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消渴灵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地黄、五味子、麦冬、牡丹皮、黄芪、黄连、茯苓、红参、天花粉、石膏、枸杞子11味中药为原料,制备而成的消渴灵口服液和胶囊。尤其涉及消渴灵口服液和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消渴灵制剂的剂型为片剂,已经收入国家药典的消渴灵片,作为一种滋补肾阴、生津止渴、益气降糖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成年非胰岛素依赖性轻中型糖尿病的中成药,其疗效显著。然而,生产片剂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崩解缓慢,不利于吸收;生物利用度不高;服用量大,每次需要8片,病人难以接受;容易引起肠胃副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渴灵口服液制剂和胶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疗效,更好地满足医疗需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消渴灵制剂,由下列药物按组份配制而成,其组份为地黄20-80份、五味子1.4-6份、麦冬10-40份、牡丹皮1.4-6份、黄芪10-40份、黄连1-4份、茯苓1.6-6.8份、红参1-4份、天花粉10-40份、石膏5-20份、枸杞子5-40份。最佳组份为地黄20份、五味子1.5份、麦冬10份、牡丹皮1.5份、黄芪10份、黄连1份、茯苓1.7份、红参1份、天花粉10份、石膏5份、枸杞子10份。
本发明的制剂可以按照不同的生产方法制备成消渴灵口服液或消渴灵胶囊。
本发明的消渴灵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是a、取地黄、五味子、麦冬、牡丹皮、黄芪、黄连、茯苓、红参、天花粉、石膏、枸杞子11味中药分别净选,检验合格后备用;b、将11味中药均粉碎成细粉,混合,加水煎煮3次,每次2-3小时,合并煎煮液,静置12小时,滤过,得滤液;其中第1次煎煮加水量为中药重量的4-12倍,煎煮3小时,第2次加水量为4-10倍,煎煮2小时,第3次加水量为4-8倍,煎煮1小时,将滤液适当浓缩,得浓缩液;c、将浓缩液加入适量水和矫味剂,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即得本发明消渴灵口服液。
本发明的消渴灵胶囊的制备方法是a、将牡丹皮、黄连、茯苓、红参、天花粉、石膏制成细粉;b、将地黄、五味子、麦冬、黄芪、枸杞子加水煎煮3次,每次2-3小时,合并煎煮液,静置12小时,滤过,得滤液;其中第1次煎煮加水量为中药重量的4-12倍,煎煮3小时,第2次加水量为4-10倍,煎煮2小时,第3次加水量为4-8倍,煎煮1小时,滤过,得滤液,80℃减压状态将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2-1.39的清膏;c、将上述的细粉和清膏充分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干燥,填充胶囊。即得本发明消渴灵胶囊。
本发明的口服液剂型和胶囊剂型弥补了片剂的缺陷,使得消渴灵制剂的制作工艺更简单实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满足患者对药品长期服用的需要;口服液剂型更是使药物直接进入肠胃,吸收更快,生物利用度更高,达到有效抑菌浓度所需的时间更短,因此疗效更为显著;服用及其方便,副作用更小。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取地黄200克、五味子15克、麦冬100克、牡丹皮15克、黄芪100克、黄连10克、茯苓17克、红参10克、天花粉100克、石膏50克、枸杞子100克,按照消渴灵口服液的制备生产工艺,制成1200毫升溶液,灌装成10毫升或者20毫升的口服液。
实施例2取地黄200克、五味子15克、麦冬100克、牡丹皮15克、黄芪100克、黄连10克、茯苓17克、红参10克、天花粉100克、石膏50克、枸杞子100克,按照消渴灵口服液的制备生产工艺,制成600毫升溶液,灌装成10毫升或者20毫升的口服液。
实施例3取地黄200克、五味子15克、麦冬100克、牡丹皮15克、黄芪100克、黄连10克、茯苓17克、红参10克、天花粉100克、石膏50克、枸杞子100克,按照消渴灵口服液的制备生产工艺,制成2400毫升溶液,灌装成10毫升或者20毫升的口服液。
实施例4取地黄200克、五味子15克、麦冬100克、牡丹皮15克、黄芪100克、黄连10克、茯苓17克、红参10克、天花粉100克、石膏50克、枸杞子100克,按照消渴灵口服液的制备生产工艺,制成4800毫升溶液,灌装成10毫升或者20毫升的口服液。
实施例5取地黄200克、五味子15克、麦冬100克、牡丹皮15克、黄芪100克、黄连10克、茯苓17克、红参10克、天花粉100克、石膏50克、枸杞子100克,按照消渴灵口服液的制备生产工艺,制成9600毫升溶液,灌装成10毫升或者20毫升的口服液。
实施例6取地黄400克、五味子30克、麦冬200克、牡丹皮30克、黄芪200克、黄连20克、茯苓34克、红参20克、天花粉200克、石膏100克、枸杞子200克,按照消渴灵口服液的制备生产工艺,制成1200毫升溶液,灌装成10毫升或者20毫升的口服液。
实施例7取地黄400克、五味子30克、麦冬200克、牡丹皮30克、黄芪200克、黄连20克、茯苓34克、红参20克、天花粉200克、石膏100克、构杞子200克,按照消渴灵口服液的制备生产工艺,制成600毫升溶液,灌装成10毫升或者20毫升的口服液。
实施例8取地黄400克、五味子30克、麦冬200克、牡丹皮30克、黄芪200克、黄连20克、茯苓34克、红参20克、天花粉200克、石膏100克、枸杞子200克,按照消渴灵口服液的制备生产工艺,制成2400毫升溶液,灌装成10毫升或者20毫升的口服液。
实施例9取地黄400克、五味子30克、麦冬200克、牡丹皮30克、黄芪200克、黄连20克、茯苓34克、红参20克、天花粉200克、石膏100克、枸杞子200克,按照消渴灵口服液的制备生产工艺,制成4800毫升溶液,灌装成10毫升或者20毫升的口服液。
实施例10取地黄400克、五味子30克、麦冬200克、牡丹皮30克、黄芪200克、黄连20克、茯苓34克、红参20克、天花粉200克、石膏100克、枸杞子200克,按照消渴灵口服液的制备生产工艺,制成9600毫升溶液,灌装成10毫升或者20毫升的口服液。
实施例11取地黄200克、五味子15克、麦冬100克、牡丹皮15克、黄芪100克、黄连10克、茯苓17克、红参10克、天花粉100克、石膏50克、枸杞子100克,按照消渴灵胶囊的制备生产工艺,制成960粒胶囊。
实施例12取地黄200克、五味子15克、麦冬100克、牡丹皮15克、黄芪100克、黄连10克、茯苓17克、红参10克、天花粉100克、石膏50克、枸杞子100克,按照消渴灵胶囊的制备生产工艺,制成480粒胶囊。
实施例13取地黄200克、五味子15克、麦冬100克、牡丹皮15克、黄芪100克、黄连10克、茯苓17克、红参10克、天花粉100克、石膏50克、枸杞子100克,按照消渴灵胶囊的制备生产工艺,制成1920粒胶囊。
实施例14取地黄400克、五味子30克、麦冬200克、牡丹皮30克、黄芪200克、黄连20克、茯苓34克、红参20克、天花粉200克、石膏100克、枸杞子200克,按照消渴灵胶囊的制备生产工艺,制成960粒胶囊。
实施例15取地黄400克、五味子30克、麦冬200克、牡丹皮30克、黄芪200克、黄连20克、茯苓34克、红参20克、天花粉200克、石膏100克、枸杞子200克,按照消渴灵胶囊的制备生产工艺,制成480粒胶囊。
实施例16取地黄400克、五味子30克、麦冬200克、牡丹皮30克、黄芪200克、黄连20克、茯苓34克、红参20克、天花粉200克、石膏100克、枸杞子200克,按照消渴灵胶囊的制备生产工艺,制成1920粒胶囊。
权利要求
1.一种消渴灵制剂,由下列药物按组份配制而成,其组份为地黄20-80份、五味子1.4-6份、麦冬10-40份、牡丹皮1.4-6份、黄芪10-40份、黄连1-4份、茯苓1.6-6.8份、红参1-4份、天花粉10-40份、石膏5-20份、枸杞子5-40份;最佳组份为地黄20份、五味子1.5份、麦冬10份、牡丹皮1.5份、黄芪10份、黄连1份、茯苓1.7份、红参1份、天花粉10份、石膏5份、枸杞子1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渴灵制剂之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a、取地黄、五味子、麦冬、牡丹皮、黄芪、黄连、茯苓、红参、天花粉、石膏、枸杞子11味中药分别净选,检验合格后备用;b、将11味中药均粉碎成细粉,混合,加水煎煮3次,每次2-3小时,合并煎煮液,静置12小时,滤过,得滤液;其中第1次煎煮加水量为中药重量的4-12倍,煎煮3小时,第2次加水量为4-10倍,煎煮2小时,第3次加水量为4-8倍,煎煮1小时,将滤液适当浓缩,得浓缩液;c、将浓缩液加入适量水和矫味剂,充分搅拌,混合均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渴灵制剂之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a、将牡丹皮、黄连、茯苓、红参、天花粉、石膏制成细粉;b、将地黄、五味子、麦冬、黄芪、枸杞子加水煎煮3次,每次2-3小时,合并煎煮液,静置12小时,滤过,得滤液;其中第1次煎煮加水量为中药重量的4-12倍,煎煮3小时,第2次加水量为4-10倍,煎煮2小时,第3次加水量为4-8倍,煎煮1小时,滤过,得滤液,80℃减压状态将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2-1.39的清膏;c、将上述的细粉和清膏充分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干燥,填充胶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地黄、五味子、麦冬、牡丹皮、黄芪、黄连、茯苓、红参、天花粉、石膏、枸杞子11味中药为原料,制备而成的消渴灵口服液和胶囊。本发明的口服液剂型和胶囊剂型弥补了片剂的缺陷,使得消渴灵制剂的制作工艺更简单实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满足患者对药品长期服用的需要;口服液剂型更是使药物直接进入肠胃,吸收更快,生物利用度更高,达到有效抑菌浓度所需的时间更短,因此疗效更为显著;服用及其方便,副作用更小。
文档编号A61P3/00GK1739729SQ200510032068
公开日2006年3月1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30日
发明者杨秋生, 郭凌云, 随裕敏, 郭小波 申请人:郭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