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链钩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246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链钩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手链钩扣,所述手链钩扣包括至少两个彼此铰接的臂,第一刚性臂设置有两个侧面部分,所述第一臂的一端附接至ー个手链接头,其另一端铰接在第二展开臂的第一端上,第一和第二杆从所述第二展开臂的第一端延伸,所述杆的自由端横穿有心轴,盖绕所述心轴铰接,所述盖设置有第一和第二挡板,另ー个手链接头附接至所述第一和第二挡板,第一和第二按钮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杆设置成一体或固定至所述第一和第二杆并且在所述心轴横穿所述杆的位置之前放置,并且所述手链钩扣还包括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布置成当未同时施加压カ到两个按钮件上时使第二臂保持联接到或结合到第一臂。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No. 1832734(普雷斯蒂纳里)中公开了ー种大体上符合上面给出的描述的钩扣。该钩扣也具有盖以及两个按钮件,所述两个按钮件的延伸轴线不与所述盖的铰接轴线并接。然而,给出的描述并不足够清楚地解释由这种钩扣提供的安全性,也就是说,是否绝对需要同时按压两个按钮件以便打开所述钩扣,或者是否在单个按钮件上施加压カ并且通过同时施加压カ到与所述按钮件反向的盖的ー侧上会导致相同的結果,而这种操作在本发明的应用中是绝对禁止的。

发明内容
由此,除了满足本说明书的第一段中列举的总括性定义,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钩扣包括当同时施加压カ到按钮件上以及与所述按钮件反向的盖的侧壁ー挡板上时防止盖的侧向运动导致钩扣解锁的安全器件。


通过下面參阅附图给出并且通过说明性、而非限制性的示例提供钩扣的两个有利实施方式的描述,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楚,附图中
图I是示出为处于展开位置的本发明的钩扣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图I的钩扣的分解立体图,图中示出了形成所述钩扣的各种元件。图3是处于闭合位置的图I的钩扣的侧视图。图4是沿图3的线IV - IV的截面图。图5是沿图3的线V - V的截面图,其中所述钩扣闭合且锁定并且所述按钮件未致动。图6是沿图3的线VI-VI的截面图,其中所述钩扣解锁并且所述按钮件沿箭头A-A的方向致动。图7是沿图3的箭头νπ - Vn的仰视图,其中所述按钮件沿图6所示的箭头A-A的
方向致动。
图8是沿图3的线VDI - VDI的截面图,其中所述右按钮件沿箭头A的方向致动并且所述盖受到沿箭头B的方向的压力。图9是示出为处于展开位置的本发明的钩扣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10是图9的钩扣的分解立体图,图中示出了形成所述钩扣的各种元件。图11是处于闭合位置的图9的钩扣的侧视图。图12是沿图11的线ΧΠ-ΧΠ的截面图,其中所述钩扣锁定并且所述按钮件未致动。图13是沿图11的线XIII-XIII的截面图,其中所述钩扣解锁并且所述按钮件沿箭头A-A的方向致动。
图14是沿图11的箭头X IV- X IV截取的仰视图,其中所述按钮沿图13所示的箭头A-A的方向致动,以及
图15是沿图11的线XV-XV的截面图,其中所述右按钮件沿箭头A的方向致动并且所述盖受到沿箭头B的方向的压力。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和2是手链钩扣的立体图,所述手链钩扣包括设置有两个侧面部分4a和4b的第一刚性臂I。该臂的一端5布置成接纳手链接头并且具有连接所述两个侧面部分的桥的形式。侧面部分4a和4b的另一端20被心轴22横穿,第二展开臂2的第一端21绕所述心轴22铰接。在该铰链附近,可观察到所述侧面部分通过桥23结合,桥23确保,一方面,使第一臂I具有良好的刚性水平,另ー方面,当第二臂折叠入第一臂时用作第二臂的止挡件。第一和第二杆Ila和Ilb从第二臂2的第一端21延伸。所述杆具有心轴61穿过其中的自由端IOa和10b。盖3绕该心轴61铰接并且设置有第一和第二挡板50和51,所述第一和第ニ挡板50和51具有用于容纳突耳的孔80,所述突耳是另一手链接头的起始点。图I和2还示出了与所述第一和第二杆Ila和Ilb设置成一体的第一和第二按钮件15a和15b。应当指出的是,这些按钮件并非与穿过杆的自由端的心轴61对准放置,而是在所述对准位置之前。当未同时施加压カ到按钮件15a和15b上时,锁定机构布置成使第二臂2保持联接到第一臂I。为此目的,第一臂I的侧面部分4a和4b分别带有固定钩54和55,所述固定钩54和55分别布置成容纳安装到杆Ila和Ilb的可移动端的钩56和57。在图5的截面中特别清楚地示出了这种联接。參照原则上为现有技术文献中公知的上述内容,本发明的钩扣的特征在于ー种显著且独创的布置,所述布置包括ー种安全器件,该安全器件在同时施加压カ到按钮件以及与所述按钮件反向的盖3的挡板上时防止盖3侧向运动而导致钩扣的任何意外解锁。图I至8示出了这种安全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这些附图示出了穿过第一和第二杆Ila和Ilb的自由端IOa和IOb并且盖3绕其铰接的心轴是设置有第一和第二凹槽62和63的销61。这些凹槽分别布置成夹持第一和第二管64和65,所述第一和第二管64和65每个都设置有约束部分66和67。这些夹持管布置在杆Ila和Ilb的自由端IOa和IOb与盖3的第一和第二挡板50和51之间。实际的安全器件具有盖3中的第一和第二凸耳52和53的形式,当钩扣处于闭合位置吋,这些凸耳形成止动构件并且抵靠在第一刚性臂I的两侧上。參阅图3的侧视图中截取的图4、5、6和8的截面,现将示出这些安全器件的操作方式。图4是沿图3的线IV-IV的截面图。可以看到的是,盖3中凸起的两个耳52和53在图I和2的立体图中也可见。当钩扣如图3所示折叠时,凸耳52抵靠在第一臂I的侧面58上,并且凸耳53也同样抵靠在臂I的侧面59上,这些侧面58和59在图I和2中清楚地示出。图5是沿图3的线V - V的截面图。图中示出了按钮15a和15b未被致动并且钩扣锁定,其中侧面部分4a和4b的钩54和55分别安装在杆Ila和Ilb的钩56和57上。图6是沿图3的线VI -VI的截面图。沿箭头A-A的方向致动按钮件。钩扣被解锁,杆Ila和Ilb被移动为彼此更加靠近,从而将它们各自的钩56和57从刚性臂I的侧面部分4a和4b的钩54和55释放。图7中示出了相同的情形,图7是沿图3的箭头VII的仰视图。在此可以看到,杆Ila和Ilb的端部IOa和IOb触及了止挡件,这就防止所述杆的任何塑性变形。
图8是沿图3的线VDI - VDI的截面图。右按钮件15a被沿箭头A的方向致动。杆Ila的钩56被从侧面部分4a的钩54释放。沿箭头B的方向施加压カ到盖3的左侧,而非施加相同压カ到左按钮件15b。因为已经安装了安全器件,所以该压カ不会以任何方式使钩扣的左面部分解锁。在此,该安全器件是左耳53 (同样见图7),在钩扣的闭合位置所述左耳53邻接抵靠定位在侧面部分4b的侧面上的第一臂I的刚性部分59。应当清楚的是,如果不存在凸耳53,那么压力B施加到盖3的左方将导致所述盖向右移动。盖的挡板51将随后沿相同方向推动管65和杆Ilb的自由端10b,从而释放钩55和57并且打开钩扣。应当清楚的是,如果起动左按钮件15b并且将压カ施加到盖3的右侧上,那么将发生相同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中,凸耳52将被起动。总之,为了打开钩扣,必须同时施加压カ到两个按钮件上,而施加到盖上的任何压カ都是无效的。图9至15涉及根据本发明制作的钩扣的第二实施方式。现将详细解释所述第二实施方式。图9和10是包括第一刚性臂I的手链钩扣的立体图,所述第一刚性臂I设置有两个侧面部分4a和4b。该臂的一端5布置成接纳手链接头并且具有连接所述两个侧面部分的桥的形式。侧面部分4a和4b的另一端20被心轴22横穿,第二展开臂2的第一端21绕所述心轴22铰接。在该铰链附近,可观察到所述侧面部分通过桥23结合,桥23确保,一方面,使第一臂I具有良好的刚性水平,另ー方面,当第二臂折叠入第一臂时用作第二臂的止挡件。第一和第二杆Ila和Ilb从第二臂2的第一端21延伸。所述杆具有心轴71穿过其中的自由端IOa和10b。盖3绕该心轴71铰接并且设置有第一和第二挡板或侧壁50和51,所述第一和第二挡板或侧壁50和51具有用于容纳突耳的孔80,所述突耳是另一手链接头的起始点。图9和10还示出了与所述第一和第二杆Ila和Ilb设置成一体或固定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杆Ila和Ilb的第一和第二按钮件15a和15b。应当指出的是,这些按钮件并非在穿过杆的自由端的心轴71的对准位置放置,而是在所述对准位置之前。当未同时施加压力到按钮件15a和15b上时,锁定机构布置成使第二臂2保持联接到第一臂I。为此目的,第一臂I的侧面部分4a和4b分别带有固定钩54和55,所述固定钩54和55分别布置成容纳安装到杆Ila和Ilb的可移动端的钩56和57。在图12的截面中特别清楚地示出了这种联接。
參照原则上为现有技术文献中公知的上述内容,本发明的钩扣的特征在于ー种显著且独创的布置,所述布置包括ー种安全器件,该安全器件在同时施加压カ到按钮件以及与所述按钮件反向的盖3的挡板上时防止盖3侧向运动而导致钩扣的任何意外解锁。图9至15示出了这种安全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这些附图示出了穿过第一和第ニ杆Ila和Ilb的自由端IOa和IOb并且盖3绕其铰接的心轴是销71,所述销71被驱动到抵靠在盖3的第一和第二挡板50和51的内壁74和75的两侧上的支撑件或间隔物70内。实际的安全器件具有第一和第二延伸部分72和73的形式,当钩扣处于闭合位置时,这些延伸部分从支撑件70延伸并形成抵靠在第一刚性臂I的两侧上的止挡构件。參阅图11的侧视图中截取的图12、13和15的截面,现将示出该安全器件的操作方式。图12是沿图11的线ΧΠ - ΧΠ的截面图。按钮15a和15b未被致动。钩扣被锁定并 且侧面部分4a和4b的钩54和55被分别固定在杆Ila和Ilb的钩56和57上。图13是沿图11的线ΧΠ I-XD I的截面图。沿箭头A-A的方向致动按钮15a和15b。钩扣被解锁而杆Ila和Ilb被移动为彼此更加靠近,从而将它们各自的钩56和57从刚性臂I的侧面部分4a和4b的钩54和55释放。图14中示出了相同的情形,图14是沿图11的箭头XI V截取的仰视图。在此可以看到杆Ila和Ilb的端IOa和IOb触到止块,这就防止杆的任何塑性变形。图15是沿图11的线XV-XV的截面图。右按钮件15a被沿箭头A的方向致动。杆Ila的钩56被从侧面部分4a的钩54释放。沿箭头B的方向施加压カ到盖3的左侧,而非施加相同压カ到左按钮件15b。因为已经安装了所述安全器件,所以这种压力不会以任何方式使钩扣的左面部分解锁。在此,该安全器件是左延伸部分73 (同样见图14),在钩扣的闭合位置所述左延伸部分73邻接抵靠定位在侧面部分4b的侧面上的第一臂I的刚性部分59。应当理解的是,如果不存在延伸部分73,那么压力B施加到盖3的左方将导致所述盖向右移动。盖3的挡板51将随后沿相同方向推动支撑件70(其不具有延伸部分)和杆Ilb的自由端10b,从而释放钩55和57并且打开钩扣。应当清楚的是,如果起动左按钮件15b并且将压カ施加到盖3的右侧上,那么将发生相同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中,延伸部分72将被起动。由此,如前述实施方式一祥,为了打开钩扣必须同时施加压カ到两个按钮件上,施加到盖上的压カ不会产生任何效用。已详细描述了的本发明使得能够采用通过切割和折叠金属来制作的非常轻的盖3。第一和第二臂I和2可通过MIM (金属喷射模制)来制作。
权利要求
1.ー种包括至少两个彼此铰接的臂的手链钩扣,第一刚性臂(I)具有两个侧面部分(4a,4b),所述第一臂的一端(5)附接至ー个手链接头,所述第一臂的另一端(20)铰接到第二展开臂(2)的第一端(21),第一杆(Ila)和第二杆(Ila)从所述第二展开臂(2)的第一端(21)延伸,所述杆的自由端(10a, 10b)被心轴(61,71)横穿,盖(3)绕所述心轴(61,71)铰接,所述盖(3)设置有第一挡板(50)和第二挡板(51),另ー个手链接头附接至所述第一挡板(50)和第二挡板(51),第一按钮件(15a)和第二按钮件(15b)与所述第一杆(Ila)和第二杆(Ilb)设置成一体或固定至所述第一杆(Ila)和第二杆(Ilb)并且位于所述心轴横穿所述杆的位置之前,所述手链钩扣还包括锁定机构(54,56; 55,57),所述锁定机构(54,56;55,57)布置成当未同时施加压カ到按钮件(15a,15b)上时使第二臂(2)保持联接到第一臂(I),其特征在于,所述钩扣包括安全器件(52,53; 72,73),该安全器件(52,53; 72,73)在同时施加压カ(A,B)到按钮件上以及与所述按钮件反向的盖(3)的挡板上时防止盖(3)的侧向运动导致所述钩扣解锁。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钩扣,其特征在于,穿过第一杆(Ila)和第二杆(Ilb)的自由端(10a, 10b)并且盖(3)绕其铰接的心轴是销(61),所述销(61)设置有第一凹槽(62)和第ニ凹槽(63),所述第一凹槽¢2)和第二凹槽¢3)布置成夹持第一管¢4)和第二管(65),所述第一管¢4)和第二管¢5)每个都设置有约束部分出6,67),所述管布置在所述自由端(10a,10b)与所述盖(3)的第一挡板(50)和第二挡板(51)之间,并且所述安全器件包括盖(3)中的第一凸耳(52)和第二凸耳(53),当钩扣处于闭合位置时,所述凸耳形成止挡构件并且抵靠在所述第一刚性臂(I)的两个侧面(58,59)上。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钩扣,其特征在于,穿过第一杆(Ila)和第二杆(Ilb)的自由端(10a, 10b)并且盖(3)绕其铰接的心轴是销(71),所述销(71)被驱动到抵靠在盖(3)的第ー挡板(50)和第二挡板(51)的内壁(74,75)的两侧上的支撑件(70)中,并且所述安全器件包括从所述支撑件(70)延伸的第一(72)延伸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分(73),当钩扣处于闭合位置时,所述延伸部分形成止挡构件并且抵靠在第一刚性臂(I)的两个侧面(58,59)上。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钩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I)和第二臂(2)通过金属喷射模制(MM)制成,并且所述盖(3)通过切割并折叠金属制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第一铰接臂(1)和第二铰接臂(2)以及盖(3)的手链钩扣。所述钩扣设置有两个按钮件(15a和15b)。所述钩扣还设置有安全器件,所述安全器件在同时施加压力(A-B)到按钮件(15a)以及与所述按钮件反向的盖的一侧上时防止所述钩扣被打开。该器件可为设置有抵靠在第一臂(1)的两侧上的延伸部分(72,73)的支撑件(70)。
文档编号A44C5/20GK102687936SQ20121007375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1日
发明者C.卡尔滕里德 申请人:斯沃奇集团管理服务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