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1136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服中药制剂,特别是治疗由幽门螺杆菌(Hp)引起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
背景技术
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和程度有密切关系,在我国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人中大致有60%存在Hp感染。
西医对胃病的治疗,由于其配方中有抗菌素和替硝唑,效果虽好,但是抗菌素易产生抗药性,替硝唑药物对胃肠刺激性大,对肝脏也存在毒性,病人难以接受。
现有的中医方法,效果较缓,毒性小,病人易接受。但是在复方成份设计及剂量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如剂量不规范、针对性不明确,因而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容易产生抗药性,对幽门螺旋杆菌具有有效杀灭效果、又无副作用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的中药药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该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成的中药制剂,生大黄3、黄连5、参三七3、蒲公英15、丹参15、乳香1、黄芩9、白术6、厚朴3、玉竹6、吴茱萸4.5、延胡索9、黄芪30、黄柏12、桅子9、茯苓10、川木香9、炙甘草3。
剂型可以是中药药剂学上所说的任何一种剂型。
禁忌症胃穿孔者勿用。
服用方法一日两次,中午夜间各服一次,每付(克),生大黄3、黄连5、参三七3、蒲公英15、丹参15、乳香1、黄芩9、白术6、厚朴3、玉竹6、吴茱萸4.5、延胡索9、黄芪30、黄柏12、桅子9、茯苓10、川木香9、炙甘草3,水煎服或服与该剂量一致的口服液、胶囊剂等中药剂型,另早晚饭前服一丸雷尼替丁,一个月为一疗程。需要说明的是参三七也可单独冲服。
药理药效起初为验证该复方的原始方是否对Hp有效,将原始方煎剂用于细菌室实验,方法是取自我市医院胃镜室钳取的胃病患者的含Hp的胃组织,提取Hp进行培养,然后用原始方药剂进行实验,结果实验组无任何菌株生长,而对照组有大量细菌繁殖,将药剂稀释一半后,再实验,则出现几株细菌菌株。原始方是大黄3g、黄连3g、三七3g、蒲公英12 g丹参15g、乳香1g、黄芪3g、白术3g、白芍3g、厚朴3g、麦冬10g、玉竹10g、吴茱萸6g、白花蛇舌草10g、延胡索10g、炙甘草3g、宋希仁等用精制醇提大黄片(每片0.25克,相当于生药1g)3~4粒,一日三次治疗,Hp转阴率为36.9%,而本原始方杀Hp的药都是小剂量,而能将Hp及其它细菌全部杀灭,说明本原始复方对Hp的杀灭作用有协同相加作用。
经考虑白花蛇舌草由于是治疗肿瘤的药物,而治疗肿瘤的药物有易引起肿瘤的倾向,所以去除,麦冬由于有人有过敏情况发生,所以也予以删除,有些药物剂量不符合药典规范,予以调整(多数抗Hp药物剂量予以加大)又增加黄芩、黄柏、桅子、茯苓、川木香五味抗Hp药物,从而使新调整的复方抗Hp效力更加强大。在胃内容物稀释的状态下,对Hp仍有杀灭作用。
该新复合的药力是除了白术、厚朴、玉竹、茯芩之外的药对Hp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黄连有抗溃疡及抑制胃液分泌作用。三七止血散瘀消肿。蒲公英抗溃疡作用明显。丹参增强胃粘膜屏障作用和抑制胃运动作用,减轻胃粘膜损伤,黄芪还有诱导干扰素和调节抗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黄芩具有极强的抗炎及抗变态反应的作用。乳香可活血化瘀。白术对应激性胃溃疡有效,有抗炎作用。白芍对胃平滑肌的张力和运动有松驰和抑制作用,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促进酶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厚朴可通过中枢性(分泌)的抑制作用而产生抗溃疡作用。还有抗过敏作用。玉竹长于养阴。吴茱萸利于五脏消食积、散寒止痛、理气止呕温中止泻、呕吐酸水、抗菌驱除胃气、抑制肠内异常发酵,还具有较好的镇静作用。延胡索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量,对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黄柏具有抗炎作用,桅子还可抑制胃液分泌,使胃总酸度降低,利胆、有抑制ADP、胶原、肾上腺素所致血小板凝集作用。茯苓益气健脾化湿,木香理气和胃。炙甘草用于脾胃气虚诸证,调和百药,缓解胃平滑肌痉挛,有抑制胃液及胃蛋白酶分泌,促进组织再生,对胃溃疡及十二指溃疡面有保护作用。
本发明针对Hp采用鸡尾酒式组合。所谓鸡尾酒式组合,是自2000年起由华裔医学博士何大一先生提出的新药开发模式一“协同药物组合式”新型治疗剂。它是将将各种老药以科学方式配伍,可以开发出多种治疗难冶疾病(其中包括肿瘤、艾滋病、阿尔茨海默病、结核、麻风病以及牛皮癣等非致命疾病)的新型协同式药物组合新药。本发明的效果也得益于“协同药物组合式”这一理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对幽门螺旋杆菌具有有效杀灭效果,对多例病人服用治疗,感觉良好,无不良反应,治后返酸等症状消失,胃病根除率为87%、有效率93%。本药方由纯中药材组成,对肠胃无任何刺激,对肝脏没有损伤,不产生耐药性,病人很容易接受治疗。为了说明这一效果,现将临床实验情况说明如下仅在2003年10月至2005年5月,笔者采用本方治疗慢性浅表面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各30例。均有浅表性胃炎或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典型症状与病史,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奥克、克拉霉素、替硝唑按常规剂量和方法服用。实验组采用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服一粒雷尼替丁,中午饭前及晚上睡前各服一次本发明复方汤药生大黄3g、黄连5g、参三七3g、蒲公英15g、乳香1g、黄芩9g、白术6g、白芍6g、厚朴3g、玉竹6g、吴茱萸4.5g、延胡索9g、黄芪30g、黄柏12g、桅子9g、茯苓10g、川木香9g、炙甘草3g、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Hp根除率及胃镜下溃疡愈合及胃粘膜愈合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副反应治疗组仅出现一例,远低于对照组的16例。治疗组副反应仅为大便次数增多,不影响继续治疗,而对照组6例,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得不中止治疗。治疗组Hp根除率为87%、有效率93%。
案例一患者男35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胃脘胀痛半月,嘈杂、反酸、痞闷不适、不欲食、舌淡红苔腻微黄、脉滑。胃镜检查,胃窦部糜烂性胃炎,予本发明药,及早晚饭前半小时服用雷尼替丁一丸,连服7剂,疼痛缓解,再进15剂,诸症消失。
案例二患者,男,47岁,2004年2月5日初诊,反复胃脘部胀痛10年,先后服用过雷尼替丁,胃必治等西药,但仍反复发作,再胃脘部隐痛且胀满不适,食少便溏、神倦乏力,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胃镜检查(1)慢性浅表性胃炎(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按本汤剂连服15剂,同时配雷尼替丁,半月后,症状大减,饮食增加。续治一月症状消失。
案例三患者,女50岁。于2003年5月30日来诊。患者胃脘疼痛已三年,近1个月加重,症见胃脘部隐隐灼痛,饮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口内生疮,大便秘结,2至3日一次,曾作胃镜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部分腺体萎缩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用本方剂连服5剂,二诊胃痛减轻,口疮已愈,大便得下,舌苔渐润,再服15剂,药后诸症悉平,守方15剂,以巩固疗效。
案例四患者男,57岁。于2003年7月28日来诊,胃脘疼痛反复发作20余年,加重1月,症见胃脘隐痛,夜间稍甚,泛吐清水,不思饮食,大便稀烂,乏力懒言,舌淡苔白,脉沉细,胃镜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予本方10剂,疼痛消失,口微干苦,再服15剂,症状稳定。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成的中药制剂,生大黄3、黄连5、参三七3、蒲公英15、丹参15、乳香1、黄芩9、白术6、厚朴3、玉竹6、吴茱萸4.5、延胡索9、黄芪30、黄柏12、桅子9、茯苓10、川木香9、炙甘草3。
药物配伍按“协同药物组合式”;按传统方法制备。剂型可以是中药药剂学上所说的任何一种剂型。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有下述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成的中药制剂,生大黄3、黄连5、参三七3、蒲公英15、丹参15、乳香1、黄芩9、白术6、厚朴3、玉竹6、吴茱萸4.5、延胡索9、黄芪30、黄柏12、桅子9、茯苓10、川木香9、炙甘草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剂型为中药药剂学上所说的任何一种剂型。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属于内服中药制剂,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成的中药制剂,生大黄3、黄连5、参三七3、蒲公英15、丹参15、乳香1、黄芩9、白术6、厚朴3、玉竹6、吴茱萸4.5、延胡索9、黄芪30、黄柏12、桅子9、茯苓10、川木香9、炙甘草3。药物配伍按“协同药物组合式”;按传统方法制备。本发明对幽门螺旋杆菌具有有效杀灭效果,对多例病人服用治疗,感觉良好,无不良反应,治后返酸等症状消失,胃病根除率为87%、有效率93%。本发明对肠胃无任何刺激,对肝脏没有损伤,不产生耐药性。主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
文档编号A61P1/04GK1850237SQ200610042448
公开日2006年10月25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28日
发明者孟宪安, 邴艳霞, 金红, 孙绍军, 高恒强 申请人:孟宪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