第二副线,可以在收拢伞面的时候收拢中棒上部的 至少两个节管,第一副线一端连接于下巢上,一端绕系过上巢,穿于中棒内,固定于主线或 连接于伸张部件上;第二副线则一端连接于中棒从上向下数第一节管,另一端则至少绕系 过中棒从上向下数第二节管,再固定于从上向下数第二节管,主线则一端至少连接到开伞 弹簧所顶持中棒节管上方的节管,另一端连接于伸张部件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该拉线结构至少包括二条拉线一条为主线,一条为副线,副线的一端连接于下巢上,另一端向上绕过上巢或与上巢固定于一起的节管,固定于主线上;主线的一端绕过中棒中能够相对于上巢运动的中棒节管,另一端则连接于设置于伞头内的伸张部件。开伞时,开伞弹簧会张开,主线和副线相互配合拉动中棒其余的节管张开,将中棒打开,并使下巢向上位移,撑开伞骨,形成完全的开伞状态;收伞时,收伞弹簧作用使下巢向下位移,通过主线、副线或二者配合的作用收拢开伞弹簧上方的中棒节管,从而达到在收拢伞面的同时能够收拢部分中棒的节管,能够有效地缩短收伞后的中棒长度。
文档编号A45B25/14GK101797089SQ201010110170
公开日2010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5日
发明者张书闵 申请人:张书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