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针尖回缩自毁式安全输液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929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自动针尖回缩自毁式安全输液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输液针,特别涉及一种全自动针尖回缩自毁式安全输液针。
背景技术
自上世纪末以来,由于社会和技术的原因,不安全输液已成为人类各种传染性疾病交叉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严重危及人类健康。全面实现安全输液,已成为保障大众健康的重要环节。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所谓安全输液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接受输液者无害;二是对卫生保健人员不构成任何危险;三是输液产生的废弃物不对社会构成危害。这就要求输液针必须具备相应的安全特征1、输液针使用一次后,其原有功能丧失。此特征可在技术上保证接受输液者不被其重复使用所危害。
2、输液针使用一次后,其外露针尖藏匿。此特征可在技术上保证废弃输液针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对卫生保健和其他人员不构成针刺伤害和交叉感染等危险。
3、输液针使用一次后,其原有功能丧失和外露针尖藏匿一并自动实现。此特征可克服人工控制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能彻底杜绝由故意行为导致的各种不安全输液情况的发生。
实践证明,上述特征只有同时具备,才能保证安全输液标准的实现。
已公开的“全自动自毁式输液器”(ZL200520033105.3),虽然在安全性上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三个缺陷一是结构复杂,不便于生产;二是体积过大,临床使用中很难保证针部的稳定;三是输液过程中如果出现药液液面低于针部的特殊情况,接受输液者会面临无准备拔针的危害。
已公开的“注射器输液器和采血器自毁装置的自动控制方法”(CN200510022314.2)提供了一种输液器自毁装置的自动控制方法和一个输液通路自动阻断的自毁式输液器实施例。其所述在同一轴线上设置一传动件和一压缩弹簧并建立两者的共点力平衡关系的自动控制方法,只适用于所述实施例的结构,而在输液器针部即使实现也是不安全的。因为作为一种留置式静脉穿刺给药器械,首先要求输液器针部的体积要足够小,且针部软管的柔软性必须得到保证。按照所述自动控制方法提供的必要技术结构,当针尖回缩时,压缩弹簧势必与针尖一道进入软管,那么软管内径就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扩大,针部软管的柔软性必然受到影响。因此,所述自动控制方法对输液针是不适用的。此外,所述实施例虽然弥补了“全自动自毁式输液器”的不足,却存在废弃针尖裸露于外部的缺陷,不能完全满足安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针尖回缩自毁式安全输液针,当输液完毕针尖拔出肌体时,输液功能自动丧失,外露针尖自动回缩藏匿,且其体积与传统输液针接近。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全自动针尖回缩自毁式安全输液针,由针尖、针座、针柄和软管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座和针柄由可结合为一体的基座和护罩构成;所述基座和护罩结为一体后内部有空腔,前端有空心圆柱体;所述空心圆柱体内腔前端有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内壁与所述针尖成轻松滑动配合;所述基座内壁上有凸起轴、压杆和制动卡;所述压杆由压杆座、薄壁和压杆本体组成;所述压杆座与所述基座相连;所述压杆薄壁接近所述压杆座和压杆本体的夹角端;所述压杆本体能以所述压杆薄壁为轴摆动;所述压杆座和压杆本体内侧有可开合的夹持部;所述制动卡由卡座、薄壁、两卡齿和传动片组成;所述卡座与所述基座相连;所述卡齿和传动片能以所述制动卡薄壁为轴摆动;所述护罩内壁上有盲孔;所述凸起轴上有一传动轮;所述传动轮的轮辋外侧有圆周向环形凹槽和四个沿圆周排列的齿槽,其轮辐位于所述轮辋内侧一边;在由所述轮辋和轮辐内侧面构成的环形空腔中有弹性形变部;所述传动轮与所述压杆本体之间有联动配合组件;所述基座和护罩结为一体后的后端面和所述夹持部内结合一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前部为空心圆柱体,其前端位于所述夹持部中;所述密封圈空心圆柱体中部凸设一袋形薄壁,其口缘与所述基座和护罩结为一体后的后端面相贴;所述密封圈空心圆柱体后部通过一纽带连接一带斜面的堵头;所述针尖前端穿过所述基座和护罩前端空心圆柱体的环形凸缘,其后端位于所述密封圈空心圆柱体内腔,与两者成轻松滑动配合;所述针尖中部陷入所述传动轮环形凹槽;所述传动片位于所述袋形薄壁的展开范围;所述软管与所述基座和护罩结为一体后的后端的结合部为偏心环形接口;所述偏心环形接口内壁上有偏心环形梯台,其轴心线上有一环形凸台;定位时,旋转所述传动轮使所述弹性形变部产生反向旋转形变回复力,所述制动卡前一卡齿插入所述传动轮的第一齿槽;所述夹持部通过所述联动配合组件的联动动作闭合,进而使所述密封圈空心圆柱体前端紧箍所述针尖;所述凸起轴插入所述护罩盲孔后,所述基座与护罩结合固定;所述软管的偏心环形接口套于所述基座和护罩结为一体后的后端,所述偏心环形梯台端面压迫所述袋型薄壁口缘,使其紧贴所述后端面,所述环形凸台轻贴所述堵头;所述针尖与所述密封圈空心圆柱体、所述堵头和所述环形凸台位于同一轴线。
上述传动轮环形凹槽与针尖的滑动摩擦力大于针尖与环形凸缘、环形凸台以及自然状态的密封圈空心圆柱体的滑动摩擦力之和。
上述传动轮的旋转力大于传动轮环形凹槽与针尖的滑动摩擦力。
上述传动轮齿槽受力面端部的承受力大于传动轮的旋转力减去传动轮环形凹槽与针尖的滑动摩擦力之后的较小剩余旋转力,小于传动轮的旋转力减去针尖与环形凸缘、环形凸台以及自然状态的密封圈空心圆柱体的滑动摩擦力之和后的较大剩余旋转力。
上述制动卡薄壁的最大形变回复力小于人体卧姿静脉压通过传动片在制动卡薄壁上产生的扭力。
上述传动轮在较小剩余旋转力作用下,其第一、二齿槽受力面推开前一卡齿受力面以及第三、四齿槽受力面推开后一卡齿受力面的旋转分力等于其受力面间的滑动摩擦力。
排气时,药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向针部,管内空气将堵头推离环形凸台,空气和药液从两者间隙经针尖流向外部。袋形薄壁在液压作用下,由原折皱状态变为展开状态,鼓向传动片一边,推动传动片克服制动卡薄壁的形变回复力,带动前一卡齿退出第一齿槽,传动轮克服其环形凹槽与针尖的滑动摩擦力刚开始转动,便被随即插入第三齿槽的后一卡齿阻止,传动轮不能继续转动。
当排气完毕人工停止药液流动时,针部液压消失,堵头位置复原,传动片失去液压作用,后一卡齿在制动卡薄壁形变回复力的作用下退出第三齿槽,传动轮刚开始转动,又被随即插入第二齿槽的前一卡齿阻止,使传动轮不能继续转动。
当针尖刺入人体静脉时,堵头在静脉压的作用下紧贴环形凸台外侧,静脉压不能向软管内部传递,在软管接口内腔形成密闭压力区域。袋形薄壁在静脉压作用下,再由松弛折皱状态变为展开状态,鼓向传动片一边,推动传动片克服制动卡薄壁的形变回复力,带动前一卡齿退出第二齿槽,传动轮刚开始转动,被随即插入第四齿槽的后一卡齿阻止,传动轮不能继续转动。在袋形薄壁状态改变的过程中,微量血液进入软管接口内腔,可见回血。
当药液在重力作用下将堵头推离环形凸台外侧,从两者间隙经针尖流入人体静脉时,袋形薄壁的受力由静脉压力变为药液压力,后一卡齿保持对第四齿槽的作用,使传动轮继续处于静止状态。
当输液完毕人工停止药液流动,针尖拔出肌体时,针部液压完全消失,传动片失去液压作用,后一卡齿在制动卡薄壁形变回复力的作用下退出第四齿槽,传动轮开始转动。压杆夹持部随着传动轮与压杆本体的联动完全打开,针尖失去约束开始随传动轮的转动位移。传动轮的旋转力由较小剩余旋转力变为较大旋转力,旋转速度加快,使得当前一卡齿与第三、四齿槽相遇时不能完全插入,而传动轮齿槽受力面端部又不能承受较大剩余旋转力的作用,使得第一卡齿无法阻止传动轮的转动。随着传动轮的转动,压杆本体与压杆座的夹角进一步增大,两者夹角端接触形成支点,压杆薄壁成为受力点,使得压杆薄壁的受力服从杠杆原理而被轻松拉断,压杆本体与压杆座分离,针尖与密封圈空心圆柱体的密封和稳定状态无法重建,从而使输液针原有功能丧失。针尖随传动轮的转动继续位移,其后端作用于堵头斜面,使堵头让位于针尖,针尖后端穿过环形凸台进入软管中,其外露部分全部回缩藏匿。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输液针在使用一次后,原有功能自动丧失,且针尖自动回缩藏匿,在技术上保证了输液针被重复使用和废弃针尖伤及人体造成交叉感染疾病和环境污染的情况不可能发生,充分满足安全输液的要求。由于本发明的动作组件以针尖本身为操作对象,使得其功能可在不超出传统输液针三维尺度的范围内实现,不仅制造成本低廉,而且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也得到了保证。特别是本发明采用了药液止回设计,既避免了无准备拔针的危害,又能确保输液过程中不发生药液倒流的情况,使接受输液者可以方便和放心地从事诸如如厕之类的必要活动。这些优势使本发明具有了利于厂家制造、方便临床使用和符合安全标准的特点。


图1、本发明的外观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折叠座柄处于闭合状态示意及其前部空心圆柱体和后部软管接口剖视图。
图4、本发明折叠座柄处于打开状态及各构件的定位配合示意图。
图5、本发明折叠座柄各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本发明带槽凸起轴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本发明压杆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本发明压杆本体尾部弧面实施方式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本发明传动轮自带弹性形变部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本发明传动轮外加旋转弹簧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本发明密封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本发明密封圈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13、本发明软管接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本发明压杆本体脱落和外露针尖回缩藏匿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至14所示,一种全自动针尖回缩自毁式安全输液针,由针尖1、折叠座柄2、传动轮3、密封圈4和软管5组成。
折叠座柄2为一体成型。它由基座21、护罩22和折壁23构成。基座21和护罩22以折壁23为折轴形成折叠开合结构。基座21和护罩22也可独立成型,再用粘接或卡合的方式结为一体。以下仅以一体成型的折叠开合结构为基础叙述。
折壁23的壁厚及宽度以基座21和护罩22能轻松开合且周边能均匀闭合为准。
基座21前端有空心圆柱体211,中部有凸起轴212和凸起拴213,或为如图6所示无凸起拴213的单一的带槽凸起轴212′,后部有压杆214和制动卡215。如果将折壁23延伸至空心圆柱体211,也可将空心圆柱体211成型为与折叠座柄2一致的以折壁23为折轴的折叠开合结构。以下仅以整体成型的空心圆柱体211为基础叙述。
空心圆柱体211内腔前端有环形凸缘2111,其内环直径约大于针尖1的外径,两者成轻松滑动配合。
压杆214由压杆座2141、薄壁2142、压杆本体2143组成。压杆座2141与基座21相连,其半圆锥面21411位于中轴线上。压杆本体2143头部通过薄壁2142与压杆座2141相连,其内侧有半圆椎面21431,尾部21432为薄片。薄壁2142接近压杆座2141和压杆本体2143的夹角端,其两处壁厚均为0.1mm-0.2mm,其壁宽之和小于0.5mm,使得压杆本体2143能以薄壁2142为轴摆动,但摆至一定角度,压杆座2141和压杆本体2143的夹角端端部就会接触形成支点,薄壁2142成为受力点,在压杆本体尾部21432继续受力使夹角进一步增大时,薄壁2142的受力将服从杠杆原理被轻松拉断。当压杆座2141与压杆本体2143闭合后,半圆锥面21431与21411合为圆锥通孔。
压杆座2141与压杆本体2143内侧也可为半圆面,当压杆座2141与压杆本体2143闭合后,其内侧合为通孔。以下仅以前一种实施方式为基础叙述。
压杆本体尾部也可采用如图8所示的21432′的实施方式,即在压杆本体尾部21432′末端设一弧面A,中部设一缺损部B。弧面A与传动轮环形凹槽311成尽可能增大滑动摩擦力的配合,其半径等于或约大于定位后环形凹槽311至薄壁2142的间距。
制动卡215由卡座2151、薄壁2152、卡齿2153、卡齿2154和传动片2155组成。卡座2151与基座21相连。卡齿2153和2154以及传动片2155通过薄壁2152与卡座2151相连,使得卡齿2153和2154以及传动片2155能以薄壁2152为轴并通过其弹性形变而正反摆动。卡齿2153至凸起轴212或212′的成型距离小于传动轮3的半径,卡齿2154至凸起轴212或212′的成型距离大于传动轮3的半径,但卡齿2153与2154至凸起轴212或212′的成型距离之和等于或约大于传动轮3的直径。
护罩22中部有与凸起轴212或212′相对应配合的盲孔221,其边缘有与基座边缘216相配合的罩缘222。基座21和护罩22的闭合固定,既可采用粘接的方式,也可采用卡合的方式。
上述压杆214和制动卡215也可独立成型,再以卡合方式固定于基座21上。考虑到压杆214和制动卡215均为可动作组件,成型中脱模并不困难,因此以下仅以一体成型实施方式为基础叙述。
传动轮3为自带弹性形变部332的实施方式,用弹性形变性能较强的材料一体成型。此方式的轮辋31外侧有圆周向环形凹槽311和四个沿圆周排列的齿槽312、313、314、315。轮毂33内部为与凸起轴212成旋转滑动配合的通孔331,其外圆面有弹性形变部332。弹性形变部332端部为固定圈3321。轮辐32为环形薄壁,位于轮辋31内侧一边,使得在轮辋31内侧、轮辐32内环面和轮毂33圆面间形成环形空腔,共弹性形变部332和凸起拴213置于其中。轮辐32外环面有圆周向排列的凸起拴321和322。齿槽312至314以及313至315的槽距与卡齿2153和2154的动作相配合。如果采用压杆本体尾部21432′的实施方式,传动轮3的轮辐外环面则无凸起拴321和322。去掉凸起拴321和322后,输液针的整体厚度还可减少。
传动轮3′为外加旋转弹簧332′的实施方式。此方式的轮辋31′外侧有圆周向环形凹槽311′和四个沿圆周排列的齿槽312′、313′、314′、315′。轮辐32′为薄壁,位于轮辋31′内侧一边,轮辐32′中央为与带槽凸起轴212′成旋转滑动配合的通孔331′,使得在轮辋31′内侧和轮辐32′内环面间形成环形空腔。将旋转弹簧332′置于环形空腔中,旋转弹簧332′外圈因弹力紧贴轮辋31′内侧,形成强大的滑动摩擦力,使得旋转弹簧332′不能相对于轮辋31′转动。旋转弹簧332′里端3321′位于传动轮通孔331′中央。轮辐32′外环面凸起拴的有无与传动轮3相同。齿槽312′与314′以及313′与315′的槽距与卡齿2153和2154的动作相配合。此方式适用于传动轮为弹性形变性能较弱的材料。
密封圈4用弹性形变性能较强的材料一体成型。它由空心圆柱体41、袋形薄壁42、纽带43和堵头44构成。空心圆柱体41端部有缺口411,另一端外圆面凸设一袋形薄壁42和一纽带43,纽带43连接堵头44。空心圆柱体41的内径大于针尖1的外径,两者成轻松滑动配合。空心圆柱体端部缺口411受力合并后成圆锥形,与半圆锥面21431和21411合并后的圆锥通孔成挤压密封配合,其圆锥端部内壁与针尖1成挤压密封配合。受力消失后,缺口411复原。袋形薄壁42壁厚为0.05mm-0.15mm,在无外力作用时,处于松弛折皱状态,其口缘421与基座21和护罩22的尾端面217、223合并后的尾端环面相配合。堵头44为带斜面441的实心圆柱体。
空心圆柱体41端部也可不设缺口,其端部以受力收缩状态与针尖1、压杆座2141和压杆本体2143内侧闭合后的通孔成挤压密封配合。以下仅以设有缺口的实施方式为基础叙述。
软管5由透明材料一体成型,其接口51由环形凸台511、偏心环形口缘512和偏心环形梯台513组成。环形凸台511位于轴心线上,其内径小于堵头44的外径,大于针尖1的外径,与针尖1成轻松滑动配合。偏心环形口缘512与基座21和护罩22的尾端面217、223合并后的外侧环面相配合,偏心环形梯台513与基座21和护罩22的尾端面217、223合并后的尾端环面相配合。
定位时,空心圆柱体41的缺口端插入压杆半圆锥面21411和21431中,传动片2155进入袋形薄壁42的展开范围;针尖1穿过空心圆柱体环形凸缘2111,其后端置于空心圆柱体41中。传动轮3的固定圈3321套于基座凸起栓213上,环形凹槽311紧贴针尖1,通孔331套于基座凸起轴212上(为减少两者间的旋转滑动摩擦力,可加润滑剂)。用外力保持针尖1的位置不变,顺时针转动传动轮3,其弹性形变部332在拉伸中绕于轮毂33上,对传动轮3产生逆时针旋转弹力。卡齿2153沿传动轮3的周边滑动,当齿槽312旋转至卡齿2153位置时,卡齿2153自然插入齿槽312中,使传动轮3不能逆时针转动。其间,凸起栓321和322在转动中先后压迫压杆尾部21432的侧面,当卡齿2153插入齿槽312中时,凸起栓321正好位于压杆本体尾部21432末端,半圆锥面21431与21411合并为圆锥通孔,将密封圈4的缺口411压至闭合,使得空心圆柱体41端部内壁紧箍针尖1表面将其固定,外圆面紧贴半圆锥面21431和21411,形成密封和稳固结合状态。将基座21与护罩22闭合,凸起轴212端部自然插入护罩盲孔221中,罩缘222与基座缘216粘接或卡合固定,护罩22与基座21的尾端面223和217合并为偏心环面,袋形薄壁口缘421正好贴于其上。软管偏心环形口缘512套于偏心环面的外侧环面,粘接固定。偏心环形梯台513端面、袋型薄壁口缘421和偏心环面三者紧贴,形成密封状态。此时,针尖1、空心圆柱体41、堵头44和环形凸台511位于同一轴线。堵头44在纽带43的微弱弹性形变力作用下,轻贴环形凸台511的外侧面,将环形凸台511的内环完全封闭。
采用传动轮3′实施方式定位时,将传动轮通孔331′套于基座带槽凸起轴212′上,旋转弹簧的里端3321′嵌入带槽凸起轴212′的凹槽中。顺时针转动传动轮3′,使旋转弹簧332′对传动轮3产生逆时针旋转弹力。基座21与护罩22闭合时,带槽凸起轴212′端部自然插入护罩盲孔221中。其余定位步骤和部件关系以及使用中的动作状态与采用传动轮3实施方式相同,以下仅以传动轮3实施方式为基础叙述。
采用压杆尾部21432′实施方式定位时,顺时针转动传动轮3,使其产生逆时针旋转弹力,弧面A在与环形凹槽311的滑动摩擦力作用下随环形凹槽311转动,当转至半圆锥面21431与21411合并时,压杆尾部21432′自其缺损部B处弯折,使弧面A与环形凹槽311的滑动摩擦力逐步消失,直至凹槽311不能带动弧面A;当传动轮3逆时针旋转时,环形凹槽311又带动弧面A,使缺损部B复原;由于压杆本体尾部21432′只能单向弯折,使得压杆本体尾部21432′以直挺状态随环形凹槽311转动,直至薄壁2142断裂。其余定位步骤和部件关系以及使用中的动作状态与采用压杆本体尾部21432实施方式相同,以下仅以压杆尾部21432实施方式为基础叙述。
上述环形凹槽311与针尖1的滑动摩擦力大于针尖1与环形凸缘2111、环形凸台511以及处于自然状态的空心圆柱体的滑动摩擦力之和。亦即环形凹槽311与针尖1之间是尽可能增大滑动摩擦力的配合,而针尖1与环形凸缘2111、环形凸台511以及处于自然状态的空心圆柱体之间是尽可能减小滑动摩擦力的配合。
上述传动轮3的旋转力大于环形凹槽311与针尖1以及凸起栓321或322与压杆本体尾部21432的滑动摩擦力之和。
上述齿槽312、313、314和315受力面的端部较薄,使得其承受力仅大于传动轮3的旋转力扣除环形凹槽311与针尖1以及凸起栓321或322与压杆本体尾部21432的滑动摩擦力之和后的较小剩余旋转力,而小于传动轮3的旋转力扣除针尖1与环形凸缘2111、处于自然状态的空心圆柱体以及环形凸台511的滑动摩擦力之和后的较大剩余旋转力。
上述凸起栓321与压杆本体尾部21432接触点的位置取决于齿槽315与卡齿2154及齿槽314与卡齿2153的结合位置。当齿槽315与卡齿2154卡合时,所述接触点处在对应于半圆锥面21431与21411即将或初步打开的位置;当齿槽314与卡齿2153接触时,所述接触点处在对应于半圆锥面21431与21411完全打开的位置。
上述制动卡薄壁2152的最大形变回复力小于人体卧姿静脉压通过传动片2155在薄壁2152上产生的扭力。
上述齿槽312、313、314、315的受力面和/或卡齿2153、2154的受力面与传动轮3圆周切线的夹角小于90度,使得在传动轮3的较小剩余旋转力作用下,齿槽312、313受力面推开卡齿2153受力面以及齿槽314、315受力面推开卡齿2154受力面的旋转分力等于其受力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亦即,卡齿2153受力面借助薄壁2152的形变回复力能够阻止传动轮3的转动;卡齿2154受力面借助人体卧姿静脉压通过传动片2155在其上产生的压力阻止传动轮3的转动。
排气时,药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向针部,管内空气将堵头44推离环形凸台511,空气和药液从两者间隙经针尖1流向外部。袋形薄壁42在液压作用下,由原折皱状态变为展开状态,鼓向传动片2155一边,推动传动片2155克服薄壁2152的形变回复力,带动卡齿2153退出齿槽312,传动轮3克服环形凹槽311与针尖1以及凸起栓321与压杆本体尾部21432的滑动摩擦力刚开始转动,便被随即插入齿槽314的卡齿2154阻止,传动轮3不能继续转动。
当排气完毕人工停止药液流动时,输液针部液压消失,堵头44的位置复原,传动片2155失去液压作用,卡齿2154在薄壁2152形变回复力的作用下,退出齿槽314,传动轮3刚开始转动,又被在薄壁2152形变回复力作用下随即插入齿槽313的卡齿2153阻止,传动轮3不能继续转动。
当针尖1刺入人体静脉时,堵头44在静脉压的作用下紧贴环形凸台511外侧,使静脉压不能向软管5中传递,从而在软管接口51内腔形成密闭压力区域。袋形薄壁42在静脉压作用下,再由松弛折皱状态变为展开状态,鼓向传动片2155一边,推动传动片2155克服薄壁2152的形变回复力,带动卡齿2153退出齿槽313,推动卡齿2154插入齿槽315,传动轮3受其阻止不能继续转动。在袋形薄壁42状态改变的过程中,微量血液进入软管接口51内腔,可见回血。
当药液在重力作用下将堵头44推离环形凸台511,从两者间隙经针尖1流入人体静脉时,袋形薄壁42的受力由静脉压力变为药液压力,卡齿2154保持对齿槽315的作用,使传动轮3继续处于静止状态。一般地,只要针尖1不拔出肌体,在以下四种输液状态下,传动轮3都将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1、药液持续流入人体静脉。堵头44与环形凸台511的间隙始终存在,传动片2155受到药液压力的持续作用,卡齿2154继续停留于齿槽315中,使传动轮3不能转动。
2、人工使药液停止流动。此时,输液针部液压至少等于静脉压,虽然堵头44会贴于环形凸台511外侧,但并不发挥作用。传动片2155受到静脉压力的持续作用,卡齿2154继续停留于齿槽315中,使传动轮3不能转动。当人工使药液开始流动时,堵头44在大于静脉压的药液压力作用下重新离开环形凸台511,药液从两者间隙流入静脉,传动片2155所受压力由静脉压力变为更大的药液压力,因而其位置保持不变,卡齿2154继续停留于齿槽315中,使传动轮3不能转动。
3、药液液面降至药液压强与静脉压强的平衡位置,药液停止流动。堵头44贴于环形凸台511外侧,传动片2155所受压力等于静脉压力,因而其位置保持不变,卡齿2154继续停留于齿槽315中,使传动轮3不能转动。
4、接受输液者体位变动,无意中使药液液面低于针部高度,药液压强迅速消失乃至形成负压。由于在药液停止流动的瞬间,堵头44已贴于环形凸台511外侧,因而当药液压强与静脉压强反向越过平衡点时,针部药液无法倒流至软管5中,传动片2155在堵头44闭合点之后的密闭区域内,受到静脉压力的持续作用,卡齿2154继续停留于齿槽315中,使传动轮3不能转动。当接受输液者体位复原,药液液面重新高于针部时,堵头44在大于静脉压的药液压强作用下重新离开环形凸台511,药液从两者间隙流入静脉。传动片2155所受压力由静脉压力变为更大的药液压力,因而其位置保持不变,卡齿2154继续停留于齿槽315中,使传动轮3不能转动。
当输液完毕人工停止药液流动,针尖拔出肌体时,针部液压完全消失,传动片2155失去液压作用,卡齿2154在薄壁2152形变回复力的作用下退出齿槽315。随着传动轮3的转动,凸起栓321迅速减除对压杆尾部21432的作用,压杆本体2143在压杆薄壁2142及密封圈空心圆柱体41端部形变回复力的作用下,以压杆薄壁2142为轴转动,使半圆锥面21431与21411完全打开,缺口411随之复原,针尖1失去约束开始随环形凹槽311的转动位移。传动轮3的旋转力由较小剩余旋转力变为较大剩余旋转力,旋转速度加快,使得当卡齿2153与齿槽314、315相遇时,不能完全插入,而传动轮齿槽312、313、314和315的受力面端部又不能承受较大剩余旋转力的作用,使得卡齿2153无法阻止传动轮3的转动。当凸起栓321离开压杆尾部21432时,凸起栓322随之从另一侧作用于压杆尾部21432,使压杆本体2143与压杆座2141的夹角进一步增大,两者端部接触成为支点,薄壁2142成为受力点。由于薄壁2142的受力服从杠杆原理,薄壁2142在由凸起栓322产生的强大拉力下断裂,压杆本体2143与压杆座2141分离,针尖1与密封圈空心圆柱体41的密封和稳定状态无法重建,从而使输液针原有功能丧失。针尖1在环形凹槽311的带动下继续位移,其后端作用于堵头斜面441,使堵头4让位于针尖1,针尖1后端穿过环形凸台511进入软管5中,其外露部分全部回缩藏匿。至此,输液针功能丧失和针尖回缩藏匿功能均自动实现。
权利要求
1.一种全自动针尖回缩自毁式安全输液针,由针尖、针座、针柄和软管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座和针柄由可结合为一体的基座和护罩构成;所述基座和护罩结为一体后内部有空腔,前端有空心圆柱体;所述空心圆柱体内腔前端有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内壁与所述针尖成轻松滑动配合;所述基座内壁上有凸起轴、压杆和制动卡;所述压杆由压杆座、薄壁和压杆本体组成;所述压杆座与所述基座相连;所述压杆薄壁接近所述压杆座和压杆本体的夹角端;所述压杆本体能以所述压杆薄壁为轴摆动;所述压杆座和压杆本体内侧有可开合的夹持部;所述制动卡由卡座、薄壁、两卡齿和传动片组成;所述卡座与所述基座相连;所述卡齿和传动片能以所述制动卡薄壁为轴摆动;所述护罩内壁上有盲孔;所述凸起轴上有一传动轮;所述传动轮的轮辋外侧有圆周向环形凹槽和四个沿圆周排列的齿槽,其轮辐位于所述轮辋内侧一边;在由所述轮辋和轮辐内侧面构成的环形空腔中有弹性形变部;所述传动轮与所述压杆本体之间有联动配合组件;设置一带空心圆柱体和袋形薄壁的密封圈,其空心圆柱体前端置于所述夹持部中,其袋形薄壁口缘与所述基座和护罩结为一体后的后端面相贴;所述密封圈空心圆柱体后部通过一纽带连接一带斜面的堵头;所述针尖前端穿过所述环形凸缘,其后端位于所述密封圈空心圆柱体内腔,与两者成轻松滑动配合;所述针尖中部陷入所述传动轮环形凹槽;所述传动片位于所述袋形薄壁的展开范围;所述软管与所述基座和护罩结为一体后的后端的结合部为偏心环形接口;所述偏心环形接口内壁上有偏心环形梯台,其轴心线上有一环形凸台;定位后,所述弹性形变部处于旋转弹性形变状态,所述制动卡前一卡齿插入所述传动轮的第一齿槽,所述夹持部处于闭合状态,所述密封圈空心圆柱体前端紧箍所述针尖,所述凸起轴插入所述护罩盲孔,所述偏心环形梯台端面与所述袋型薄壁口缘以及所述基座和护罩结为一体后的后端面处于紧贴状态,所述针尖与所述密封圈空心圆柱体、所述堵头、所述环形凸台位于同一轴线,所述环形凸台与所述堵头相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全自动针尖回缩自毁式安全输液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轮环形凹槽与所述针尖的滑动摩擦力大于所述针尖与所述环形凸缘、环形凸台以及自然状态的密封圈空心圆柱体的滑动摩擦力之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全自动针尖回缩自毁式安全输液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轮的旋转力大于其环形凹槽与所述针尖的滑动摩擦力。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全自动针尖回缩自毁式安全输液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卡薄壁的最大形变回复力小于人体卧姿静脉压通过所述传动片在所述制动卡薄壁上产生的扭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自动针尖回缩自毁式安全输液针,由针尖、传动轮、密封圈、软管以及可结合为一体且内有空腔的基座和护罩组成。所述空腔中有压杆和制动卡。本发明在使用一次后,压杆自动断裂,针尖的密封和稳定性无法重建,输液针原有功能丧失,针尖外露部分在传动轮的带动下自动回缩藏匿,从而在技术上保证了输液针被重复使用和废弃针尖伤及人体造成交叉感染疾病的情况不可能发生。此外,本发明的功能可在不超出传统输液针三维尺度的空间内实现,保证了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特别是本发明采用了药液止回设计,使接受输液者可以方便和放心地从事各种必要活动。这些优势使本发明具有了利于厂家制造、方便临床使用和符合安全标准的特点。
文档编号A61M5/32GK1951514SQ200610022180
公开日2007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1日
发明者魏川人 申请人:魏川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