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含螺旋藻活性肽、螺旋藻蛋白酶的螺旋藻及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螺旋藻,特别是一种含有螺旋藻活性肽、螺旋藻蛋白酶的螺旋藻,并且该螺旋藻活性肽、螺旋藻蛋白酶以分子形式存在;本发明还涉及该螺旋藻的制备方法及该螺旋藻的应用。
背景技术:
螺旋藻含有多种氨基酸,还含有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不饱和脂肪酸和对人体有益的多糖,能给人体提供多种营养成份,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增强免疫力,是一种高营养、低热量的天然食品,对于营养结构不合理的膳食者来说,无疑是最理想的保健佳品,对于缺乏营养素所致的疾病,可以起到补充营养以达到保健祛病的作用。目前,我国卫生管理部门已将螺旋藻定为调整血脂的保健食品,然而,作为保健食品而言,其作用缓和,疗效慢,因而影响了螺旋藻的推广与应用。因此,目前,对螺旋藻的研究很大一部份的主攻方向是放在提高螺旋藻疗效方面。螺旋藻所具有的调整人体血脂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它含有胡萝卜素、叶绿素、超氧化歧化酶及钙、镁、硒等微量元素,这些成份的综合作用才使得螺旋藻具有了调整血脂的作用,但这方面的作用还是比较平缓和缓慢的。另外,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还未发现螺旋藻中含有以分子形式存在的螺旋藻活性肽、螺旋藻蛋白酶,螺旋藻中含有蛋白质和氨基酸是公知的,然而我们都知道,肽不同蛋白质和氨基酸,肽是分子结构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一类化合物。大多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复杂,相对分子量在10万以上,并且分子高度压缩、折叠,形成了立体规则实体,正是这些复杂的结构严重影响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但是肽的分子量比蛋白质小很多,因而具有一些蛋白质所没有的生理调节功能。另一方面,肽不同于氨基酸,这表现在肽的生理活性作用、机体吸收形式、机体吸收特点等方面都与氨基酸不相同。从螺旋藻中经过生物方法,制备出含有螺旋藻活性肽及螺旋蛋白酶的螺旋藻,从而开发它的生理活性功能,特别是开发其直接溶解血栓以及溶解血栓而带来的一系列生理活性作用,是很有意义的。而根据检索,并未发现有这方面技术的彼露。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螺旋藻活性肽、螺旋藻蛋白酶的螺旋藻,使其具有特定的功效,以满足某些特定保健作用的需要。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螺旋藻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该螺旋藻的用途。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下述措施来实现的含有螺旋藻活性肽、螺旋藻蛋白酶的螺旋藻,主要含有如下成份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粗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E、类胡萝卜、肌醇、叶绿素、亚麻酸、超氧化歧化酶、锗、镁、钙、铁、磷、钾、锌、硒、多糖及水分,当所述螺旋藻含水量为7%以下时还含有15-40%的螺旋藻活性肽及1000-40000U/g的螺旋藻蛋白酶。
上述含有螺旋藻活性肽、螺旋藻蛋白酶的螺旋藻主要是由下述方法制备而成的(1)将枯草芽孢杆菌(B acillus subtilis subsp subtilis菌种编号为1.1086,本发明所用菌种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存)接种于培养基上,每支菌种接种七支培养基,培养基为营养肉汁琼脂培养基,定容为1000毫升,在26-35℃条件下培养50-65小时;(2)取上述培养好的菌种培养液3-5毫升加入螺旋藻粉与水的重量比为1∶1.2-1.4的30-50公斤螺旋藻浆中搅拌均匀,在36-40℃的条件下发酵12-18小时,期间定时搅拌让藻浆均匀发酵;(3)发酵好的螺旋藻浆置于2-8℃的条件下稳定后熟60-120小时,也可于此条件下贮藏,再于45℃以下的温度干燥至含水量为7%以下即可;(4)将上述干燥螺旋藻用胶囊封装则得到螺旋藻胶囊;将上述干燥螺旋藻加上适量辅料压制成片则得到螺旋藻片剂。
上述本发明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对高粘血症具有防治作用,应用于人体高血压病的防治。
采取上述措施的本发明,引入枯草芽孢杆菌对螺旋藻进行发酵,从而使螺旋藻产生了生物变化,生成了弹性螺旋藻活性肽和螺旋藻蛋白酶,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活性作用。经检测,当本发明的含水量为7%以下时,本发明中螺旋藻活性肽的含量为15-40%、螺旋藻蛋白酶为1000-40000U/g。本发明的螺旋藻活性肽、螺旋藻蛋白酶等电点为8.1左右,相对分子量在1000-25000之间,经溶血试验检测,本发明具有溶血作用。这是由于螺旋藻活性肽、螺旋藻蛋白酶与凝血酶结合后,使凝血酶的蛋白酶解作用和与内皮细胞血栓调理素的结合作用受抑制,使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能受到抑制,使凝血酶的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和平滑肌细胞收缩等作用受抑制,并抑制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使血栓形成中凝血酶作用于受损血管的收缩功能受抑制从而发挥良好的抗凝溶栓效果和作用。此外,螺旋藻本身含有的亚麻酸、叶绿素、超氧化歧化酶及微量元素的综合作用,也使得本发明具有更好的改善人体微循环障碍防治高血压病的作用。将本发明应用于临床,进行“血液流变学”测试,所有受测人员在服用本发明前的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均高于正常值,临床诊断为高血粘症。经每天服用本发明胶囊剂每天1粒,每粒含本发明0.15克,连续服用1-2个月,经“血流变学”测试复查,低切、中切、高切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并恢复到正常值,由此,提示本发明对高粘血症具有防治作用,有效率为100%。将本发明应用于临床高血压症,经每天服用本发明的胶囊剂每天1粒,每粒含本发明0.15克,从第三天起,接受测试的人员血压均明显下降,由此,提示本发明具有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的防治。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1)先进行菌种培养,取枯草芽孢杆菌1支(枯草芽孢杆菌已有商品销售,本发明所用枯草芽孢杆菌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购进)接种于营养肉汁琼脂培养基上,营养肉汁琼脂培养基主要由下述原料组成蛋白胨10克,牛肉膏3克,琼脂5克,氯化钠5克加无菌水至1000毫升,并调PH至7,上述原料配制成的培养基分为七支,按常规菌种培养方法在35℃条件下培养64小时,然后合并所培养的菌种得到菌种培养液;(2)取上述菌种培养液3毫升加入35公斤螺旋藻粉与水比为1∶1.3的螺旋藻浆中搅拌均匀,在37℃的条件下发酵18小时,期间每4小时搅拌一次,让藻浆均匀发酵;(3)上述发酵好的螺旋藻浆置于3℃的条件下稳定后熟100小时,取出于45℃以下的温度干燥至含水量为7%以下即可。
上述方法制备的本发明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除含有常规螺旋藻含有的成份外,还含有螺旋藻活性肽32.4%,含有螺旋藻蛋白酶1300U/g。
将本发明进行溶血试验,试验方法按《医院试剂检验手册》中“溶血试验法目视法(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08版)的要求进行,检测结果为含0.5克样品的反应溶液在37℃作用4小时后,溶液中的多数红细胞破裂。
将上述方法制备的本发明制备成胶囊,每粒胶囊中含本发明0.15克。并将本发明胶囊剂用于临床作“血液流变学”测试,受测人的低切、中切、高切均超过正常值范围,临床诊断为高血粘症,临床症状为疲劳、头昏、失眠、心闷。受测人日服一粒本发明胶囊,连服2个月,再经“血液流变学”测试复查,低切、中切、高切均恢复为正常值,临床症状消失,经统计学处理,其中,失眠、疲劳、头昏三项,P∠0.01,心闷P∠0.05,表示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疗效程度较好也较可信。
实施例2(1)与实施例1的(1)步骤相同;(2)取上述菌种培养液5毫升加入35公斤螺旋藻粉与水比为1∶1.3的螺旋藻浆中搅拌均匀,在37℃的条件下密封发酵18小时,期间每4小时搅拌一次,让藻浆均匀发酵;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
上述方法制备的本发明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除含有常规螺旋藻含有的成份外,还含有螺旋藻活性肽38.5%,含有螺旋藻蛋白酶11000U/g。
权利要求
1.含有螺旋藻活性肽、螺旋藻蛋白酶的螺旋藻,主要含有如下成份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粗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E、类胡萝卜、肌醇、叶绿素、亚麻酸、超氧化歧化酶、锗、镁、钙、铁、磷、钾、锌、硒、多糖及水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藻含水量为7%以下时还含有15-40%的螺旋藻活性肽及1000-40000U/g的螺旋藻蛋白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螺旋藻活性肽、螺旋藻蛋白酶的螺旋藻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是(1)将枯草芽孢杆菌接种于培养基上,每支菌种接种七支培养基,培养基为营养肉汁琼脂培养基,定容为1000毫升,在26-35℃条件下培养50-65小时;(2)取上述培养好的菌种培养液3-5毫升加入螺旋藻粉与水的重量比为1∶1.2-1.4的30-50公斤螺旋藻浆中搅拌均匀,在36-40℃的条件下密封发酵12-18小时,期间定时搅拌让藻浆均匀发酵;(3)发酵好的螺旋藻浆置于2-8℃的条件下稳定后熟60-120小时,也可于此条件下贮藏,再于45℃以下的温度干燥至含水量为7%以下即可;(4)将上述干燥螺旋藻用胶囊封装则得到螺旋藻胶囊;将上述干燥螺旋藻加上适量辅料压制成片则得到螺旋藻片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螺旋藻活性肽、螺旋藻蛋白酶的螺旋藻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藻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对高粘血症具有防治作用,应用于人体高血压病的防治。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螺旋藻活性肽、螺旋藻蛋白酶的螺旋藻及制备方法和应用。螺旋藻营养成份全面,还具有的调整人体血脂的作用,但其作用比较平缓和缓慢的。另外,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还未发现螺旋藻中含有以分子形式存在的螺旋藻活性肽、螺旋藻蛋白酶。本发明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对螺旋藻进行发酵处理,从而制备出含有螺旋藻活性肽、螺旋藻蛋白酶的螺旋藻。本发明经检测,当含水量为7%以下时,螺旋藻活性肽含量为15-40%,螺旋藻蛋白酶含量为1000-40000U/g。本发明经临床应用验证,结果提示本发明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对高粘血症具有防治作用,应用于人体高血压病的防治。
文档编号A61P9/00GK1923996SQ20061015969
公开日2007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30日
发明者张明洞 申请人:张明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