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防粘连多孔膜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241842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吸收防粘连多孔膜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作手术后防止创面粘连的隔离物,更具体的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吸收防粘连多孔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外科手术中的防止创面粘连一直是未很好解决的问题。手术后组织粘连带来的后遗症是手术部位持续疼痛,可长达数年之久;手术部位部分失去功能,如肌腱手术粘连后,肢体无法活动自如。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硅油、透明酯酸钠、几丁质胶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防粘效果差,甚至起不到防粘作用。这是因为这类材料都是流体或半流体状,在体内的吸收很快,一般3-4天时间就完全吸收,防粘连作用时间短,这样往往很难达到较理想的防粘连效果。
用膜的机械隔离原理来起到防粘连作用是目前一种发展趋势。美国ETHICON公司开发出INTERCEED纤维隔离膜,该膜是由氧化再生纤维制成,可在体内28天完全吸收。GENZYNE公司开发出SEPRAFILM膜,它主要由羧甲基纤维素制成,具有明显的防粘连效果。但以上两种可吸收膜,由于都是水溶性纤维素制成,吸收速度快,因此必须制成很厚的膜(>0.5mm)才能在体内维持需要的时间。
中国专利申请号001127837公开了一种可吸收的聚乳酸制成防粘连膜,该膜为无色透明状。虽然有一定的防粘连效果,但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原因是1)由于无色透明,手术中不易辨别;2)由于聚乳酸材料本身的特性,膜脆性和硬度较大,对组织会产生刺痛感;3)对组织没有贴附性,会出现翘边,并需要缝合;4)膜不透气,无通透性,膜下面的组织会出现淤血,甚至坏死。也没有营养物质的交换。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的聚乳酸防粘连膜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粘连膜的制备方法,使得防粘连膜内呈多孔,外观为白色织物状膜,也可以加入染料成其他颜色,既保持了防粘连的特性,又具有通透性。
本发明的防粘连膜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下列步聚1)溶解聚合物溶解于溶剂中;2)成膜于玻板或其他平板模具上加入适量聚合物溶液,在水平的操作台上,将聚合物溶液流平;3)于冻干机中-85~-15℃预冻2~8小时,或者于-20℃以下于冰箱中预冻5小时以上,再于冻干机中冷冻干燥24~96小时;4)从冻干机中取出膜,压延、包装、灭菌,得到样品。
本发明的防粘连膜的制备方法中,还包括,冻干后,再于真空烘箱中10~65℃,真空干燥1~10天。
本发明的防粘连膜的制备方法中,聚合物为DL-聚乳酸,或L-聚乳酸或DL-聚乳酸和L-聚乳酸混合,L-乳酸和DL-乳酸的共聚物,乙醇酸和乳酸的共聚物(PLGA),以及其他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这些材料的分子量为10000-1500000;溶剂为二氧六环、丙酮、四氢呋喃、碳酸二酯、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等,溶剂中可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或其他结晶成核剂。
按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制备的防粘连膜,利用冷冻干燥中溶剂的挥发形成多孔,平均孔径为1~100μm,依赖于冷冻干燥速度。
按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制备的防粘连膜,具有明显优点1)为白色织物状膜,手术中易于识别,手感好;2)质地柔软,对组织无损伤;3)具有优异的通透性,膜两边的组织可以进行营养物质的交换;4)具有优良的贴附性,无需缝合固定。
5)生物相容性好,对组织无刺激。
6)由于是膜的物理屏障隔离,因此防粘连效果好。
7)膜的吸收速度和厚度可控制,因此实用于不同的需要;主要适应范围骨科手术中的肌腱、神经、脊柱硬膜外、血管等的防粘连,普外的甲状腺体切除、胆囊切除、阑尾切除、胃部分切除、肺叶切除、肝脏面、胰腺表面等的防粘连,盆腔手术中的卵巢、输卵管、子宫手术等的防粘连。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聚DL乳酸(分子量为90000)4.4克,溶于100ml二氧六环与10ml水的混合溶剂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待用。
于水平操作台上,环境温度25℃,在边长为10cm的玻板上,倒入上述溶液8.5ml(或8.5ml以上),流平,水平放入冻干机中,-45℃预冻5小时,再于冻干机中冷冻干燥24小时。
从冻干机中取出膜,压延、包装、灭菌,灭菌方式为伽马射线消毒,得到样品。
采用压汞法测定孔径为16μm。
实施例2聚DL乳酸(分子量为160000)4.4克,溶于100ml二氧六环中,搅拌至完全溶解,过滤待用。
于水平操作台上,环境温度25℃,在边长为12cm的玻板上,倒入上述溶液13ml(或13ml以上),-55℃预冻5小时,再于冻干机中冷冻干燥48小时。从冻干机中取出膜,压延,再于真空烘箱中25℃,真空干燥3天。
采用压汞法测定孔径为92μm。
实施例3聚L乳酸(分子量为80000,)4.0克,溶于100ml二氧六环与10ml水的混合溶剂中,搅拌至完全溶解,过滤待用。
于水平操作台上,环境温度25℃,在边长为12cm的玻板上,倒入上述溶液14ml,其余同上。于水平操作台上,环境温度25℃,在边长为12cm的玻板上,倒入上述溶液13ml(或13ml以上),-55℃预冻5小时,再于冻干机中冷冻干燥48小时。从冻干机中取出膜,压延,再于真空烘箱中25℃,真空干燥3天。
采用压汞法测定孔径为102μm。
实施例4聚DL乳酸3.0和聚L乳酸2.0克,溶于100ml二氧六环与10ml水的混合溶剂中,搅拌至完全溶解,过滤待用。
于水平操作台上,环境温度25℃,在边长为12cm的玻板上,倒入上述溶液14ml,其余同上。
实施例5乙醇酸和乳酸的共聚物(分子量为120000)4.4克,溶于100ml二氧六环与10ml水的混合溶剂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待用。
于水平操作台上,环境温度25℃,在边长为10cm的玻板上,倒入上述溶液8.5ml(或8.5ml以上),流平,水平放入冻干机中,-45℃预冻6小时,再于冻干机中冷冻干燥34小时。
从冻干机中取出膜,压延、包装、灭菌,灭菌方式为伽马射线消毒,得到样品。
采用压汞法测定孔径为20μm。
实施例6乙醇酸和乳酸的共聚物(分子量为150000)4.8克,溶于100ml碳酸二乙酯与5ml水的混合溶剂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待用。
于水平操作台上,环境温度25℃,在边长为10cm的玻板上,倒入上述溶液8.5ml(或8.5ml以上),流平,水平放入冻干机中,-45℃预冻6小时,再于冻干机中冷冻干燥34小时。
从冻干机中取出膜,压延、包装、灭菌,灭菌方式为伽马射线消毒,得到样品。
采用压汞法测定孔径为54μm。
实施例7乙醇酸和乳酸的共聚物(分子量为1500000)4.8克,溶于100ml二甲基亚砜溶剂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待用。
于水平操作台上,环境温度22℃,在边长为10cm的玻板上,倒入上述溶液8.5ml(或8.5ml以上),流平,水平放入冻干机中,-45℃预冻10小时,再于冻干机中冷冻干燥30小时。
实施例8聚DL乳酸(分子量为130000)4.0克,溶于100ml二甲基亚砜与10ml水的混合溶剂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待用。
于水平操作台上,环境温度25℃,在边长为10cm的玻板上,倒入上述溶液8.5ml(或8.5ml以上),流平,水平放入冻干机中,-85℃预冻2小时,再于冻干机中冷冻干燥96小时。
从冻干机中取出膜,压延,再于真空烘箱中25℃,真空干燥10天。
灭菌,灭菌方式为伽马射线消毒,得到样品。
采用压汞法测定孔径为25μm。
实施例9聚DL乳酸(分子量为130000)4.0克,溶于100ml二甲基亚砜与10ml水的混合溶剂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待用。
于水平操作台上,环境温度25℃,在边长为10cm的玻板上,倒入上述溶液8.5ml(或8.5ml以上),流平,水平放入冻干机中,-45℃预冻5小时,再于冻干机中冷冻干燥24小时。
从冻干机中取出膜,压延、包装、灭菌,灭菌方式为伽马射线消毒,得到样品。
采用压汞法测定孔径为15μm。
实施例10聚DL乳酸(分子量为130000)4.0克,聚乙二醇(分子量6000)0.5克,溶于100ml二甲基亚砜与10ml水的混合溶剂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待用。
于水平操作台上,环境温度25℃,在边长为10cm的玻板上,倒入上述溶液8.5ml(或8.5ml以上),流平,水平放入冻干机中,-45℃预冻5小时,再于冻干机中冷冻干燥24小时。
从冻干机中取出膜,压延、包装、灭菌,灭菌方式为伽马射线消毒,得到样品。
采用压汞法测定孔径为15μm。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吸收防粘连多孔膜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下列步聚聚合物溶解、成膜、压延、包装、灭菌,其特征在于,成膜后,在冻干机中-85~-15℃预冻2~8小时,或者于-20℃以下于冰箱中预冻5小时以上,再于冻干机中冷冻干燥24~96小时。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防粘连多孔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冷冻干燥后,再于真空烘箱中10~65℃,真空干燥1~10天。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吸收防粘连多孔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溶解步骤中,聚合物为DL-聚乳酸、L-聚乳酸、DL-聚乳酸和L-聚乳酸混合物、L-乳酸和DL-乳酸的共聚物或乙醇酸和乳酸的共聚物,分子量为10000-1500000;溶剂为二氧六环、丙酮、四氢呋喃、碳酸二酯、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吸收防粘连多孔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溶解步骤中,溶剂中可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或其他结晶成核剂。
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吸收防粘连多孔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聚合物为DL-聚乳酸。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吸收防粘连多孔膜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下列步骤溶解、成膜、冷冻干燥,压延、包装、灭菌。其中,冷冻干燥是于冻干机中-85~-15℃预冻2~8小时,再于冻干机中冷冻干燥24~96小时。使得防粘连膜内呈多孔,外观为白色织物状膜,既保持了防粘连的特性,又具有通透性。
文档编号A61L15/26GK1907503SQ20051002141
公开日2007年2月7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5日
发明者熊成东, 潘高峰, 李晓萍 申请人:成都迪康中科生物医学材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