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降血糖和减肥作用的菧类天然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978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具有降血糖和减肥作用的菧类天然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新化学结构的一种葳类天然药物树豆酮酸A,可以制造降血糖和降脂减肥药物或保健食品;以及一种植物来源的含有这种新葳类化合物树豆酮酸A的组合物,可以制造降血糖药物或保健食品。—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涉及多种物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高发于发展中国家,2005年全球有2.2亿人患糖尿病,我国就有4000万患者。另外还有更多的人存在着糖耐受性降低的风险。约90%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发病缓慢,症状隐匿,病情复杂,病情进展常伴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据Research&Martcets公司公布的《2011年糖尿病市场前景》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的糖尿病药物己达到了186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据推测目前己超过250亿美元。糖尿病在临床上分成1型和2型。1型多以胰岛素及其类型物进行治疗。2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较多,目前常见的抗糖尿病药物按药物來源与作用机理进行分类,主要有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主要用于1型糖尿病),黄酰脲类,双胍类,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非黄脲类胰岛素分泌促进剂,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及以天然药物和中成药等类型。磺脲类是临床应用最早且目前也仍在广泛使用的口服降糖药。常用的有格列本脲,格力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和格列美脲等,这类药物可刺激B-细胞分泌和释放胰岛素,因此其降糖作用有赖于还有相当数量有功能的胰腺B-细胞。总体来讲,这类药物比较安全,不良反应率较低,只是长期使用容易引起低血糖。双胍类降糖药早在1957年就开始用于临床,常用的有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双胍类药物可促进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增加肌肉组织中的糖的无氧酶解,减少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还可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和贮存,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水平。双胍类药物不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它不仅抑制葡萄糖在肠道中的吸收,还阻碍维生素B12的吸收,可引起营养吸收不良,体重降低,特别适合于肥胖和伴有高血脂的病人。但它常伴着严重的毒副作用(高达50%),如乳酸酸性中毒,甚至酮脲等,严重地限制了它的应用。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别于前面两类抗糖药物,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降糖机制为在小肠中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淀粉等碳水化合物水解产生葡萄糖减慢,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因此有利于降低餐后的血糖水平。其副作用主要是由于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停留和酶解所引起的肠道不适。目前常用的药物是阿卡波糖和优格列波等。非磺脲类胰岛素分泌促进剂。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关闭ATP依赖性钾通道,使-细胞去极化、打开钙通道而使钙流入增加,最后诱导B-细胞分泌胰岛素。这类药物比较适合于调节用餐时调节血糖,而且它无论空腹或进食时均吸收良好,对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均有很好的效果。胰岛素增敏剂。如噻吩烷二酮类(TZDs)的"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纠正糖与脂代谢异常。它对胰岛素的分泌没有影响。这类药物先后上市的有曲格列酮(Troglitazone,TRG),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恩格列酮(Englitazone,ENG)等。早期上市的曲格列酮发现具有严重的肝毒性,甚至出现肝衰竭而死亡,现已停止使用。罗格列酮的降糖作用较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己被批准在我国正式临床使用。由于这类药物可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应用前景,国际上对该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仍为热点,目前正在等待上市的有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的法格列酮(Farglitazar)和日本武田制药公司的达格列酮(Darglitazone)等。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作用于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r(peroxisomeproliferation-activatedreceptor,PPAR-r)起作用,它们通过激活PPAR-r核受体而提高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从而改善糖代谢紊乱从而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冃前,国内市场还可见一些有效中西药复方制剂,如消渴丸等;但纯中药或植物来源的糖尿病药,限于其作用和机理不够确切,临床应用面还十分有限。尽管市场上有许多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但它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疗效不足或(和)毒副作用较大等问题。比如说,由于2期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所致,而其机体内本身的胰岛素水平并不低。因此不难想象单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对这批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是没有作用的。过多的胰岛素分泌并不能起到降低血糖的效果,而且在胰岛素抵抗地情况下过多地分泌胰岛素可能导致胰岛素过高症(hyperinsulinemia),增加IGF-1等生长因子的水平,影响NF-kB和PPAR-r核转录因子的信号途径,最终可能影响直肠细胞的正常功能而导致直肠癌[KomnouD,etal.,Insulinresistanceanditscontributiontocoloncarcinogenesis.Eup.Biol.Med.2003,228(4):396-405]。即使被作为最有前景、研究也最为活跃的属"胰岛素增敏剂"的TZD类抗糖尿病药物,在安全性和副作用等方面也存在隐患。除曲格列酮(TRG)由于严重的肝毒(甚至导致肝坏死而需肝移植)而被市场召回外,另一个同类药物罗格列酮(RSG,Avandra)由于可能导致心脏出现问题而被FDA要求在生产包装上提出"警示"(.http:〃www.fda.gov/consumer/updates/avandia052507.html),因此,人们对这一家族药物的其它成员的安全性也提高了警惕。另一方面,这类药物通过激活PPAR-r受体活性从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同时,还可增加脂肪细胞的增殖,从而导致体重增加甚至肥胖等。所有这些都限制了现有抗糖尿病药物的广泛使用。因此,人们迫切需要活性更强同时又更加安全的抗糖尿病新药。我国有长期使用中草药和天然药物治疗糖尿病的历史,市场上也有许多的抗糖尿病中药制剂,有些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至于中医药典籍中记载有抗糖尿病作用的中草药或者植物药或者植物药就更多了。虽然这些中药制剂可能存在质量和疗效不够稳定,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毒副作用比较小和作用机制"多耙"的特点。这就提示其中可能会有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且可能毒副作用要较传统的化学药物要小,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我们对一些有记载用于治疗肥胖和糖尿病的中药和植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结合与糖尿病和肥胖有关的细胞和分子模型进行活性筛选,以图发现新型和有良好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的天然抗糖尿病新药。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与已知降血糖药物或降脂减肥药物的化学结构均不相同的具有特定葳类化合物结构的新药树豆酮酸A。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具有结构式I所示的化学结构;结构式I本发明所说的具有特定葳类化合物结构的新药,是指具有如结构式I所示的化学结构的化合物树豆酮酸A,并首次公开了其降血糖和降脂减肥方面的药用价值。本发明所说的一种植物来源的蔵类化合物树豆酮酸A的组合物,是指含有树豆酮酸A的组合物,并首次公开了其降血糖方面的药用价值。本发明所说的特定葳类化合物新药树豆酮酸A,可以从豆科植物树豆提取得到,树豆又名木豆或賴P豆,学名是Cq/a鹏cq/朋(L.)Millsp.。本发明所说的一种植物来源的蔵类化合物树豆酮酸A的组合物,可以从豆科植物树豆提取得到,树豆又名木豆或柳豆,学名是Cq/a聰;(L.)Millsp.。本发明所说的提取,是本领域工作人员都能够理解和采用的方法。用含水占体积百分数1%-90%的甲醇或乙醇或丙醇或丙酮,或水饱和的乙酸乙酯、水饱和的氯仿、水饱和的二氯甲垸或者水饱和的正丁醇,在室温条件下或者在加热条件下,从植物,特别是从树豆叶中溶出化学结构符合结构式I的葳类化合物。加热提取时需要加热至3(TC以上,溶剂沸点温度以下。提取物再采用本领域工作人员都能够掌握和采用的柱色谱或薄层色谱的方法分离纯化。所用色谱柱填料为硅胶,或辛烷基烷化硅胶,或十八垸基垸化硅胶,或葡聚糖凝胶;所用薄层色谱分离材料为硅胶,或辛垸基烷化硅胶,或十八烷基垸化硅胶。色谱法分得的纯品化合物经过对该化合物测得的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数据的综合解析,识别和确定为所述结构。本发明的特点在于(1)新的具有显著降血糖和降脂减肥作用的树豆酮酸A的结构;而且揭示了这种化合物降血糖作用的机理适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包括超重和伴有高血脂的糖尿病患者。(2)—种植物来源的蔵类化合物树豆酮酸A的组合物,具有显著的降血糖药效,可以制备降血糖药物或保健食品。(3)药物树豆酮酸A可以从完全无毒的植物树豆叶中提取,安全性高。经发明人研究,从树豆叶中提取的降血糖和降脂减肥活性成分树豆酮酸A的含量达到药材干重的0.02%,有较好工业规模生产意义。本发明所述的具有葳类结构特征的降血糖和减肥药物的主要药效学研究结果。本发明所述的具有蔵类结构特征的降血糖和减肥药物树豆酮酸A,可以制成片剂、胶囊、颗粒剂、口服液、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纳米制剂、注射剂等任何一种药学上可接受的剂型,运用于临床治疗;同时公开的一种植物来源的葳类化合物树豆酮酸A的组合物,具有显著的降血糖药效,可以制备降血糖药物或保健食品。因此,本专利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植物药抗糖尿病研究的部分成果,本发明发现了豆科植物树豆(CajanusCajan(L.)Millsp.)提取物(100mg/Kg,腹腔注射)在ob/ob型先天肥胖小鼠以及db/db型糖尿病小鼠试验中表现出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对糖的耐受性也明显提高。随后进行的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和鉴定了一系列的蔵类(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并发现其中化合物4(见结构式图),在动物体内具有良好的降血糖和减肥活性,它的化学结构经红外光谱(IR)、质谱(MS)和核磁共振光谱(NMR)分析,证明为具有全新结构的蔵类衍生物,命名为树豆酮酸A。图1从树豆叶分离纯化的化合物结构。试验组8mg/Kg(n=6)对照组(n=6)图2树豆酮酸A(8mg/Kg,腹腔注射)对成年ob/ob小鼠空腹血糖的影响。图3树豆酮酸A(8mg/Kg,腹腔注射)促使ob/ob小鼠糖耐受性提高试验组8mg/Kg(n=6)对照组(n=6)图4树豆酮酸A(8mg/Kg,腹腔注射)明显减轻ob/ob小鼠的体重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具有蔵类结构特征的降血糖和减肥药物成分的获取方法和及其药理作用特点,但是这些实施例不得理解为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实施例1提取分离乙醇、甲醇、石油醚、氯仿等溶剂为国产分析纯试剂;层析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分厂产品。取树豆叶20kg用95%的乙醇回流提取三次,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得浸膏1300g。取适量浸膏,于60°(:热水中充分搅拌后静置沉淀,过滤。沉淀加甲醇溶解,拌硅胶,除去甲醇后依次用石油醚、氯仿提取。得石油醚提取物、氯仿提取物、残渣三个部分。将氯仿提取物上硅胶柱,依次用50-50、30-70、10-90石油醚-氯仿及90:10石油醚-丙酮洗柱。取50-50石油醚-氯仿洗脱部分再上硅胶柱,98-2石油醚-丙酮洗柱,流出液浓缩后析出白色针状结晶,甲醇洗涤得化合物3;在30-70石油醚氯-仿洗脱部分析出白色针状结晶,石油醚-氯仿中重结晶得化合物1;10-90石油醚-氯仿洗脱部分析出白色针状结晶,经石油醚-氯仿中重结晶得化合物2;90:10石油醚-丙酮洗脱部分分别析出无色结晶化合物4和5。实施例2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紫外光谱用北京普析通用仪器公司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红外光谱用美国ANALECTRFX65A型光谱仪测定;质谱用QP5000质谱仪或美国API2000LC/MS/MS系统测定;核磁共振谱用德国-瑞士Broker公司的DRX-400型400兆超导核磁共振仪测定,TMS做内标。结构式参见附图1,13C核磁共振数据见表1。化合物l:C2()H2202;白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氯仿、微溶于甲醇;与FeCl3反应呈黄色。质谱给出m/z294的分子离子峰,结合碳谱的20个碳信号和氢谱显示的22个质子信号得出分子式为C2CH2202;红外光谱在3303cm"有强吸收,提示有羟基;核磁共振氢谱信号表明存在一个异戊烯基:53.41(2H,d,J=7Hz),S5.10(1H,t,J=7Hz),S1.67,L76(各3H,s);—个甲氧基S3.78(3H,s);—个反式取代双键56.92,7.32(各1H,dd,片16Hz)及一个单取代苯结构S7.47(2H,d,J=7.5Hz),7.35(2H,t,J=7.5Hz),7.25(lH,t,J=7.5)。碳谱的20个碳信号中,除去一个异戊烯基和一个甲氧基还余下14个碳,且全为spZ碳,据此推测化合物l为反式二苯乙烯类化合物,所有取代基都处于其中的一个苯环上;氢谱中S6.68和6.36(各1H,d,J=2.5Hz)信号表明该取代苯环上只有两个处于间位质子,取代基分别为异戊烯基、甲氧基及羟基。经与树豆中已分离出的单体longistylinC的光谱数据对照脾迪华,等.树豆叶化学成分研究.中草药,1985;16(10):2-7],二者的数据完全相符,可知化合物l为longistylinC,即2-异戊烯基-3甲氧基-5羟基葳。说结构参数化合物l:质谱m/z:294(M+),279,251,226,203,188,162,77;红外光谱Vmaxcm-1:3303,3057,3022,2959,2924,1630(w),1595,1461,1433;^-丽R(CDC13)5ppm:7.47(2H,d,风5Hz,2',6'-H),7.35(2H,t,J=7.5Hz,3',5'-H),7.26(1H,t,J=7.5,4'陽H),7.32,6.92(各1H,d,J=16Hz,7,8墨H),6.68,6.36(各1H,d,J=2.5Hz,4,6邻,5.10(1H,t,J=7Hz,2"陽H),4.87(1H,m,OH),3.78(3H,s,OCH3),3.41(2H,d,J-7Hz,l"-H),1.67,1.76(各3H,s,4",5"-CH3)。化合物2:C2()H2202;白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氯仿、丙酮,微溶于甲醇;与FeCb反应呈黄色。质谱给出m/z294的分子离子峰,结合碳谱和氢谱得出分子式为C2oH2202;与化合物1一样,2的核磁共振谱中也出现异戊烯基、一个甲氧基、一个反式取代双键、一个单取代苯基及两个处于间位质子信号,仅化学位移有差别。经与树豆中已分离出的单体longistylinA的光谱数据对照[陈迪华,等.树豆叶化学成分研究.中草药,1985;16(10):2-7],各信号均相符合,由此确定化合物2为kmgistylinA,即2-异戊烯基-3甲氧基-5羟基蔵。结构参数化合物2:质谱m/z:294(M+),279,239,226,209,178,165,152,128,115,91,77;红外光谱vcm":3557,3022,2966,2924,2853,1581,1510,1454;丄H-NMR(CDC13)Sppm:7.50(2H,d,J=7.5Hz,2',6'陽H),7.35(2H,t,J=7.5Hz,3',5'-H),7.25(1H,t,J=7.5,4'-H),7.04,7.00(各1H,d,J=16.5Hz,7,8誦H),6.65,6.63(各1H,d,J=1.5Hz,4,6-H),5.29(1H,s,OH),5.24(1H,t,J=7Hz,2"-H),3.87(3H,s,OCH3),3.41(2H,d,J=7Hz,r-H),1.81'1.74(各3H,s,4",5"-CH3)。化合物3:C21H2()04;白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氯仿、微溶于甲醇;与FeCl3反应呈灰黑色。质谱给出m/z336的分子离子峰,结合碳谱和氢谱得出分子式为C2iH2o04;3的核磁共振谱同样显示存在一个异戊烯基、一个甲氧基、一个单取代苯基及两个孤立质子信号(无远程偶合),但反式取代双键质子偶合信号消失、同时多出一个酯基碳(8166.3)信号。鉴于前人曾从树豆叶中分离到一个含2-羧基的蔵类化合物(6)[陈迪华,等.木豆叶化学成分研究.中草药,1985;16(10):2-7],3与之相比少两个氢,我们推测3为羧基与反式取代双键碳之间形成内酯键的产物。经远程ncJH相关谱证实其内酯结构,同时证明羟基,甲氧基,异戊烯基分别存在于3,5,6位。3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树豆内酯A(cajanolactoneA)。结构参数化合物3:UVW匿265,318,350;IRv匪cm管、3426,2975,1687,1629,1612,1575,1498,1469,1380;质谱m/z:336,321,268,215,105,77;'H-NMR(CDC13)Sppm:11.28(1H,s,OH),7.82(2H,d,J=8.0Hz,2',6'-H),7.44(3H,m,3',4',5'-H),7.04(1H,s,7-H),6.52(1H,s,3-H),5.05(1H,brs,2"隱H),3.89(3H,s,OCH3),3.45(2H,brd,J=4Hz,r-H),1.84,1.68(各3H,s,4",5"-CH3)。化合物4:C21H2()04;白色条状结晶,易溶于氯仿、微溶于甲醇;与FeCl3反应呈灰黑色。质谱给出m/z354的分子离子峰,结合碳谱和氢谱得出分子式为C21H2205。4的13C核磁共振谱与3比较,大部分数据一致,但反式取代双键碳信号消失,多出S41.1(CH2),196.6(C)两个碳信号,而酯碳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了3ppm,同时^-NMR谱中出现513.5的COOH信号。由此推测化合物4为3分子内内酯环开环形成酮基和羧基的产物。经比较二者的氢谱数据,进一步确证4的结构(见附图l)。4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树豆酮酸A(CajanonicacidA)。结构参数化合物4:IRVmaxcm":3296,2976,1640,1580,1460,1370;MSm/z:354(M+),105(C6H5-CO),77;!H-NMR(DMSO-d6)Sppm:13.50(1H,s,COOH),12.01(1H,OH),8.02(2H,d,J=7.2Hz,C2',C6'-H),7.64-7.40(3H,m,C3',C4',C5'-H),6.49(1H,s,C6-H),4.85(1H,s,8-OH),4.66(1H,brs,2"-H),3.82(3H,s,OCH3),3.17(2H,s,7-H),3.16(2H,d,J=4Hz,l"-H),1.60,1.50(各3H,s,4",5"-CH3)。化合物5:化合物5:C21H2()04;白色条状结晶,易溶于氯仿、微溶于甲醇;与FeCl3反应呈灰黑色。质谱给出m/z354的分子离子峰,结合碳谱和氢谱得出分子式为<321!12205,分子量比3多18。5的13C核磁共振谱与3比较,大部分数据一致,但反式取代双键碳信号消失,同时多出S37.4(CH2),106.8(C)两个碳信号,单取代苯基1-碳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5.2ppm。由此推定5为3的双键与一个水分子加成形成的半縮酮内酯。经比较二者的氢谱数据,进一步确定5的结构(见附图1,从树豆叶分离纯化的化合物结构)。5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树豆内酯B(cajanolactoneB)。结构参数IRvm狀cm":3296,2976,1640,1580,1460,1370;MSm/z:354(M+),336,321,268,77;iH-NMR(DMSO-d6)Sppm:11.41(1H,OH),8.02(2H,d,J=7.2Hz,C2',C6'-H),7.64-7.40(3H,m,C3',C4',C5'-H),6.49(1H,s,C6-H),4.90(1H,s,8-OH),4.66(1H,brs,2"-H),3.82(3H,s,OCH3),3.25(2H,s,7-H),3.16(2H,d,J=4Hz,l"-H),1.65,1.50(各3H,s,4",5"-CH3)。<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实施例3一种天然植物来源的蔵类化合物组合物的降血糖作用待测试活性的药物树豆叶甲醇提取物的氯仿部位。化学成分特征前已述及,该氯仿部位含有新发现的三种芪类化合物树豆内酯A(cajanolactoneA,3),树豆酮酸A(CajanonicacidA,4)和树豆内酉旨B(cajanolactoneB,5);以及已知的芪类化合物longistylinC(1),LongstylinA(2)。称为树豆酮酸A组合物。药理实验方法空腹血糖的测定:在动物空腹4小时后取血(从早上9:00开始)第0天(未给药)、第5天和第12天(最后一天给药)。尾静脉取血。血糖在下午l.OOpm用葡萄糖分析仪测定(HemocueAB'Angelholm,Sweden)。见表2表2ob/ob小鼠在给予树豆酮酸A组合物(100mg/kg)后血糖水平(mg/dL)变化<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结果ob/ob鼠在第0天有很高的空腹血糖(239±15.0)mg/dL。给药5天后,血糖水平明显降低[(170±16.0)mg/dL;对照组(246土17.0)mg/dL;P<0.01]。给药12天后,ob/ob鼠的糖水平已到正常水平[(126±20.0)mg/dL;对照组(240±14.5)mg/dL;P<0.01],说明给药5天,树豆酮酸A组合物,即树豆叶甲醇提取物的氯仿部位就能显著降低ob/ob鼠的空腹血糖值。实施例4新蔵类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待测试活性的药物树豆酮酸A方法空腹血糖的测定动物空腹4小时,给药后,在第0天(未给药)、第5天和第12天的上午9点,尾静脉取血,在下午1:00用葡萄糖分析仪测定血糖(HemocueAB,Angelholm,Sweden)。结果见图2,树豆酮酸A(8mg/Kg,腹腔注射)对成年ob/ob小鼠空腹血糖的影响。试验组8mg/kg(n=6)对照组(n=6)血糖水平在给药第5天和第12天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与糖尿病患者一样,ob/ob小鼠在第0天有很高的空腹血糖(238士21.5)mg/dL。给药5天后,血糖水平明显降低[(161土15.4)mg/dL;对照组(243士21)mg/dL;P<0.01]。给药12天后,ob/ob小鼠的血糖水平已到正常水平[(119土3.3)mg/dL;对照组(240±12.9)mg/dL;P<0.01],说明给药5天,树豆酮酸A就能显著降低ob/ob小鼠的空腹血糖值。实施例5新蔵类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待测试活性的药物树豆酮酸A方法糖耐受试验。在第0天(未给药)和第12天(最后一天给药)进行。动物空腹4小时,腹腔注射葡萄糖2g/Kg,然后在时间点O(未注射前),给糖后30、60和120分钟点取尾静脉血测血糖。结果见图3,树豆酮酸A(8mg/Kg,腹腔注射)促使obZob小鼠糖耐受性提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第0天时,对照组的ob/ob小鼠的血糖呈现基线高血糖(basalhyperglyemia)。腹腔注射葡萄糖后,高血糖症明显加深,120分钟以后仍未能回到基线,表明它为糖不耐受性,给药12天后,ob/ob小鼠的糖耐受性明显改善,达到22%。(A)图为给药组结果(n=6),(B)图为不给药的对照组结果(n=6)。说明在60至120分钟后,给药组的血糖下降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01)。实施例6新葳类化合物的降脂减肥作用对照组从0到12天体重有增加的趋势。给药组的ob/ob小鼠的体重明显降低,从第0天(给药前)的(62.5士2.9)g到第12天的(58.1i3.2)g(P<0.05)结果见图4,树豆酮酸A(8mg/Kg,腹腔注射)明显减轻ob/ob小鼠的体重8mg/kg(n=6)对照组(n=6)实施例7新蔵类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机理(一)蛋白酪氨酸磷酸酶IB试验A方法原理蛋白酪氨酸磷酸酶IB(proteintyrosinephosphatase1B,PTP1B)是典型的非受体型PTPase家族的成员之一,在胰岛素信号通路中起着重要的负调控作用。是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新耙点。寻找PTPIB的特异性抑制剂,通过抑制PTPIB的活性来提高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敏感性。对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PTPIB的抑制活性是通过以j5-nitrophenylphosphate(PNPP)为底物的方法来测定的[Shreslha,S.et.al.,Bioorg.Med.Chem.2007,15,6535]。测定时,PTPIB和待测化合物共同培养10分钟后加入底物PNPP來启动催化反应。IC5。则为其抑制50%PTPase酶活性的浓度。Reseveratral作为阳性对照物。IC5Q=100pM,另一阳性对照物钼酸钠(Na2MoO(2H20)的IC50=21pM,另外一个阳性对照物RK-682的IC5G=45pM。B结果见表3。表3树酮酸A明显抑制PEP1B的活性,IC5o=3.5|_iM<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RK-682是从微生物提取的代谢产物,现已常规用作PTPase酶抑制实验的阳性对照物,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到树酮酸A具有很强的抑制PTPIB的活性,从机理上证明它的降血糖和减肥作用。(二)PPAR试验A方法原理PPAR-r是一类对脂类代谢,糖尿病以及炎症密切相关的重要核转录因子。它是噻吩垸二酮(TZDs)类抗糖尿病药物"胰岛素增敏"的重要作用靶点。上市的TZD类药物都是PPAR-r的活化剂(agonist)。它们通过激活PPAR-r核受体而提高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从而改善糖代谢紊乱而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然后,PPAR-r活化剂作为抗糖尿病药物有-…个明显的缺陷就是PPAR-r的活化剂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同时,同样会刺激脂肪细胞的增殖,因此,患者长期服用这类药物后身体会发胖[Harrington,wwetal.,PPARResearch,2007,2007:97125]。这一问题的存在,有可能使得这种疗法陷入"肥胖一2型糖尿病一TZD药物治疗一降糖+肥胖一胰岛素抵抗一2型糖尿病"的怪圈。很显然,特异性的PPAR-r激活剂并不是最佳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材料与方法利用基于细胞的报告基因检测法(cell-basedreportergeneassay)[Krey,G.etal.,MolecualrEndocrinology1997;11:779-791].B结果见表4。表4树酮酸A明显抑制PPAR-r的活性<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column></row><table>结果表明树酮酸A能明显抑制PPAR-r的活化,IC5o=6.9pM。树豆酮酸A对PPAR—a和PPAR-5无作用,是PPAR-r的特异性配体。但与TZD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的是,它是PPAR-r的特异性抑制齐i」(antagonist)(IC50=6.9^M)。前已证明,树豆酮酸A在体内具有减肥作用,因此,这一发现无论从理论上和应用前景上都有重大意义。它与文献报道的特异性的PPAR-r抑制剂具有的降糖和减肥的双重作用[Rieusset,J.etal.MolecularEndocrinology2002;16(11):2628-2644;Nishiu,丄etal.,Diabetes,Obesityaremetabolism2006;8:508-516]相似。因此,树豆酮酸A为新的天然产物PPAR-r抑制剂,并具有降糖和减肥的双重功效。树豆酮酸A还同时作用在另一个耙点PTPIB上,两者都佐证了它的降糖和减肥作用机制。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降血糖和降脂减肥作用的菧类天然药物,其特征在于这种菧类化合物具有结构式I所示的化学结构;结构式I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具有降血糖和降脂减肥作用的蓆类天然药物,其特征在于这种组合物含有结构式I所示结构的蔵类化合物树豆酮酸A。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具有降血糖和降脂减肥作用的蓆类天然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蔵类化合物树豆酮酸A从豆科植物树豆提取得到,树豆又名木豆或柳豆,学名是C咖"M,'朋(L.)Millsp.。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降血糖和降脂减肥作用的蓆类天然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有蔵类化合物树豆酮酸A的组合物可以从豆科植物树豆提取和制备,树豆又名木豆或賴P豆,学名是(L.)Millsp.。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具有降血糖和降脂减肥作用的葸类天然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有虽类化合物树豆酮酸A的组合物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通过腹腔注射该蔵类化合物100mg/kg,与对照组动物相比,可使db/db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比对照组动物明显降低;试验组动物到给药的第5天时血糖明显降低;在给药的第12天,试验组动物的空腹血糖水平下降到对照组水平;对糖的耐受性也明显提高。6.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具有降血糖和降脂减肥作用的蔵类天然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甚类化合物树豆酮酸A有明显的降脂减肥作用;通过腹腔注射该甚类化合物8mg/kg,可使ob/ob型先天性肥胖小鼠的体重比对照组动物明显降低;到给药的第12天时体重降低达7%以上。7.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具有降血糖和降脂减肥作用的葸类天然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甚类化合物树豆酮酸A降血糖的作用机理涉及到作用于包括PPAR7和PTP1B在内的分子靶点;经测定,该树豆酮酸A对PPARY和PTP1B的半数有效浓度IC5G分别是8pM和4.5^M。8.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具有降血糖和降脂减肥作用的蔵类天然药物,其特征在于所制备的糖尿病或肥胖症药物是以所述直类化合物树豆酮酸A作为药物的活性成分,制成的片剂、胶囊、颗粒剂、口服液、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纳米制剂、注射剂等任何一种药剂学上可接受的剂型。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降血糖和降脂减肥作用的蔵类天然药物,其特征在于所制备的糖尿病药物是以所述甚类化合物树豆酮酸A的组合物作为药物的活性成分,制成的片剂、胶囊、颗粒剂、口服液、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纳米制剂、注射剂等任何一种制剂学上可接受的剂型。10.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一种具有降血糖和降脂减肥作用的蔵类天然药物,其特征在于所制备的有益于糖尿病人群的保健食品是以所述葳类化合物树豆酮酸A或者其组合物作为保健食品的活性成分,制成的片剂、胶囊、颗粒剂、口服液、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纳米制剂等任何一种制剂学上可接受的剂型。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降血糖和降脂减肥作用的天然药物,该药物为菧类化合物树豆酮酸A,可制成药物制剂治疗糖尿病或肥胖症,也可以制造有益于糖尿病患者或肥胖患者的保健食品。本发明同时公开了含有树豆酮酸A的一种植物来源的组合物,及其用来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及保健食品用途。文档编号A61K31/192GK101422450SQ20081019901公开日2009年5月6日申请日期2008年10月9日优先权日2008年10月9日发明者沈小玲,邱声祥申请人:广州市允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