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对接轨道式手术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用手术车,尤其是一种对接轨道式手术车。
目前,医院手术室内外的手术车通常共用一台手术车,虽然医院的手术室,有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手术室内为消毒区,人员进出必须更衣、换鞋,室内的物品,空气也要进行消毒,室外为污染区,但手术车却没有分开使用和消毒制度,手术时,通常是将病人直接从病房推入手术室消毒隔离区,这样就将手术车胶轮上的致病菌带入手术室,据检测,手术车胶轮上的各种致病菌约为106~108单位,如果手术车每天多次进出手术室,会引起手术室严重的污染,并通过其它途径污染室内空气,使手术室内CFU(菌落形成单位)严重超标,容易引起手术感染,危害患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室内、外的手术车分开使用,运送病人时只需将病人从室外车推到室内车上即可,不需搬动,不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并能有效防止手术室的污染,减少手术感染,给患者带来福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由手术车,手术床和滑轮组成,特点是手术车分为室内手术车和室外手术车,手术床放置在手术车上,并可在两台手术车上滑动。室内手术车和室外手术车的上平面两侧装有轨道,室内手术车的一端和室外手术车的一端相互对接,室内手术车的一端为梯形凹槽,室外手术车的一端为梯形凸榫,对接时相互嵌入,使两车的轨道连接,室内外手术车的另一端为推车扶手,室内外手术车可以相互调换使用。
手术床的两端为扶手,手术床的下部装有多组滑轮,手术床的滑轮可以在对接好的室内、外手术与上沿轨道滑动,即可从室外手术车上推到室内手术车上,或相反,室内外手术车下部各有一脚踏扣板,用来控制手术床的滑动或停止。
附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室内手术车示意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室外手术车示意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室内手术车轨道及对接示意图;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室外手术车轨道示意图;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手术床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1为室内手术车,2为室外手术车,3为手术床,4为脚踏扣板,5为万向轮,6为室内手术车扶手,7为室内手术车车面轨道,8为室内手术车梯形凹槽,9为室外手术车梯形凸榫,10为室外手术车车面轨道,11为室外手术车扶手,12为手术床扶手,13为手术床内置滑轮。
以下结合附图做进一步说明由手术车(1,2)、手术床3、滑轮13组成,手术车分为室内手术车1和室外手术车2,手术床3放置在手术车(1,2)上,并可在两台手术车上滑动。室内手术车1和室外手术车2的上平面两侧装有轨道(7,10),室内手术车1的一端与室外手术车2的一端相互对接,室内手术车1的一端为梯形凹槽8,室外手术车2的一端为梯形凸榫9,对接时相互嵌入,使两手术车的轨道(7,10)连接,室内、外手术车(1,2)可以相互调换使用,室内、外手术车(1,2)的另一端为推车扶车(6,11)。
手术床3的两端为扶手12,手术床的下部装有多组滑轮13,手术床的滑轮13可以在对接好的手术车(1,2)上沿轨道(7,10)滑动,即可从室外手术车2上推到室内手术车1上,或相反。手术车(1,2)的下部各有一脚踏扣板4,用来控制手术床3的滑动或停止。
在使用该对接轨道式手术车时,将患者放在室外手术车上的手术床上,此时脚踏扣板会锁住手术床,手术床不会滑动,推到手术室门口时与停在手术室门口内的室内手术车对接,然后踏下脚踏扣板,手术床可以滑动,即从室外手术车推到室内手术车上,松开脚踏扣板,锁住手术床,完成患者从室外到室内的运送。
本实用新型可以全部用不锈钢制作,以使其不生锈。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美观,便于清洁消毒,同时坚固耐用,并能有效防止对手术室内的污染,减少因污染而引起的手术感染,减少患者的痛苦,该手术车使用方便,可减轻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
权利要求1.一种由手术车、手术床和滑轮组成的对接轨道式手术车,其特征在于手术车分为室内手术车和室外手术车,手术床放置在手术车上,并可在两台手术车上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轨道式手术车,其特征在于室内手术车和室外手术车的上平面两侧装有轨道,其中一台手术车的一端为梯形凹槽,另一台手术车的一端为梯形凸榫可相互嵌入,两手术车下部各有一脚踏扣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轨道式手术车,其特征在于手术床的两端为扶手,手术床的下邻装有多组滑轮,滑轮安放在手术车的轨道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由手术车、手术床和滑轮组成的对接轨道式手术车,手术车分为室外车和室内车,车面上装有轨道,室内外手术车的一端各为梯形凹槽和梯形凸榫,对接时相互嵌入,手术床下部装有多组滑轮,可在对接好的室内外手术车的轨道上滑动,该手术车结构简单,美观,便于清洁消毒,使用方便,减少因污染而引起的手术感染,减少患者的痛苦,解决了目前手术室内外共用一台手术车带来的对手术室的污染。
文档编号A61G12/00GK2516142SQ01242810
公开日2002年10月16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01年7月20日
发明者粟广欢 申请人:粟广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