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射用鱼腥草冻干粉针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33321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注射用鱼腥草冻干粉针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的制药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注射用鱼腥草冻干粉针的制备方法.二.
背景技术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蕺菜HouttuyniacordataThunb.的全草,其性味辛、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通淋及止痰化咳等功效。临床主要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鱼腥草有效成分主要有癸酰乙醛(鱼腥草素)、甲基壬酮、月桂醛。鱼腥草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功效。临床用于治疗肺脓疡,痰热咳嗽,疗效显著。但是,鱼腥草注射液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良反应。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的数据表明,2000年以来,与鱼腥草类注射剂有关的不良反应有4000余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200余例。报告显示,使用鱼腥草注射液注射剂后,引起患者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和重症药疹等严重不良反应,已明确显示该药品在临床用药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要求自2006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使用鱼腥草注射液等7种注射剂,暂停受理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的各类注册申请。通过对鱼腥草注射液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除了个体差异(尤其是过敏性体质)、联合用药、静脉注射时滴速过快等原因外,其根本原因是原制备工艺不合理在提取、滤过时未能将过敏性物质完全去除;在配液工艺中加入了本身具有溶血作用的增溶剂土温-80;由于是注射用水溶液,产品的稳定性较冻干粉针差。目前,尽管鱼腥草注射液也有许多专利,但这些专利均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如申请号为200410096731.7的专利"鱼腥草注射液制备工艺"虽然采用了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但没有使用超滤和冷冻干燥技术,而且仍然加入了土温-80;申请号为200410046098.0的专利"一种鱼腥草冻干粉针针剂及其制备方法"虽然采用了冷冻干燥技术且未使用土温-80,但没有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和超滤技术。三.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良反应少、高效的注射用鱼腥草冻干粉针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针对上述存在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全面改进。采用超临界萃取和超滤去除了过敏性物质,取消使用增溶剂土温-80,将注射用水溶液制备成质量稳定的注射用冻干粉针针剂,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疗效,大大降低了不良反应。一种注射用鱼腥草冻干粉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步骤如下(l)取鱼腥草2kg,洗净,干燥,粉碎;(2)进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将萃取物水蒸汽蒸馏,蒸馏液进行超滤处理;(3)滤液加入适宜辅料,冷冻干燥,即得。在上述步骤(2)中所述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的条件为萃取压力20-30mPa,温度20-5(TC,C02流量20-60kg/h。在上述步骤(2)中所述的水蒸汽蒸馏的条件为在上述超临界萃取物中加入315倍水,蒸馏16小时,收集蒸馏液0.54倍;在上述步骤(2)中所述的超滤的条件为取上述步骤3的蒸馏液,加入注射用水至1000ml,用分子量为3000~50000的超滤膜进行超滤分离;在上述步骤(3)中所述的冷冻干燥的条件为取步骤(2)的超滤液,在无菌条件下分装至西林瓶中,先预冻至-4055'C,保持2~4小时,调节真空度至O.OlmPa,升华干燥1248小时,再升温至10~30°C,干燥48小时。上述步骤(3)中所述的辅料为葡萄糖、氯化钠、甘露醇或乳糖注射用冻干添加剂中的一种。本发明主要是针对原工艺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制备工艺改进,采用超临界萃取、超滤和冷冻干燥等组合方法,去除引起不良反应的无效杂质,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通过药理实验证明,产品的疗效得到显著提高,鱼腥草冻干粉针对伤寒一副伤寒菌苗所引起的大鼠实验性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大大降低,实验结果表明鱼腥草粉针不会诱发速发性过敏发应。四.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_注射用鱼腥草冻干粉针的制备方法取鱼腥草2000g,洗净,干燥,粉碎,过20目筛,进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萃取压力25mPa,温度40°C,C(V流量50kg/h,得超临界萃取物,加入5倍量水,水蒸气蒸馏3小时,收集蒸馏液,加入50g葡萄糖,并加注射用水至1000ml,用分子量为3000的超滤膜进行超滤,分装至西林瓶中,先预冻至-45°C,保持2小时,调节真空度至0.lmbar,升华干燥24小时,再升温至20'C,干燥6小时。质检、包装,即得。实施例2-注射用鱼腥草冻干粉针的制备方法取鱼腥草2000g,洗净,干燥,粉碎,过40目筛,进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萃取压力25mPa,温度4(TC,0)2流量50kg/h,得超临界萃取物,加入5倍量水,水蒸气蒸馏3小时,收集蒸馏液,加入30g乳糖,并加注射用水至lOOOmJ.,用分子量为5000的超滤膜进行超滤,分装至西林瓶中,先预冻至-45°C,保持2小时,调节真空度至0.lmbar,升华干燥24小时,再升温至2(TC,干燥8小时。质检、包装,即得。实施例3药效学实验-一对内毒性发热的影响分别将鱼腥草冻干粉针(新工艺)和鱼腥草注射液(原工艺)用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成lmg/mL。取SPF级SD大鼠,体重150—170g雌雄各半,先测正常肛温2—3次,隔30分钟测1次,连续两次测定体温相差不应大于0.2度,取平均值为正常体温。个体之间体温相差不大于1.(TC。每只大鼠皮下注射伤寒—副伤寒菌苗lml/kg,每隔l小时测量一次肛温,待体温升高0.6'C以上时(约l一4小时),随机均分5组,每组10只,开始给药。即生理盐水组、鱼腥草冻干粉针(新工艺)高、中、低三个剂量组(2.0mL、l.Oml、0.5mL)、鱼腥草注射液(原工艺)组。给药后30、60、120分钟测量体温一次,观察体温变化情况,结果见表l。表l.鱼腥草冻干粉(新工艺)对实验性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与鱼腥草注射液比较P<0.05;F检验上表说明,鱼腥草冻干粉针(新工艺)对伤寒一副伤寒菌苗所引起的大鼠实验性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等剂量与鱼腥草注射液比较,鱼腥草冻干粉针制剂作用更强。实施例4-被动皮肤过敏试验1、药品与试剂鱼腥草粉针剂,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制备,批号071209;天花粉蛋白,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赠送;依文思兰,上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分装,批号050518。2、动物SD大鼠,雄性,体重200土20g,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YXK(苏)2002-0053。3、实验方法(1)、致敏试验取200土20g雄性大鼠。将卡介苗(佐剂)1支加2倍量生理盐水稀释后,加入天花粉充分混匀成2.5mg/mL,每鼠注射0.4mL,分别注射0.lmL于大鼠足跖部位,其余部分多点注射于肌肉和皮下。鱼腥草粉针剂组先按要求将粉针配制成相应注射液,然后将卡介苗以两倍量药液稀释后,每鼠注射0.4mL,方法同天花粉组。将鱼腥草粉针剂和天花粉分别致敏4只大鼠。注射后IO天经颈动脉取血,离心分离抗血清,置-4t)以下保存备用。(2)、被动皮肤致敏试验另取200士20g正常大鼠,背部去毛,分别于皮下注射由鱼腥草粉针剂及天花粉溶液致敏的抗血清0.lmL/点,48h后分别静脉注射以1%伊文思蓝配制天花粉溶液(2mg/mL)lmL/200g,和以鱼腥草粉针剂配制的伊文思蓝(伊文思蓝含量为1%)溶液lmL/200g。30min后处死动物,翻转背部皮肤,测量并记录蓝色反应斑直径大小,蓝斑直径在5mm以上者判定为阳性。4、实验结果蓝斑面积如表2所示表2.鱼腥草粉针剂对大鼠被动过敏反应皮肤蓝斑面积的影响<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由表2可见,鱼腥草粉针剂诱发的蓝斑的直径均小于5mra,应属于不会诱发速发性变态的药物范围。阳性化合物天花粉的蓝斑直径均大于20mm。5、结论由本实验结果可见鱼腥草粉针剂应属于不会诱发速发性过敏反应的药物。权利要求1、一种注射用鱼腥草冻干粉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步骤如下(1)取鱼腥草2kg,洗净,干燥,粉碎;(2)进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将萃取物水蒸汽蒸馏,蒸馏液进行超滤处理;(3)滤液加入适宜辅料,冷冻干燥,即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的条件为萃取压力20-30mPa,温度20-50°C,C02流量20-60kg/h。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的水蒸汽蒸馏的条件为在上述超临界萃取物中加入315倍水,蒸馏16小时,收集蒸馏液0.54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的超滤的条件为取上述步骤3的蒸馏液,加入注射用水至1000ml,用分子量为3000~50000的超滤膜进行超滤分离。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的冷冻干燥的条件为取步骤4的超滤液,在无菌条件下分装至西林瓶中,先预冻至-4055°C,保持2~4小时,调节真空度至O.Ol-O.lmbar,升华干燥12~48小时,再升温至1030。C,干燥48小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辅料为葡萄糖、氯化钠、甘露醇或乳糖注射用冻干添加剂中的一种。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鱼腥草冻干粉针剂的制备方法,其方法是取鱼腥草,洗净,干燥,粉碎,通过超临界萃取,水蒸汽蒸馏,膜分离,冷冻干燥而得。本发明通过采用超临界萃取、超滤、冷冻干燥组合工艺技术制备的鱼腥草冻干粉针,去除了引起不良反应的无效杂质,生产工艺更为先进合理,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通过药理实验证明产品疗效显著提高,不良反应大大降低。文档编号A61K47/02GK101249170SQ20081001985公开日2008年8月27日申请日期2008年3月19日优先权日2008年3月19日发明者黎余,倪荷芳,刘陶世,涓吴,崔小兵,程建明申请人:南京中医药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