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型组合胆道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4629阅读:6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T型组合胆道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胆道病人的医疗器具,特别是指一种T型组合胆道引流管。
背景技术
对胆道病人施行胆总管探查术后一般都用T型管经皮引流,一可为术后乳头水肿行胆管减压,二可减少胆总管切开后胆汁泄漏的危险,还可经此作术后胆管造影以确定有无结石残留。最初应用于胆道的T型引流管多为天然的红橡胶制成品,手术后第五天拔管后发生胆汁性腹膜炎合并症的现象极为罕见,这主要是由于天然红橡胶制品所致的组织反应性强,能促使腹腔内窦道早期形成的结果。但天然红橡胶制品也有其致命的缺陷,它在胆道内可引起过多的炎性反应、疤痕、细菌性胆管炎等,且胆盐也易沉积于红橡胶T型管上,使胆汁引流不畅,甚至完全阻塞胆管。因此,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对胆道内组织反应性弱的聚氯乙烯、乳胶或硅胶材料制成的T型引流管,这样可以避免其对胆道的不良影响。但由于它对腹腔内组织反应性也较弱,使得腹腔内窦道形成缓慢,拔管时间相应延长到十四天以后,且仍有拔管后胆汁性腹膜炎合并症的现象发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能缩短胆道引流术后的拔管时间,尽量消除拔管后所致的胆汁性腹膜炎合并症,最大限度地减轻胆道内炎性反应的T型组合胆道引流管。
为实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T型组合胆道引流管,主体部分仍然为一个由聚氯乙烯或乳胶或硅胶材料制成的T型三通管,其特殊之处在于该T型三通管的长臂上还覆盖有一层由天然红橡胶材料构成的薄膜。手术操作时将此胆道引流管的两条短臂留在胆道腔内,仅将表面覆盖有天然红橡胶薄膜的长臂留在腹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构成T型组合胆道引流管长臂表面的是组织反应性强的天然红橡胶薄膜,它在腹腔内能促使腹腔窦道早期形成而实现早期拔管,极大地避免了拔管后胆汁性腹膜炎并发症的发生;而构成其两条短臂的仍是组织反应性弱的聚氯乙烯或乳胶或硅胶管腔,它在胆道内不会造成过重的炎性反应。实践表明,手术后五至七天腹腔长臂周围即有足够的炎性反应组织包裹,可拔除引流管而无拔管后胆汁性腹膜炎的后顾之忧,且胆道内也无明显炎性反应,每例病人可比现有引流术缩短七至十天带管和住院时间,极大地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了术后合并症的发生率、节省了住院费用,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以下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为一种T型组合胆道引流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所示的T型组合胆道引流管,包括一个具有一条长臂和两条短臂的T型三通管1,T型三通管1可由聚氯乙烯、乳胶或硅胶材料制成,一般乳胶或硅胶材料用得较为普遍。在T型三通管1的长臂上覆盖有一层薄膜2,薄膜2由天然红橡胶材料构成。制作时可将天然红橡胶材料直接镀或涂覆在T型三通管1的长臂上而形成薄膜2,也可将天然红橡胶材料制成管套后紧紧嵌套在T型三通管1的长臂上而形成可拆式的薄膜2,以便于更换。
在手术中安放本T型组合胆道引流管时,必须将未覆盖天然红橡胶材料的两条短臂留在胆道腔内,而将覆盖有天然红橡胶薄膜的长臂留在胆道腔外的腹腔中,长臂周围用大网膜组织覆盖。经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表明,使用本T型组合胆道引流管后五天左右拔管,无拔管后胆汁性腹膜炎并发症的发生。病理检查证实置于本引流管后五天,腹腔内长臂管腔周围已有足够的炎性组织包裹,而胆道内无明显的炎性反应。
权利要求1.一种T型组合胆道引流管,具有一个由聚氯乙烯或乳胶或硅胶材料制成的T型三通管(1),其特征在于T型三通管(1)的长臂上还覆盖有一层由天然红橡胶材料构成的薄膜(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型组合胆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薄膜(2)是将天然红橡胶材料直接镀或涂覆在T型三通管(1)的长臂上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型组合胆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薄膜(2)是将天然红橡胶材料制成管套后紧紧嵌套在T型三通管(1)的长臂上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T型组合胆道引流管,该引流管的主体部分为一个由聚氯乙烯或乳胶或硅胶材料制成的T型三通管,其特殊之处在于该T型三通管的长臂上覆盖有一层由天然红橡胶材料构成的薄膜。手术操作时将此引流管的两条短臂留在胆道腔内,仅将表面覆盖有天然红橡胶薄膜的长臂留在腹腔内。它能缩短胆道引流术后的拔管时间,尽量消除拔管后所致的胆汁性腹膜炎合并症,最大限度地减轻胆道内炎性反应的发生。
文档编号A61M25/00GK2531802SQ01250108
公开日2003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01年7月19日
发明者秦仁义, 邹声泉, 裘法祖 申请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